CC课件
首页

部编五下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11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课时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3/29

4/29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二课时 现在的中国 现在的中国 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建国之初 思考对比一下建国初期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这些变化、发展、成就离不开谁的努力? 【视频】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他们说:真值! 时光穿梭机中国的发展与成就,离不开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努力,是他们,不求回报地为中国打下了稳固的地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看看我们先辈们的付出吧!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全长4360千米,将雪域高原与内地紧密连接。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公路,沿线长眠着为修路献出生命的3000多名烈士。10多万筑路大军卧冰雪、斗严寒,以简陋的施工机具在青藏高原上修通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历史小镜头历史小镜头青藏公路 1956年7月13日,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历史小镜头历史小镜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 自力更生扬眉吐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广大人民群众满怀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如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只电子管……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就。 小组合作:中国故事讲述者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新中国成立后石油、核力量、航天技术三个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讲一讲它的发展故事。 中国故事讲述者——摘掉“贫油”帽子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消费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自强不息的中国地质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随着1959年9月26日大庆第一口井喷油,以及胜利、大港等一批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得以改写,从此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中国故事讲述者——摘掉“贫油”帽子“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铁人王进喜的铮铮誓言,也是以他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献身精神的突出表现。1960年5月的一天,油田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并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为了搅拌水泥,王进喜毅然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随后,七八个工人也跟着跳了进去。工人们奋战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控制住了井喷。王进喜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被称为“铁人”。王进喜 中国故事讲述者——摘掉“贫油”帽子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根据他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彻底推翻了“中国贫油”的论点,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中国故事讲述者——震惊世界的核力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卫国家、捍卫和平的核力量。而这些都离不开我国国防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刻苦攻关的精神,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中国人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 中国故事讲述者——震惊世界的核力量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取得了博士学位,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1958年,他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连家人也不知他的去向,一直奋战在我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意外摔裂。邓稼先明知危险,却一个人跑上前去亲自查看,导致身体受到核辐射的致命伤害。他忘我地工作,和许多著名科学家同心协力,攻破一道又一道科学难关,终于为祖国点燃了那饱含着我国科学家智慧和力量的神奇之火。1986年7月29日,他临终前仍然关心着尖端武器方面的研究,并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 中国故事讲述者——航天技术的发展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离开发射架,带着“东方红一号”直冲云霄。几分钟后,人们就接收到了从卫星上发送的清晰悦耳的《东方红》乐曲,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现在,我国发射的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气象、通信、广播、环境、军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计划,长征一号火箭的全箭试车工作分为第一、二级,第二级,第二、三级,第三级4个部分。1969年,长征一号火箭进入关键地面试车阶段,但在负责研制长征一号火箭的七机部,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两派”群众互相“顶牛”,他们把政治上的分歧延伸到了科研生产上,导致火箭迟迟无法出厂试验。4月9日,周总理召见有关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询问,他指出,试车是关系国家荣誉的大事,任何人不得干扰。5月7日和9日,周总理又两次给研制人员做工作,并亲自批准了试车计划。钱学森、任新民等人不辱使命,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对广大参研参试人员进行动员,使试车工作得以铺开。5月19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一、二级试车成功;6月4日,第二级试车也取得了成功。长征一号火箭故事:周总理亲自解决火箭试车问题 长征一号的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动机的高频不稳定燃烧,研发团队整整经过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先后进行了100多次发动机试车才克服了这个难题。那段艰难的时光,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100多次试车,遭遇一次又一次失败,让大家非常煎熬,整天都在苦思冥想解决方案。有一名陈其凤师傅曾连续12个小时坐在板凳上焊接零部件。他们奋战25天生产出25台发动机的零部件。最后一次试车时,场面非常壮观。钱学森在试车现场对设计人员说:“祝贺你们克服燃烧室高频不稳定燃烧技术难题,为我国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试验奠定了基础。今天的发动机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火箭发动机走向‘自由王国’!”钱学森平时非常稳重、非常冷静,但当时他兴奋得高举拳头欢呼,“我们走向了‘自由王国’……”钱学森为发动机试车成功欢呼 小小分享会1、你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了先辈们怎样的精神?2、你还知道哪些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3、现在的中国又创造出了哪些第一?4、我国为什么要自力更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234勤劳勇敢先辈们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有多少科学家从海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大陆解放前夕,蒋介石派来的两架专机停在北平南苑机场,国民政府派了说客,也许了很多诺言,但北大、清华的大多数学者教授们就是没有登机,而是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一大批科学家从海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大陆。据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的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时,侨居国外的科学家人数大约有5000余人,到1956年底,已经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到了祖国大陆,其中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马大猷、余瑞璜、张钰哲、陆学善、周同庆、葛庭燧、汪德昭、张文裕、张宗燧、纪育沣、吴学周、恽子强、马文昭、叶桔泉、刘崇乐、肖龙友、吴英恺、张锡钧、张肇骞、陈文贵、尹赞勋、张文佑、裴文中、黄家驷、盛彤笙、梁伯强,等等。正是因为这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才使新中国的科学事业群星璀灿。 华罗庚华罗庚是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对我国数学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华罗庚的对数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数学多领域的开拓者他是中国数学学派的开创者,培养众多国家栋梁之才他提升了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创作了影响国际的科学巨著他贡献卓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AG600飞机,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水陆两栖,大型消防飞机!中国载人飞船第一次飞天中国第一 中国首艘自主研发的航母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导航系统——北斗中国第一 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才能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不受制于人,才能使中国更加强大。小提示 查找资料或访问身边的老人,了解一个为国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人物的故事。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活动园 新中国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领域的全面恢复、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而这一切离不开先辈的努力。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提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4-11 17:07:13 页数:29
价格:¥3 大小:43.63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