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六单元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时空坐标],课标定位素养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1.立足于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明确户籍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2.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探究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治理的方式,强调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课前篇自主预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①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②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②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①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深化拓展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编制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思维点拨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宋朝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允许产权流动,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深化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历史解释)(1)既具有等级性,又具有平等性。等级性表现在分类管理上,比如有宗室属籍、官户和编户齐民阶层之分,平等性体现在不同种类户籍的法律地位上。(2)既具有封闭性,又具有开放性。封闭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流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的限制上,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允许一定程度的变化。(3)既具有宗法血缘性,也具有地缘的行政性。户籍制度本来是一个纯粹地缘性的行政制度,但也没有办法摆脱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形态: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1)秦汉:县下设乡和里。①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②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基层社会治理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①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②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深化拓展地方宗族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家国情怀)在乡村社会中,基层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经由教化养成的能使人产生敬畏感的“礼”,而不是政府的强制力。因而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于“皇权不下县”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则,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3.表现项目政府救济民间救济救济方式(1)国家备荒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优抚弱势群体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②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3)设立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1)宗族救助: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项目政府救济民间救济侧重点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4.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启思导学1】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历史解释)提示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助是必须的,用法律对此进行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将这一救助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做体现了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在百姓心中树立政府的威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102页“东汉彩绘木鸠杖”插图及文字,分析其有何史料价值。(史料实证)提示鸠杖在秦汉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是敬老养老的标志。鸠杖是我国古代敬老爱老养老方面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历史实物资料,东汉彩绘木鸠杖体现了汉代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易混易错中国古代社会对社会救济给予一定关注,但并没有把它放在民生高度进行思考,更没有充分重视它的社会价值,也就忽视了社会救济的体制建设。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社会救济体制,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事业一直处于一种自发无序、尴尬滞后的状态。,课堂篇探究学习,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情境体验]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王文录《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分析了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隋唐时期的“防止民户逃亡”,元明清时期的“不同人的不同特权”等。材料二则从土地政策、赋役制度等方面分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提示(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素养史论]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移,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的发生。(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4)中国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隋朝户籍管理措施的积极作用(2021·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隋文帝时,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时,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B.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立意本题以隋朝的“大索貌阅”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隋朝户籍管理措施的积极作用抓关键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为了逃避赋税而隐瞒土地和人口数目,故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赋役来源,打击豪强地主与国争利的行为,故B项正确排干扰材料强调的是户籍管理,与国家吏治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貌阅”的目的在于打击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并未体现赋税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貌阅”没有涉及经济生产与交换活动,排除D项获答案B,2.家国情怀——对边疆基层治理的积极影响(2020·浙江A9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B.强化了君主专制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D.增强了国家认同,明立意本题以清朝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边疆基层治理的积极影响抓关键题干提及雍正时期要求西南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并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从发型形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认同清朝政权,故选D项排干扰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排除A项;改土归流有利于国家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边疆的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排除C项获答案D,主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情境体验]材料一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休假居乡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蠲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材料二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摘编自赵映林《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分析了明清时期基层乡村治理的特点及作用。材料二则分析了宋代社会救济的特点。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意义。,提示(1)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2)特点: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立法保障,定期考核。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素养史论]家国情怀——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民本思想、重民思想基础之上的。百姓的生活安定状况直接影响到统治的稳定,统治者根据当时民间的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福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具有明显的“宗族福利保障”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有国家的福利措施,但是并没有立法,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福利制度。更多的是依赖于宗族制度,在宗族内部实现福利举措。宗族制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守望相助,疾病相扶”。(3)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关注方向,大多只停留在提供人民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忽视了精神生活需要和个人的发展。,[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宋代乡约制度的契约精神(2021·山东青岛高二期中)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会,具酒食”“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明立意本题以宋代地方实行的乡约制度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乡约制度中的契约精神抓关键材料中乡约制度的规定“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会,具酒食”“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体现了乡约制度的自治精神和契约精神,故选C项排干扰乡约制度是民间自发实行的,与政府无关,排除A项;宋代处于封建社会,不会完善基层民主,排除B项;乡约制度与政府推行的宽松文化政策无关,排除D项获答案C,2.唯物史观——古代社会救济的积极作用(2020·广东高三月考)北宋名臣范仲淹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祖产受到朝廷的保护。这类现象()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明立意本题以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义庄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古代社会救济的积极作用抓关键义庄弥补了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且得到了中央朝廷的认可与保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故选B项排干扰义庄在扩充规模、购买土地时,基于“义”,带有情义色彩,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A项;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依然存在于宗族内部,不可能实现身份平等,排除C项;材料与理学影响范围扩大无关,排除D项获答案B,随堂演练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村社”强调宗法血缘,以家户为单位说明宗法血缘关系的削弱,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出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户籍制度而不是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2.(2020·华大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三5月高考预测考试)《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并明确县吏重在“牧民”,而三老重在“导之善”。据此可知,三老制度的确立()A.完善了汉代管理民众的行政体系B.为汉初“王国问题”埋下隐患C.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与执行D.是儒学独尊向基层渗透的体现,答案C解析由材料“三老重在‘导之善’”可知,三老的主要作用在于道德教化,而道德教化的目标是教人向善,这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与执行,故选C项;三老并不属于国家行政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所述的是汉初的基层管理,与地方王国问题没有关系,排除B项;儒学独尊的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乡、里、亭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见基层管理()A.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B.半自治的性质一度弱化了中央集权C.官员由中央任命体现国家治理延伸D.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答案D解析“乡、里、亭”由郡县来管理,不属于中央直接管理,故A项错误;“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能说明其半自治性质,故B项错误;“基层组织”的管理者由地方推荐,不是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无论西汉还是唐朝,都对基层组织管理严格,而且唐朝时还上升到法律层面,体现了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故D项正确。,4.(2020·山东滨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共27次编制黄册,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其原因是()A.经济发展迟滞B.赋税制度变革C.地方管理松懈D.政府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这样户籍对税收的影响大大降低,因此出现“雍正帝后户籍再没有修正过”的现象,故选B项;清朝时期农耕经济仍在不断发展,并非“经济发展迟滞”,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在不断强化,地方管理并未松懈,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与户籍无关,排除D项。,5.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制和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对极少数人给予一定的照顾,不会导致地权的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农村的土地继承制度,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愈来愈巩固,故D项错误。,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参考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本课结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8 15:59:58 页数:50
价格:¥0 大小:2.14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