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4

2/54

3/54

4/54

剩余5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时空坐标],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1.通过史料分析秦汉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认识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2.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家国情怀3.运用史料分析秦汉至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对外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课前篇自主预习,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概况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启思导学1】如何评价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提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修筑长城,目的是阻止北方匈奴南下。但在修筑过程中,滥用民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秦始皇的措施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2.汉朝(1)管理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概况北面①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面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等“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①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知识延伸客观评价汉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2)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民族交流。(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61页“历史纵横”,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有何作用?(家国情怀)提示(1)现象:民族交融加强。(2)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1)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②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的民族关系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③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④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概念阐释羁縻制度(历史解释)“羁”指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指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如羁縻州),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启思导学3】结合教材第60页“唐朝《礼宾图》壁画”及本课导语,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史料实证)提示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2.宋朝的民族关系(1)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概念阐释榷场(历史解释)榷场是宋代官办的边界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对于各政权的统治者来说,具有控制边界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因此,榷场的设置,常常因为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的民族关系背景①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概况①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②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③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的民族关系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概况①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②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③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的民族关系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概况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④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⑤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概念比较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2)职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3)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院使等各二人,理藩院则分院司两级。,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式和特点(1)方式:一是战争,主要包括民族掠夺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等。二是和平,主要手段有和亲、贸易、会盟、通贡、册封、设管理机构、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2)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3.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背景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陆路交流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③宋朝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思维点拨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1)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2)明清: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3)清朝①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②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启思导学4】结合教材第65页插图“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思考:这次接见有何影响?说明了什么?提示(1)影响:清政府不愿意就马戛尔尼此次来华提出的建议作任何谈判,中英正常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地关闭。(2)说明:当时清政府依然有“天朝上国”的观念,麻木落后,自闭于世界潮流之外。,课堂篇探究学习,主题一古代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情境体验]材料一唐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以及中亚音乐舞蹈与历史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术也传入西方。——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在唐朝,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说明了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比如唐朝在西部边疆驻兵、设置管理机构;还有粟特人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如唐朝的繁荣强大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材料二主要分析了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的原因,如北方战乱,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而南方经济发展等。,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提示(1)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粟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唐前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陆上丝绸之路方面: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运力低、运输成本高。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江南地区的开发,外贸物品主要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概况及启示项目概况两汉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半岛等地进行贸易往来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中亚、波斯等地的外国商人足迹遍及各地,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两宋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南宋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项目概况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官方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启示①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③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2.历史解释——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2)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3)交往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4)影响巨大,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东方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利于对外交往(2020·浙江柯桥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试卷)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以下史实中反映了唐朝的对外交往的一项是()A.唐高祖时期因中原未定,对突厥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B.文成公主在唐蕃和亲后带去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书籍等C.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等不断来唐朝访问D.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理藩院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明立意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唐朝对外交往兴盛的原因抓关键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王朝,其开放的民族政策吸引了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等不断来唐朝访问,故选C项排干扰A、B两项强调的都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能体现对外交往,排除;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获答案C,2.家国情怀——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020·海南学业水平考试)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明立意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抓关键根据材料中“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联系,故选D项排干扰丝绸之路的开通并没有消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促进西域地区的发展,排除C项获答案D,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情境体验](2020·北京丰台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古往今来,中国统一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设郡县。——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如表所示管理机构备注中央理藩院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事务地方将军辖区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设置5个将军辖区,由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办事大臣辖区在西藏和青海设置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藏区盟、旗在蒙古族地区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说明了汉武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二则是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方管理的特点。提示(1)措施: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意义:开疆拓土,促进交流,加强边疆管理与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特点: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借助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维护统治。,[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2)儒家大一统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3)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4)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吸取了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5)民族间和战交错,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民族政权并存,民族矛盾突出。,2.唯物史观——民族交融的实质(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素养达标]1.家国情怀——汉武帝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影响(2020·广东肇庆高三高考质量检测考试)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立意本题以汉武帝封匈奴浑邪王为侯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汉武帝实行边疆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抓关键匈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受到了汉武帝厚待,还特别允许“因其故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排干扰“消除了”太绝对,北方边患的威胁到明朝还存在,排除A项;“特许‘因其故俗’”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王国势力对抗中央”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获答案D,2.史料实证——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2021·河北承德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祚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明立意本题以宋与西夏的榷场互市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抓关键由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可知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故选C项排干扰材料中停止互市的行为,表现了宋朝态度的强硬,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而非对外贸易,排除B项;北宋并未实现政治统一,排除D项获答案C,随堂演练1.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故选C项。汉高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不再起作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项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2.(2020·北京高考)“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3.(2021·湖南娄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A.对外交往B.民族关系C.任用贤才D.虚心纳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唐太宗却对他们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对外关系,排除A项;任用贤才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虚心纳谏,排除D项。,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能否稳定与发展。下列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机构或官职是()A.宋朝的三司使B.元朝的宣政院C.元朝的宣慰司D.清朝的军机章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项正确。宋朝三司使行使财政权,排除A项。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排除C项。军机大臣下面有一些草拟文稿的助理人员,即军机章京,因接近机要,也颇有权势,俗称“小军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5.《三国志》卷三十《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西域虽不能尽至”“无岁不奉朝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国家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故选C项。,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统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早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嘉庆年间,颁行《钦定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对新疆,清廷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1)措施:设立中央机构理藩院,直接归皇帝领导;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事务;民族立法兼顾了普遍性和区域性。(2)积极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本课结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8 15:57:16 页数:54
价格:¥0 大小:2.39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