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7

2/37

3/37

4/37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历程,掌握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影响1.通过史料分析晚清官制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官制变化带来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2.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掌握民国时期不同阶段官制改革的具体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和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3.通过史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建设的措施和影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是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课前篇自主预习,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1)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2)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2.过程(1)1898年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2)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3)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知识拓展晚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历史解释)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3.内容(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瓦解传统的六部建制。(2)更新部分选官制度①学堂选官制度a.建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b.内容: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②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政府时期,选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2)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知识拓展民国时期的公务员选拔(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高等考试于首都或考试院所指定的区域举行。,图说历史认识“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图(史料实证)1927年,南京成立行政、立法、考试、监察、司法五权分立的国民政府,其中考试院负责国家人才的考选与任用,凡国家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各专业部门专业人员,都通过考试院考试选拔。,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前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以后①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②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③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④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归纳总结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3)中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4)中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5)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领导职务任用交流制度。,课堂篇探究学习,主题一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及影响[情境体验]材料1906年载泽等上折,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英国)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1911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11个部。美国学者陈锦江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情境解读根据材料中责任内阁的设立,可以概括得出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互动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提示特点:吸收借鉴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不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依然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评价: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素养史论]家国情怀——认识晚清教育变革的意义(1)冲击了封建社会旧教育制度。从洋务运动起,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板块逐渐松动。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封建旧制度的枷锁被国人进一步打碎。(2)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及传播。大量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译著出现在新式学堂中,西式科普读物等书籍也被译介到中国。(3)培养了新式人才。“废科举、兴学堂”培养的学生具有新式思维,通过新式教育学习新技术,成为国家需要的新式人才。,[素养达标]史料实证——新式学堂的发展(2020·广东顺德期末)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政府决定在下一年废除科举制……此后,新式学堂毕业生在政府中占重要职位……在学堂的礼堂和课室中,都贴有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每月初一由大家齐声朗诵,被用作教官话的课文。以上材料说明()A.传统教育改由新式学堂负责B.新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C.清政府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D.政府当局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明立意本题以《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记载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式学堂的变化抓关键根据材料“在学堂的礼堂和课室中,都贴有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每月初一由大家齐声朗诵,被用作教官话的课文”可知,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属性并未改变,故B项正确排干扰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教育改由新式学堂负责的信息,故A项错误;“大力推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开始学习”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已经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了,故错误获答案B,主题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情境体验]材料一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材料二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情境解读材料一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军治色彩等特点。材料二概述了2006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提示(1)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2)意义: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素养史论]时空观念——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考试权独立”思想和孙中山“五权”学说汲取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精华,并进行了融合、改良,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文官考试、任用、监察、考绩、惩戒、抚恤的文官制度体系。(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基本奠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大致格局,使其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化的人事选拔制度。,[素养达标]唯物史观——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2021·山东滨州期中)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明立意本题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抓关键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故选B项排干扰A项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排除;“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获答案B,随堂演练1.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尚未得到普及,排除B项;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还要具备伦理道德,排除C项。,2.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答案A解析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主要考查科学知识,然后给予相应的功名出身,所以可知晚清选官开始重视科学,故A项正确;考试内容主要涉及自然科学而不是儒家经典,故B、C两项错误;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故D项错误。,3.胡适在1910年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答案B解析由“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可知,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故A项错误,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国内的新式教育已经起步,排除C项;由时间“1910年”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开始,排除D项。,4.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北洋政府时期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但在考试内容上把经义作为必考科目,而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说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法令存在内容与形式的背离,故选B项;依据材料,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令虽然存在局限性,但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A项;北洋政府把经义作为必考科目说明其并未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而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排除C项;北洋政府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排除D项。,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停科举以广学校。他们认为,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而“停罢科举,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是,外服强邻,转危为安,胥基于此”。后来,光绪帝颁发上谕,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著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摘编自朱耀廷《明清北京科举制的兴废》,材料二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制度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的问题。改革者在商议废科举时,不但给旧的科举士人筹谋了相应的出路,而且给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奖励科举科名出身,使他们在新制度下同样得到旧制度的利益,新学堂很快吸收了更多的读书人。本来已遭各方非难的科举制度已成一具空躯壳。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手法使新学堂取代旧科举得以顺利实现,这是新政时期制度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同意废除科举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科举制得以顺利废除中得到的启示。参考答案(1)原因:科举制度弊端日益严重;推广新式学堂和培养新政人才的需要;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重臣的推动;巩固统治的需要。(2)启示: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改革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改革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本课结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8 15:55:59 页数:37
价格:¥0 大小:1.87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