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3.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3/19

4/19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的新变化。学法指导1.结合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认识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辩证认识其作用和影响。2.结合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3.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南宋与金的关系进行对比。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历史教训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社会现实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需要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1.背景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①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措施,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1)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②参知政事为副相(2)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1)先后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2)州一级增设③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续表北宋实行④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评价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1.边疆压力来自辽的压力战事(1)北宋建立之前,辽朝占领⑤燕云十六州(2)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失地的北伐,均告惨败宋辽和议(1)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2)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⑥“岁币”来自西夏的压力战事北宋屡战屡败宋夏和议(1)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2)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⑦“岁赐”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庆历新政”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发起宋仁宗在位时,大臣⑧范仲淹发起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失败2.财政危机(1)成因:军队扩编;机构设置重叠。(2)影响:朝廷负担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3|王安石变法,开始1069年,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恢复⑩“兵农合一”的征兵制2.王安石变法评价意义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收入局限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与金对抗抗金斗争南宋初年,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绍兴和议(1)时间:1141年(2)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结果南宋与金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4|南宋的偏安,1.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三司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提示:句中“三司”应改为“知州”。2.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3.通过绍兴和议,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朝缴纳一笔财物,双方划定边界。(✕)提示: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签订的。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情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审核、执行政令。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问题与唐朝相比,宋朝对宰相制度的发展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与唐朝相比,宋朝宰相权力遭到进一步削弱,从而削弱了其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全面认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中央集权,防止分裂。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另一方面又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3)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策略。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驻地方。(4)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将重兵驻扎在内地,但边防空虚,这成为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斗争中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5)制定崇文抑武方针,实行“文人治国”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此举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其不利之处在于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1.宋代苏辙在《唐论》中称:唐太宗将天下之兵,分布在八百多个兵府内,其中五百个兵府设置在关中,在地方和边疆则设置了节度使,让其手握重兵,这一制度使得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方将帅不敢叛乱,边境夷狄不敢犯边,是最好的制度。苏辙的这篇文章实质上是对北宋出现的哪一政治现象的评论(  )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C.重本抑末    D.兵将分离解析    材料侧重的是唐代的军事分布制度,与崇文抑武无关,故A项错误;宋代的守内虚外和唐代的军事分布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材料评论的正是这种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无关,故C项错误;兵将分离主要讲述的是兵和将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中的军事分布无关,故D项错误。B,2.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④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①是北宋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②是北宋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④是北宋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故①②④符合题意。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地方财权,军事上拥有军队,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③的表述与题目中的“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故选C项。C,情境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王安石《临川集》问题材料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提示:核心问题是政府的财政危机。措施是打击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掌控。2|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1)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意义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种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④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3)历史局限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未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未能完全解决。②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造成贫苦百姓负担加重,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地方官为追求政绩而强制贷款,这反映了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司马光的话反映了一些客观问题,但也有夸大的成分,并非“公正”,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C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7 15:29:42 页数:19
价格:¥0 大小:865.8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