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8篇目一记念刘和珍君课时检测(附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一、语言运用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  )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  )。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  )。《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反动统治者的丑态。虽然有的人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为人民一生着想,虽然这种人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却永驻人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著,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①。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了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他用(  )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②”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锐利 特立独行 路人皆知 犀利B.犀利 特立独行 家喻户晓 锐利C.锐利 标新立异 家喻户晓 犀利D.犀利 标新立异 路人皆知 锐利解析:选B 锐利:(刃锋等)尖而快;(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犀利:表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具有说服力、洞穿力,语言直观,深入中心。此处指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应用“犀利”。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此处形容鲁迅的为人,应用“特立独行”。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是一个贬义词。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此处是说鲁迅的名声之大,故用“家喻户晓”。6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                                                                                                            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前两处是语序不当,两个“虽然”应分别放在“有的人”“这种人”之后,“一生”应放在“为人民”之前;后一处是搭配不当,“他们……永驻人间”不搭配,应为“他们的精神……永驻人间”。参考答案: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                                                                        解析:①处,结合前句“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根据语言的对称性可知,“有的人甘为他人”之后应填受人赞扬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段可知,这里应填“俯首甘为孺子牛”。参考答案:①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②俯首甘为孺子牛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比)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解析:选B 这句话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是对偶。5.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6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                             ;革命家的鲁迅,                               。解析:这是典型的仿写题,解答此题要从句子结构和修辞及语境三个方面来考虑。例句中运用比喻写鲁迅是灯塔,同时“灯塔”与“灯光”还有领属关系,仿写时应注意逻辑关系。参考答案: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周作人一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许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拋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二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可惜,因为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三6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四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我”之所以冷静,是因为相信政府能够彻底查办凶手。B.“我”对政府的凶残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常常有“倘若他们不死……”的痴想。C.“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一句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D.作者在文章结尾重点阐述对自己只是“文字之国”的国民的惭愧之情,表达了不能以武力反抗反动者的无奈和痛苦。解析:选D A项,“相信政府能够彻底查办凶手”错,原文是说“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B项,“对政府的凶残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错,“我”已充分认识到了政府的凶残,知道奇迹并不会发生;C项,“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错,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渲染悲痛的情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文章开篇写自己“极缺少热狂”“颇缺少冷静”,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极”“颇”,突出了“三一八”惨案带给作者的心理震撼之强烈。B.“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中的“宝贝”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执政府试图掩藏自己卑劣行径的嘲讽。C.“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两句皆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个女师大学生的哀怜。D.在作者二十三日做的挽联中,上联的“赤化赤化”、下联的“白死白死”皆将词语重叠使用,既使上下联和谐对称,又使作者的愤怒之情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解析:选C “皆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错。这两处没有使用修辞手法。8.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答:                                                                                                                                                解析:这道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解答。从对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着”“还在那里诬陷”“原是一样东西”等内容来看,挽联蕴含着作者的强烈愤怒之情;从结构来看,挽联是全文的总结和升华,突出了文章批判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主旨。参考答案:①在内容上,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概括,揭露了所谓革命政府的反动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当局杀害学生、反动文人诬陷学生的强烈愤怒。②在结构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9.这篇文章和《记念刘和珍君》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探究。答:                                                                                                                                                6 解析:语言风格有热烈和冷峻、活泼和典雅、质朴和华丽等。这篇文章运用了比较客观的叙述,语言冷峻;《记念刘和珍君》则运用了较多的抒情,感情浓烈。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举例分析即可。参考答案:①这篇文章语言冷峻,侧重于客观叙述,且在客观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如第三部分写刘和珍牺牲及入殓的一段文字,作者并没有特别描写段祺瑞政府的暴行,但读者从“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轻易不肯给人拿去”的客观叙述中不难体会杀人者的凶残与卑鄙。②《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热烈,表现了作者的怒火及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如作者写“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将愤怒的感情倾泻而出,有极强的感染力。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11:01:09 页数:6
价格:¥3 大小:34.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