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乡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掠夺从未间断,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使得乡村文化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被抢、被偷、被烧、被毁,损失之惨重实属罕见。打倒“孔家店”,立“西学”之新、破“中学”之旧,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曾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并实验了“乡农学校”“博士下乡”“文艺教育治愚”等诸多方案,但终因没有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而同样在这100年里,与中国农村文化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较早地开启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据统计,1848年时,中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10.9%、10.6%。而到1949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国已接近70%。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空间规划,特别是乡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辐射。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使得乡村经济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构和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我国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致城乡文化差距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断拉大。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近60%,乡村文化早已走出衰落的低谷,经历1949年到1978年的复苏期、1978年到2017年的建设期,具备了开启文化振兴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摘编自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材料二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17\n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好文化根脉。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杜绝“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要在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摘编自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材料三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干部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17\n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摘编自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有删改)1.下列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和文化掠夺使我国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损失惨重。B.打倒“孔家店”等文化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这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乡村文化严重贬值。C.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我国为了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D.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乡村文化走向衰落是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B.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C.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保护文化和生态为前提,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既要体现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D.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古村落。B.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村民们纷纷收集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其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C.江苏省连云港市专门下发文件,深入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文明乡风注入新活力。D.山西省晋中市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老习惯”,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17\n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4分)答:                                                                                                          5.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重返乡下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的祖居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爆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回到屋里,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17\n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铜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17\n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出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原动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了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了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8.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                                                                      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17\n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7\nA.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文中含义与曹植“豆在釜中泣”中“釜”字含义相同。C.“阴见”是暗中相见,“阴”与《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相同。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作屏障,出入处仰起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译文: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译文:                                                                     14.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17\n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注】 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经过岳阳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看到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B.诗人面对春天的洞庭湖,夸张地想象它岸“连梦泽”波“近长安”。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尾)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        ,        ”。(2)白居易宦途坎坷,失意惆怅,再加上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积蓄在心中,使他泪流不止。在《琵琶行》中,表现他这种状态的诗句是“        ?        ”。(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7\n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①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②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 ③ 地走向世界。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④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①        ②        ③        ④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D.这也彰显出中国政府继续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的决心。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17\n,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删改)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5分)答: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怅然若失。《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五单元检测卷1.答案:D解析:D项,“17\n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错误,“因此”强加因果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与“乡村文化日渐衰落”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2.答案:B解析:A项,曲解文意,“是从1840年开始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可以追溯到近代”。C项,“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错误,文中“要注意有文化特色”是指传统文化特色,不是“融入现代文化气息”。D项,“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曲解文意,原文是“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3.答案:C解析:C项,强调的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问题,而非“推行乡村记忆工程”,故C项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4.答案: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先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的观点,然后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启蒙、引导和指导作用,“燎原”作用,“聚合”作用。解析:首先回顾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结构。如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然后梳理材料三的内容,由材料的出处《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可知,材料三主要阐述新乡贤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材料三共四段文字,第一段“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先说乡贤的意义,再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这一观点;第二段“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第三段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四段“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这是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由此可知,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结构。5.答案:①国家(政府)要把振兴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②做好乡村文化17\n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行“乡村记忆工程”;③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好传统村落;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反哺和助力振兴乡村文化,每个公民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解析:根据材料一“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可以概括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可以概括出第②点。根据材料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可以概括出第③点。根据材料三“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可以概括出第④点。6.答案:B解析:“表现出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于文无据。从原文看,作者这样写,正是表明他与祖屋难以割舍的感情。7.答案:A解析:“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第一段表现了作者“酸酸的感觉”,随着写作的深入和结束,作者的感情充满了喜悦。8.答案: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答案: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10.答案:C解析:“矣”字一般用于句尾,不用于句中,由此可排除A、D两项。“其地”指赵国的土地,中间不应断开,由此可排除B项。11.答案:C17\n解析:含义不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指阳光少见或天色阴暗的。12.答案:C解析:“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于文无据。13.答案:(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解析:(1)“存”,生存;“安”,安定;“释”,放弃。(2)“翼”,从两边;“犯”,进攻;“禽”,通“擒”。14.答案:善于听取别人建议。韩康子、魏宣子都听取了手下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参考译文】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不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利而凶残,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向我们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国去索要土地,别国不给,他必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打算不给他。大臣赵葭劝谏魏宣子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就派人送给知伯一个拥有万户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就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和赵国的军队开战。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三国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使晋水冲开堤岸,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已整整三年,城内的人在高处搭棚架居住,挂起釡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用完了,士兵疲倦瘦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物用尽了,士大夫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拿城去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种打算吧,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行。”17\n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就必然轮到你们灭亡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仁,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他就会知道,知道了必然大祸临头,那可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韩康子、魏宣子即刻与张孟谈秘密订立军事盟约,约定举事的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以致谢。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见知伯了。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康子、魏宣子说:“约定就在今晚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军队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15.答案:D解析:“难以画成屏风”错。“堪”是能够的意思。“唯堪”译为“只可”。16.答案:①洞庭湖风景虽然壮美,但只能画成图画,供达官贵人欣赏。②达官贵人们体会不到逐客行旅奔波、宦海沉浮之苦。③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苦闷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17.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8.答案: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解析: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而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应用“轰轰烈烈”。第二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形容人们纷纷到来,没有贬义,应用“纷至沓来”。第三处,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应用“踌躇满志”。第四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应用“饱经风霜”。19.答案:B解析:B项和文中双引号均表示特定称谓或要着重指出的部分。A项表示讽刺或否定。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特殊含义。2017\n.答案: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解析: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二是“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共识”的意思是“共同的认识”,包含“一致”的意思,应删掉“一致”。21.答案:采用比喻手法,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其中以“种子”喻农民,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句话中,“种子”是喻体,本体是“这些宣泄出外的人”,指的是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像”是比喻词,这是明喻。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形象地表达了离开土地的人的境遇,表达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22.答案:“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结合语境“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可知,“这”是指示代词,承前指代的是“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是对前一句“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的说法的否定,在前句的基础上,用“这是不可能的”再次强化语意,紧跟着解释原因,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这是不可能的”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故不能删。23.写作指导:本题是材料作文,写作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从要求上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要求具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所给的材料要认真进行理解,找内容各要素间的联系,看材料本身包含着什么样的深刻道理,确定写作中心。材料中“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怅然若失”。人们为什么怅然若失?要理解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找到立意的方向。“《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这是材料给的写作提示。在一般人的眼里,“土”常常和那些不合潮流、土气、过时甚至有些低档的文化符号连在一起,但是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前面加一个“土”字,比如土特产、土方法等,这些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又往往受到现代人的关注。怎么辩证看待“土”,保留和继承“土”里的精华,比如习俗、文化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17\n参考立意:(1)一分为二来看“土”,继承精华,弃其糟粕。(2)好好保护和继承中华传统土文化,它也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的遗产。(3)要与时俱进,固守“土”就是拒绝进步。(4)追求潮流和时尚,不可忘了“土”——传统的习俗、文化。(5)要让中华土味成为新的时尚。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7 页数:17
价格:¥3 大小:39.1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