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0课 劝学 *师说劝学基础积累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以为轮(  )(2)就砺(  )(3)槁暴(  )(4)须臾(  )(5)驽马(  )(6)跬步(  )(7)金石可镂(  )(8)跂而望(  )(9)骐骥(  )(10)爪牙(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以为轮(        )(3)君子生非异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①古义:                                    今义:品格高尚的人。②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9\n古义:                                    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积善成德(        )(7)·以为轮(        )(8)非能水也(        )(9)用心一也(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29\n6.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木直中绳,以为轮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④吾尝跂而望矣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君子生非异也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⑥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8.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金就砺则利⑤非能水也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积善成德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①④/②⑥/③⑦/⑤/⑧C.①④/②/③⑤⑧/⑥⑦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9.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0.下面各句中的“之”字全是代词的一项是(  )29\n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11.对“而”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关系)B.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关系)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关系)D.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转折关系)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2)在《劝学》一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用心躁也”。(3)在《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就:趁着、顺便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检验C.而绝江河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助14.下列对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9\nA.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驽马十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B.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C.跂,踮起脚后跟。跂望,踮起脚跟远望;跂踵,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D.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泛指车。15.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B.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D.本文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17.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来论述道理?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9\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① 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 ② 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③ ,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4.《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29\n答:                                                                      5.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劝学(节选)《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29\n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中“假”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假”字含义不同。B.“一见辄能诵”中“辄”与《醉翁亭记》中“饮少辄醉”中“辄”字含义相同。C.“心善其说”中“善”与《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字含义相同。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译文: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译文:                                                                     10.秦观《〈精骑集〉序》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29\n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劝学(节选)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④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注】 ①苇苕:芦苇的嫩条。②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同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使之然也”中“然”字与《劝学》中“使之然也”中“然”字含义不同。B.“游必就士”中“就”字《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就”字含义相同。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29\n等。D.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桀纣”泛指暴君。1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译文:                                                                     (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译文:                                                                     15.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答:                                                                      *师说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近谀(  )(2)苌弘(  )(3)六艺经传(  )(4)老聃(  )(5)句读(  )(6)以贻之(  )29\n(7)嗟乎(  )(8)无长无少(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                                    今义:小学学校教育。(3)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                                    今义:文言文的统称。(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今义:大多数人。4.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吾师道也(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圣益圣,愚益愚(        )(4)小学而大遗(        )(5)吾从而师之(        )(6)不耻相师(        )29\n(7)孔子师郯子(        )(8)耻学于师(        )(9)则群聚而笑之(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而耻学于师。(        )译文: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文: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余嘉其能行古道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其贤不及孔子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古之学者必有师⑤小学而大遗⑥今之众人29\n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闻道有先后A.①②⑧B.②③⑧C.③⑤⑦D.③④⑧8.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耻相师②则群聚而笑之③圣益圣,愚益愚④孔子师郯子⑤小学而大遗⑥吾师道也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⑧吾从而师之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①④/②/③⑤⑦/⑥⑧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9.下面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孔子云:何陋之有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不拘于时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11.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圣人无常师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或师焉,或不焉29\nA.①⑤/②/③④⑥⑦B.①④⑤/②/③/⑥⑦C.①⑥⑦/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听说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1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读(逗),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句。B.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C.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产物,他们以做官为唯一职业,所以更精确地说,士大夫即担任政府官员的文人,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将来有可能担任官员的士人。D.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第一段第三、四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29\n(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                                                                     1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17.《劝学》《师说》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答:                                                                                                          18.在荀子《劝学》与韩愈《师说》中,你认为有哪些观点需要继承和发扬?有哪些观点是应该更新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岳阳楼记》是古来一代代读书人用声音打磨得光洁莹润的文本。自宋以下,那些在历史中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大多曾在私塾里 ① 地读过范文正公这一篇文字,或多或少都 ② 地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今天持有这种忧乐观的文人依然不少,但确也有人忘了这个传统。我们要知道,这种高贵的精神曾经存在过,知道在自己鸡毛蒜皮的喜怒哀乐之外有更广阔的所在。每为一些小事烦闷时,我就常读这一篇。文辞也极好,星散的用韵。前面两段写景得体,不纤弱不粗糙,托得起最后一段的洪亮。人说韩潮苏海,其实韩愈文字更多是陡峭、险峻,像奇峰而不凝滞,是“(    )”的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 ③ 29\n,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连说八遍。《讳辩》的结尾, ④ ,气势汹汹,简直要干架。《进学解》,拗口之至。韩愈的滋味正在于此。戏曲中有关于“宁可拗口也要表达本意”和“宁可把本意调整下也要让句子顺口”的争论,即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取舍问题,在韩愈这是不成问题的——他的拗口是故意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         ④        2.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B.群山万壑赴荆门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配得上最后一段的豪情壮志”,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 ① ,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 ② 。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在古代,尊师不29\n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比喻、借代B.引用、对偶、比喻C.引用、夸张、拟人D.引用、对偶、夸张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29\n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B.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C.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D.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中“孤”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字含义不同。B.“不俟奖励”中“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中“俟”字含义相同。C.“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徙”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D.“如仆隶焉”中“焉”与《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字含义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好学。他自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B.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过几千字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C.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愬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D.韩愈与别人交往,不因荣辱沉浮态度有别,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资助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人。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译文:                                 29\n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译文:                                                                     10.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                                                                                                                                                                                  第10课 劝学 *师说劝学基础积累练1.答案:(1)róu (2)lì (3)pù (4)yú (5)nú (6)kuǐ (7)lòu (8)qǐ (9)jì (10)zhǎo2.答案:(1)“知”同“智”,智慧 (2)“”同“煣”,使弯曲 (3)“生”同“性”,资质,禀赋 (4)“有”同“又”,再次3.答案:(1)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广泛地学习。(2)特指长江、黄河。(3)(鸟兽的)爪子和牙齿。(4)地下的泉水。(5)寄居,安身。4.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 (7)使动用法,使……弯曲 (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9)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29\n5.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的资质禀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3)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4)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6.答案:D解析:②“”同“煣”;③“有”同“又”;⑥“生”同“性”。7.答案:D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B项,“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8.答案:B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9.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10.答案:B解析:①⑤⑥句是代词,②句是动词,③④⑦⑧句是助词。11.答案:D解析:连词,表并列关系。12.答案:(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13.答案:A解析:就:接近、靠近。14.答案:B解析:跬步: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29\n15.答案:C解析:“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16.答案:(1)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涓涓的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解析:(1)跬,跨出一脚;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2)非,没有;寄托,托身;躁,浮躁,不专心。17.答案:本段有两处对比: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段有两处对比——“骐骥”与“驽马”对比、“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对比,阐述了学习中“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素养提升练1.答案: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栉风沐雨解析:①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语境强调“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没有说的必要,这里应填“不言而喻”。②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原意不能指人,现也可用以形容人。语境强调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有发展前途,此处应填“大有可为”。③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此处应填“栉风沐雨”。2.答案: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解析: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均为语序不当,一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前后句主语不同,故“因为”放在“他们”之前,“所以”放在“中国”之前。二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精妙绝伦的一件件”“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应改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一座座规模宏大的”。3.答案:①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正体现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29\n来处,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②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效果的能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说明山、水皆有其源头,文中引用该句,意在说明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会为我们指出历史、文明的源头。引用名言一方面可以使文本语言凝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让读者更加信服文本的观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连用两个比喻,第一句将“历史”比作“教科书”,第二句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历史”“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而读者对“教科书”“活字典”则有具体的感知。因此,两个比喻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突出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探寻文明的来处。4.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5.答案:(示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6.答案:D解析:“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殆”,根据语境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排除C项。7.答案:C解析:“心善其说”中“善”是“认为……好”的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中“善”是“良好”的意思。8.答案:D解析:“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9.答案:(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29\n(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解析:(1)负,依仗;自放,放纵自己,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意思是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日;把,拿,指看书;卷,书卷。(2)少,年轻;无如之何,无可奈何;长,成年;庶几,也许;补,补救。10.答案: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解析:秦观读书的故事的特点就是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秦观读书的故事就可以作为反面论据对论点进行反面论证。需要注意题干中的任务要求“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所以首先要明确可不可以,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理由。【参考译文】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11.答案:A解析:从句式上讲,“不足谓善射”“不足谓善御”“不足谓善学”三个短语结构相同,三个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伦类不通”“仁义不一”是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不通”作“伦类”的谓语,不能断开;“不一”作“仁义”的谓语,也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12.答案:A解析:含义相同,都是代词“这样”的意思。29\n13.答案:A解析:A项说法错误。第一段文字用“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引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强调教育的作用;然后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意义。因此本段文字说明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14.答案:(1)因此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最普通的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这样的坏人。15.答案:最后一段阐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劝学的最高要求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纯而粹之,贯彻始终。【参考译文】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没有听到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的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这样的。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编织成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构筑得不完好,是它系结的地方造成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就能俯临百丈深渊。不是草长得高,而是它生长的环境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与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一定要同贤士交往,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东西污染、接近正直的思想。因此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为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也不能算是善驾;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最普通的29\n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这样的坏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师说基础积累练1.答案:(1)yú (2)cháng (3)zhuàn (4)dān (5)dòu (6)yí (7)jiē (8)zhǎng2.答案:(1)“受”同“授”,传授 (2)“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3.答案:(1)求学的人。(2)小的方面学习。(3)从,跟从;而,而且。(4)不一定。(5)先秦两汉的散文。(6)一般的人。4.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龄大的,年龄小的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意动用法,以……为师 (6)意动用法,以……为耻 (7)意动用法,以……为师 (8)意动用法,以……为耻 (9)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10)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列5.答案:(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5)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即“士大夫之族”(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6.答案:D解析: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C项,“生”同“性”。7.答案:B解析:①“从而”古义指“跟从并且”,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④“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且学问很高的人。⑤“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⑥“众人”古义指一般的人,今义指大多数人。⑦“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用不着,不需要。8.答案:C29\n解析:分别为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9.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为判断句,C为被动句,D为一般句式。10.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代词,这/代词,它;C项,语气副词,表揣测/代词,他们的;D项,副词,表判断/副词,才。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①④⑤是名词,老师;②是意动用法,以……为师;③是动词,学习;⑥⑦是动词,从师。12.答案:B解析:闻:知道,懂得。13.答案:A解析:A项,“文辞意尽处为读(逗),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句”错,解说正好相反,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14.答案:C解析:C项,“正面”错误,应为“反面”。15.答案:(1)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啊,哪用得着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可)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他们),这真是奇怪啊!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句中关键点的翻译:(1)师,学习;庸,表示反问语气。(2)之,这;齿,并列、排列;乃,竟;其(第二个),这件事。16.答案: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之道。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称赞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这样的称赞既是对李蟠以上品格的肯定;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也是以李蟠反衬“不从师”的士大夫,表示对他们的批判,同时也是为了倡导从师之道。1729\n.答案:《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18.答案:①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强调终身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才能实现。《师说》中的“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强调择师学习的标准。②应更新的:《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在学习要坚持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辩证地看待,如果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应及时调整,不应一味地坚持。《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一味追求“道”而不考虑对象的品德,这样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素养提升练1.答案:摇头晃脑 意气飞扬 回环往复 佶屈聱牙解析:①摇头晃脑: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修饰小孩在私塾里读书的样子,填“摇头晃脑”。②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应是很振奋的状态,填“意气飞扬”。③回环往复: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呼应前文的“一句话反复说”和后文的“连说八遍”,填“回环往复”,以表反复多次说。④佶屈聱牙: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对应后面“拗口之至”,形容文字不流畅,填“佶屈聱牙”。29\n2.答案:B解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符合,“山”“赴”,正好对应“像奇峰而不凝滞”,同时该句也与下文“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照应;其他三项写水或石,不符合语境。3.答案:原文好。①“托”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②用通常形容声音的“洪亮”,喻指“先忧后乐”精神气概的宏大高贵,比直白的“豪情壮志”有新意,有韵味,且与整体语境相谐。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角度看,“托”,把事物撑起来,此处用了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从炼字及修辞角度看,“洪亮”,形容声音宏大;响亮。这里用了通感的修辞,用来形容“先忧后乐”的精神气概,喻指其宏大高贵。相比来说,“豪情壮志”显得直白通俗,缺少韵味。而且原句和前面“不纤弱不粗糙”语言色彩更一致,与整体语境相谐。4.答案:B解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复、借代、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B。5.答案:(示例)①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 ②更是一种伦理关系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和后文“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这一具体表现可知,此处应总括尊师重道对人们的影响,所以可填“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可知,横线处应填“更是……关系”;再由后文“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可知,二者应为伦理关系。据此可得出答案。6.答案:C解析:注意句中“谏官”“愈”“阳山令”这些称呼在文中断句的作用。7.答案:C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8.答案:C解析:“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有误,原文中的意思是“宰相看过《进学解》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宪宗还下诏命令韩愈编写《平淮西碑》”。9.答案:(1)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29\n(2)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叫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10.答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解析:从文中所讲述的关于韩愈的事件可以概括出其性格,也可从文中的评价性语句中直接摘取。如“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被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时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后辈)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接近十人。2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3:02:17 页数:29
价格:¥3 大小:53.6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