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芣苢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①芣苢(  )(  )②掇(  )③捋(  )④袺(  )⑤襭(  )⑥兜鍪(  )(  )⑦胛(  )⑧渠(  )⑨半霎(  )⑩莳(  )⑪匝(  )2.解释加点词语意思。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采采芣苢,薄言袺(    )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之。二、语基习题化细练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B.薄言捋之捋:用手大把地摘取C.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4.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17\n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5.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      ,      ;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感知。      。因此说,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的“天下”的概念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A.④③①⑤②B.②③①⑤④C.④③⑤①②D.②③①④⑤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首,故又被称为《诗三百》。B.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C.“风”又叫“国风”,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D.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三、课文高考化精练7.下列对《芣苢》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掇”“捋”“袺”“襭”描述了妇女采集的过程。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17\n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剥削。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8.前人读这首诗说:“自然生起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9年,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的一个山坳里,我们看到一所老式建筑,土墙黛瓦,“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的牌匾虽 ① ,上面的字迹仍 ② 。这是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最早的列宁小学。走进大门,侧耳细听,仿佛听到琅琅读收声,它从遥远的天穹、从几十年前的山谷、从洒满阳光的枝叶上,如泉水般涌来,模糊了我的视线。下山的路上,朋友跟我讲,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也在这座山上,距离列宁小学只有20多公里,列宁小学始建于1930年,希望小学建立于1990年,中间跨度正好是60年。从山上下来,我一直琢磨一个问题,鄂豫皖最早的列宁小学,同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同在一个山坳里,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认为当然有,而且是 ③ 的联系——二者血脉相连。它们播种了理想,它们孕育了希望,它们改变了明天。如果说列宁小学寄托着前辈革命者对未来的理想,那么希望小学就是这理想浇灌的花朵。理想、希望,这两个词,就像两只扇动的翅膀,在下山的路上,一直在我的眼前舞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个并列成分构成,但第一处主语“它”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它们”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17\n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袖珍”原指怀藏袖中的小巧之物,引申为体积小、精致而且价值高的物品。城市中常见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 ① ,所以被人们称为口袋公园或袖珍公园。口袋公园是适合公众日常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口袋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既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对于工作繁忙的白领阶层来说,午休时间能在工作区附近的口袋公园中喝杯咖啡或简单小憩,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的方式。口袋公园在城市中是一个“点空间”,是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而从城市人群的生活角度来看, ② ,是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设施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作为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要更好地设计它、利用它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不只是设计师的责任, ③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                                                                                                                                              4.“袖珍公园”因其规模小,与“怀藏袖中之物”有相似点而得名。与此类似,“泡沫经济”源自“泡沫”,请简述“泡沫经济”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17\n二、课外拓展深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桃 夭《诗经》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①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归:出嫁。③(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其实”本义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提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7.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君子于役①《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 ①役: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17\n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9.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答:                                                                                                          插秧歌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①兜鍪(  )②蓑(  )③肩胛(  )④莳未匝(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是(2)朝二、语基习题化细练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B.秧根未牢莳未匝莳:收获C.雨从头上湿到胛胛:肩胛D.照管鹅儿与雏鸭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4.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17\nA.田夫/抛秧/田妇/接B.笠/是兜/鍪蓑/是甲C.低头/折腰/只不答D.秧根/未牢/莳未匝5.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三、课文高考化精练6.下面对《插秧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B.颈联描写农妇隔着沟渠招呼农夫小憩用餐的情境,农夫却置若罔闻,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C.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D.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7.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8.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答:                                                                                                          17\n                                    9.《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 ① 、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 ② 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 ③ 。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 ④ 。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    )。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         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17\nA.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B.重要的是,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C.尽管如此,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D.尽管如此,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 ,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②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的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③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                                                                                                          17\n5.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田歌(节选)[唐]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①,嘤咛如《竹枝》。【注】 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B.杨诗尾联以田夫的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D.刘诗用简练的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7.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答:                                  17\n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阊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杨万里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①棐几竹籧篨②。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注】 ①篸(zān):通“簪”。②籧篨(qúchú):粗竹席。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喜爱之情。C.颈联诗人用盛开木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篷上。D.尾联先写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乘船溪行的方便。9.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                                                                                                                                                                                                                      17\n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芣苢基础积累练1.答案:①fúyǐ ②duō ③luō ④jié ⑤xié ⑥dōumóu ⑦jiǎ ⑧qú ⑨shà ⑩shì ⑪zā2.答案: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助词,无实义。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3.答案:B解析: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4.答案:C解析:①中的“连枷”是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与打稻相关;②由“种密”“移疏”“行间”等信息可判定这是描绘插秧的场景;③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此项描写的是水车灌溉稻苗的场景;④“机杼”是用来织布的。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5.答案:B解析:由时间的逻辑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及“在当时”可知,②③是连在一起的;由第三处横线后“但”的转折,可确定其前应选①;最后一处横线是对“但”后的内容进行的小结,应选④。6.答案:C解析:“风”大多是民间歌谣,不能说“都是各地民间歌谣”。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剥削”错,本诗中劳动者的情绪是愉悦的。8.答案:妇女们呼朋结伴,在田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素养提升练1.答案:历经风霜 依稀可辨 千丝万缕17\n解析:①处,由语境可知列宁小学始建于1930年,经历了这么多年,可以推断牌匾“历经风霜”。②处,由“仍”可知填写的成语与前面“虽……”形成转折,又因为主语是“字迹”,可以推断为“依稀可辨”。③处,所填成语形容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二者内在的联系,由后面的“血脉相连”可以判断为“千丝万缕”。2.答案:①第一处主语只出现一次,表示句子强调的内容为后面的并列成分“从遥远的天穹、从几十年前的山谷、从洒满阳光的枝叶上”,突出了读书声出现的空间、时间等方面的特点,增强了感染力。②第二处主语再三出现,表示句子强调的是主语“它们”,突出了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对山区的意义,强调是列宁小学和希望小学给山区孩子带来了理想和希望。解析:解答此题,需结合句子的语境分析表达效果。第一处主语“它”只出现一次,表示三个并列成分的主语都是“它”,句子强调并列成分,体现了读书声的特点。第二处主语“它们”再三出现,表示强调的成分为主语“它们”,突出是“它们”对山区的孩子做出了巨大贡献。3.答案:①因为规模较小 ②口袋公园是市民生活的“主角” ③更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协同努力解析:①处,语境是在说明该类空间被称为口袋公园或袖珍公园的原因,前面“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显示原因为“规模小”,后面有关联词“所以”,故可填“因为规模较小”之类的语句。②处,横线前有连词“而”,再结合前文“是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与后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可知要填写的内容与前面是转折关系,故可填“口袋公园是市民生活的‘主角’”之类的语句。③处,由前面的“不只是”可以推断出要填写“而且是”或“更需要”之类的内容;根据前文“作为城市设施”“不只是设计师的责任”,可以推断出还需要政府、公众的力量,故可填“更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协同努力”之类的语句。4.答案:①含义: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②缘由:泡沫经济通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故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解析:解答此题,需找到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泡沫”的特点是容易破裂、容易消失,以“泡沫”命名的“泡沫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也极容易破裂。答题时,应根据题干分词语含义和得名缘由两问来作答。517\n.答案:口袋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解析:①成分残缺。“弥补了”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分布不均”后加“的不足”。②语序不当。“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与“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互换位置。6.答案:A解析: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应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7.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8.答案:B解析:“都是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理解有误,本诗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9.答案:①日暮黄昏,群鸡归窝,羊牛下山,思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②运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托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更见情浓。解析:本诗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细节,点染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其思夫的气氛,用黄昏的群鸡归窝、羊牛下山归栏的情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对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插秧歌基础积累练1.答案:①móu ②suō ③jiǎ ④shì zā2.答案:(1)判断动词,表判断/代词,这/形容词,正确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名词,早上/动词,朝拜/名词,朝廷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莳:移栽、种植。4.答案:B解析:“兜鍪”是一个词,指古代打仗时战士戴的头盔,所以此词中间不能断开。5.答案:A解析:A项,互文,将“烟笼寒水”和“月笼沙”互文;B项,比喻,将“洞庭的水”和“山”分别比作“白银盘”“青螺”;C项,比喻,将“雪”比作“梨花”;D项,比喻,将“笠”和“蓑”分别比喻成“兜鍪”和“甲”。17\n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颈联描写农妇隔着沟渠招呼农夫小憩用餐的情境”错误,“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渠”,即他。7.答案: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8.答案:①《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场景,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劳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②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活泼、新鲜的意趣。9.答案:(1)采撷之乐。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有一些美丽的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她们一边采摘芣苢一边唱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2)劳作之乐。《插秧歌》表现了农忙时节的劳作之乐,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手脚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素养提升练1.答案:知足常乐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惭形秽解析:①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快乐,褒义词。这里和“与世无争、勤俭节约”并列的应该是“知足常乐”。②穷途末路:形容客观上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此处处于宾语的位置,用“穷途末路”。③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这里强调的是“乡土中国”的名誉坏到极点,用“声名狼藉”。④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这里指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感到惭愧,用“自惭形秽”。2.答案:A17\n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后文逻辑,没有转折关系,所以“尽管如此”是错的,排除C、D两项;“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故选A。3.答案: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解析: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原句一开始的主语是“农耕文明”,后面又变成“自信和存在感”,前后主语应该修改一致。二是不合逻辑,“完全……几乎……”前后矛盾。4.答案:(示例)①要实现宏伟蓝图 ②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5.答案:(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6.答案:B解析:“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7.答案: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8.答案:C解析:“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几竹籧篨”,结合整首诗歌来看,此处的“乱”字意在描写诗人随心随意的状态,体现轻松愉悦的情感,而非“胡乱”之意。9.答案:①描写的事物、叙述的事件,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朴实自然的风格。板屋、油窗、木芍药、棐木小几和粗竹席,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②口语入诗,直白风趣。“打头”“适逢予”“剩买”“不要驴”等,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增添了诗作的诙谐幽默之趣。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具体的设题方向,如本题“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针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设题,且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本诗的风格,即“纯朴风趣”,接着学生就要从诗歌的用语、所写的事物等方面分析这一风格。“纯朴”,意思是未经砍雕的原木,纯洁质朴,从诗歌中所写的事物来看,“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剩买春风木芍药,乱17\n篸棐几竹籧篨”,主要写了经雨的板屋、两面油窗、木芍药、棐木小几和粗竹席等物品,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非常朴实自然;从诗歌中所写的事情来看,“步下新船试水初”“清溪浮取松亭子”,诗人乘坐小船,沿着溪水前行,这是水乡常见的事情;从诗歌中使用的语言来看,“打头”,开始,“适逢予”,恰好遇到我,“剩买”“赏遍”“不要驴”等,诗中使用诸多白话口语,通俗易懂,让诗歌有了诙谐幽默之趣。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7 页数:17
价格:¥3 大小:39.61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