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材料二: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写小说、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12\n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的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材料三: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12\n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D.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答案】C 【解析】A.“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材料中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是材料中房伟的目的,这些目的都只能代表个体,并不能统一概括全部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B.“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错误,原文说的是“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即是在文学内部的跨界。D.“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可知,“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只是小说越来越难写的原因之一,而非“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D.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答案】D 【解析】“在文学的生产……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只在文学生产、传播环节具有优势,在消费环节则不具有;且文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因此“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法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12\n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一件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答案】D 【解析】“不认可这种行为”说法错误,材料三中李敬泽并没有不认可批评家写小说,而是认为很冒险,很多人写不好,经常出“丑闻”;但他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可见并没有不认可这件事,只是认为“很冒险”。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创作、传播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冬 至筱 敏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作“冬季忧郁症”的病。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④于是,我们回家。⑤12\n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⑥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迹,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吗?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吗?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作“根本”呢?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入冬了,万物都开始休眠。人的心也静下来了吗?日子很冷。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选自筱敏的博客,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C.第⑥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D.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答案】B 【解析】“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于文无据。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物象的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B.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12\nC.文章善于用排比、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全文语言整散结合,增加了文采。D.文章句式变化灵活,增加了语言的美感,从短句到长句的句式变化,表现出情感从平静走向绵长深沉。【答案】C 【解析】文章并无“夸张”的修辞手法。8.第⑦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事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中西方一样地找寻着最终的归宿,但所走的路程何以一个向上,一个向下?②叶落未必归根,我们又为何恒定地信仰家、信仰出处?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结构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②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③“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为后。(节选自《宋史·冯元传》)12\n【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B.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C.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D.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D.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答案】D 【解析】“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错误,“谒”作名帖讲时,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常是在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B.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C.冯元才学很高,担任各种官职。他升为龙图阁学士后,参与修撰《三朝正史》。后来在不同地方担任不同职务,多次升迁至给事中。D.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很深的了解;晚年时,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答案】B 【解析】“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理解错误,原文为“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即“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12\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尚且年少,能完全通晓吗?”(2)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14.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②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③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参考译文】冯元字道宗。他的高祖冯禧,唐末在广州做官,以占候、星命等术在刘氏处任职。传三代到他的父亲冯邴,广南平定后,(冯邴)入朝担任保章正。冯元幼年师从崔颐正、孙奭学习《五经》的要旨,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交好,他们在一起讲学,有时通宵达旦不睡觉,号称“四友”。(冯元)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阴尉。当时诏令流内铨选取通晓经术的人补为学官,冯元自我推荐通晓《五经》。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尚且年少,能完全通晓吗?”冯元回答说:“明达的人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用疑难经义向他询问,则辨别分析清晰流畅。补为国子监讲书,升为大理评事,又提升为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听到他的名声,曾经让他讲解《论语》《老子》,众子弟侍听,于是举荐冯元。天禧初年,(冯元)多次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宫在宣和门北阁讲解《周易》。升任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适逢崔遵度去世,于是提升冯元为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后,(冯元)升任户部员外郎,任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一并奉召在皇帝面前讲读经学,从此仁宗更加倾心于学问。(冯元)历任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按过去的成例,国子监多为老成博学之士掌管,以后则常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一起掌管贡举,升为龙图阁学士,参与修撰《三朝正史》。任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次升迁任给事中。冯元性格简朴淳厚,不沽名钓誉,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亲人奉行丧礼,从开始束发到整个服丧期间,都根据礼仪规定而改变服饰,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遇到祭日,就与门生们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冯元)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之事颇有了解,尤其精通《周易》。当初,(冯元)七岁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书,以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冯元)没有儿子,以他哥哥的儿子冯作为他的后代。12\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唐]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诗人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yǐnɡ):今湖北荆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诗人十分喜爱。B.颔联写出诗人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答案】B 【解析】“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赏析有误。颔联表达的意思是,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的深深冰雪。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这并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16.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金”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在听完琵琶女倾诉身世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怀古转为伤今,家国破败触目伤情。12\n【答案】(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3)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我们的自然启蒙中,“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________,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代人:只要可以吃的动物,皆入锅上桌;只要可以锯板的树木,都出山进市;只要可以饮用的甘泉,都截流灌瓶。人把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________它们的生命。殊不知,我们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的智慧应用于________生命而非杀夺生命。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命与它们相依存。无论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尊贵,我们都需要敬畏自然。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感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见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我们会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倦怠,实际上是那么________,在自然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利主义  主宰  守护  微不足道B.实用主义  主宰  保护  微乎其微C.实用主义  控制  守护  微乎其微D.实利主义  控制  保护  微不足道【答案】A 【解析】实利主义:做事情时要追求利益,不能吃亏。实用主义:以实用价值来评判事物、指导行动的思想观念。主宰:支配;统治;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守护:看守保护。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自然的敏锐直觉。B.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自然的敏锐直觉。C.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D.让我们不再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答案】C 【解析】画线句缺乏主语“麻木”,“敏感”与“直觉”搭配不当。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12\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了语言的魅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是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答案】A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阳光不足的冬天 ②未成熟时是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洪流;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2020年,新冠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12\n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观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写作指导】参考立意:①众志成城,凝聚伟大的中国力量。②众志成城,彰显人民的壮志豪情。③众志成城,弘扬民族的守望相助。④同舟共济,汇聚疫情防控强大合力。⑤抗击疫情,还看中国力量。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4 页数:12
价格:¥3 大小:66.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