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9说“木叶”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      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      的佳作。画中四将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      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展示 不可多得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15尊不同时代的B.展现不可多得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15尊不同时代的C.展现屈指可数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不同时代的15尊D.展示屈指可数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不同时代的15尊答案:A解析: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强调把某个对象拿出来给人看。展现:显现出;展示。强调使隐藏的精神品质显现出来。“不可多得”含有“少而难得、值得珍惜”之意,“屈指可数”只是强调数量很少。“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和“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的”字造成的主语不同。根据后文,主语应当是“诸武官”,而非“年龄和相貌”,所以应当填入的文字是“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最后一处应先说“15尊”,5\n再强调这15尊人像属“不同时代”,如果先说“不同时代”,易误解为每个时代都有15尊人像。2.最后一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  )A.冒号      B.引号C.省略号D.书名号答案:D解析:这里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应当是泛指一段历史,并非指某一本书,注意前面的量词是“一段”而非“一本”,所以,此处应当用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不应用书名号。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B.以便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C.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D.以便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答案:B解析:文中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为了”表示目的时,要放在句首;②“古代服饰之美”作为主语,与谓语“直观地感受”不搭配,正确的表达应当用被动式,“被人们直观地感受”,或者表述为“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③“呈现”与前面的主语“古代服饰之美”不搭配。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8题。材料一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5\n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选自胡海《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后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5\n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材料三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串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B项,根据材料二就读者方面来谈“兴”的作用的语句“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可知读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答案:D解析:A项,“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材料二第5段有“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5\n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误。结合材料二第5段“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三层次的读者也要经历这一过程。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材料二第4段“《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意象引发美,而审美是种境界。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答案:A解析:文中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B项是陈述,C项是对美的定义,D项是美的分类。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重点论述后者。②论证方式灵活,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③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8.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说说你的观点。参考答案:①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让人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②诗歌能够提高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审美是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能提升审美修养。③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3:02:11 页数:5
价格:¥3 大小:25.76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