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名师一号】2022高中语文 第1单元综合测试 苏教版必修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悲剧美的音乐诠释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音乐中的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的、极有光彩的组成部分。它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②悲剧美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即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所以它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悲剧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必须能使人兴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不过,并非所有的崇高都是悲剧,也不是所有的悲剧都属于崇高,那些表现英雄牺牲的悲剧性,具有震撼力,本身就与崇高相通。但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则是在社会生活中遭到不应有的痛苦而引起人们同情、沉思。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然而悲剧的效果就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③大多数美学家认为,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以悲为美的现象,亚里士多德有过这样的解释:“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音乐等艺术手段,将这些容易滋生的、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而重新回复心理平衡。”悲剧的目的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着自由的喜悦。-15-④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我们熟知的贝多芬,他的幸福恰恰源于他的痛苦压抑和孤独。在他三百多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都化作了深沉壮美的音响世界。他用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用充满斗争精神的音乐与命运抗争、与黑暗的现实抗争。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充满了人生不幸的控诉,音乐中刻画的社会冲突性,认识悲剧的深刻性,表明了悲剧美正是源于痛苦,这种痛苦又代表着神圣精神力量的升华——从痛苦走向欢乐。⑤悲剧不是重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全部光辉,张扬人的生命本质。⑥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它能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连接点、交汇点、融合点。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音乐用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1.下列关于“悲剧美”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B.美学悲剧包括了人类历史上、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幸和苦难的事件,包括了一切艺术对这种苦难现象的表现。C.悲剧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态,既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戏剧体裁中的悲剧有着内在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D.悲剧美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人们通常都承认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的一种。这表明悲剧是一种富于哲理性、崇高的艺术。解析 B.在②段,说的是美学悲剧,而非悲剧美(答非所问)。A.在1段,C.在②段,D.在①段和②段。答案 B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悲剧美,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音乐是适于表现悲剧美的艺术形态之一。B.悲剧除了痛感之外还能给人一种深层次的快感。悲剧的快感来源于生存深处的生命力的舒张,而所谓的“生存快乐”,只有在受难的痛苦中才能被激发出来。C.悲剧性的审美意义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剧烈冲突中,遭到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进而引起人的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15-D.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的悲剧的效果在于通过描写人类类似的苦难,来引起人民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和陶冶情操,也是一种崇高。解析 A.在⑥段末和①段。B.在③段首行和④段首行,少“大多数美学家认为”限定。C.在②段是“从而”,非“进而”。D.在②段末,“这类悲剧性与崇高相去甚远”。“是”错。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音乐作品说明一切具有悲剧美的哀伤里,都能发现可以化作积极力量的因素。B.悲剧的目的是让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其中体验自由的喜悦,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C.悲剧重在人们反抗苦难和毁灭中呈现出来的抗争之美,而不在渲染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D.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交流、体验等需要的满足,找到自己与人类世代流淌的情感之流的共鸣,并在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感流入自己的心灵。解析 C.在⑤段首句,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示出人性中的美,不是“抗争之美……才能揭示人性中的美”,偷换概念。A.在④段,B.在③段,D.在⑥段。答案 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15-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放任B.贼窘,退巢庙湾巢:驻扎C.顺之疾甚疾:痛恨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辍:拆除解析 病,动词。答案 C5.下列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答案 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解析 此役为小胜,不是“全部歼灭”。答案 B7.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15-(2)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参考译文唐顺之,字应德,江苏省武进人。顺之生下来就有超常的天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嘉靖八年的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庶吉士。主考官张璁厌恶翰林,将所有庶吉士调出翰林院担任其他职务,唯独想让唐顺之留下。唐顺之坚决拒绝,于是被调任为兵部主事。倭寇侵扰蹂躏江南的时候,赵文华出任军队统帅,他向皇帝上书,推荐唐顺之,唐顺之就担任了南京兵部主事。(顺之)离开京城到蓟镇核查士兵人数,回京奏报缺员三万多人,并奏陈了九条建议。不久,朝廷命令唐顺之前往浙江统帅军队,和胡宗宪一起商议抗击倭寇的办法。唐顺之认为对付倭寇最好的办法,应该把他们阻截在海外,假如放任倭寇让他们登上陆地,那么,内陆就会都遭受侵害。于是他亲自乘船出海,从江阴直抵蛟门,一昼夜行了六七百里。随行的人都很害怕,呕吐不止,而唐顺之神态自如。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唐顺之被提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认为唐顺之的权力不够大,朝廷便又加封他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倭寇进犯长江北岸,急忙下令总兵官卢镗到三沙抵御,自己带领副总兵刘显快速增援,和凤阳巡抚李遂一起在姚家荡大破倭寇。敌人没有办法,退到庙湾驻扎。唐顺之率兵攻打庙湾,双方伤亡人数差不多。李遂计划长期包围,困住倭寇,唐顺之则认为这不是好办法。他率领部队进攻倭寇营垒,并用火炮助战,但没有攻下。此时三沙又屡屡告急,唐顺之便又往三沙增援,他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又没有成功。唐顺之非常生气,亲自骑马上阵指挥。倭寇建起高大的瞭望楼来侦察官军情况,见唐顺之的军队军容严整,便固守阵地不出击。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答应,拿着刀径直向前冲,杀到离倭寇营垒一百多步的地方。卢镗、刘显担心失败,坚决请求唐顺之撤回。这时正值盛夏,唐顺之在海船上两个月,身体很不舒服,返回太仓。李遂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担任凤阳巡抚。唐顺之这时病得很厉害,但因为军情紧急,就不敢推辞。他渡过长江,倭寇已经被李遂等人剿灭。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对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大量收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很多心得。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唐顺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配褥垫。(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8~9题。[双调] 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15-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8.这首小调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通红似火,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②这四句描绘的美丽画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抒发作者超脱、隐逸的情志作了有力的支撑。9.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用典。②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答案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3)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迟来的偿还周海亮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15-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是借给他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钱,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八百块钱,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他又打拼了三年。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七八年了?他去哪了?”“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闭塞的县城。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的问。“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是的,走不动了。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哪有钱替他治病?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候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哪弄三四万块钱?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的病又重了。”-15-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五年前,他已经有好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拿出很多个三四万块钱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是的,他忙,他很忙。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她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他在医院里。今天儿子在照顾他。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钱,也许……”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他说:“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恩人说:“知道你会来。”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说:“我说的没错吧?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E.“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一处,并加以分析。(6分)-15-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A项,从细节描写角度设置,“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的分析值得商榷,此时,“他”还没有本钱,是不是改行可能尚未决定。想要报答的心思肯定是有的,但是否决心干一番事业则难以看出。所以给1分。B项,错在“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一、他并非无法前往;二、“悔恨”程度有点重。这时,他的心态还不到悔恨的程度。句子本身也无法表现这一意思。D项,错在“呆了三天”“半个多月”,这两个时间的交代只是说“他”寻找恩人很努力,并不能说明偿还得晚。答案 (1)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2)“他”的角度:假如那时候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假如”说明来得晚,“看看并帮助”照应了偿还。(2分)邻居的角度: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这话说明“恩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2分)妻子的角度: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妻子话说明偿还及时,丈夫还会有希望治愈,暗示偿还来得不及时。(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①知恩图报,真诚善良。他被救之后决心报恩,遵守诺言,十年以后终于做到了。②有经营能力,勇于打拼。他是个生意人,有经商头脑。凭着恩人给他的本钱,经过数年打拼,资产达到几千万元。③事业心强,志向远大。总想把生意做大做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④对报恩一事有等靠心理。总想“带着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忽视了两年内会回来的承诺,一拖再拖,使得偿还来迟。(每点2分,写出三条即可。)(4)①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以“医生说治不好”暗示“偿还”来得迟,以一个被救一个没有被救,形成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恩人”的性格。“笑”的细节和语言表明他人性善良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到得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③主题思想上,赞美恩人宽厚仁慈的品格,也赞许了“他”知恩图报的行为。-15-④最后扣题,照应题目“迟来的偿还”,突出小说主题的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2022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1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13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米地面图,相当于五套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2022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么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15-2022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公室。”黄刚说。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相关链接:①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22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②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③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B.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C.阅读文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笃正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笃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D.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15-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2)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叶笃正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他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有关。也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有关。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与对你的启示。(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A项,“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也许有这种可能,但原文没有明确交待。B项强加因果,范围扩大。“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与罗斯贝无必然因果联系。D项,表述不当。“配角甚至更光彩”中的“光彩”意思是“光荣”,而不是贡献大。“更”字表现的是叶老对别人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赞美。答案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2)①带领弟子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五百毫米地面图。②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③第一次开辟了在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新领域。④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奠定了研究基础。⑤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⑥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①淡泊、谦虚: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老人淡然地说,这个奖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②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科学研究以事实服人,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他认为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③爱国。放弃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他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他学成后,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报效祖国。④平等待人。和年轻人相处,不会因为资历浅而不重视,也不会因为声望高而轻信。(答对一点2分,答够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观点一: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①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这个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15-②身为一个气象学家,却招一个经济学研究生,“互相学习”,体现了他多学科融合的超前的学术视野。③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体现了他超前而宽阔的知识视野。(每点2分,共6分。)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在自己的事业上才能像叶笃正一样有所成就。(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观点二: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①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领导其他人在零的起点上发展起中国的气象事业。②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吸引美国的学者寻求支持,因而他才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③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每点2分,共6分。)我们都应当像叶笃正一样,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积累起丰厚的学识素养,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成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____________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____________。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____________。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解析 -15-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平和。态度谦逊和蔼,对待人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斟酌字句而死抠字眼,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字斟句酌:指对字句反复推敲琢磨,多半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答案 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B.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C.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真正成熟的中国现代话剧的标志。D.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解析 A.搭配不当,“广泛”修饰范围,“多”修饰“人数”。C.语序不当,应为“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D.主语不当,“担负”的主语不是“事件”,应在“既担负着”前面添加“哈姆莱特”。答案 B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与哈姆莱特相比,窦娥是一个殉道者,____________。①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使得中国悲剧主人公只能在低层次上反对邪恶②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烈女”“孝妇”形象 ③她没有哈姆莱特那样鲜活的个性 ④并不能从高层次上对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体的否定 ⑤将相当多的人物定格于忠、孝、义等某种伦理观念的框架内 ⑥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的这种单调的类型化冲淡了丰富的个性A.②③①④⑥⑤B.③①④②⑥⑤C.③②⑥⑤①④D.①④③②⑥⑤解析 从“她”“这种”“只能”“并不能”等词语切入。答案 C16.“周朴园是否真爱侍萍”是有争议的话题。下面有关该话题的辩论,请针对正方说法,以反方身份写一段话加以反驳。(6分)正方:一般人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讲,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逐渐改变了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三十年来,他一直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17.仿照下面的示例为莎士比亚画像,要与例子的格式、句式一致。(5分)示例:契诃夫讽刺,是你身上的血液如针灸刺向疾病轻轻一捻变色龙与别里科夫都自羞无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首先分析提供的例子。“讽刺”是契诃夫最主要的创作风格;“是你身上的血液”“如针灸刺向疾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变色龙”与“别里科夫”都是契诃夫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所以,仿写时均要考虑到他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形象。此外,还要把握好句式特点。答案 (示例)莎士比亚 批判,是你手中的利器 如闪电划向苍穹 微微一转 麦克白和夏洛克就汗颜无比六、(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幼的徒弟,徒弟特别喜欢别人表扬,做了什么好事都去告诉别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徒弟有些飘飘然。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让他晚上观察荷花是怎样开放的。第二天一早,徒弟就急不可待地告诉师傅荷花绽放的各种细节。师傅听完,问他:花开的时候,它告诉你了吗?徒弟听了,若有所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从师傅的角度,可以谈人要有一颗平静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可以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是光荣伟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徒弟的角度,可以谈过多地注重表扬,会把心思放在“别人怎么看我”上,容易滋长虚荣;可以谈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容易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从师徒关系上,可以谈善于启发是最好的教育;谈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1:50 页数:15
价格:¥3 大小:67.5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