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学案导学设计】2022高中语文 专题一 第1课 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学案导学设计】2022高中语文专题一第1课太史公自序同步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                   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③⑤答案 B解析 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④显:彰显。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③弗敢阙④其指数千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答案 B解析 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 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 ④建于明堂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答案 C解析 “其”,①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6\n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①不得与从事 ②终于立身 ③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 ⑤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⑥余所谓述故事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答案 D解析 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⑥故事:古义,时事;今义,虚构的事情。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小子何敢让焉C.欲以何明D.安在其不辱也答案 B解析 “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  拨:废弃B.礼乐损益益:利益C.天人之际,承敝通变敝:衰败6\nD.俟后世圣人君子俟:期待答案 B解析 益:增加。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D解析 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项间或/中间;B项凭借/用来;C项它/助词,不译。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译文:天下已发现的遗文古事没有不汇集到太史公处的。(要点:“靡”,无;省略“于”)(2)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译文:推原它的本始,考察它的终结,既看到它的兴盛,也留意它的衰亡。(要点:“原始”,分开译;语意通顺)9.本段阐述《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答案 (1)应该承认,汉武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百业兴旺,国力强盛,人们的精神面貌总的说来是振奋的,这为创作《史记》提供了文化背景。(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这是创作《史记》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拓展阅读(202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6\n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答案 B解析 诬:欺骗。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B解析 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无实义。A项第一个“且”表并列,“并且”的意思;第二个“且”是“将要”。C项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第二个“则”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他”;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6\n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答案 C解析 文中说“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则无路焉”。所以该项所说并不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需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疏通文意。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译文: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2)奚重而不更也?译文: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参考译文6\n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次被举荐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资质品行确实能够胜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被举荐的人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人才吗?假使天子与大臣担忧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些弊端。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大概古人有学校教育,有老师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奖赏和处罚从乡里开始,最终普及到天下,作为教育普及到这种程度。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够施行他们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够成为优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贤人就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都有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有合适的人任命)吗?他的为政之道难道不是简约明确的吗?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人愚钝,就愚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变得贤能,可是最终又有谁能教化他们呢?所以今天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因此搜求人才没有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却不能用来把天下治理得好,原因都是出自这些罢了。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县令说:“是因为丁琰辅佐我。”我又向县里的人了解,县里的人没有不乐于谈论他的。现在他在淮阴任县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举荐任用他。从县令这个角度看,得到了适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唯独丁君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1:58 页数:6
价格:¥3 大小:22.97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