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提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课外拓展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6\n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6\n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解析】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原文说“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可见莱辛“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的出现,打破了从前人们“诗画同质”的观点,但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材料二也提到“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这种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解析】 A项,“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原文说“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原文是“不一定”,是或然性的,选项表述成了“不如”是必然性的。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错,原文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后面又举了王维通过《按乐图》识出是在《霓裳》第三叠第一拍的传说,表明后人可以根据画作推想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D项,“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沈括的质疑只能推出“止能画一声”这个结论,但不能推出选项所说结论。实际上,诗中的意象可以形象画面,画中的人、景、物也可以成为诗中的意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D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解析】 D项表明了图画和诗歌各自不同的特点,图画可以描写动作,诗歌适合描写连续的动作,能够证明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A项说明了入画之诗非常少。B项,是讲文与画的联系和共同之处。C项时讲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后达到的艺术效果。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画不同质”的论点,接着通过拉奥孔在诗歌和雕塑中的不同形象论证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最后更进一步,由设问引出在特定条件下,图画也可以叙述动作,诗也可以描写静物。②6\n材料二先通过由《拉奥孔》所讲的绘画与诗歌的区别,引出了中国古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接着进一步通过沈括、徐凝对相关问题的分析间接论证了该观点。或:材料一:作者先引入德国学者莱辛“诗画并不同质”的观点,并比较故事中“拉奥孔”和雕像中“拉奥孔”的不同之处而得出诗画不同质的结论加以阐释,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画”(造型艺术)和“诗”(文字)的区别,最后又谈了“画”(造型艺术)和“诗”(文字)的转化条件。材料二:作者先树起莱辛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的观点,再讲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相对浮泛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然后提出莱辛观点的透彻深细并加以阐释,然后举中国诗歌中的例子加以论证。__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①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描写的是人的神态,“手挥五弦”描写的是人的动作。顾恺之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绘画可以呈现“手挥五弦”的动作,而很难表现“目送归鸿”的状态。②绘画往往用来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则用来表现“动作”或情事。“目送归鸿”不是简单的某一时间点的人的状态,它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绘画作品可以传递直观的状态,但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绝非易事,这是顾恺之说“目送鸿难”的原因。__【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人生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________?可是,人生万物,其精神、其美妙、其价值,不在相同,而在于不同处。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却是________,精彩无比。但终其一生的劳碌奔波,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够________呢?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________,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人生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活力,心灵不充满健康和快乐?B.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人生有意义,生活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C.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活力,心灵不充满健康和快乐?D.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活力,心灵充满健康和快乐?【解析】 反问句本身表一重否定,“谁不希望”即“谁都希望”6\n,表意已经明确,不可再加其他否定词;人生、生命、生活、心灵,由抽象而具体,由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顺序不可改变。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春风得意 感慨万千 称心如意 洞察世事B.踌躇满志 百感交集 称心如意 明察秋毫C.春风得意 百感交集 如愿以偿 洞察世事D.踌躇满志 感慨万千 如愿以偿 明察秋毫【解析】 春风得意: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泛指顺利,应用“春风得意”。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语境中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的意思,应用“百感交集”。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此处突出书面语体色彩,应用“如愿以偿”。洞察世事:对世上的各种情况都能看得很清楚,形容某人眼光精确,有头脑。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句意是以平淡的心态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纷扰和杂事,应用“洞察世事”。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B.平平地,不让我昏醉;淡淡地,不令我颠踬C.淡淡地,不让我昏醉;平平地,不令我颠踬D.淡淡地,不令我颠踬;平平地,不让我昏醉【解析】 据后句“这样的平淡”可知,前句应先说“平平地”,再说“淡淡地”;“颠踬”本义为跌倒,故对应的应是“平”,“昏醉”对应的应是“淡”。9.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五周年了。让我们弹冠相庆吧。为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贵网站从即日起到6月7日开展以“‘新世纪中国’与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这五年来与网站共同成长的各位网友撰文投稿,恳请希望得到您的鼎力相助。对您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答:①“弹冠相庆”改为“共同祝贺”;②“贵网站”改为“本网站”;③“要求”改为“诚邀”;④“恳请”改为“恳切”;⑤“拙作”改为“大作”。【解析】 ①“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是贬义词。②“贵”是敬辞。③“要求”语气太强硬。④“恳请”和“希望”重复。⑤“拙作”是谦辞。10.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n答:示例: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警笛响后,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负责人到指定出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4 16:00:05 页数:6
价格:¥3 大小:612.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