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 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1

2/71

剩余6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B.师法黄老C.设置刺史D.颁“推恩令”2.2014年,得益于前人“凿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总规划开始实施,促进了国际合作。开启“凿空”之旅的是(  )A.周穆王       B.张骞C.王昭君D.班超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4.周平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器犁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5.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6.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第71页共71页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7.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8.两汉之间短暂的王莽“新”朝历时14年,“新”朝存在的时间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1世纪初B.公元1世纪末C.公元前1世纪末D.公元1世纪初9.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而用刑太极故也”10.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11.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这说明(  )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12.秦王朝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传送系统,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常被人称为中国最早的“国道”)。这些举措有助于(  )第71页共71页 A.加强对全国的管理B.皇帝对各地的巡视C.实现对思想的控制D.疆域内各地的交流13.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14.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各项中能代表商朝文明的是(  )A.甲骨文B.儒家学派创立C.“百家争鸣”D.雕版印刷术1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17.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18.“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第71页共71页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1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B.师法黄老C.设置刺史D.设置中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第71页共71页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第71页共71页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A 解析:汉高祖刘邦认为,秦速亡是因为废除了分封制,所以,汉初刘邦实行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2.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凿空”是指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丝绸之路,故选B项。3.B 解析:“秦始皇称帝”建立的“新制度”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B项符合题意。4.C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内因决定外因,主观决定客观等辩证唯物原理是解决“根源”问题的主要思路,由此可知,C项正确。5.B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选B项。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故选B项。7.C第71页共71页 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8.D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的原因主要是秦朝的暴政,D项正确。10.C解析: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选C项。11.B 解析:根据材料“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可知,西周王朝的墓葬习俗与商王朝有相同之处,说明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故选B项;据记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排除A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2.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和“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故选A项;传送系统与皇帝的巡视无关,排除B项;文书传送系统和驰道都属于交通通讯系统,与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以咸阳为中心”可知,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各地的交流,排除D项。13.C解析:“最早种植水稻”是解题关键。根据所学知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故C项符合题意。14.A第71页共71页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文明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正确。15.A1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17.B解析: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继承方式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18.B19.B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错误。故选B项。20.A解析:西汉初期的分封制,造成了具有割据趋势的王国问题,故选A项。B项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第71页共71页 21.(1)有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秦国原有制度的基础;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2)原因:彻底改变了地方上的行政制度,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理解: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实现政治的稳定,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2.(1)社会状况:生产力有了提高,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发展,粮食有了储备;出现原始村落,社会内部人人平等。举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2)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3)主张:重农抑商。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耕聚落”“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列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知,商鞅希望人们从事农业而远离商业,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度分析。23.(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第71页共71页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得出文献史料,由材料二“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得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迁陵洞庭郡”得出,《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由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记述内容的结合得出有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由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和材料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24.(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第71页共71页 1.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C.门阀士族的提倡D.统治者的喜爱2.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纳谏B.知人善任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3.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5.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第71页共71页 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7.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  )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B.前秦政权在此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8.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9.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  )A.三国时期B.东晋时期C.隋朝D.唐朝1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11.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服饰。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第71页共71页 A.数典忘祖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学习先进文化D.实行“蕃汉分治”12.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13.“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4.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15.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16.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第71页共71页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17.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让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1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19.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大唐创业起居注》(李渊秘书温大雅著)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20.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第71页共71页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C.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第71页共71页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其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71页共71页 ——以上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1)根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参考答案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先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表现在经济地位的提高,与面食的流行关系不大,排除A项;门阀士族是当时重要政治力量,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面食的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不足以说明统治者的喜爱对于饮食习俗的推行,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反映了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B项。3.C 解析: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故C项正确。4.D5.C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6.A7.B8.C9.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隋朝形成,唐太宗时期完善,故D项正确。第71页共71页 10.A解析: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C项错误;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D项错误。11.C 解析:材料“穿汉人服饰”“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选C项;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并非数典忘祖,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并非脱离实际,排除B项;辽朝南、北面官制实行“蕃汉分治”,排除D项。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高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表明唐朝国力衰落,故选C项;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玄宗时,靺鞨族地区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属羁縻府州制范畴,排除B项;羁縻府州与唐朝“不再紧密,渐渐疏远”,与安史之乱对唐政权冲击有关,排除D项。13.A 解析:“唐代长安”是唐朝的大都市,其商业发达,有茶馆,科举考试注重诗书,所以有人会街头吟诗,故①正确;唐代由于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商人来往长安,制瓷工业发达,出现了唐三彩,故②正确;唐代文化繁荣,日本经常派人过来学习,日本派往中国的学者称遣唐使,故③正确;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在长安考试,士子必须赶考,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4.D 第71页共71页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权在皇帝,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有封驳权,排除C项。1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度,庸是指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故选C项。16.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有关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没直接联系,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科学研究重心南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知识,排除C项。17.C解析:根据材料所说地名因为皇帝而避讳,故反映了君权至高无上,避讳帝王名字,故选C项。1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19.B解析:根据材料“劝(李渊)举义兵”“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李渊听后‘深然其言’”“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可知,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只符合《旧唐书·高祖本纪》,排除;D项错在“绝对可信”,排除。20.D解析:根据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很重,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考风问题和科举注重经世策论之才,B、C两项错误。第71页共71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第(2)问,“功”要根据材料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22.(1)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考试制度。(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3)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条件: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等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结合所学从唐朝统一,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第71页共71页 文化技术领先、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等方面来回答。23.(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二,从贸易范围、贸易内容、贸易对象三个角度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边疆形势、军队实力、财政收入、文化交融、中华文化圈等角度分析影响。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商人的贡献、交通条件等角度展开叙述。24.(1)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2)此诏书由草拟到审核再到颁发,虽然事涉三省,但前后只用了两天,不仅可见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办事程序比较完备,而且也反映出其办事效率是极高的。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运作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诏书先后经由部门,并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材料可知,诏书颁布虽程序较多,但却只用时两天,可知办事程序完备,效率高,再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衡角度回答即可。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第71页共71页 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2.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3.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政权崛起的担忧。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处“二虏”是指(  )A.辽与蒙古B.辽与西夏C.金与蒙古D.金与西夏4.北宋大臣刘挚在《忠肃集》中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如下评价:“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5.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6.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金、元C.北宋、金、契丹、元D.契丹、北宋、金、元7.南宋抗金的性质是(  )第71页共71页 A.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B.反对地方割据的斗争C.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D.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9.绍兴和议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10.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11.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A.通判 加强中央集权B.知州 增加地方财政开支C.知县 减少地方军费D.宰相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12.在南宋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第71页共71页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D.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13.宋代,很多士大夫在绘画上除了创作吟咏性情的文人画外,还好画“世俗人物”,创作了许多诸如《货郎图》《纺车图》等表现城乡百姓世俗生活的作品。这一现象折射出(  )A.市民文化走向勃兴  B.绘画主流出现转向C.士大夫阶层的衰落D.理学影响艺术创作1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15.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交子的出现B.热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16.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序是(  )A.①③④②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17.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第71页共71页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18.《全球通史》中说:“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以下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南方植棉逐渐普遍B.陶瓷成为中华文明象征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D.大都成为北方经济中心19.关于下列表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A.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不断减少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D.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格局变化20.从图一到图二,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摘编自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文学形式”是什么,并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进步的表现,并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官职的特点。其目的何在?(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原因。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一节 五代十国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71页共71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参考答案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 解析: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D项;《长安城的落日》无法准确表述出宋代与唐朝相比在商业上发生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东京的辉煌》《汴河两岸》无法体现宋代的商业活动较唐代有所发展的情况,排除B、C两项。2.A 解析: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可知,元朝时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3.B 解析:宋神宗为北宋时期,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故选B项;金灭辽,排除A项;蒙古灭金、西夏、南宋,实现统一,排除C项;金、西夏与南宋,政权对峙,排除D项。4.C 解析:材料“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王安石变法对统治集团的影响,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导致北宋迅速灭亡,排除D项。5.C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其变法措施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但并未彻底解除社会危机,故C项与题意相符。6.D解析: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916年建国号契丹;北宋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故选D项。7.D第71页共71页 解析:金政权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不是外来势力,故排除A项;金与南宋是并立政权,不是割据势力,排除B项;金和北宋是两个政权,排除C项;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故选D项。8.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生产原料结构的变动。在经济发展诸因素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因素。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花种植因而推广,故选B项。9.D解析:根据材料“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可知,绍兴和议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绍兴和议不是平等协商,金朝处于优势,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0.D解析:材料“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体现了国家对天文科学的扶持,这有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元代对天文学发展的重视,排除B项;郭守敬并非劳动人民阶层,排除C项。11.A 解析:材料“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该官职名称是北宋的通判,其设置目的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中的“守臣”就是知州,排除B项;设置知县是为了以文官代替武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宰相是中央官职,不可能和“守臣”共治地方,排除D项。12.D 解析:根据材料“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等信息可知,宋朝增加了考试选拔的多项规定,反映了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D项;根据材料“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可知,宋朝科举限制了官僚贵戚的特权,排除A项;“杜绝了”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糊名”“誊录”等信息正是公平竞争的反映,排除C项。第71页共71页 13.A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其他绘画类型的比重描述,故无法得出绘画主流是否发生转向,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士大夫兼画文人画、世俗画,市民文化的勃兴不代表士大夫阶层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中的世俗画侧重于描写城乡百姓的世俗生活,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理学思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排除D项。14.C15.D16.B17.B解析:根据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18.C解析:植棉属于农业经济,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排除;市场的活跃体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项正确;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不能证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19.D解析:此表反映出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比例增长,北方人口比例下降,可见南方人口多于北方人口,这有利于促进南方开发,从而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即经济格局变化,故选D项。20.C解析:根据图一中“郡”“国”可知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根据图二中“中书省”“行省”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汉朝是大一统的朝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制度,排除B项;D项“郡县制”说法错误,排除。第71页共71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这种文学形式:宋词。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2)表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3)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宋代”“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结合所学得出宋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得出具有娱乐艺术性,据材料一“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得出形式自由活泼,据材料一“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得出趋于平民化。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得出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据材料二“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得出商业的影响力小。第(3)问,据材料一“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得出理学的束缚;据材料二“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得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结合所学得出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22.(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表现: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减少考试资格限制;严格考试程序;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原因: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借鉴唐朝科举制弊端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第71页共71页 23.建议一: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建议二: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解析:角度一,据材料目录可知该目录重视政治史,忽略经济史,章名中“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内容过少,相应理由论述可参考宋元时期相关史实回答即可。角度二,结合必修二经济史和史学观念可知,社会史观体现不足,可考虑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相应论述可参照宋元时期相关史实回答即可。最后作出总结概括。24.(1)宋代“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2)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第71页共71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北宋时期的“中国观”是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可知,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二“‘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二“‘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李贽认为,应该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这说明(  )A.反专制思潮已成熟B.李贽倡导个人自由C.李贽重视社会责任D.晚明思想氛围宽松2.明朝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材料反映明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加强了中外交流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A.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B.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5.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双重使命的行动是(  )A.雅克萨自卫反击战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第71页共71页 C.平定噶尔丹叛乱D.郑成功收复台湾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时期机构西汉西域都护唐朝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伊犁将军、行省A.西藏B.库页岛C.新疆D.南海7.“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诗中赞誉的人物是(  )A.郑和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8.传奇是明初至清中叶时期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态,是南戏系统各剧种的总称。明代著名的传奇剧作家有(  )A.吴承恩B.汤显祖C.孔尚任D.施耐庵9.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10.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D.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第71页共71页 11.“在赫图阿拉城北门东南的一处较高土台上,建有汗王殿。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此地正在举行登基庆典,建立大金国。”此时,坐在汗王宝座上的是(  )A.完颜阿骨打B.皇太极C.努尔哈赤D.康熙帝12.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材料说明了(  )A.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13.下表为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据表分析,他们都(  )思想家主张黄宗羲(1610~1695年)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A.倡导“经世致用”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C.主张“工商皆本”D.宣传西方民权思想14.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①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 ②西方文化在我国产生巨大作用 ③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5.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一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第71页共71页 A.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B.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理C.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D.清朝时台湾盛产食糖和粮食16.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的行动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7.梁启超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他指的是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君主专制的加强D.八股取士18.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19.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20.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第71页共71页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C.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丞相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第71页共71页 ——《清史稿》(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 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一、二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结合所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第71页共71页 24.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B.为了维护统治与巩固政权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参考答案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解析:据材料“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可知李贽倡导个人自由,故选B项;“已成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倡导个人自由并不等同于重视社会责任,排除C项;明代思想控制严密,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2.A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没有涉及国家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手工业领域,排除D项。3.D 解析:明朝时期,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作出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戚继光、俞大猷抗击的是倭寇,而不是欧洲殖民者,排除A项;戚继光、俞大猷是明朝将领,排除B项;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D项。4.D解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七年……”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故选D项。5.A6.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唐朝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由此可见,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C项符合题意。第71页共71页 7.B8.B9.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由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不能说明拜金主义之风盛行,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0.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A项错误;秘密立储制并不能避免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故B项错误;秘密立储制也没有摆脱宗法观念,故C项错误;秘密立储制立储而不公开,这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11.C 解析: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历史上叫作后金,故选C项。12.C 解析:据材料“耕地总面积从6亿亩增至10.5亿亩”“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大,满足了人口的增长,虽在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农业上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出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说明传统农业并未转型,故选C项。13.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经世致用”主要是顾炎武的观点,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工商皆本”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西方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在近代以来,排除D项。14.B 第71页共71页 解析:1601年后,材料中传教士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入中国,故①正确;材料涉及西学的传入但是并没有体现对我国产生巨大作用,故②错误;“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体现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故③正确;传教士传入西方文化,又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15.A 解析:清朝统一后,在台湾加强了管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的移民,也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材料“糖谷之利甲天下”可以看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是食糖和粮食等;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的重要保障,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是国家统一带来的结果,不是材料的核心内容和侧重点,均排除。16.A解析:材料“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反映了明太祖为处理全国政务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事物,所以A项符合题意;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票拟权是在内阁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取得的,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17.B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根据“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始关闭,到清朝时,对外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是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1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西汉;②发生在唐朝;③发生在明朝;④发生在元朝。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正确答案为B项。19.C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第71页共71页 体现了以农为本、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没有分析出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故排除;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2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时期重视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并对边疆地区进行测量,反映了清代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诉求,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主权观念强调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材料描述的是对中国领土的测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全国性地图的绘制,不是处理边患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时期:战国时期。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2)变化: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22.(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原因: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第71页共71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却没有了丞相,所以,时间是在明太祖时期。第二小问,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要加强君主专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及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盖隐然执政之府”。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毕竟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不敢作出任何更改。第(3)问,从明初废丞相到设立内阁,再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3.观点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论述: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文化专制,思想保守。而当时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殖民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开始向现代工业社会飞跃。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观点二:1400~180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论述: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业经济发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农作物产量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丝织品、瓷器等产品远销海外;商品经济繁荣,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当时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材料一的观点认为“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说明明清时期与西方的发展相比,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二的观点认为“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任选其中一种即可,如果选择材料一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具体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不同之处。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我们就应该选择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来论述。2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帝王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维护统治,B项正确。第71页共71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做了此类规定。此类规定(  )A.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属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C.体现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利益诉求D.反映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2.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封建反侵略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D.反对外来侵略3.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4.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5.某校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虎门销烟 ②火烧圆明园 ③《马关条约》 ④义和团运动第71页共71页 A.侵略与反抗B.近代化的探索C.内战烽火D.殖民扩张6.1757年之后,广州成为清朝惟一对洋商开放的口岸。1846年,“各国运往内地的通商货物,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导致这一变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下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日、朝、俄四国关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沙俄改变对华政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8.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了议和条约草案,其中规定:开长沙府、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等为商埠。后来在《马关条约》中没有确认的商埠是(  )A.苏州府B.长沙府C.重庆府D.杭州府9.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10.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事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第71页共71页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11.19世纪6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对这一英国人的审判,主要应该依据(  )A.《南京条约》B.《各国律例》C.英国法律D.大清律例12.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表现可圈可点。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力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西方转变侵略手段B.日本国内变革不显著C.中、英两国关系好D.洋务运动有成效1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削弱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变革思想的传播14.《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15.“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16.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过一些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第71页共71页 其中具有近代性质的社会改良主张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C.“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D.“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17.1864年,李鸿章主持购买了英国的一批修理机器,包括“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自建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这表明洋务新政(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B.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开始早期工业化的尝试18.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19.中国近代爱国人士谢瓒泰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反映了(  )A.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B.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C.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0.某同学设计中国近代史年代尺,该设计适用于表达的主题是(  )A.探索现代化道路B.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第71页共71页 C.不平等条约体系D.从专制到民主共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作出评价。(2)材料三中对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第71页共71页 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福建、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23.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一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参考答案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 解析:由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做了此类规定”可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转向以资本投资为主,反映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马关条约》是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项;《马关条约》牺牲中国利益,体现了列强的利益诉求,排除C项。2.D 解析:林则徐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林则徐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故B、C两项错误;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生活在列强入侵中国的时期,都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要求,故D项正确。3.C 解析: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导中国走向进步,故选C项;A项与材料反映出的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不符,排除;B项只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不能说明“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排除D项。4.B 解析: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5.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运动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①④属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抢掠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又放火烧毁;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华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故②③属侵略,A项符合题意。6.A第71页共71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英国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故中国近代史上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故选A项。7.D解析:漫画显示,西方人认为当时日本和中国争夺朝鲜,而俄国则蠢蠢欲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出兵朝鲜是宗主国的责任所在。从这一角度分析漫画可知,西方人眼中的东亚是弱肉强食的局面,说明清政府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沙俄的对华政策,排除A项;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通过漫画无法体现,排除。8.B9.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而中国又实行闭关政策,所以他们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故选C项。10.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权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政府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故C项正确。清政府部分权力转移到地方汉族官僚手中,不等于政治制度发生变革,A项错误;材料与是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D项表述片面,故排除。11.C 第71页共71页 解析:《南京条约》不涉及领事裁判权相关问题,故A项错误;《各国律例》是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士介绍西方律法的书籍,不作为司法实践的标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结合所学可知,早在1843年《虎门条约》就对领事裁判权作出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故C项正确,故D项错误。12.D 解析:根据题干中“甲午战前十年”“国内自强运动”“中国军队表现可圈可点”等信息可知,19世纪60~90年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选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方式才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日本国内变革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中、英两国关系的信息,排除C项。1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不是削弱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维新变法最终失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虽然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但并未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排除B项;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通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文章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使“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4.C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这位皇帝亲政之时年富力强、志向远大、引新进小臣改革等可看出,这位皇帝是光绪帝,C项正确。15.C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结合材料信息分析,“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表明其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抵抗派和洋务派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故A、B两项错误;“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表明其反封建不彻底,与革命派的暴力手段不吻合,故D项错误;结合两方面信息可以判断其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正确。16.D解析:近代性质主要体现在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等方面,D第71页共71页 项体现了政治的法制化,故正确。A、B、C三项均不具有近代性质特点,故排除。17.D解析:材料中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建立机器生产的工厂体现了洋务运动对工业化开始了尝试,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的信息,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18.A解析:根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的事件即甲午战争,据此判断,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D解析:材料“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反映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失败、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都不符合“莫待土分裂似瓜”的信息,故排除A、B、C三项。2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索现代化道路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故A项不是主题,排除;中国近代思想变迁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故B项不是主题,排除;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因此,图片信息的主题是不平等条约体系,故C项正确;从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折点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D项不是主题,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看法:节奏过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第71页共71页 22.(1)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2)目的:保护地方利益。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时间“1900年”及材料“向……十一国同时宣战”“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保护”可知,目的是保护地方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分析其影响即可。23.(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虽已进入近代,但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更多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认为其未产生太大影响。24.(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和党派之争。(3)尽量用第一手史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史料。第71页共71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试卷【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当今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源起于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度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分大小宗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宗族网庞大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4.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5.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祝D.太尉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第71页共71页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8.唐朝三省六部体制中的决策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门下省9.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0.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11.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只有少数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B.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C.广大奴隶受到压迫D.在雅典居留的外邦人也有公民权12.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A.梭伦执政时期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第71页共71页 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D.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1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部落首领专政B.奴隶主阶级专政C.地主阶级专政D.平民阶级专政14.世界历史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早形成于A.古代希腊B.古代罗马C.古代中国D.近代英国15.《十二铜表法》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A.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B.平民利益的保护伞C.最早限制贵族特权的法律D.内容最全面的法律16.古代罗马的公民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人人是指A.除了广大奴隶之外的一切自由民B.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C.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D.仅仅指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公民17.以下对雅典和古罗马民主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B.在雅典和罗马,人人都可以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C.都是为解决平民和贵族的矛盾而实行的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标志着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B.英国近代议会制度开始确立C.责任内阁制形成D.复辟王朝统治的结束19.根据1787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包括第71页共71页 A.否决国会立法B.指挥美国军队C.解散国会D.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20.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间,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这表明麦迪逊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制,让“天使”来行使政权B.主张对权力实行制约C.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废除奴隶制,实现南北统一21.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外来侵略B.封建专制C.国家分裂D.军国主义22.下列关于德意志帝国宰相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期不定,由皇帝决定B.由议会选举产生,负责主持内阁工作C.掌握行政大权,同时也是军队统帅D.帝国宰相也是普鲁士的宰相,对议会负责23.下列历史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24.1896年,俾斯麦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对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段话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①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统治者实现统一的愿望强烈 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第71页共71页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5.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C.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2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的利益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C.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D.清王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7.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B.军事指挥的失误C.战争准备不充分D.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落后于西方28.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D.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29.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时代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0.下列表述中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的是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准许华工出洋第71页共71页 C.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D.开放通商口岸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1)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为此唐太宗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4分)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2)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为此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你认为雅典民主有哪些弱点与局限性,它为近现代民主提供了哪些模式?(10分)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权利法案》 第71页共71页 (2)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从哪些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力?(6分)材料三: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1787年《美国宪法》请回答:(3)根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4分) (4)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6分)33.结合所学知识填注下表(6分)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共和制行政权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议会权力中心皇帝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第71页共71页 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CBCDAACBDCBB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BCBCACBCBDBD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题(1)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国家大政由中央各部大臣商议、筹划)三省六部制。(2)事皆朝廷总之(皇帝专制独裁)。废除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第71页共71页 32.题(1)弱点与局限性: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少数人的民主(公民民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近现代民主提供了哪些模式:轮流执政;任期制度;法律至上;公民选举等。(2)限制了君主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军事权。(3)体现的原则:民主的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原则。(4)国会执掌立法权,总统执掌行政权,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权。三权分立,三权之间权力平衡、相互制约。33题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共和制行政权责任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议会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第71页共71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09 22:20:02 页数:71
价格:¥12 大小:967.96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