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86页精品】青岛四上科学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7

2/87

剩余8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年级上册全册备课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的分析:1、整体学生情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聪明,但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常常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想方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而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虽然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家庭教育由于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使学生没有能很好地在观察、实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进行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本册教科书共21课,活动课3课。从知识内容分为六部分1植物生活: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1、2、3、4、5课)2秋冬星空:在学习了春夏星空的基础上探索美丽的星空,认识秋冬天空中显著星座。(包括6、7课),3生活中的材料:从木头、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材料的性能,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两面性。(包括8、9、10、11、12课)4水循环:指导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变。(包括13、14、15、16、17课)5我们的家园——地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遗迹地球上各种物质存在形式以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学会使用测力计。(包括18、19、20、21课)6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1观察能力:学习用目测方法观测风向、风力,用测力计测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2实验能力: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水,以及做弹力、摩擦力、热传导、热对流、根吸水、茎运输水分等实验,巩固对比实验方法,学习设计说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雨的模拟实验。3探究能力:学习运用探究的方法,认识水蒸气凝结的条件,水的三态变化。4分析综合能力: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及热传递的方式。5推理能力:学习运用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认识露、雾、云、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成因。6想象能力: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想象蒸发的本质,叶、茎的内部构造。7动手能力:学习制作植物动物标本等。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1通过讲述火箭的发明及我国现代火箭的发展,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风、露、霜、云、雨、雪的成因等,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四、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五、主要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 暗示法植物的生活单元分析单元分析: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植物的茎》《花和果实》五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课时安排:6课时,第课时【课题】植物的身体【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科书的编排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植物的研究,初步了解植物的身体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植物的世界史丰富多彩的,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借助对植物世界的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30分钟)1.研究植物的组成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学生汇报答案。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植物的根【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植物的身体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植物的根的生理作用进行的一次探究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编写思路上看,本课是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线索编写的。【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实验探索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活动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10分钟)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0分钟)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找代表汇报。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汇报观察结果(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活动四、自由活动(5分钟),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五、拓展活动(5分钟)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植物的叶(一)【课型】新授【教材分析】学生在认识到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之后,很容易想到根吸收水分怎么排出去的问题,本课就是遵循这一思路设计编排的。由于也得光合作用学生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使得学生认识到简介学习也是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方法】实践法【教学具准备】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2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③可以使空气湿润。活动三、应用实践(5分钟)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活动四、拓展研究(5分钟)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活动五: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植物的叶(二)【课型】新授【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方法】实践法讲授法【教学具准备】1、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2、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浓度为70%一75%)、绿叶、火柴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2分钟)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11、植物的叶(二)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1、了解赫尔蒙实验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②讨论、汇报: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300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为什么只浇雨水?实验结果怎样?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⑤汇报。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 (1)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④汇报。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或看教材中的插图)。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3、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呼出什么气?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活动三、应用实践(5分钟)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2、提问: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为什么?活动四、拓展研究(5分钟)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活动五: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植物的茎【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植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儿童对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更是充满了好奇。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身体及根的作用之后,继续利用简单的工具研究植物茎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及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具准备】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活动三、实践应用(5分钟)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活动四、拓展活动(5分钟)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活动五: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花和果实【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通过探究一系列探究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研究各种花的构造,根据给花分类,逐步认识果实师怎样形成的,果实有哪些共同特征,分辨果实和非果实,以丰富学生有关花和果实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2、能力目标: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3、情感目标: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难点】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2、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学具准备】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活动三、总结拓展(5分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活动五:作业设计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秋冬星空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知道秋、冬季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二、目标要求1、科学探究: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能对搜集到的证据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3、科学知识:知道冬季星空的主要星座。三、重点难点观察方法的指导是这两节课共有的重点难点。四、课时安排6、秋季星空1课7、冬季星空1课时,第课时【课题】秋季星空【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与“冬季星空”“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课。从本科开始,我们将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知道四季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座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2、能力目标: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难点】,: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播放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活动三:拓展活动(10分钟)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冬季星空【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科书以冬季星空为背景,配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呈现了衣服观察冬季星空的示意图。并以文字的形式提示了学生在课前应先做好的准备内容:秋去冬来,北斗七星以及其他秋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有什么发现个?让我们搜集有关星空的资料,继续观察、研究星空。卡通人物的提示性语言“天空中的星星比秋天少了”“看,南天哪些星星多亮”给了学生以观察重点的引导,便于学生有目的的去研究,为课堂交流学习做了准备。同时也提醒学生,继续坚持对星空长期的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提出对冬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建议;能用图画描述冬季代表星座。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并让学生体验在观察活动中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能用图画描述冬季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同学们,冬季是一年中星空最热闹的季节,众星座争相辉映,好似在开星辰世界的群英会。相信同学们经过最近几天的初步观察,已经对于冬季星空的情况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冬季美丽的星空。(板书课题:冬季星空)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5分钟)(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1、提问:根据我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2、学生分组讨论:(1)一天之中有什么变化?(2)从秋到冬有什么变化?3、汇报交流。,4、师生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我们已经知道从秋到冬,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发生了变化,你能把它们画出来来吗?学生画北斗七星。(教师提示学生:先要在纸上确定方位,即面对北天,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出示各季节北斗星图片)5、交流展示。6、师生小结:一天之中,南天的星座大多会随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北天的星座大多会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旋转;从秋到冬,许多秋季的星座会消失,而冬季星座会不期而至。但北斗七星和仙后座依然能够看到。(出示秋冬季星空图比较)(二)认识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1、交流关于冬季星座的资料。谈话:冬季有哪些显著的星座?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资料)(1)认识猎户星座。出示冬季星图(重点显示猎户星座)①谈话:这就是冬季南天最引人注目的猎户星座,相传海神的儿子奥瑞恩因经常夸口没有自己猎不到的猎物而惹恼天后,于是天后派天蝎将其蛰死,死后的奥瑞恩被惜才的众神之王宙斯提升到天界,变成天上的猎户座。观察一下,看这个星座有什么显著特征?(学生观察回答)谈话:这个星座很像一个左手持着盾牌、右手高举大棒的威武猎人,所以取名叫猎户座。②提问:面对冬季的南天,你怎样才能尽快地找到猎户座?(学生观察、思考回答)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只要找到“猎人”,两个肩膀、左脚、右腿部位的四颗星和腰带部位的三颗星,这七颗星是识别猎户座的明显标志。(2)认识天狼星。出示冬季星图(突出显示天狼星)①教师介绍:这是冬季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它所在的星座叫大犬座,相传大犬是猎户座“猎人”的养犬。②提问:观察星图,看能否通过猎户座找到天狼星?(学生观察星图后回答)③教师补充:从猎户座“猎人”腰带部位的三星向东南方看去,就可以找到这颗泛着蓝白色光芒的亮星---天狼星。(3)认识冬季大三角。出示冬季星图(突出显示冬季大三角)①谈话:经常观星的人都知道,在冬季的南部夜空里,有一个著名的冬季大三角,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么?(学生观星图回答)②教师补充:从猎户座“猎人”右肩膀处的亮星参宿四向东看,在不远处也可以找到一颗很亮的星,这颗星的名字叫南河三,属于小犬座,与大犬一样,相传小犬也是猎人所养的猎犬,想象着把参宿四、南河三和天狼星三颗星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接近等边的三角形,这就是著名的冬季大三角。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适当,所以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都可以观察到。冬季的夜空繁星满天,只要我们想办法、找规律,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星座。(三)制订继续观察、研究星空的计划1、谈话:我们来设计一个具体的研究计划,晚上继续观察。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3、交流制订的计划。(四)预测从冬到春的变化,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星空从秋到冬的变化,那么,从冬天到春天,星空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学生作出预测。活动三、自由活动:(5分钟)1、利用冬季星图和冬季星空歌了解更多的冬季星座。2、讲星座故事。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1、谈话:通过以上学习,你在探索星空方面又有了哪些收获?2、课堂评价。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的变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由《纸》《陶瓷》《玻璃与塑料》等课题组成,主要研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探究材料的主题单元,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用到过材料,但对材料本身的性能及作用未作深入探究,而学生对利用材料制成的物品,对常见材料的已有经验又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本单元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学生都有相应的基础。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木材》体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陶瓷》是在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迁移运用研究木头的方法;《塑料与玻璃》不仅迁移运用了以上几课的探究方法,还渗透了对比实验的方法。本单元中的每一课中都渗透了材料与环境的教育,注重了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木材本课内容是按照探究木头的特点---了解木头在生活中的作用----针对一次性木制品的使用展开辩论会的思路编写的。纸本课内容是按照了解纸的历史---探究纸的特点----研讨纸与生活的关系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宣传的思路编写的。陶瓷与玻璃本课内容是按照欣赏陶瓷物品—探究陶瓷的特点—对陶瓷的利用---借用陶瓷进行情感教育的思路编写的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3.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方法4.能区分假设与事实5.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6.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7.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8.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9.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像2.愿意合作与交流3.尊重他人劳动成果4.意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5.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6.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7.意识到科技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课时安排:7课时,第课时【课题】木材【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四个板块,体现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理念。活动准备列举的实验材料:酒精灯、放大镜、小刀、电池、导线、水槽等,主要让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30分钟)1.研究植物的组成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学生汇报答案。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纸【课型】新授【教材分析】认识纸的来历,纸的制作过程。形成保护环境,节约用纸的意识。【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实验的收获。2、情感目标: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3、能力目标:会观察、描述、记录、比较实验的现象,知道不同种类的纸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知道纸的发明史。【教学重难点】比较不同纸类的性质。【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纸样品(如蜡光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砂纸)、实验记录表、滴管、烧杯、放大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礼品,你们想看看吗?从同学们的表情当中,老师就知道你们非常喜欢这些礼品,但你们知道这些礼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学生自由回答)2、谈话:谁能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纸做的?(学生自由回答,后展示剪纸、生活用纸、工业用纸、纸的手工作品……)3、谈话: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是纸做的,这说明了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板书课题)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1、谈话:同学们,纸的用途有好多,要想真正的了解纸,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请认真观察纸,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小组内观察各种纸,并讨论纸的不同特点)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要想更好的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这些实验呢?(小组交流)3、讨论完善实验计划,(1)师生交流:如纸的结实程度,可以通过撕各种纸,感觉它们的难易程度来判断。观察纸的毛边可借助放大镜观看。纸的吸水性可以用吸管将水滴到纸上看出来。纸的透明度,可通过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教师强调一下滴管的使用:先挤压一下它的后面橡胶胶帽,然后把吸口放入水中,松开橡胶胶帽,水就吸上来了。然后轻轻挤压橡胶胶帽就可以把水挤出来。)(2)你们觉得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交流:谈话:通过比较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对纸有了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讲的真好,相信你们现在对纸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了。6、了解纸的发明史谈话: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老祖先可在很久以前就发明出了纸,关于纸的发明历史,你们了解吗?学生回答。(师总结:东汉时期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生产出了大量轻便、便宜的纸张,从而结束了古人用石头、树木、甲骨、木椟、竹简作为书画材料的历史,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谈话: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纸的生产过程。(课件出示纸生产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活动三、拓展延伸(10分钟)谈话: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不珍惜纸,将纸张随意乱扔。你们是这样做的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学生回答)谈话:其实我们的这些废纸是可以进行再生产进行造纸。知道怎么做吗?(教师用课件出示纸再生的流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通过废纸再生产,我们可以节约多少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啊!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想呢?(学生发表意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相信同学们对纸的了解一定加深了很多,你们也和纸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节约用纸,不乱扔纸张,和纸做永远的好朋友的。课后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教的再生纸的制作方法,自己做一张再生纸,好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陶瓷【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欣赏陶瓷艺术为开端,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灵活应用的思路,探究陶瓷的制造、特点、用途,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及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针对研究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情感目标: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3、能力目标: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教学重难点】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具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激情导入(5分钟)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China”表示什么意思吗?生:当然知道了,就是中国呗。2.谈话:还有其他的意思吗?生:我知道在小写开头字母“c”时,它还可以表示陶瓷。3.谈话:那么,为什么中国和陶瓷同用一个英语单词呢?生:因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陶瓷。生:我知道欧洲人是通过陶瓷认识中国的,所以他们就直接用陶瓷这个单词来代指中国。4.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呢?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祖先真是太伟大了!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陶瓷。(板书课题)活动二: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5分钟)根据生活经验,大家来猜猜看,陶瓷可能有哪些特点呢?,活动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设计实验方案(15分钟)1.制定计划: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最重要的什么?(做计划)咱们是未来的小科学家,实验之前也要有个小方案。看这些问题(电脑屏幕提示上述问题),你们认为哪个最有研究价值,做一个小方案,来进行研究吧。(学生制定方案教师巡回指导)2.汇报交流设计方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的方案吧。例:投影展示A研究内容陶瓷导电吗?使用仪器电池、导线、小夹子、灯泡方法把陶瓷连在电路中注意事项连好线路,不要短路生:我们组打算研究陶瓷是否导电,我们需要一节电池、一个灯泡、一个夹子和一些导线。我们想把陶瓷片连在电路中,看看它能导电吗?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案怎么样?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生:我想提醒他们在连电路前一定要先检查电珠和导线。生:谢谢你的提醒,我们会注意的。师:我觉得这个组的同学设计方案很清晰,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多好呀,你们呢?能不能比他讲得还好?(能!)……活动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科学探究(15分钟)1.学生探究实验:大家的方案都不错,现在咱们就来按照各组的方案来领取仪器,开始实验吧。(学生开始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们探究的结果。例:生1:我们组做的是陶瓷能不能导电的实验,我们把陶瓷连在了电路中,我们发现电珠不亮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陶瓷不能导电。生2:我们研究是陶瓷的吸水性,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发现陶瓷颗粒紧密的一面吸水性差,颗粒松散的一面吸水性强。生3:我们也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带有釉面的那面不吸水,断裂处没有釉面的能吸少量的水。……(在黑板上总结陶瓷的特点)活动五、延伸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拓展(5分钟)1.小结:今天我们的成果真不少,来,看一看,我们学会了哪些科学知识。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陶瓷的很多特点。如:陶瓷很脆,很硬,不吸水、不导电、能传热但是能力很差。(教师板书)2.课堂评价3.拓展: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有关陶瓷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活动六: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金属【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以金属为题,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即金属的共性。本课在结构上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用金属制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利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性质,即有金属光泽、易传热、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补充常见金属性价。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的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师准备:铜丝、铁钉、铝丝、铜勺、铝勺、木棒、筷子、砂纸、粉笔、烧杯、热水、电池、小电珠、导线、铁锤、铁砧等供分组实验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展示金属物品,师板书其名称)我们所带物品有限,平时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加以补充师并板书)在桌子上放的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分类)2、这些金属,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进行猜测,师板书)3、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0分钟)1、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或用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2)、认识铜等金属都容易传热,学生把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的烧杯中,用手拿着另一端,过一分钟后,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师小结: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都可以传热。3)、认识铜等金属都可以导电把不同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小结:铁钉、铝勺等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电珠发光,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金属都可以导电。4)、认识铜等金属都有延展性把不同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师小结: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都能被捶扁变长。2、归纳金属共性,给出“金属”概念1)、引导学生分步归纳:铜、铁、铝等都有光泽;都可以传热;都可以导电;都能被捶扁、捶长。2)、引导学生全面归纳:这些金属材料都具有金属光泽,都具有传热、导电、延展的性质。3)、金属:人们把具有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叫做金属。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金属各种性质的利用。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能结合日常生活列举一些实例?活动三、巩固应用(10分钟)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多媒体出示金属用途视频)活动四:课堂评价(5分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最好?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如何?活动五:课后延伸课后请你收集一些你认为是金属的东西,检验一下是否具有金属的性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玻璃与塑料【课型】新授【教材分析】“玻璃与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塑料制品的应用,可以说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课与“木头”、“陶瓷”、“金属”共同组成了常见材料的研究系列。将玻璃与塑料放在一同进行研究,是因为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性,生活中的许多物品既可以用玻璃制作,也可以用塑料制作。将有相同之处的材料放在一起有利于比较材料的优缺点,针对材料的缺点改进材料的特性,更好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们交换意见。,2、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3、科学知识: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教学重难点】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并找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具准备】教学辅助课件、一些玻璃与塑料以及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锤子、小木板、两个不同材料的小药瓶、导线、电池、小灯泡、酒精灯、镊子等。【教学流程】活动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5分钟)1、欣赏生活工艺品老师要送你们一份精美的礼物,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玻璃与塑料工艺品)2、揭题:师:喜欢老师送给你们的这份礼物吗?谁发现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由此揭示课题并板书)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玻璃与塑料,有信心成为一名小小探索家吗?(有)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老师佩服你们。活动二:探究活动-------研究特性(15分钟),1、活动一: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与塑料?(让三四名学生谈谈)师:看来,玻璃与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像这种玩具车是塑料做成的,这条漂亮的鱼是玻璃做成的(出示教具),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药瓶,你认为是什么做成的?(生回答)看来要能准确的识别他们,我们还必须了解他们的特点(板书特点)2、活动二,猜想与假设、合作与交流(1)猜想:师:让我们猜一猜,玻璃与塑料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指名回答(生甲:我想玻璃很硬,塑料很软;生乙:我想玻璃能导电,而塑料不能导电、、、、、、)师:大家的发言很积极,猜的都还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生:做实验。(2)实验验证:师:好!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实验时要注意三点(大屏幕显示)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二是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喜欢的材料去实验,并注意实验的对比性。三是使用锤子和玻璃时要注意安全。开始做吧!师巡回指导。(3) 汇报交流:师: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都能积极认真,实事求是。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先来?(学生介绍,演示实验过程及方法,在实物投影前)师相机问:其他组和他们的看法一样吗?还有要补充的吗?并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4)找出优点、缺点:,师: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玻璃与塑料的特点,真了不起!你们真像一位位科学研究家。根据我们的研究,说一说玻璃与塑料有哪些优点与缺点?可以加上具体的例子说说。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搜集的有关玻璃与塑料优点缺点的资料)。活动三、自由活动--------设计未来(15分钟)师:这些材料的使用可以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怎样才能对材料进行改进或发明一些新材料呢?开动一下你灵活的脑筋,和小组的小伙伴商量一下,探讨一下,设计一下玻璃与塑料的未来,(板书未来)待会,我们要举办一个新型产品交流会,(出示课件并配以轻音乐)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最棒,最有创意,小组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并发奖章)。活动四、课堂评价--------激发科学情感(5分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最好?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如何?活动五、课下活动:课下小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蒸发【课型】新授【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了,如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等。为此,教材有意识地编排了《水循环》单元,本课是起始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方法】教授法电教法【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教师准备: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活动一:认识蒸发: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活动二:探究“蒸发需要吸收热”:1、前面大家把水涂在手背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说明了蒸发吸收热?(学生交流)(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注意水的恒定不变)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6、小组实验——小组交流三、展示交流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四、拓展创新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沸腾【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科书展示“雨和雾”、“雾和云”、露和霜三个专题研究方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在选择研究专题上给学生一个指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自行确立研究课题,实际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能力目标: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情感目标: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教学重难点】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以生活小事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可结合同学们做的家务事并进行简单评价后引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 (学生自由汇报)(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你们认为,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现象? 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因为学生中有部分是有烧开水经验的,也有没烧过开水的。因此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自己的经验说说现象,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 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现象。那,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你们认为,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简单汇报)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学生简单汇报)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自尝一尝,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 (对“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这个问题,学生的汇报一般来说比较宽泛,教师应恰当进行点播,因而围绕本课探究主题重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使学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学生将预测记录下来,便于统计预测结果,了解学生的预测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实验指导。为了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实验器材老师已经为同学们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上有半烧杯凉水,下有一酒精灯。上一铁圈了挂一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实验桌上另有两张记录单,计时用钟表一块。) 如果我们现在来给水加热,要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怎么做?还需要注意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 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 (记录表如下所示,实际记录表也可将时间填好至20余分钟。)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0分钟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一直记录下去。 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表不能停下来,只是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我们要记下把水烧开用了多长时间。二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2-3分钟,仔细观察、记录。 如果要想知道水烧开后温度会不会有变化,还应该怎么做? (学生汇报) 那就要在水烧开之后再继续加热2至3分钟,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要认真、细心,还要有耐心。待会儿,每个同学都要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时,每组有一计时器,先记录下未加热之前的水的温度,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在学生进行实验之时,教师先到各组转一圈,协助学生正确进入实验之中。待学生安全正常地进行实验时,教师开始统计学生预测表,将预测结果进行汇总,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3.学生汇报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把他们发言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每组学生汇报水烧开时的温度时,教师都重点提问:“温度到达这一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教师随时将学生测得的水烧开时的温度记录在黑板上。) 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水开了,也称为水沸腾了”。同时板书课题:沸腾。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板书:沸点) (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同一班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得的水的沸点也会有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超过100℃。) (展示学生预测统计表)实验前你们预测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实际是多少?  (学生自由汇报) 小结:科学家也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下进行多次实验。同你们一样,他们也测得水沸腾时会达到一个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会保持不变。他们就把这个温度定为100℃,所以科学上称100℃为水的沸点。(在沸点处板书:100℃)。 对照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己发表见解,可能会考虑到是器材的原因,天气的原因,地理位置的原因,等等。)  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谈感想) 这节课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反复验证的。一次实验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并不一定完全科学。 ,三、拓展延伸 高山上水的沸点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有何不同?(可查阅资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凝结【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的基础上,探究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道理。【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能力目标: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3、情感目标: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教学重难点】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相同烧杯2只,金属盘2个,热水学生:镜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教学引入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知道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生答师:江河湖海,动植物体,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生实验。汇报现象。二、学习新课1、提出问题: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生:水珠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猜想。(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板书:水蒸气水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生猜想: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为什么在冬季容易看到?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3.实验验证(1)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2)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想要知道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引生说:要用对比实验,两组同样的烧杯,热水,水量,盖子,时间不同的条件,盖子的温度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片和烧热的金属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投影。学生看一看。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教师:列表比较: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下现象。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四、拓展活动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板书设计】凝 结凝结:水蒸气--遇冷-→水【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水的三态变化【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实在学生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研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状态可以发生变化。【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2、能力目标: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3、情感目标: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一、水的各种形态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二、水的三态循环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模拟雨、雪的形成实验。(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小水滴的旅行【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科书展示“雨和雾”、“雾和云”、露和霜三个专题研究方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在选择研究专题上给学生一个指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自行确立研究课题,实际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并理解三态变化,在生活中能找出例子,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三态变化。2、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教学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出示小水滴形象)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30分钟)活动一:小水滴在自然界中变幻莫测。它会变成什么呢?1、提出问题:小水滴在自然界会变化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活动二:我们分主题来研究。1、研究雨和雾的形成。(1)提出问题:雨和雾是怎样形成的?(2)猜想雨、雾的形成过程。(3)模拟雨、雪的形成实验。,(1)师生交流,得出结论。1、研究云和雾的形成。(1)提出探究问题: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猜想雾和云的形成过程。(3)模拟雾的形成过程。(4)师生交流得出结果。2、研究雾和霜的形成。(1)提出探究问题: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猜测露和霜的形成过程。(3)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4)师生交流得出结果。活动三:交流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学生讨论交流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2、描述小水滴循环的路线并画出示意图。3、介绍资料卡: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活动四: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1、学生讨论交流水自然界的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2、认识人工降雨。3、理解节约用水的道理。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航海家的发现【课型】新授【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但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知过程,这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所以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以及对这一知识的探索过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是圆的,并且知道有关地球的三种认识。2、学生能够想办法举例地球是球形的。【教学方法】讲解、观察【教学具准备】地球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后,教师继续提出延伸问题:你知道古代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历程。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5分钟)1.展开图片和资料,描述地球的形状。教师提出卫星拍摄的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2、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和认识的资料,了解“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基本内容。1、了解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大地是球体的。以麦哲伦及其航线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人类航海史,认识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意识到麦哲伦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2、重温麦哲伦航线。学生以世界地图为蓝本,根据自己获得的麦哲伦航线知识,开展“小小航线家”的活动,在重温麦哲伦航线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有关航海和地球的知识。,活动三:联系生活谈发现(5分钟)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哪些事例鞥反应地球是球形的?学生举例,如日月食、海上行驶的船只等。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地球上有什么【课型】新授【教材分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对地球内部一直存在着无限的遐想,并产生了与此有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这种探究欲望尤为强烈。教科书呈现了一组学生交流的画面,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地形、地貌及地球上的物质。知道地球是多姿多彩的;知道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生机勃勃、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2、能力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3、情感目标:让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知道地球是多姿多彩的;知道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生机勃勃、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2、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教学具准备】地球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二、猜想假设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三、制定方案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或图片或语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围有什么。,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2、整体感知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1)、出示课件:转动的地球模型。(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个地球模型上发现了什么?四、展示交流1、学生汇报交流: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的表示陆地;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3、交流地球表面陆地形态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填写记录卡,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辽阔的大草原的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畅想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2)、全班交流地球陆地上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况。①交流珠穆朗玛峰、张家界的山、华山、泰山、阿尔卑斯山、阿空加瓜山等不同形态山地的图片与文字。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山的特点。[使学生知道山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形态各异;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②交流平原的资料,讨论平原的特点。③交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的图片与文字。4、引导学生交流地球上的生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A、学生交流搜集的动、植物的图片及文字。B、多媒体出示:地球上的各个地方的动、植物的图片;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植物约有30多万种。,C、讨论:看到这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D、学生汇报并小结: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和动、植物都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应该和动、植物和谐相处。活动三、分类整理资料1、学生讨论怎样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2、讨论:我们搜集的关于“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类。3、每个小组选择一至两类内容办手抄报。(把课前制作的资料卡直接贴在相应的位置。)[直接贴资料卡可以节省时间。]4、展示与评价。[将各小组办好的手抄报按一定的顺序张贴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长期展出,可以充分发挥所搜集资料的作用,还可以给尚未交流的资料提供交流的机会。][本环节中,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想到整理资料的方法——分类,进而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更强,对地球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层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地球内部有什么【课型】新授【教材分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对地球内部一直存在着无限的遐想,并产生了与此有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这种探究欲望尤为强烈。教科书呈现了一组学生交流的画面,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以及对这一知识的探索过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是圆的,并且知道有关地球的三种认识。2、学生能够想办法举例地球是球形的。【教学方法】讲解、观察【教学具准备】地球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后,教师继续提出延伸问题:你知道古代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历程。活动二:积极探索、学习知识(25分钟)1.展开图片和资料,描述地球的形状。教师提出卫星拍摄的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2、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和认识的资料,了解“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基本内容。1、了解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大地是球体的。以麦哲伦及其航线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人类航海史,认识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意识到麦哲伦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2、重温麦哲伦航线。,学生以世界地图为蓝本,根据自己获得的麦哲伦航线知识,开展“小小航线家”的活动,在重温麦哲伦航线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有关航海和地球的知识。活动三:联系生活谈发现(5分钟)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哪些事例鞥反应地球是球形的?学生举例,如日月食、海上行驶的船只等。活动四: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课时【课题】苹果为什么落地【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教科书展示了一副牛顿在苹果树下坐着思考的情境图,提出了“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我们也做好准备,进行研究吧”的活动准备指向,一再引起学生的思考: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了?树叶为什么飘落到地上?从而引导学生课前观察身边的物体,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搜集牛顿由发现苹果落地到发现文友毅力的故事及其他的相关资料。【学生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目标: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教学重难点】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2、会使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具准备】测力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活动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纸飞机吗?你希望你的纸飞机会怎样?生:我希望我的纸飞机飞的高。生:我希望我的纸飞机飞得又远又高。······活动二:认识生活中的“苹果落地”现象(25分钟)师:不管你的飞机飞得多么高,你们发现纸飞机最终都会怎样?生:都会落回地面。,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像我们的纸飞机一样会落回地面?(学生讨论)汇报结果。生:秋天苹果熟了,会从树上掉下来。生: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来。生:踢球时不管踢多远,最终落回到地面上。生:我踢毽子时,剪子每次踢起,都会落下来。生:瀑布的水从搞搞的山上落下。生:水往低处流。生:铅笔一松手会从桌子上落回到地面上。······师:同学们都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像纸飞机一样的现象。那你们队这种现象能提出问题吗?活动三: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5分钟)1、研究苹果落地的原因。师:300多年前,牛顿在家乡多姿瘟疫的时候,见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下,这引起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在休息时,吃饭时思考,在实验室潜心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也思考一下,苹果为什么落地?请同学们大胆猜测。生:我认为苹果收到了一种向下的力。生:我知道这种乡下的力叫做底薪引力。师:现在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能不能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呢?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观察。2、汇报探究结果。生:用线拴住一个钩码,系在铁架台上,用火柴烧断断线,钩码落到了桌子上。,生:用手托住一个木块,松手,木块落回地面。生:我使劲跳起来,但总感觉到有以中国力把我拉地面。······师:同学们所做的这些都是和苹果落地现象相同的。地球上或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师:你想对重力有哪些了解?生:什么样的力是竖直向下?师: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如果用细线把物体提起来,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沿着这个细线的。这个方向就是熟知向下的。重力的方向在建筑上应用非常广泛,建筑工人常用一块砖系在一个细线上,挂在建筑物的墙角上,就知道这面墙修建的是否竖直了。活动四: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认识测力计。师:用什么方法测量重力呢?生:我用手掂一掂两个小球,哪个重一些,重力就大。师:这样测准确吗?师:应该用什么测量呢?生:有个专门的测量重力的工具就好了。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个专门测量重力的工具,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测力计。师:下面请每组派一名学生到前面领取一只平板测力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测力计,看看能发现什么。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的发现?,生:测力计上有个小环,下面有个小钩、生:平板上有刻度,有指针,有弹簧。生:我还观察到刻度上面有个字母N。师:你们真会观察,这个字母就是重力单位牛顿的祖母表示,简称“牛”。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在力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全世界都统一用“牛顿”作力的单位。师:请你们贯彻两边的刻度,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测力计两边的刻度不同。师:为什么不同啊?生:两边单位不同,一边是克,一边是牛顿。师:我们测重力时,应该读哪边?生:读牛顿这边。师:为什么?生:因为重力的单位是牛顿。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每个大格是1牛顿。生:最大的刻度是5.师:物体超过5牛顿,会怎么样?生:测量不准确了。生:应该更换更大的测力计。活动五: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08 13:42:51 页数:87
价格:¥3 大小:298.2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