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课件(部编九下历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3/34

4/34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对抗北约1989年东欧剧变,华约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华约\n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n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213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重点)(难点)\n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由一国到多国(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等(3)美洲:古巴1.背景:二战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n(1)经济:2.苏联模式的推广(2)政治:实质:建立经互会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目的: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时间:1949年\n(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2)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访问苏联3.中苏关系\n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n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n温故知新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苏联模式形成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19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建立苏联模式?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191719181921192819361953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n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改革的背景:苏联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n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2)结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改革重点:农业赫鲁晓夫\n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n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推广种植玉米\n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n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n2.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年)(1)措施:(2)结果: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改革重点:重工业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勃列日涅夫\n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改革结果:失败,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n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措施:(2)结果:①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①经济上:1985年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②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改革重点:前期——经济后期——政治体制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n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53年1964年措施结果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失败失败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1985年失败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重心: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n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大西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南斯拉夫\n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2)原因:[1]内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经济发展缓慢;③民主法治不完善。(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2]外因:①西方推行“和平演变”;②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4)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n原名新名时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1989.10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12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共和国1989.12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4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10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11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1.4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4东欧国家更名简表\n东欧国家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尖锐\n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1、根本原因(内因):2、客观原因(外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注解:“和平演变”指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n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军队开入莫斯科。在西方国家支持下,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八一九事件【导火线】\n2.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戈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间向市民发表演说\n1991年12月25日,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下降,继而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苏联,这个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n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这意味着什么?影响: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n知识延伸中苏改革对比与启示:(1)中苏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①苏联的改革失败——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其弊端长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②中国的改革成功——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突破了苏联模式。(2)中苏改革成败的启示: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⑤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⑥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n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①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②1949年,成立③1950年,中苏缔结经互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取得成效——直接导致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挫\n1.题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五年计划时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八五”1966—19707.78.55.8“九五”1971—19755.77.44.6“十五”1976—19803.74.43.2A.经济体制僵化B.中苏关系破裂C.欧共体的扩大D.社会性质改变仔细观察框表可知,“八五”“九五”“十五”期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不断下降;其原因是由于斯大林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经济体制僵化。故选A。\n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C\n3.“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A.经济日益强大B.各种矛盾缓和C.社会政局安定D.国家走向解体D\n4.东欧在1989年开始发生剧变。最先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扩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A.生活水平的根本变化B.对外政策的根本变化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D.文化传统的根本变化C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史称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C正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11 18:38:55 页数:34
价格:¥3 大小:7.84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