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部编七下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3/46

4/46

剩余4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语文下册\n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n竹里馆\n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的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n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 里 馆王维huángxiào\n精读细研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幽,深的意思,篁,指竹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n精读细研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指“幽篁”。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译文: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n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了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出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n2.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合作探究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n概括主题课堂小结《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的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诗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和淡泊的心态。\n写作特色①这首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作。②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③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是诗人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n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宁静闲适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淡泊惬意板书设计竹里馆\n春夜洛城闻笛\n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n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sànzhé\n精读细研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子的美称。洛阳城。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n精读细研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表现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n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精读细研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故乡,家乡。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n精读细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主观情感的推演,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反问句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折柳”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关键。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的,为结句蓄势。\n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合作探究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n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n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借 景抒 情↓《折杨柳》↓玉笛声     故园情联 想板书设计\n逢入京使\n知识备查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n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cén逢入京使\n精读细研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指作者在长安的家。路途遥远的样子。沾湿的样子。译文:向东远望,故乡路途漫漫,(思念远方的亲人)两袖已经湿透,泪痕仍然没干。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n精读细研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及难舍之情。“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n精读细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请求,烦劳。捎口信。译文: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没带纸笔,只有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相思眷念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n合作探究比较《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理由体裁相同题材相同作者生活的时代、处境相同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都是七言绝句都是思乡思亲的内容。《春夜洛城闻笛》中从“何人不起故园情”中可以看出;《逢入京使》中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中可以看出。《春夜洛城闻笛》中的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出夜的静谧和笛声的悠扬动听;《逢入京使》中的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思乡心切。①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n合作探究不同点理由抒情方式不同诗人的感情变化不同《逢入京使》是即兴而作,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春夜洛城闻笛》是借助《折杨柳》曲委婉地表达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流落异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悠扬的笛声,内心很是欣喜,但是听着听着,诗人听出了吹笛人吹奏的是《折杨柳》,不禁勾起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心情急转直下,由喜转忧。《逢入京使》中,诗人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和亲人,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悲伤。此时刚好遇见回京使,诗人喜出望外,像是落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托付他给故乡的亲人报一声平安,心情由悲转喜。\n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渴望功名之志。\n逢入京使岑参板书设计实景离乡实情思乡思念亲人开阔豪迈\n晚春\n知识备查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有所感悟而作,同时也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作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n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fēijiájiě\n精读细研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将结束。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纷纷争奇斗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n译文: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精读细研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指柳絮。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气、才情。懂得,知道。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草木”本属无情物,诗人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而且还有“才思”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n合作探究1.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n“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2.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合作探究\n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等。冬天:《江雪》《梅花》等。合作探究3.学了《晚春》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等。4.你还能想到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吗?\n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此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n板书设计晚春草树知春杨花榆荚斗芳菲作雪飞珍惜时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31 11:00:02 页数:46
价格:¥3 大小:5.34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