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部编版七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状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技名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         图一       图二    图三水藻(如图一)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金星草(如图二)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虎耳草(如图三)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名著作者内容特点和价值《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2.人物故事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邀请至王府做事。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158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辞官还乡,后来他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3.提出问题:请结合李时珍的生活与创作经历,说说以上科技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图片展示2.明朝长城在地理位置的选取上有何特点?(结合《明朝疆域图(1433年)》《明长城示意图》思考)提示:位于明朝北方边境线以南;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处于北方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3.明长城只有城墙吗?它由哪些部分构成?各有什么功能或作用?相传当年建造嘉峪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提示:(1)明长城由城墙、城台、关隘、烽火台等构成。(2)城墙是主体;城台是突出于墙外的台子,可多面攻击来敌;关隘是重要的驻兵和防御据点、关卡;烽火台传递敌情。(3)劳动人民的智慧,建筑水平的高超。4.结合以上所学,说一说明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提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它同沿线的道路、屯田、驻军、卫所等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5.辩一辩:有人说,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稳定的边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提示:学生自由辩论。6.阅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皇都积胜图》(局部),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北京城的布局结构是怎样的?提示: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7.活动与探究:同学们游览过故宫吗?结合材料谈谈它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并说说你游览后有什么感想。材料一: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展示《明紫禁城平面图》)材料二: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提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书名作者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水浒传》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抒发了作者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2.读教材,简短地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概况。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3.提出问题: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提示: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4.思维拓展(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说说喜欢他们的理由。(2)三部小说在叙事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3)结合前面所学,你能说说明朝文学发展呈现出了什么新的特点吗?(4)除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小说外,明朝的戏剧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朝的科技名著和建筑,我们感知到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并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段科技发展史需要反思。3 板书设计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筑成就北京城明长城文学成就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汤显祖—《牡丹亭》4 教学反思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研究写书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并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当时这些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3-25 16:33:05 页数:4
价格:¥3 大小:835.1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