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人教版初一生物下册:第5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同步测试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

2/3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单选题1.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⑥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属于排泄途径的有()A.②④⑤B.②⑤⑥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B2.下表数据是对取自小白鼠体内不同部位液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样品3是() 尿素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样品10.030.100.838.00样品20.030.100.830.01样品31.8001.750A.血浆B.原尿C.尿液D.血液【答案】C3.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80升,而每天的尿量仅为1.5升左右,原因是()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膀胱的储尿作用D.汗腺排出汗液【答案】B4.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不包括( )A.二氧化碳B.尿素C.粪便D.无机盐【答案】C5.原尿和尿液形成的部位分别是()A.肾小球和肾小管B.肾小囊腔和肾小管C.肾小管和肾静脉D.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答案】B6.下列属于肾单位组成的是(  )A.肾小球、肾小囊腔、肾小管B.血球管、肾小囊壁、肾小管C.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D.肾小管、肾小囊、收集管【答案】C7.具有两条以上排泄途径的代谢终产物是()A.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尿素、葡萄糖和无机盐3 C.尿素、无机盐和二氧化碳D.水、尿素和无机盐【答案】D8.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到血液的物质是()A.水B.无机盐C.葡萄糖D.尿素【答案】C9.人体形成尿的结构单位是()A.肾脏B.肾单位C.膀胱D.肾小球【答案】B10.假如出现了“糖尿”,肾脏中发生病变最可能的部位是(  )A.肾小囊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体【答案】C二、填空题11.如图是人体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每个肾单位由共同组成。(填标号)(2)图中②中的液体叫做,正常情况下,它与④中液体的成分相比,缺少和大分子蛋白质。(3)图中④是一个毛细血管球,从这里出来的血管③中流动的血液属于。(4)图中⑤能够重新吸收管内液体中的全部,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答案】(1)②④⑤(2)原尿血细胞(3)动脉血(4)葡萄糖三、综合题12.下表是取某健康人肾动脉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肾小囊中的液体(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3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叫做________。(2)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了________有过滤作用。(3)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的葡萄糖数量变化,说明了________有重吸收作用.(4)通过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可以知道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________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答案】(1)原尿(2)肾小球(3)肾小管(4)体内废物13.肾单位是形成尿的结构功能单位,右图是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在流经肾单位时,通过[1]________和[2]________的作用,除________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可以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2)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________时,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是________,完全不被重吸收的成分是________,它和多余的水、无机盐一起形成尿液。(3)人体排尿,不仅能够起到排出体内________的作用,而且对于调节体内________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答案】(1)肾小球肾小囊内壁血细胞(2)3肾小管葡萄糖尿素(3)废物水和无机盐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3-10 19:05:26 页数:3
价格:¥5 大小:97.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