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社 戏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社戏第一课时新课导入PPT出示唐诗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难点)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重点)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字词学习◆生难字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duo)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筋斗(dǒu)楫(jí)蹿(cuān)11 ◆多音字11(xǐnɡ)归省(shěnɡ)省心(hònɡ)一哄而散(hǒnɡ)哄骗(hōnɡ)哄笑11◆词语集注11乐土:安乐的地方。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惮:怕,畏惧。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棹着:划着。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行辈:辈分。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凫水:游泳。絮叨:翻来覆去地说。依稀:隐隐约约。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弥散:弥漫消散。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1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可听读)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第一层(1):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第二层(2):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不拘礼教的民情风俗。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为看社戏做了铺垫。第二部分(4-30)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第三部分(31-40)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课文解读第一部分(1-3)11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第1段介绍平桥村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平桥村“极偏僻”而且“小”,但却是“我”的乐土,可见“我”平时环境的单调枯燥。“离海边不远”“临河”“打鱼”为下文的钓虾、“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做了铺垫。第2段的叙述表现了平桥村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一家的客人是公共的,一起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远客,家里就同意孩子们减少工作,让他们一起玩。这表现了平桥村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民情风俗。特别是小朋友之间没有等级制度,是平等的,更是民风淳朴的表现。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虾“呆”的特点,“决不惮”“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从心理、动作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虾的“呆”。把虾当人来写,绘形绘神。“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牛“欺侮我”吗?“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其实并不是牛欺侮“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中,离农村生活很远,所以见到牛很害怕,不敢接近。如何理解小朋友们的“嘲笑”?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第二课时复习提问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4-30)“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1 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表现了“我”看不到社戏的沮丧心情。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渲染:再次渲染“我”沮丧的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为争取机会做铺垫。看戏之前的波折有哪些?写这些波折有什么作用?看社戏前,遇到了三重波折:一是早上就叫不到船;二是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三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双喜的几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突出地表现了双喜聪明机智、果断自信、考虑事情周密的性格特点。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对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动作描写: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第11段作者是怎样来写月夜下的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淡黑”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铁的”与“淡黑”一词相呼应,“兽脊”的比喻切合“起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突出了行船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激动心情。11 第11段和第12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夜行船的感受的?是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婉转悠扬的歌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戏台的?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整体印象到局部细节来写戏台。先从远处写月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仙境”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胡”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红红绿绿的动”既与“仙境”的比喻相合,又表示位置近了一些。停船的位置更近了,所以把台上人物的容貌、服饰、演唱动作都描写得清清楚楚、细腻传神。既然文章题目是“社戏”,那为什么在看戏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写社戏的内容呢?在看戏的过程中,作者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戏的内容是否很吸引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戏的内容很无趣。作者写看戏的情况,把角色的出场表演同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结合起来。“支撑着仍然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表明戏的内容大家并不感兴趣。就连那“最好的一折”也不过只是“笑着看”,其余节目可想而知。从第14-21段来看,“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剧并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地来看戏呢?小伙伴们如此热衷于看戏,是因为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小伙伴们更在乎的不是戏剧的内容,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受,以及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玩耍的那份自由和乐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动作描写:“回望”表现了“我”对演社戏的赵庄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照应:跟来时的“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相照应,也表现出速度的差异。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11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蹿”字表现了什么?运用比喻,新奇贴切,生动地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既富有童话色彩,又有水乡特色。“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烘托出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悦心情。第23段写到返途中遇到几个老渔父,这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老渔父的“喝采”从侧面突出了船行之快和驾船技术的高超,“夜渔”呼应上文的“几点火”和“渔火”。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表现了小伙伴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小伙伴们“摸”“摘”“抛”“剥”“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憨厚无私的品质。通过“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细心。母亲为什么由“生气”转为“高兴”?这种变化表现出了什么?回来时过了三更,太迟了,所以母亲生气;后来看到孩子们平安归来,母亲放心了,也就高兴了。这种变化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不放心和牵挂之情。六一公公的责备有何特点?第三课时第三部分(31-40)六一公公无意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只是觉得他们踏坏了庄稼可惜。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乡民的形象。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11 ,可见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而且还善解人意;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1.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而且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在“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深入探究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这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所以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2.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偷”豆行为的。结构梳理(板书设计)写作借鉴1.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虽然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11 2.景物描写细腻逼真。景物描写是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角度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3.叙事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的经过,包括看戏前的曲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的枯燥过程和归航偷豆,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极为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拓展迁移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枝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并贴在沈八斤的家门口的树上,沈八斤看后差点把鼻子气歪了。少年鲁迅在进入三味书屋以后,他好斗的性格更有发展,有一次不知听什么人说,城中另一家私塾的老师,绰号“矮癞胡”的竟然虐待学生,连撒尿都要从他手上领一支竹签才能出去,鲁迅不禁大怒,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冲到那“矮癞胡”的私塾里,正巧里面没有人,他们便打翻砚台,折断竹签,大大地造了一通反。还有一次,也是听到一个传闻,说有位姓贺的武秀才,经常在家门口打骂过路的小学生,鲁迅和小学生们便相约着埋伏在那人的家门口,预备揍他一顿。因为他们都还是小孩子,那姓贺的却是武秀才,颇有些武功,为了保证必胜,鲁迅特地取了祖父的一把腰刀,藏在大褂底下带去,幸亏那武秀才听到风声,不愿意和小孩子们比武才不了了之。1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参考答案: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送豆→怀念好豆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参考答案:示例:课文第10-13段。这是以叙述为主,融入景物描写的记叙性片断。第10段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先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在征得母亲同意之后,冲出家门时的喜悦心情,接着用“跳、拔、点、磕、退、上”几个动词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表现了小伙伴驾船技术的高超和娴熟程度,最后一句“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通过景物描写描写了“我”和小伙伴去看戏时的急切心情。这种急切的心情主要体现在第12段的景物描写上,作者从嗅觉、视觉、触觉、听觉等几个角度描写了船周围的“山、水、草”等景物,更加衬托出小伙伴们看戏时的迫切心情。第13段又转换为叙述的表达方式,叙述了我们经过松柏林时,“我”忆起去年游玩过留下的印象。于是船弯进了叉港,赵庄便在眼前了。这种景物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不仅描绘了一个愉悦快乐的生活画面,而且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仿佛也在诉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一样。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全文看,“我”之所以会觉得那夜的戏好看、那夜的豆好吃并十分怀念,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而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11 所怀念的更多的是平桥村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他们劳动的本领、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这句话连续使用好几个助词“了”,结合短句的运用,展示了“我”失落的心情。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从这句话中的“轻松”“舒展”可以看出“我”获准能和小伙伴们一同去看戏时的兴奋和迫切之情。看戏对“我”来说,充满了无限趣味,更是“我”城镇生活所不能体验到的奇趣。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作者通过多侧面、多角度以及多种感官描写景物,展现了令人向往不已、仙境一般的水乡。配合景物的描写,把读者带到童年如梦似幻的境地中,充满诗意遐想,令人陶醉。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我”本不喜欢看戏,但小伙伴们看了一下午的戏,刚回来却又主动借船返航。这次是专门为了陪“我”去看戏的。这就是友情,纯洁的令人自豪的友情。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运用比喻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从侧面写出了小伙伴驾船技术之娴熟,表现了“我”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快乐心情。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参考答案: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了“我”成年后两次在都市看京戏的经历,与后文的平桥社戏形成鲜明对比。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看社戏是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11 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25 09:57:17 页数:11
价格:¥5 大小:136.1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