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高考地理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8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3/11

4/11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8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一、单选题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ft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B.①③C.②④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D.③④)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小题。3.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4.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小题。5.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A.生长边界海岭B.消亡边界海沟C.消亡边界海岭D.生长边界海沟6.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①臭氧层破坏②渔业资源枯竭③森林面积减少④两极冰川消融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B.整体向南移动C.积扩D.积缩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陆降北部最多9.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A.前针叶林带以上温B.前基带温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温D.冰期基带温10.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完成问题。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C.③时段ft地雪线上升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12.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半岛ft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小题(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A.东北部B.西北部C.东南部(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A.狭窄B.曲折C.坡大)D.西南部D.路面凹凸13.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n料,回答下面小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ft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3)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A.B.C.D.二、综合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将普遍推行垃分类制度,推动垃圾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阶段,生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请结合热带海岛环境条件说明在海南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理由。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16.[环境保护]下图为“2000~2018年我国GDP、能源消费、SO2排放量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2000~2018年我国GDP与能源消费量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2000~2018年我国SO2排放量的变化特点。分析我国2006年以来SO2排放量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说出其中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17.[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18.[选修6:环境保护]“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19.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一座ft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百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20.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三、图文分析题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ft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n(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2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1)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永久性块状冰区城分布特征原因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①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②③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ft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ft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ft东省ft脉水系分布。鲁中南ft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近年来,ft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四、问答题24.[地理一一选修6:环境保护]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25.[选修6:环境保护]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阶段主要“关键词”1951~1992年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1993~2020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B【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季风环流;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1.根据材料可知,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地面蒸发旺盛,汞最容易挥发,而变为气态汞,且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大气汞的来源较丰富,白天受ft谷风影响,盛行谷风,气流有谷地流向ft顶,大气汞易在ft顶集聚,因此,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对流雨多发,为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汞不易挥发,且对流雨不一定都出现在午后;植物蒸腾较弱,汞不易挥发,C正确,故答案为:C。2.根据上题的分析,大气汞的主要来源于液态汞的挥发,气温高,蒸发强,有利于大气汞的形成,气温低,n不利于汞的挥发,大气汞不易形成。南岭地区冬季受频繁南下冷空气影响,夜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大气汞变幅较大;夏季昼夜温差较小,大气汞变幅较小。工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汞排放不具有冬季多,夏季少的特点,植被的覆盖度对大气汞变化没有直接影响,华南准静止锋出现在春夏季节。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3.A4.B【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点评】湿地的功能:①经济效益:提供水资源、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②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3.A、根据材料“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可知,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主要利用生物净化水质,污水处理成本较低,降低污水处理成本,A正确;B、读图可知,图示人工湿地系统建立在土地上,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C、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周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故该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受季节影响较大,C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答案为:A。4.A、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生态失衡,A错误;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B正确;C、扩大养殖规模,可能扩大水污染范围,C错误;D、清除全部河滩,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5.A6.D【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点评】(1)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特点形成地貌板块张裂的地区←||→(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张裂海洋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碰撞的地区→||←(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ft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ft脉(2)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5.A.读图,根据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半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两板块拉伸,易形成海岭,A正确;B.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B选项错误;C.板块的消亡边界,不会出现海岭,C选项错误;D.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出现海沟,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6.由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破坏对低地岛国的影响不大,①错误。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球性的问题,②错误。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所上升,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川消融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导致低地岛国被淹没,③④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7.D8.B9.D【知识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点评】气候变暖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受气候变暖影响,北半球整体气温升高,亚欧大陆苔原带的南界将向北移动,理论上北界也向北移动,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北冰洋,因此亚欧大陆上的苔原带北界无法继续向北移动,故随着全国的变暖亚欧大陆上的苔原带面积将缩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自然带的分布受地理环境水热状况影响,某一区域都有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说明该区域具体相同的地理n环境特征。亚欧大陆的苔原带都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亚欧大陆北部),气温低较低,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说明亚欧大陆北部空气湿度东西差异小,而不是由于亚欧大陆北部降水多、苔原带对温带、和湿度不敏感。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祁连ft纬度较低,其ft麓地带气温较高,导致极地特有种灌木的种子不能传播(扩散)到祁连ft上去,导致祁连ft针叶林带上方苔原带中没有极地有种灌木。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答案】(1)A(2)D(3)C【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A符合题意。(2)西伯利亚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导致湿地面积增加,而该地湿地面积增加不可能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造成的。D符合题意。(3)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因此转化为草地,该地持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气候变暖,地表水增加,会使植被覆盖率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A;(2)D;(3)C【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其三,温度的增加有利于高纬地区喜湿热的农作物提高产量。11.【答案】C【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解: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且温度继续降低,冰川融化减慢,A错误。②时段距今温度差为负值但差值在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低于现在但温度逐渐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B错误。③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且差值增大,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温度继续升高,ft地雪线上升,C正确。④时段距今温度差为正值但差值缩小,说明该时段温度高于现在且但温度逐渐降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往较低纬度较为温暖的地方移动,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移,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祁连ft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ft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ft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12.【答案】(1)C(2)C【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ft丘及高程、道路名称分析,其东南方向离ft丘最远,且道路平直,规划整齐。说明是填海造地后规划的。故选C。(2)根据材料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说明道路受地形影响,坡度较大,不利于自行车骑行。故选C。故答案为:(1)A(2)C【点评】本题组以澳门街道及布局等为背景材料,以澳门海岸线的推移、老城区自行车少见为切入点,考查地图基本知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组难度不大,属于生活化地理,是对解题者的基本地理素养技能的考查。13.【答案】(1)D(2)D(3)B【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ft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n(2)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D。(3)四选项中,ACD分别是人类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选B。故答案为:(1)D(2)D(3)B【点评】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14.【答案】海南省近些年经济发展迅猛,凭借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但也产生大量的垃圾,亟需方案处理;垃圾资源会占用土地,海南省是岛屿城市,面积有限;生活垃圾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分,热带分解、传播速度快,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诱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实现对垃圾的分类管理,将垃圾进行无害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提升垃圾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知识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解析】【分析】读该题时要结合热带海岛条件的限制进行分析。海南岛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区,同时随着海南自贸区的建立,经济发展迅猛,海南活动人口以及固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导致生活垃圾的数量与日俱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还会影响着海南省旅游城市形象。因此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是势在必行,同时有利于促进海南经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岛面积空间有限,过多垃圾会占用土地;海南地处热带,气温高,垃圾腐化分解会污染空气、土壤和地下水,以及诱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垃圾分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点评】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1)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处理方法优势缺点填埋法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低,可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处理所有种类垃圾大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造使垃圾变成有机肥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耗资巨大,设备投资大;焚烧后所剩种病原菌体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大气污堆肥法焚烧法(热处理)染严重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普遍的是填埋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垃圾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2)垃圾越境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尤其是有毒危害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在一些国家,累积的废弃物已失去控制,大量运往发展中国家。15.【答案】(1)西高东低;平原(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ft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解析】【分析】(1)地势描述主要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方面叙述。据图中等高线判断,河南西部海拔最高在1000米以上,西部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比较密集;东部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且等高线稀疏,因此河南省地势是西高东低。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图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等高线稀疏,应该是平原地区,因此从地貌类型看,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2)空气质量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反之越差。此次污染过程,表中11月28日至12月5日,安阳每天空气质量数值均大于南阳,说明此次污染过程南阳污染程度较轻。冬半年我国北方燃煤取暖,大气污染较重,河南北部临近ft西、河北,冬季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据图可知,安阳临近这两个省份,冬季西北季风将污染物带到安阳,安阳受到的污染较重;而南阳北部有ft地阻挡冬季风,且距离ft西、河北较远,因此受到的污染较轻。(3)题目要求从能源利用角度回答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时污染是北方燃煤造成。我国北方煤炭资源丰富,应该优化用煤结构,可以将其集中转化成二次能源,减轻污染;发展科技,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冬季北方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减少污染范围,改进能源利用方式,可以采取发电厂废热供暖等;开发新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点评】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n16.【答案】(1)相同点:不断增加;不同点: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GDP的增长速度加快SO2排放先上升后下降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管理力度增强;环保意识提高(4)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思想【知识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解析】【分析】(1)从图可看出,相同点:我国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不同点:目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放缓,而GDP的增长速度加快。(2)从图可知,2006年前S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006年SO2排放呈下降趋势。(3)2006年SO2排放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管理力度增强;环保意识提高。(4)2006年以前,我国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排放的染污物量大,后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等措施的实施,能耗大幅下降,这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人地的协调,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点评】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17.【答案】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分析】读材料可知,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适度集中、就地处理”模式,实施河道截污与污水厂建设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降低了污染物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同时节省了治污成本;“就地回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加强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建设,能有效改善全流域的环境,使滨江公园成为水清岸绿的城市宜居环境。【点评】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3)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18.【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知识点】噪声污染及其防治n【解析】【分析】“装配式”建筑方式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在工厂内完成部件建造,一个是在再现场进行部件建造。在工厂内进行建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的控制噪声、扬尘等污染,同时降低能耗,实现降耗减排。故答案为: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点评】背景材料中提到“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而在生活中大多数同学应见过传统建筑方式的现场,所以应对传统建筑方式的缺点有所了解,那“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就不难总结了。19.【答案】有利条件:纬度高,气候严寒,有利于种子保存;ft体深处风速较小,空气干燥,氧气含量小,氧化微弱;ft体深处动物活动少;地处偏远,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隧道长,位置封闭,环境安全;远离板块交界处,火ft、地震等灾害影响小。风险:冰川、永久性积雪融化,样本库裸露;气温提高,降水量增加,风化、侵蚀等作用加强;温度上升,种子腐烂或萌发,无法长期保存;动物生存环境改变,此地受到动物威胁。【知识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解题时要结合种质库所在的位置以及储存种子所需要的具体条件方面去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方面,在作答时要仅仅扣住对种质库所能造成环境风险方面去作答。【点评】本题以世界种质库建设为载体,考查了种质库建设需要的条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种质库的影响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审读设问①设问类型:条件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类②设问主体: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③知识范围: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提取关键信息①从图片中纬度数值得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人类活动干扰且位于板块内部,无地质灾害影响②从材料中ft体隧道得出风速小,空气干燥,氧含氧量低,氧化弱;隧道长且深,位置封闭,环境安全。知识对接①种子储存的方法:干燥、无风、呼吸作用弱、人类活动少、自然灾害少。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抬升,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加剧,以及导致的一系列关联性的灾害。20.【答案】(1)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河流径流量大,溶解氮被稀释。(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河流径流量小,溶解氮浓度高。(2)选择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通过拦水坝,延长水流停留时间。【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分析】(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的原因,主要从河流的自净能力及氮来源的多少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河流中溶解氮来自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汛期时农业施用的氮肥大多被农作物吸收,溶解在河流的氮元素较少,且汛期河流径流量大,水循环快,溶解氮被稀释,因此汛期时湿地进水口处的溶解氮浓度较小,而非汛期时,农业生产中氮元素被吸收的少,溶解在河流中的溶解氮较多,且非汛期河流径流量较小,溶解氮不易被稀释,因此非汛期湿地进水口处溶解氮浓度较大。(2)根据图文资料可知,河流中溶解氮在进水口通过泵站将高浓度溶解氮的水体抽调入湿地中,在湿地中种植了荷花、花叶芦竹、再力花、芦苇等具有净化氮的水生生物,这些水生生物把过多的氮元素吸收后,经过拦水坝把水排出。图中显示各水生生物是分片混合种植的。故该湿地具体的降氮措施应该是:选择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通过拦水坝,延长水流停留时间。【点评】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n21.【答案】(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冬半年盛行西风,纳米错东侧为念青唐古拉ft,每年10—11月期间,西风经过纳米错湖泊面增温、增湿,在念青唐古拉ft的西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易于形成地形雨,因此,每年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2)河流侵蚀作用主要包括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据a图可知,图b中所示的区域地处仁错与纳木错之间分水岭。据b图可知,曲娜注入仁错,而雄曲注入纳木错。在那曲上曲流处,凹岸(东岸)侵蚀,向东侵蚀,雄曲凹岸(西岸)侵蚀,向西侵蚀。两侧继续侵蚀,中间的分水岭将被切开,将发生河流袭夺,两个河流将变为一条河流。(3)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主要从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降水增多,湖面海拔高度上升,最终导致两湖联通。根据材料可知,仁错湖面海拔高度为4648米,纳木错湖面目前海拔高度为4718米,曾海拔高度为4748米,由图b可知,两湖之间的分水岭的海拔高度在4740米左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高原上高ft冰雪融水量会增大,湖面上涨,湖面面积也会增大,该地区的蒸发量增大,降水会增加,如果湖面海拔高度超过分水岭,两湖就会贯通。【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ft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22.【答案】(1)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知识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从温度因素分析。极点附近纬度高,常年气候严寒,温度更低,形成永久性块状冰;欧洲以北海区有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该区海水增温,并且该区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海水温度高,永久性块状冰面积小。(2)分析斯瓦尔巴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主要考虑自然原因,从该群岛气候、岛屿面积、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岛屿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气温低,热量n低,生物数量少,种类少,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选择一个角度作答。温室效应增强,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故答案为:(1)1、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2、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3、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减少、人类排放的温室气候增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低地、气候异常→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气象灾害增多、扩大某些疫病(如史前病毒)的流行,危害人类健康。23.【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ft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ft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解析】【分析】(1)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来分析鲁中南ft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因此,适宜粮食作物规模种植;而鲁中南ft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种植,“非粮化”明显。(2)近年来,ft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蔬菜、瓜果的需求量增大,且蔬菜、瓜果种植经济效益更高,因此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较高调整,减少粮食种植,转向蔬菜、瓜果种植,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较高的调整。(3)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应该从国家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种粮规模、改善种粮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规范管理耕地用途等方面考虑。具体应该是: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24.【答案】(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干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较低;有利于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这样的布局可以通过自流的方式有效收集稻田含氮废水和居民的养殖废水,并通过沟渠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含氮量,这样做,效率高、成本低;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处于村落水体与其它水体之间的结合部位,通过生态沟渠的净化后,有利于减少对其他区域水体的污染,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2)治理水污染措施一般从控源、处理、资源化、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梳理。除了建设生态沟渠外,还可以通过种养结合,让废水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容消耗;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从而减轻污染来源;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不产生或少产生多余的营养物质来污染水体;建立污染处理厂,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村民自觉在生产生活中少产生污染物质。【点评】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3)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5)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25.【答案】研究主体: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n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知识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解析】【分析】根据表中1951—1992的主要关键词有: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而材料中指出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1993—2020年的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故可以直接概括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大主体:通过关键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物种多样性”可以突出探究主体是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通过关键词“人类活动、三江源、珍稀动物保护”可以突出探究的主体是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在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应该是探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主,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故答案为:研究主体: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不利因素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有关丘陵、ft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地形渍化土壤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水文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自然原因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植被生态脆弱人为人口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原因能源消费结构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07 19:00:01 页数:11
价格:¥10 大小:442.36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