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高考地理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12 环境保护(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3/25

4/25

5/25

6/25

7/25

8/25

9/25

10/25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地理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12环境保护一、单选题(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积扩⼀D.⼀积缩⼀2.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陆降⼀北部最多3.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  )A.⼀前针叶林带以上⼀温⼀B.⼀前基带⼀温⼀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温⼀D.冰期基带⼀温⼀(2020·新高考I)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奧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雨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5.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B.水深C.水量D.水质6.(2020·全国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n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2019·全国Ⅲ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8.(2019·全国Ⅲ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9.(2018·全国Ⅱ卷)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n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小题(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B.西北部C.东南部D.西南部(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B.曲折C.坡大D.路面凹凸二、简答题10.(2022·全国甲卷)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11.(2022·全国乙卷)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12.(2020·全国Ⅱ)[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13.(2018·全国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三、综合题14.(2020·新高考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n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15.(2018·全国Ⅰ卷)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百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16.(2018·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n(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四、图文分析题(2022·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17.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18.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19.(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0.(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如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n(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21.(2021·全国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22.(2020·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B3.D【知识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点评】气候变暖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n1.受气候变暖影响,北半球整体气温升高,亚欧大陆苔原带的南界将向北移动,理论上北界也向北移动,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北冰洋,因此亚欧大陆上的苔原带北界无法继续向北移动,故随着全国的变暖亚欧大陆上的苔原带面积将缩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自然带的分布受地理环境水热状况影响,某一区域都有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说明该区域具体相同的地理环境特征。亚欧大陆的苔原带都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亚欧大陆北部),气温低较低,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说明亚欧大陆北部空气湿度东西差异小,而不是由于亚欧大陆北部降水多、苔原带对温带、和湿度不敏感。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祁连山纬度较低,其山麓地带气温较高,导致极地特有种灌木的种子不能传播(扩散)到祁连山上去,导致祁连山针叶林带上方苔原带中没有极地有种灌木。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答案】4.C5.D【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解析】【点评】大气降水是陆地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冰川融水的内流河的主要的补给水源,河流的径流量与气温有关;地下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是地下水补给河水,湖水与河流水互为补给,河流处于汛期时,河流补给湖水,枯水期是湖水补给河水。4.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位于巴尔干半岛,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故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几乎无n河流注入,B错。题干材料提示,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可以为奥赫里德湖提供稳定的水源,C对。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终年积雪,D错。故答案为:C。5.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故A错。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应该渔业资源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故BC错。影响渔业资源主要因素是饵料,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渔产不丰,故D对。故答案为:D。6.【答案】(1)C(2)B(3)C【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解析】【分析】(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故答案为:C。(2)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故答案为:B。(3)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故答案为:C。【点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7.【答案】(1)A(2)D(3)C【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A符合题n意。(2)西伯利亚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导致湿地面积增加,而该地湿地面积增加不可能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造成的。D符合题意。(3)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因此转化为草地,该地持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气候变暖,地表水增加,会使植被覆盖率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A;(2)D;(3)C【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其三,温度的增加有利于高纬地区喜湿热的农作物提高产量。8.【答案】(1)B(2)C【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解析】【分析】(1)由图文资料可知,图中是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主要对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因此该自动处理系统的原料是厨余垃圾。而不是肥料、能源和产品,B符合题意。(2)由图可知,该图中的自动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应该是:首选对厨余垃圾分选,分拣处杂物和提取生物油脂,生物油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工业油脂(可以利用),另一部分是有机渣,然后把有机渣放到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以发电,剩余的沼气渣(废渣)可以返田,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四个选项中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B;(2)C【点评】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社会和谐。垃圾处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9.【答案】(1)Cn(2)C【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山丘及高程、道路名称分析,其东南方向离山丘最远,且道路平直,规划整齐。说明是填海造地后规划的。故选C。(2)根据材料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说明道路受地形影响,坡度较大,不利于自行车骑行。故选C。故答案为:(1)A(2)C【点评】本题组以澳门街道及布局等为背景材料,以澳门海岸线的推移、老城区自行车少见为切入点,考查地图基本知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组难度不大,属于生活化地理,是对解题者的基本地理素养技能的考查。10.【答案】来源:工业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湖中,长期难以降解、以及食物链的富集。样品种类与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链中各级生物体内样本以及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等。原因: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并且难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经由食物链逐渐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知识点】其它污染及其防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多氯联苯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且多氯联苯为有机物污染物,其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因此多氯联苯易在有机物中富集。据此可以推测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于工业直接排放入湖泊、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携带的多氯联苯带人湖泊中,通过食物链在鱼类体内富集。根据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的可能来源,来选取样品采集种类和位置及原因,由于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且难以降解,故应该在下游河流、入湖口处采取水进行检测;多氯联苯易溶于有机物中,故应该在土壤、地下水、湖底淤泥中采样检测;多氯联苯提高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故应该在各级生物体内采取样品。【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n态问题的产生。不利因素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气候关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地形自然化原因土壤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水文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植被态脆弱人口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为农业结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原因构能源消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费结构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11.【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防治途径【解析】【分析】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主要从草原公路两侧氮沉降增多对公路沿线一定区域内植被(禾本牧草、豆科牧草)生长及其结构、土壤肥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具体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说明。具体思路应该是:氮素含量增加,使土壤n中的氮元素增加,土壤对禾本科牧草的生长限制减弱,氮元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土壤中氮元素增多,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点评】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生态自然分人为原因后果措施问题原因布区东封山育林、计滥垦、滥北、森林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划砍伐、采育森林伐,超出了西火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结合、退耕还破坏森林抚育更南、灾等降,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剧林、改变林区新的能力华南经济结构内蒙古、气候青干退牧还草、封草原海、过度放牧、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降低草场的生产力,旱、育草场、舍饲退化宁垦殖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降水养畜夏、减少新疆三江环境污染、沉积低建立湿地自然围湖(海)造物自湿地地、丧失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保护区、停止田、引水灌然充萎缩湖氧气的作用围垦、退田还溉以及河流填湖滨、湖的截流改向沼海滨生物林人类的狩猎物种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给相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n多样区、采集、环境都有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性锐草污染和生态一定影响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减原、系统的破坏的寿近海命海域降水黄土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土壤季节高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侵蚀人口稠密,变化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原、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下游(水土过度开垦大且坡为梯东南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流失)多暴丘陵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雨西过度放牧、降水土地北、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少、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荒漠华北水资源利用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气候题,严禁乱砍滥伐化半干不当、过度影响其他地区干旱旱区樵采12.【答案】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知识点】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分析】读材料可知,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适度集中、就地处理”模式,实施河道截污与污水厂建设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降低了污染物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同时节省了治污成本;“就地回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加强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建设,能有效改善全流域的环境,使滨江公园成为水清岸绿的城市宜居环境。【点评】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3)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n(5)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13.【答案】积极影响:扩大湖区候鸟越冬湖区,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湖滩截留鱼类,使得候鸟较为容易获取食物。消极影响:碟形湖干枯早于候鸟迁离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延长放水时间,捕捞大鱼留小鱼,以保障候鸟迁离前;有部分水域和鱼类供候鸟取食。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给予适当补偿。【知识点】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区域发展的异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鄱阳湖区对候鸟越冬影响。鄱阳湖区属于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利方面可从:湖滩水浅,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湖滩截留鱼类,使得候鸟较为容易获取食物。不利方面:由于湖水放干鱼类捕尽之后,候鸟缺乏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建议方面:将碟形湖做大,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延长放水捕鱼时间,直至候鸟陆续迁离;遗留部分水域和鱼类供候鸟取食。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给予适当补偿。故答案为:积极影响:扩大湖区候鸟越冬湖区,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生存空间;湖滩截留鱼类,使得候鸟较为容易获取食物。消极影响:碟形湖干枯早于候鸟迁离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延长放水时间,捕捞大鱼留小鱼,以保障候鸟迁离前;有部分水域和鱼类供候鸟取食。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给予适当补偿。【点评】鄱阳湖区对候鸟越冬影响,主要从候鸟缺乏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分析,人类活动是最大影响,结合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14.【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解析】【分析】(1)“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n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2)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3)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地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15.【答案】有利条件:纬度高,气候严寒,有利于种子保存;山体深处风速较小,空气干燥,氧气含量小,氧化微弱;山体深处动物活动少;地处偏远,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隧道长,位置封闭,环境安全;远离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等灾害影响小。风险:冰川、永久性积雪融化,样本库裸露;气温提高,降水量增加,风化、侵蚀等作用加强;温度上升,种子腐烂或萌发,无法长期保存;动物生存环境改变,此地受到动物威胁。n【知识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解题时要结合种质库所在的位置以及储存种子所需要的具体条件方面去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方面,在作答时要仅仅扣住对种质库所能造成环境风险方面去作答。【点评】本题以世界种质库建设为载体,考查了种质库建设需要的条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种质库的影响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①设问类型:条件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类②设问主体: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审读设问环境风险③知识范围: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①从图片中纬度数值得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人类活动干扰且位于板块内提取关键部,无地质灾害影响信息②从材料中山体隧道得出风速小,空气干燥,氧含氧量低,氧化弱;隧道长且深,位置封闭,环境安全。①种子储存的方法:干燥、无风、呼吸作用弱、人类活动少、自然灾害少。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抬升,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加知识对接剧,以及导致的一系列关联性的灾害。16.【答案】(1)地貌:地势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坡度小;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蒸发量较小。(2)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3)含盐量逐渐增大。原因: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降水量较少,湿地水面较大蒸发量较大;乌裕尔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注入湿地水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4)同意:乌裕尔河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有河流故道连接;扎龙湿地与嫩江之间地势平坦,距离较近;工程量小,成本低,建设时间短;改善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水环境,降低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和河流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减轻次生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或反对:破坏扎龙湿地,使得湿地蓄水外泄,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食物来n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量大,水质较差,污染嫩江水质,扩大污染范围;泥沙淤积,有季节性冻土,沼泽广布,施工环境差;影响扎龙湿地旅游、科研等相关行业。【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要想形成湿地需要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需要有较多的降水且蒸发较弱。(2)一个地区的湿润度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3)内流河及内流湖地区,由于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随着蒸发的增强,故盐度逐渐变大。(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注意回答时的开放性,结合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对本区域的生态产生的有利和不利的生态问题方面去作答。故答案为:(1)地貌:地势较高;地势较为平坦,坡度小;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蒸发量较小。(2)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和蒸发量短时间不会巨变,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与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3)含盐量逐渐增大。原因: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降水量较少,湿地水面较大蒸发量较大;乌裕尔河沿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注入湿地水量减少;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4)同意:乌裕尔河原本是嫩江的支流,有河流故道连接;扎龙湿地与嫩江之间地势平坦,距离较近;工程量小,成本低,建设时间短;改善乌裕尔河及扎龙湿地水环境,降低污染,提高自净能力和河流的自然生产力,扩大环境容量;减轻次生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或反对:破坏扎龙湿地,使得湿地蓄水外泄,湿地萎缩;破坏湿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量大,水质较差,污染嫩江水质,扩大污染范围;泥沙淤积,有季节性冻土,沼泽广布,施工环境差;影响扎龙湿地旅游、科研等相关行业。【点评】本题以湿地面积变化为载体,考查了湿地形成条件、河流对湿地的作用、湿地变化及保护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答案】17.21.718.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n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砍伐森林等造成植物对二氧环碳的吸收减少二、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从粮食生产角度讲: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从粮食消费角度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长期注意;从粮食贸易角度讲: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公平合理、平等互利)。17.根据材料可知: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32.7+2.7=35.4,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1.1+2.6=13.7,a模式与b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35.4-13.7=21.7。故答案为:21.718.根据材料可知,香蒲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湿地面积和生物资源,从而维持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基础是环境,维持环境稳定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香蒲生产模式是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发展经济,对此我们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全球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并将通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安全的生计支撑可持续经济,可以促进固碳并应对气候危机,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短期来看,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导致粮食产量减少;从长远来看,湿地的保护可以保护水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而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故答案为: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19.【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n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其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的信息可知,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澳大利亚大陆10月23日大部分地区被高压控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降水少。因此可以推测澳大利亚2002年4~10月气候异常是指气候异常干旱,降水少;当地气候异常干旱。分析干旱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从干旱的环境易形成沙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长期受高压影响,在春季利于出现大风或强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天气。(2)由图可知,图中丙地位于高压及沙漠东侧,丙地以偏西风为主,且附近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大,沙漠中的沙尘吹向丙地,故图中丙地在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3)根据南半球气旋(低压)运动方向(顺时针)可知,图中槽线(锋面)位置在10月22日月光在图中槽线的左侧,故可以推知在10月22日时高颜值中心位置图中高压的北侧,经历沙尘暴区域的风向大致为偏北风,受高压影响沙尘暴区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图中显示经历沙尘暴的地区的风向为西南风,沙尘暴区域受锋面影响,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变化是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的变化是:气温降低,温差变小。(4)该题为观点陈述性的题目,探究人类是否干预沙尘暴,若同意干预,则从干预沙尘暴可以减轻灾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观点陈述,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若反对人类对沙尘暴的干预,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人类过多干预,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具体理由陈述应该是: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n引发其他生态灾难。【点评】锋面气旋图的判读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1.判断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特别提示无论南北半球,锋面气旋东侧是暖锋,西侧是冷锋。原因是西侧锋面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运动,是冷空气推动暖空气的运动。东侧为暖锋,因为东侧锋面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运动,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的运动。(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n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20.【答案】(1)变化: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水平变化方向: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3)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4)甲站区域西侧临海,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西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的提示可知,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大量冰川融化,更多的液态水进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冰盖的融化,原有冰盖下方岩层承压减轻,消融区陆地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在垂直方向上会反弹抬升。海平面变化和陆地升降变化共同影响海岸线水平变化,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2)根据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属于基岩海岸区,其陆地垂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3)根据材料可知,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该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影响方式,主要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具体分析,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n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4)据图可知,甲站附近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岸线项西移动,由于甲站附近海岸线为基岩海岸,海岸线附近地势较陡峭,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海岸线变化幅度较小;而乙站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岸线项北移动,该地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海岸为砂质海岸,地势较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点评】(1)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分析海岸线的变化;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人类影响方式;从海水水位和地势分析海岸线变化。(2)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1.【答案】(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区域发展的异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M地区纬度相对其他地区相对较低,降水量较其他地区少,光照条件相对其他地区好,为沼泽地,地形较为平坦,土层较为深厚,排水以后利于发展农业。(2)根据材料可知M地区湿地面积较大,排水的工程量大,罗马时代经济和科技水水平较低,对于地面的排水量较少,17世纪采用风车进行排水,排水的量大,湿地开发的面积增加。(3)M地区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使得当地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情况增加,病虫害也会增多,排水量过大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故答案为:(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n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点评】(1)农业区位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水量过多,则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降雪有利于增加土壤湿度和肥力,保温,抑制病虫害。气温日较差: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但要预防日较差过大造成的冻害。日较差小,农作物品质较差。地形: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规模耕作,可通过大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若水热条件好,可发展立体农业;发展林业需要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平原:种植业;山地:林牧业水源: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水库水;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土壤:由空气,水,有机质,矿物质四部分组成。湿度,透气性,土壤肥力,排水性,土层厚度。酸性茶树柑橘、碱性甜菜沙棘枸杞。(2)湿地的生态价值:气候:增加空气湿度,丰雨减旱。水文:条件气候与径流,减少洪涝;巨大生态蓄水库;改善水质。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讲解环境污染物,提高自净能力。(3)湿地的保护措施调整作物结构,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水田,增加入工湿地;合理使用化肥,多用有机肥、生物复合肥;植树造林,减少土壤风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宣传保护。22.【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n(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解析】【分析】(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n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07 04:30:01 页数:25
价格:¥10 大小:556.2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