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15-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一、单选题:共35题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是说夏朝建立才导致“大道既隐”。根据所学知识,夏朝建立后,才出现了世袭制和私有制,显然,由于夏朝建立而消失了的“大道”是指禅让制和公有制,因此答案A。 2.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君王最有可能是A.周王B.商王C.秦王D.夏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只有商王是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因此答案为B。 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因此要依据“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就应当是西周的都城所在地的语言,因此答案为C。15/15 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任何官僚组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执行,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同时皇帝一定程度上也要考虑和尊重其活动规范和制度。故本题选B。三公九卿制没有体现出君主对制度的尊重,故不选A;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对皇权起不到任何制约作用,故不选C、D。 5.“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铁制农具B.祖先牌位C.青铜兵器D.皇帝宝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A项错误;“宗”,是一个会意字,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 6.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5/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显然A、B、D项不符合这一原则,只有B项符合这一原则,因此答案为C。 7.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从所给材料分析,A、B项是反映分封制的,C、D两项是反映宗法制的,排除。从A项信息看,体现了天子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高无上的,而B项则说明天子已经没有控制诸侯的能力了,因此B项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答案为B。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中国人注重姓,也就是重视血缘关系,而强调血缘关系,也就表明中国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因此答案为B。 9.《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15/15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材料中“鼎”随着夏商周政权的更替而转移,说明此处的“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A、C中的“鼎”均指古代煮食器具,排除;B中的“鼎”指盛大的样子,排除。只有D中的“鼎”指的是国家政权,所以选D。 10.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在宗法分封制下,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有名无姓。但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贵族的特权渐渐消失,一般平民才有了自己的姓氏,贵州的地位下降,“百姓”不再是其特权了,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的表述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 1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从材料中的“天下方合为一”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因此答案B。15/15 12.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内服外服)”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方国联盟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故应选D。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观念。材料中通过记述皇帝等重大的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是突出皇权至上,C项正确,没有涉及天人合一,A项错误;B项不是本质,错误;没有涉及到大一统观念,D项错误。 15/151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他实行了A.分封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所实行的制度是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但是B项是在中央实行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度,因此答案为C。 15.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在唐朝三省制中,门下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而在尚书省具体执行的是六部中的礼部,因此答案B。 16.“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称之谓“计相”的是宋朝的三司使,因此答案为D。 17.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15/15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科技成就。根据所学知识,答案为C。宋朝时期由于进一步分化事权,官僚队伍迅速扩大,重视科举考试,文人阶层膨胀,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促进了教育发展,因此,只有宋朝符合材料的信息。 18.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实行的措施是A.设置三省B.废中书省C.设中书省D.设置内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是强调要提高办事效率。侍御史高鸣的意思是:现在国家的疆土要大于从前的朝代,事务繁多,决策于一个机构,还不能把事情办完,何况三省。元世祖采纳高鸣的建议,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故选C。 19.我国的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的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元朝,因此答案为B。15/15 20.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通过设置机构做到相互监督,显然元朝的一省制就无法做到相互监督,排除有④的选择项。 2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人才选拔制度。根据所学知识,世卿世禄制是分封制下的官僚选拔制度,在汉武帝时期才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南北朝时期的,因此答案为B。 2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5/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从材料中的“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察举制的弊端,因此答案为C。材料涉及的是人才选拔制度,不是选举制度,因此A项说法错误,排除A;B项在所给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察举制是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D。 2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在明清时期才采用八股为试,因此A项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的评价虽然正确,但是不全面,排除B;从所给材料看,网友对科举制是否定的,而且出现史实错误,因此说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答案为C。 24.202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尚书省D.通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没有监察官员的职权,而御史大夫、刺史和通判都有监察官员的职权,因此答案为C。 15/1525.明代,在地方省级机构中专门负责监察的是A.都察院B.监察御史C.“科道”D.按察使司【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在地方省级机构中专门负责监察的是按察使司,因此答案D。 26.“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B.刺史制度C.科举制D.谏议制度【答案】D【解析】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权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浄封驳,审核诏令、奏章。 27.《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新唐书》载:藩镇拥,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上述材料说明①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    ②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皆错误D.①②皆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藩镇割据。从所给材料看,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同时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因此①②的说法都是正确的,答案为D。 28.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15/15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仅仅涉及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没有涉及中枢权力体系和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因此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 29.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有多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显然,宫廷版必然是对朱元璋进行美化,不可信,而民间版则是进行丑化,也不可信,因此,对朱元璋真相,只能是有待考证,因此答案为D。要注意不可信,不能说没有史学价值。 30.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答案】D15/15【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这一机构的人员没有决策权,只是传达皇帝旨意,显然这一机构的人不是丞相,经此可排除A、B、C。这一机构只能是清军机处,答案为D。 31.中国古代统治者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作为意识形态,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管理”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为了对付自然灾害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我国古代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采取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因此C符合题意。而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最佳选项。故选C。 32.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的“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说明皇帝并没有利用外戚抑制相权,排除A;外戚与皇帝不是一家,因此不能体现“家天下”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的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说明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因此答案为C。D项出现在西汉初期,汉代出现外戚干政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 3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15/15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即这一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由此可知,D项正确。由“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A项错误。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可以排除。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过限制皇权的制度,C项错误。 3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从所给材料看,李藩行使的职权审议权,对不符合程序要求的事件进行驳回。,根据所学知识,只有唐朝的门下省具有这一职责,因此答案为A。 35.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从所给材料看,《淮南子》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学材料使用,因此C项说法正确。《淮南子》中只是使用了史料,不能体现出贬抑秦始皇,排除A项;B项说法片面,排除B;D项说明错误,因此石刻文献记述矛盾,没有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排除D。15/15二、综合题:共2题36.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答案】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题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实际上是回答汉、唐、明中央的主要中枢是什么。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15/15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政治制度演变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等方面提取信息;第二小问调动教材知识可知是汉承秦制。第(2)问,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失策”的措施;“结果”从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 15/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12:14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89.9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