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 2套(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剩余4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1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中的景观属于(  )A.风成地貌B.河流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2.(3分)如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处表示的地形名称是(  )A.高原B.冲积平原C.盆地D.丘陵3.(3分)“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国家验收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所在区域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B.喀斯特地貌C.风成地貌D.丹霞地貌4.(3分)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年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C.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气候的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D.在常年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5.(3分)受地形影响,横断山区部分河段出现干热河谷景观。如图是横断山区某干热河谷的土壤含水量统计图,关于当地土壤湿度垂直分布,正确叙述的是(  )第50页共50页 A.旱季林地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大B.旱季草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林地C.雨季林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草地D.雨季草地土壤湿度随深度波动下降6.(3分)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是(  )A.使岩石风化B.提供有机质C.改变土壤颜色D.决定土壤质地7.(3分)下列事项与地震烈度无关的是(  )A.震级大小B.震源深浅C.震中距D.等震线8.(3分)北京时间2021年2月13日22时7分,在日本福岛东部海域发生7.3级强震,东京有震感。如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福岛、东京震级与烈度关系的是(  )A.B.第50页共50页 C.D.9.(3分)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10.(3分)如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图示区域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新月形沙丘B.滨海沙滩C.三角洲平原D.山地梯田11.(3分)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四川盆地D.柴达木盆地12.(3分)有关喀斯特地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高温多雨的地区B.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C.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落水洞属于地下部分D.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势崎岖,土层薄,不宜发展种植业13.(3分)张家界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  )A.山地B.丘陵C.岩溶D.石英砂岩峰林14.(3分)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河流中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是(  )第50页共50页 A.①一②河段B.②一③河段C.③一④河段D.④一⑤河段15.(3分)与热带雨林带相比,亚寒带针叶林带发育的土壤(  )A.有机质含量低B.生物风化弱C.微生物活动强D.化学风化强16.(3分)有关土壤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最初来源B.热带地区土壤厚度比温带和完整地区大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物理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17.(3分)下列土壤受淋溶作用最强烈的是(  )A.东北平原的黑钙土B.爪哇岛的火山土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D.热带雨林的砖红壤18.(3分)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北部B.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C.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D.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耕作,东北黑土在不断成熟,肥力不断提高。19.(3分)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震后当地政府部门向周边发出海啸预警。这一事件体现出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A.周期性B.群发性C.频发性D.广泛性20.(3分)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第50页共50页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9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暑假,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2)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据图描述该景观主要特点是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5)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简述党河的作用。22.(9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第50页共50页 日照素有“北方的南方”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简述日照形成上述气候特征的原因。(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蔬菜大棚的保温作用。23.(5分)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大风天气多,夏季降雨充沛,冬季寒冷,草甸植物茂盛。近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如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简述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在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主要作用。24.(5分)氮素是植物营养生长的重要元素,氮沉降具有施肥作用,而过量的大气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pH值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危害植物根系发育。研究表明,在一些氮供应不足的森林土壤中,几乎所有的沉降氮都被林冠或土壤吸收。草原的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远比森林显著。如图示意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pH值降低幅度随氮添加年限的变化(即伴随降水的大气N10沉降,若某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将进行人工增雨保证数据准确性)。第50页共50页 说明草原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影响比森林更明显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花生属喜温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以耕作层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最为适宜。河南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由于品种突破,产量连年上升。材料二: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材料三:如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1)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2)简析河南主产区花生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从技术经济因素角度,分析河南花生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3)试从减灾角度提出河南省农业抗洪涝的措施。第50页共5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中的景观属于(  )A.风成地貌B.河流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分析】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包括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主要是沙丘、沙垄等。【解答】解:根据图片,图示景观为行进在沙漠中的骆驼和人,图中地貌属于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2.(3分)如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处表示的地形名称是(  )A.高原B.冲积平原C.盆地D.丘陵【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小四周大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解答】解: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处海拔在150米﹣200米,地势相对平坦,表示的地形名称是冲积平原,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第50页共50页 3.(3分)“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国家验收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所在区域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B.喀斯特地貌C.风成地貌D.丹霞地貌【分析】“中国天眼”FAST位于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地区。【解答】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布局在天然形成的称为大窝凼的天坑之中,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常见地貌类型的分布地区。4.(3分)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年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C.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气候的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D.在常年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解答】解:常年冷湿,微生物分解速度较慢,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能增多,如东北黑土,A错误。常年温暖湿润,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往往较少,B错误。岩石的风化强度与温度、降水呈正相关,因此湿热的气候土壤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强,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气候与土壤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5.(3分)受地形影响,横断山区部分河段出现干热河谷景观。如图是横断山区某干热河谷的土壤含水量统计图,关于当地土壤湿度垂直分布,正确叙述的是(  )第50页共50页 A.旱季林地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大B.旱季草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林地C.雨季林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草地D.雨季草地土壤湿度随深度波动下降【分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关系密切。在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植物,它们依靠水中分解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得以生长同时分泌大量产物对岩石进行风化。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为活动都可能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解答】解:旱季林地土壤湿度随深度先减后升,A错误。旱季草地土壤湿度小于林地,B错误。雨季林地土壤湿度大约在10﹣70cm小于草地,C错误。雨季草地土壤湿度随深度波动下降,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读图能力,据图文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6.(3分)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是(  )A.使岩石风化B.提供有机质C.改变土壤颜色D.决定土壤质地【分析】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解答】解: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因此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起着主要作用,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土壤发育因素的相关知识。第50页共50页 7.(3分)下列事项与地震烈度无关的是(  )A.震级大小B.震源深浅C.震中距D.等震线【分析】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解答】解: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大,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地震烈度无关,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解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题意解决问题。8.(3分)北京时间2021年2月13日22时7分,在日本福岛东部海域发生7.3级强震,东京有震感。如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福岛、东京震级与烈度关系的是(  )A.B.第50页共50页 C.D.【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等。【解答】解:根据所学已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所以东京和福岛的震级是相同的,福岛距离震中更近,所以福岛的烈度比东京大。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地震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9.(3分)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解答】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泥石流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0.(3分)如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图示区域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第50页共50页 A.新月形沙丘B.滨海沙滩C.三角洲平原D.山地梯田【分析】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多偏向于局部结构,而地势讲走向,地貌则一定是指整体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解答】解:图示等高线数值显示,绝大部分区域海拔在1200米以上,且等高线均匀而密集,说明该地坡度较大,应为山地梯田,而不是三角洲平原和滨海沙,D对,B和C错。新月型沙丘的等高线是新月型的,呈闭合态,A错。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3分)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四川盆地D.柴达木盆地【分析】我国盆地数量众多,最出名的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地势高,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解答】解:我国的四大盆地是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是海拔最高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布在地势的第二阶梯上。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理解即可。12.(3分)有关喀斯特地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高温多雨的地区B.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C.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落水洞属于地下部分D.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势崎岖,土层薄,不宜发展种植业【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地貌的知识,常见的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等。第50页共50页 【解答】解:高温多雨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是喀斯特地貌最主要是当地的基岩为石灰岩,故A错;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表水容易下渗,地表水缺乏,故B错;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部分和地下部分;落水洞属于地表部分,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故C错;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多峰林和溶洞,基岩为石灰岩,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不利于种植业发展,故D对。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题目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知识,题目属于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根据基础知识,结合选项一一分析。13.(3分)张家界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  )A.山地B.丘陵C.岩溶D.石英砂岩峰林【分析】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张家界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千峰林立,姿态万千,旅游价值很高,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家界的地表特色,属于最基础的题,时间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4.(3分)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河流中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是(  )A.①一②河段B.②一③河段C.③一④河段D.④一⑤河段第50页共50页 【分析】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一般而言,河流流速越快,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越明显,沉积作用越弱;河流流速越慢,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越弱,沉积作用越强。等高线稠密坡度陡,水流快,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水流慢。根据指向标读图可知,图示河流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北凸出,所以该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解答】解:A.①一②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坡度陡,水流快,不利于泥沙沉积,不符合题意。B.②一③河段等高线最稠密,坡度最陡,水流速度最快,沉积作用最弱,不符合题意。C.③一④河段虽然等高线少,但河道直,水流速度快,沉积作用弱,不符合题意。D.④一⑤河段位于入海口,河道最宽;且河流弯曲,水流不畅,所以沉积作用最明显,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15.(3分)与热带雨林带相比,亚寒带针叶林带发育的土壤(  )A.有机质含量低B.生物风化弱C.微生物活动强D.化学风化强【分析】生物使土壤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关系密切。在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植物,它们依靠水中分解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得以生长同时分泌大量产物对岩石进行风化。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为活动都可能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解答】解:B项、D项,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生物风化,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动植物的作用下分解的过程,动植物越多、活动越强风化越强烈,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比较丰富,所以生物风化强。化学风化是岩石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分解的过程,热带雨林高温湿润,所以化学风化也比亚寒带针叶林强烈。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C项,亚寒带针叶林与热带雨林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热量不同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差异,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高温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分解掉更多的有机质。故A项、C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16.(3分)有关土壤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最初来源B.热带地区土壤厚度比温带和完整地区大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物理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50页共50页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解答】解: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热带荒漠地区风化壳的厚度小,土壤厚度不一定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B错;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和生物风华逐渐增强,C错;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分解,有机质含量少,D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属基础知识题,难度小,解题时根据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因素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即可。17.(3分)下列土壤受淋溶作用最强烈的是(  )A.东北平原的黑钙土B.爪哇岛的火山土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D.热带雨林的砖红壤【分析】土壤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解答】解: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作用就越强。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热带雨林地区降水最为丰富,砖红壤是一种淋溶性最强的土壤。其他的黑钙土、火山土、水稻土都是良好的耕作土壤、淋溶作用较弱。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解题关键是了解土壤淋溶作用,提高学生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3分)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北部B.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C.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D.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耕作,东北黑土在不断成熟,肥力不断提高。【分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处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解答】解:东北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北部,所以A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第50页共50页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所以B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所以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耕作,东北黑土在不断成熟,肥力不断下降,所以D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以东北地区黑土地为背景,考查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解题关键是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基础知识的了解,在理解中提高学生读图、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9.(3分)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震后当地政府部门向周边发出海啸预警。这一事件体现出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A.周期性B.群发性C.频发性D.广泛性【分析】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解答】解:由题干可知,地震可以引发海啸,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点.故选:B。【点评】该题考查了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难度较小.20.(3分)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知识,自然灾害根据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和气象灾害。【解答】解:本题一改以往常见的选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模式,而是选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解题关键是审题,抓住关键词:“可能”、“人为诱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不属于自然灾害,故③错;“火山”、“台风”与人为活动无关,故④错;滑坡、泥石流与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有关,地面塌陷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关,故①②对。故选:A。第50页共50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自然灾害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9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暑假,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冲积扇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流水沉积 。(2)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据图描述该景观主要特点是 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缓而呈凸形),背风坡较陡(陡而微凹)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陡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陆上内循环 。(5)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简述党河的作用。【分析】(1)考查常见地貌的知识,常见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等。(2)小山、沙堆、沙埂或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其他松散物质叫沙丘。沙丘的存在是风吹移未固结的物质所致。(3)考查影响滑沙项目开展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沙丘坡度、天气、交通等。(4)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5)考查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可以促进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等。第50页共50页 【解答】解:(1)河流在山区携带泥沙,在出山口附近流速变慢时会堆积形成冲积扇,此地区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2)沙丘地貌一般分布在多大风的干旱地区。图中的沙丘属于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3)沙丘的陡坡地势坡度较大,有利于滑行,滑行速度较快,所以滑沙项目影响选择陡坡。(4)党河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属于地表径流;由于党河是内流河,参与的水循环的类型为陆地内循环。(5)党河的作用有:河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形成洪积扇地貌,是地形的雕刻师;党河可以汇集大量的地表水,提供水资源,形成绿洲;河流参与水循环,可以促进淡水资源的更新。故答案为:(1)冲积扇;流水沉积(2)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缓而呈凸形),背风坡较陡(陡而微凹)(3)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4)地表径流;陆上内循环(5)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冲积扇等;汇集地表水,提供水源,在荒漠中形成绿洲;促进水资源循环、更新。【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形地貌与水循环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着重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核心素养。22.(9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日照素有“北方的南方”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简述日照形成上述气候特征的原因。(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蔬菜大棚的保温作用。【分析】(1)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考虑。第50页共50页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3)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解答】解:(1)海拔在500米以上坡陡谷深的为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下200米以上坡度和缓的为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上部广阔平坦边缘陡峭的是高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的是平原;四周高中部低的是盆地。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可以确定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2)日照纬度较低,北部有山地丘陵,冬季阻挡冷空气南下,日照临海,受海洋影响较大,温差小,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温室大棚的原理:采用的是吸热保温原理,一方面大棚的材料可以采光吸热,二是同时也有保持温度的作用,防止热量散失。塑料(玻璃)大棚其实属于灵活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实例,塑料大棚在减弱热量散失的同时,通过塑料或玻璃吸收长波辐射,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发挥类似大气保温作用的效果,使大棚内形成“温室”,从而使蔬菜更好的生长,因此大棚主要用到的地理原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故答案为:(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2)冬季山脉阻挡冬季风入侵;受海水调节气温的影响,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棚阻截了部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大棚阻挡了室内外空气流动,把热量保存在大棚内。【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23.(5分)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大风天气多,夏季降雨充沛,冬季寒冷,草甸植物茂盛。近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如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第50页共50页 简述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在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主要作用。【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解答】解:读图可知,免耕法的做法好处是: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使腐殖质积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较高肥力得以保持;免耕又可以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故答案为: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增加腐殖质积累(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的翻动挤压,避免出现紧实的“犁底层”,利于根系伸展或作物生长;蚯蚓等土壤生物的生长,有利于土壤保水透气。【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4.(5分)氮素是植物营养生长的重要元素,氮沉降具有施肥作用,而过量的大气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pH值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危害植物根系发育。研究表明,在一些氮供应不足的森林土壤中,几乎所有的沉降氮都被林冠或土壤吸收。草原的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远比森林显著。如图示意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pH值降低幅度随氮添加年限的变化(即伴随降水的大气N10沉降,若某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将进行人工增雨保证数据准确性)。第50页共50页 说明草原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影响比森林更明显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解答】解:本题有两个问,一是分析原因,二是提出措施。根据材料可知,过量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pH值降低,进而导致土壤酸化。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较多,森林对氮素吸收较多,土壤中的氮素较少,酸化程度不明显;但草原生物量少,草本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较少,被土壤吸收的氮素较多,酸化较明显。此外,森林降水较多,径流强度强,氮素随径流流失;而草原降水较少,径流强度弱,氮素不易流失,酸化较明显。针对这类问题,治理应从改良土壤、保护大气环境这一角度出发。从改良土壤方面看,通过增肥减少对氮素的吸收,例如用杂草制作有机肥;通过深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从保护大气环境这一角度看,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治理酸雨,改善大气环境。故答案为:原因:草原生物量较少,草本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较少;降水少,径流强度较弱,氮素不易流失。措施:深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就地取材,用杂草制作有机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治理酸雨。【点评】本题以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作为情境,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氮沉降涉及的专业领域较深,故本题难度较大,学生应从草原与森林对土壤的作用的比较这一角度进行分析。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花生属喜温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以耕作层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最为适宜。河南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由于品种突破,产量连年上升。材料二: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材料三:如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第50页共50页 (1)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2)简析河南主产区花生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从技术经济因素角度,分析河南花生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3)试从减灾角度提出河南省农业抗洪涝的措施。【分析】(1)本题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可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2)自然区位优势可以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角度分析,技术经济角度可以从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分析。(3)防洪减灾工程措施分别是堤防与河道的整治、水库与水库调度、分滞洪区建设、防汛抢险。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解答】解:(1)根据材料“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等信息可知,受夏季风的影响,区域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降水角度),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郑州中西部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而郑州附近地势较平坦,地表径流速度慢,排水不畅,导致水位上升速度快(地表径流角度),加之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等因素,导致此次郑州洪灾严重。(2)读图可知,花生主产区主要位于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产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有利于花生的生长,且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看,河南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的基础好,在此基础上又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作物品种得到优化,所以花生的单产提高。第50页共50页 (3)农业抗洪涝一是要加强排水减轻涝灾,如组织专业人员及时疏通沟渠,加强排水,建设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等;二是要加强监测预防,如加强区域气候监测,提高监测的精度,做好应急预案;三是要借助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洪能力,如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水腾出库容,加强河流堤坝建设等。故答案为:(1)季风影响,降水多;西部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快;东部地形平坦,排水速度慢;城市大量路面硬化,排水系统建设落后,下渗速度慢。(2)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较为适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分布于河流沿岸,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农业科技投入增加,良种培育。(3)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放水腾库工作,提高防洪能力;修建防水堤坝,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组织排水。【点评】本题以河南花生种植以及郑州洪灾的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相关知识第50页共50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2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为两处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箭头甲、乙代表洋流。据图可知(  )A.甲是南半球暖流B.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C.乙是北半球寒流D.乙是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2.(3分)如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3.(3分)如图所示洋流分布图中,洋流①的流向和性质为(  )A.向南流寒流B.向北流寒流C.向南流暖流D.先北流暖流第50页共50页 4.(3分)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5.(3分)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B.C.D.6.(3分)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新疆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弱B.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强C.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弱D.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强7.(3分)维持地表温度,促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辐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面辐射能D.重力能8.(3分)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B.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9.(3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判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最可能是(  )A.元古宙、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第50页共50页 C.新生代、哺乳类D.新生代、鱼类10.(3分)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B.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表面的核裂变反应C.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D.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比深圳要高11.(3分)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完全消失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12.(3分)阅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13.(3分)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4.(3分)下列现象中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A.东亚的西北风B.西欧的西南风C.未登陆的台风D.南亚的东北风15.(3分)“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其体现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表径流B.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发、地下径流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16.(3分)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第50页共50页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17.(3分)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上的降水只参与陆地内循环B.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地球的吸引力C.黄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D.海陆间循环的水循环量最大18.(3分)深秋初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常常出现霜冻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19.(3分)据美国NASA最新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中间层的温度正异常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层顶温度达到大气层中的最低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层随高度升高(  )A.吸收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越来越稀薄C.臭氧浓度逐渐减少D.固体尘埃含量稀少20.(3分)黑子、耀斑、太阳风分别发生在太阳(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10分)21.(10分)如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50页共50页 (1)①表示  辐射,②表示  辐射,③表示  辐射,④表示  辐射。(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说明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气温  。(5)如图2所示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2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图1为新疆及周边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第50页共50页 材料二:新疆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1)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从大气受热过程看,是因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2)由于  性质的差异,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请补绘夜晚湖陆间的热力环流及近地面等压面情况(如图2)。(3)城市会产生  效应,若在湖边大规模修建城市,白天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4)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23.(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行星。(1)图示反映的天体系统共有  级,其中心天体是  。(2)图中①②③④四颗行星中属于地内行星的是  ;属于巨行星的是  ;小行星带位于  和  之间。与地球相比,④行星不利于生命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3)太阳大气层中的M层是  ,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该活动被认为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该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与黑子数目呈  相关,该太阳活动放出的辐射能到达地球大气层后极易引起  现象。第50页共50页 24.(8分)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甲海域位于  半球。(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它位于d  (洋流名称)和  (洋流名称)的交汇处。(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是  b洋流的名称是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25.(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坐落于山东半岛,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发挥着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地的重要作用。库区地势南高北低,总库容14.0亿立方米,水位季节变化大。水库既供给农业灌溉,也为当地提供饮用水。水库周边建有太保庄万亩生态林和王家庄万亩生态林。水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水质保持在地表水类以上标准,峡山湖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000个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图为峡山水库位置示意图。(1)判断峡山水库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从水循环意义的角度,阐述潍河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库区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第50页共50页 第50页共50页 2021-2022学年人教新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为两处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箭头甲、乙代表洋流。据图可知(  )A.甲是南半球暖流B.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C.乙是北半球寒流D.乙是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分析】根据洋流的性质不同,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称为暖流,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称为寒流。暖流和寒流的划分是以相对水温为标准的,所以,寒流的实际温度不一定都比暖流低;反之,暖流的温度也不一定都比寒流高。【解答】解: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据图可知,甲为北半球洋流,乙为南半球洋流,A、C错误。从气温高的海区流向气温低的海区为暖流,反之为寒流,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据图分析,甲、乙均为暖流,B正确,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处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洋流的性质及流向,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3分)如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第50页共50页 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分析】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解答】解:读图可知,南极洲位于图象中心,则为南极俯视图,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西风带盛行自西向东运动的气流,推动着海水自西向东流。图中显示,①地附近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即自西向东流动,应为南极考察船驶过的咆哮西风带,A正确。图中显示,②地附近洋流自北向南流,不可能是咆哮西风带,B错误。③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应为印度洋副热带大洋环流,不是咆哮西风带,C错误。④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应为大西洋副热带大洋环流,不是咆哮西风带,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要熟记洋流分布的特点即可。3.(3分)如图所示洋流分布图中,洋流①的流向和性质为(  )A.向南流寒流B.向北流寒流C.向南流暖流D.先北流暖流第50页共50页 【分析】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季风洋流。【解答】解:读图,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洋流①位于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大陆西岸,洋流为自北向南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例如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加纳利寒流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洋流的分布规律,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4.(3分)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分析】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强和天气、温度、高度等有关系,一般情况下,高度越高气压越小。【解答】解: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气球升到高空,外界的气压减小,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膨胀破裂,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压强与高度关系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相关内容是关键。5.(3分)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B.C.D.【分析】从晴天和阴天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相对较弱,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相对较强;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相对较弱,阴天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相对较强。昼夜温差最大的是晴天白天和夜晚,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阴天的白天和夜晚。故选:C。【点评】主要考查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分析解答.6.(3分)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新疆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50页共50页 A.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弱B.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强C.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弱D.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强【分析】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解答】解:“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因为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夏季气温日较差很大,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很高。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图中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7.(3分)维持地表温度,促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辐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面辐射能D.重力能【分析】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解答】解:由题,太阳辐射的能量十分巨大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对维持地表温度,为人类提供能量、提供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是促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故选:B。【点评】本题以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8.(3分)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B.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第50页共50页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知识,地质年代由近及远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元古代和太古代。【解答】解: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由于生物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及地层中的化石推断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地质年代的研究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9.(3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判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最可能是(  )A.元古宙、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哺乳类D.新生代、鱼类【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解答】解:由题干的材料可知,“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故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时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10.(3分)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B.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表面的核裂变反应C.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D.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比深圳要高【分析】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四川盆地位于季风区,这里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贫乏。【解答】解:回忆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A对;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C错;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由于海拔高,夏季气温比深圳要低,D错;故选:A。第50页共50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及其影响,熟记相关知识即可。11.(3分)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完全消失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解答】解:A、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故正确;B、由于莫霍界面以下为岩石圈的一部分为固体,所以横波不会消失,横波和纵波传播都明显增加,故不符合题意;C、莫霍界面以下为岩石圈的一部分为固体,所以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都不可能消失,故不符合题意;D、纵波可以通过液体、固体和气体,所以纵波不可能消失,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要清楚地震波在通过两个分界面是波速的变化情况.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12.(3分)阅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④处温度高,气流上升,①处温度低,气流下沉。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②。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3.(3分)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50页共50页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分析】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影响.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四个高压带,三个低压带.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的气温比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的气温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解答】解:A、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四个高压带,三个低压带,故不符合题意;B、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故不符合题意;C、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的气温比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的气温高,故不符合题意;D、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故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影响.熟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知道风的偏转规律,以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解题,此题难度不大.14.(3分)下列现象中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A.东亚的西北风B.西欧的西南风C.未登陆的台风D.南亚的东北风【分析】水循环包括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在陆地及上空之间的为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的为海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洋及上空之间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解答】解:西欧的西南风来自大西洋,将大西洋的水汽带到陆地,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B正确。东亚的西北风,南亚的东北风,均来自陆地,没有把水汽带到海洋,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AD错。未登陆的台风降水来自海洋,又降落到海洋,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C错。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海陆间循环的环节,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难度不大。15.(3分)“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其体现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表径流B.地表径流、水汽输送第50页共50页 C.蒸发、地下径流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百川东到海”意指河流由陆地注入海洋,属于地表径流环节;“何日复西归”是指注入海洋的水什么时候才能通过水汽输送降落到陆地上来。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诗句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6.(3分)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分析】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目前人类对环节③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最大,A错;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能改变水量的季节变化,B错;修建水库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进而影响④下渗的水量,C对;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下渗,从而增加环节⑤地下径流;植物增加⑥蒸腾作用增强,D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7.(3分)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上的降水只参与陆地内循环B.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地球的吸引力C.黄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D.海陆间循环的水循环量最大第50页共50页 【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解答】解:陆地上的降水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地内循环,A错误;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黄河水的补给来源较多,但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C正确;水循环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D错误。故选:C。【点评】该题考查了水循环的特点及成因,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难度较小.18.(3分)深秋初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常常出现霜冻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冬季节出现霜冻的主要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导致空气温度下降,形成了霜冻。图中④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太阳辐射,④为云层反射,故②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19.(3分)据美国NASA最新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中间层的温度正异常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层顶温度达到大气层中的最低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层随高度升高(  )A.吸收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越来越稀薄C.臭氧浓度逐渐减少D.固体尘埃含量稀少第50页共50页 【分析】在对流层之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原因有二个,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来自于地面,离地面越远,大气吸收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另外一个原因是高度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能保存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主要是因为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而其的密度自下向上越来越高,所以吸收的热量越多。【解答】解: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中间层海拔较高,受地面辐射影响小,A错误。该层以上为热层,大气更加稀薄,却可以因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温,可见,大气稀薄不是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B错误。固体尘埃与大气层的温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点评】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0.(3分)黑子、耀斑、太阳风分别发生在太阳(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分析】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解答】解: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不同的太阳大气层发生的太阳活动类型。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10分)21.(10分)如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表示 太阳 辐射,②表示 大气 辐射,③表示 地面 辐射,④表示 大气逆 辐射。(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说明 地面辐射 第50页共50页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弱,气温 较低 。(5)如图2所示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B 。【分析】(1)依据箭头指向判断辐射的名称。(2)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从保温作用角度进行分析。(4)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5)昼夜温差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说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弱,太阳辐射强,为了防止太阳晒伤,因此需要防晒霜;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低,因此需要厚衣服来保暖。(5)阴天白天,由于大气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温度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好,温度高,故温差较小;海洋比陆地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故温差较小,故海洋的阴天温差最小,B正确。第50页共50页 故答案为:(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地面辐射(3)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4)削弱;保温;较低(5)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图1为新疆及周边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材料二:新疆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1)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从大气受热过程看,是因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弱。(2)由于 (湖陆)热力 性质的差异,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请补绘夜晚湖陆间的热力环流及近地面等压面情况(如图2)。(3)城市会产生 热岛 效应,若在湖边大规模修建城市,白天 增大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 减弱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4)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第50页共50页 【分析】(1)(该地地处内陆)陆地比热小,升温降温快;且该地多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2)晚上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形成陆风。(3)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4)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新疆地区太阳辐射强主要是因为天气因素。【解答】解:(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大陆性强,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快,导致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温差大;新疆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多,地面辐射强,导致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差,导致气温低,从而使得昼夜温差大。(2)夜晚,湖泊岸边陆地因热容量小而降温快,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湖泊因热容量大而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风从岸边陆地吹向湖泊中心,形成陆风。近地面陆地为高压,等压线上凸;湖泊为低压,等压线下凹(如下图)。(3)题意表明,城市会产生热岛效应,在湖边大规模修建城市,白天使得湖边陆地气温更高,增大了湖泊与岸边陆地之间的温差,从而使湖风加强;夜晚,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湖边陆地不容易降温,从而减弱了湖泊与岸边陆地之间的温差,导致陆风减弱。(4)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量强。故答案为:(1)削弱;保温(2)(湖陆)热力第50页共50页 (3)热岛;增大;减弱(4)地处内陆,(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了解,能熟练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案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示意图,并提高学生读图、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3.(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行星。(1)图示反映的天体系统共有 2 级,其中心天体是 太阳 。(2)图中①②③④四颗行星中属于地内行星的是 ③④ ;属于巨行星的是 ① ;小行星带位于 ① 和 ② 之间。与地球相比,④行星不利于生命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温度太高 。(3)太阳大气层中的M层是 色球层 ,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耀斑 ,该活动被认为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该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与黑子数目呈 正 相关,该太阳活动放出的辐射能到达地球大气层后极易引起 磁暴 现象。第50页共50页 【分析】(1)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结构: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以地球的轨道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地处行星。木星和土星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3)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和黑子数目呈正相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1)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的级别相同。图示反映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行星是指环绕太阳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并能通过引力清空轨道附近碎物的天体。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③水星、④金星、地球、②火星、①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以地球的轨道为界,常把③水星和④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地处行星。①木星和土星的体积与质量分别居第一、二位,称为巨行星。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运行轨道基本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与地球相比,④行星不利于生命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太高。(3)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M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和黑子数目呈正相关,耀斑爆发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故答案为:(1)2;太阳(2)③④;①;①;②;温度太高(3)色球层;耀斑;正;磁暴第50页共50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体系统的级别、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太阳大气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基础知识以及提高考生读图、析图和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4.(8分)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甲海域位于 北 半球。(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北海道 渔场,它位于d 日本暖流 (洋流名称)和 千岛 (洋流名称)的交汇处。(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是 北大西洋暖流 b洋流的名称是 加那利寒流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 D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降温减湿 。【分析】(1)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中高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2)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形成的。(3)构成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圈的洋流有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4)自南向北,南半球水温逐渐升高,北半球水温逐渐降低。暖流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水温低。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解答】解:(1)根据图片,图示洋流圈大致以30°纬线为中心,位于中低纬洋流圈,该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是北半球的中低纬洋流圈。(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该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图中①处是d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是由盛行西风吹拂洋面形成的北大西洋暖流,b洋流是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寒流。第50页共50页 (4)图甲中b洋流是北半球的寒流,图乙中A是南半球的寒流,B是南半球的暖流,C是北半球的暖流,D是北半球的寒流,因此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D;b洋流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故答案为:(1)北(2)北海道;日本暖流;千岛寒流(3)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4)D;降温减湿【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名称,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5.(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坐落于山东半岛,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发挥着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地的重要作用。库区地势南高北低,总库容14.0亿立方米,水位季节变化大。水库既供给农业灌溉,也为当地提供饮用水。水库周边建有太保庄万亩生态林和王家庄万亩生态林。水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水质保持在地表水类以上标准,峡山湖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000个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图为峡山水库位置示意图。(1)判断峡山水库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从水循环意义的角度,阐述潍河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库区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分析】(1)水循环类型主要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最大的一个循环。第50页共50页 (2)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从提供水源、塑造地表形态、为海洋输送泥沙、营养盐类等。(3)库区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方面。【解答】解:(1)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与河流相通,最终水汽注入海洋,故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该地为季风气候,水汽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2)由材料可知,水库既供给农业灌溉,也为当地提供饮用水;潍河流动过程不断汇集地表水,塑造地表形态,形成流水地貌;为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成为海陆联系的纽带。(3)生态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根系吸收水分导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故答案为:(1)海陆间循环。该地为季风气候,水汽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峡山水库的水通过潍河,汇入渤海(莱州湾)。(2)潍河流动过程不断汇集地表水,为沿岸提供灌溉水源;塑造地表形态,形成流水地貌;为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成为海陆联系的纽带。(3)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相关知识,旨在在考查学生阅读地理图表、获取信息、整合能力,总体难度一般第50页共5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1-19 13:00:35 页数:50
价格:¥8.88 大小:2.49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