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5

2/45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1地球的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呈逆时针南极上空呈顺时针☆方法技巧:自转方向的判断(1)由南北极点判断,“北逆南顺”(2)由经纬度判断: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图例:→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所指方向永远是东)2.自转周期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所用的时间参照物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恒星23时56分4秒360°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太阳24小时360º59´昼夜交替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3.自转速度(1)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为15°/h。第45页共45页 (2)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处:为赤道的一半,为837千米/小时极点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规律:①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②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航天发射基地选址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3.地势:平坦开阔文昌相对于三大发射卫星基地的优势①交通便利,海运便于发射大吨位②纬度低线速度大提高发射质量③安全系数高,可以多方位发射,直接面向大海返航基地区位①地势平坦开阔②人烟稀少③无大片森林和大河湖泊「人文条件」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交通便利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导致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交替的成因昼夜交替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有昼夜现象地球不停自转假如地球不会自转,昼夜更替仍然存在,此时周期为一年。2.晨昏线(圈)的概念及晨线、昏线判断方法(1)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2)晨线、昏线判断方法晨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黑夜”进入“白天”的过渡线。晨线上正值日出。昏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白天”进入“黑夜”的过渡线。昏线上正值日落。第45页共45页 3.用太阳高度表示昼夜情况: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4.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1)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2)意义:①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5.晨昏线(圈)的特点①晨昏线是过地心的一个大圆,平分地球。②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③晨线上各点为日出点,昏线上各点为日落点。④晨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角为0°⑤晨昏线与赤道有两个交点,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为18点。⑥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为正午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为子夜经线(0时经线)第45页共45页 ⑦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且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至日时与经线夹角为23°26′⑧晨昏线随地球自转不断西移,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速度为15°/h。⑨确定极昼极夜范围。晨昏线与哪条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到极点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者极夜。(二)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地转偏向力的规律①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无偏转(南左北右赤道无);②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③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④纬度越高,偏转越大(纬度越高越显著);⑤速度越快,偏转越大。第45页共45页 2.地转偏向力的应用对平直河道的影响:北半球是右岸冲刷,左岸沉积。故北半球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在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南半球相反。同时对风向、洋流的流向及铁轨轨道的磨损程度等产生影响。(三)产生时差Ø地方时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东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线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产生时差2.地方时特点:①东早西晚(数值东大西小);②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③经度相差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º----4分钟;3.地方时的计算(1)公式:所求的地方时=已知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2)计算步骤:先画出表示全球的所有经线一定时:挖掘材料信息,确定某经度的地方时二定向: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公式中“±”的选取原则: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以西用“-”(东加西减)三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两地同处东(西)经,大数减小数;分属东西经,则用两地经度数相加。(同减异加)四定值:计算出所求时间。例:甲地经度为136°E,乙地经度为120°E。若乙地此时为11时,求甲地此时的时间。第45页共45页 ☆一些特殊的地方时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②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春分(3月21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前后,全球各地日出时间大约为6时,日落时间大约为18时。④刚好极昼日出时间为0时。极夜后首次日出时间为12时。⑤一天当中太阳高度最大时是12时。某地太阳光直射时为当地12时。一天当中当地气温最高时为14时。⑥凌晨(早上):日出前后。傍晚(黄昏):日落前后。Ø时区与区时1.时区(时区是指一个经度范围)由于各地经度不同,地方时也全然不同,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2.时区的划分:①以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取7.5°,合起来为15°作为中时区(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②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1区,172.5°E至180°为半时区,即东12区③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1区,172.5°W至180°为半时区,即西12区④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3.区时(区时是指时间概念)每一个时区内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即区时,又称标准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4.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为X°,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X÷15°=n……θ(n为所求得的商,θ为余数)①θ<7.5°,时区数为n;θ>7.5°,时区数为(n+1)第45页共45页 ②X为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③7.5°W~7.5°E为零时区;172.5°E~172.5°W为东西十二区。5.中央经线的计算: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6.区时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的时区差×1小时计算步骤:先画出表示24个时区的数轴一定区时:挖掘材料信息,确定已知区时二定方向(±):在数轴上标出已知时区及其区时,再标出所求时区,确定两点的东西方向。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为“+”,所求地在已知地西为“-”。(东加西减,确保东边时间早)三定区差:计算时区差时。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同减异加)。四定时间:计算出所求区时。☆注意:所求区时>24,则区时为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区时<0,则区时为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例1:已知东8区为9:00时,此时西8区的区时为几点?例2:已知西5区为19:00时,此时东八区的区时为几点?☆计算与行程有关的时间第45页共45页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计算步骤:第一步:起飞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区)差(注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第二步: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B地时间+行程时间Ø日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1.国际日界线:国际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2.自然日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叫做自然日界线,由于地球不断自转,0时经线是不断变化的。0时经线为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注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变而时刻不变3.日期的划分(1)一般情况下,全球被两条日界线分为两个日期: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180°)的范围为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向西到国际日界线的范围为旧的一天。(2)当180°经线地方时为X时,“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X/24或者算出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所跨越的经度范围n,则“今天”占全球的n/360°(3)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24时)时,全球处于同一天1.2地球的公转Ø一、地球的公转第45页共45页 1.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样3.公转周期①恒星年: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为365天6时9分10秒,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②回归年(太阳年):以太阳作为参照物,为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上四季更替的周期。4.公转速度:角速度——平均每天向东移动约59分;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1)速度变化: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为179天;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为186天。(2)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及速度的变化: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公转方向自西向东)。Ø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一)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的形成:第45页共45页 地球的赤道面(自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的度数约23˚26′(23.5°)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纬度数极圈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90°2.黄赤交角的特点(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2)“三个基本不变”①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②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约保持23.5°;③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到达最北界,开始南移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到达最南界,开始北移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直射赤道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4.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第45页共45页 天文现象终年严寒四季分明终年炎热四季分明终年严寒气候现象☆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和最南界,即南北回归线;决定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交角增大:热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减少,寒带面积增大。假如黄赤交角变为20°,交角减小:热带面积减小,温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减小。三、地球公转的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叫太阳高度角。夜半球:太阳高度<0°昼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太阳高度=0°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正午(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第45页共45页 例题:求冬至日这天,40°N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23.5°S,所求地40°N与直射点分别属于南北半球,则纬度差为23.5+40=63.5,因此H=90-纬度差=90-63.5=26.5°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该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②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等纬距递减;③若两纬线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分布,则这两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④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纬度差。5.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上一次最大值=90°一次最小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90°(夏至)一次最小值(冬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90°(冬至)一次最小值(夏至)第45页共45页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两次最大=90°(直射当地时)一次最小(南半球在夏至,北半球在冬至)赤道两次最大=90°(春秋分)两次最小(冬至、夏至)6.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即正午,地方时为12时,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2)确定地理纬度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判断出当地的地理纬度。例题:在夏至日这天,某地测得当天太阳高度最大为82°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1:00点,那么此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15°26′N、135°E或31°26′N、135°E(3)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房屋门窗应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因此房屋门窗应朝南。(4)确定日影长短及方向①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②日影方向永远背向太阳。(5)确定楼距、楼高以我国为例,见右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南北楼最小楼间距L,三者应该满足tanH=h/L(6)热水器安装倾角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尽可能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如下图,α代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夹角,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其安装倾角α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第45页共45页 简单来说,太阳热水器的安装倾角α=两点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注意:春秋分日,当热水器安装夹角为当地纬度时,效果最好(二)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表示。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由“直射点位置”确定昼夜长短分布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②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第45页共45页 (2)由“移动方向”确定昼夜长短变化“移动方向”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①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②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3)从晨昏线的倾斜上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2.昼长、夜长的计算(1)昼弧、夜弧计算法在光照图中,根据某纬线上的昼弧、夜弧所占的经度数,按15°/小时可推算出某地某日的昼长和夜长。昼长时数=昼弧所跨经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所跨经度数/15°(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第45页共45页 白昼长度为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白昼的最中间时间为正午12点(地方时),上午和下午等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例题:假设今天昼长为13小时,那今天几点日出,几点日落呢?5:30日出,18:30日落(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③同一纬线(除南北回归线外)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三)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地轴是倾斜的(根本原因)存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直接原因)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纬度变化四季五代2.四季的划分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热量夏季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季节冬季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太阳高度最小、获得热量最少的季节春季由冬季过渡到夏季的季节秋季由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季节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第45页共45页 我国:以“四立”划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依据对气温的统计进行划分(北温带)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来年1、2月3.五带的划分(1)四、太阳周日视运动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2.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太阳的位置由太阳直射点决定。3.太阳日出、日落规律太阳直射赤道时(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第45页共45页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4.视运动轨迹图观察点A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则太阳运行轨道面均向南倾斜,正午时太阳在正南。观察点A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则太阳运行轨道面均向北倾斜,正午时太阳在正北。观察地点在赤道上,则太阳运行轨道面与地平圈垂直。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Ø(一)矿物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特点: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达3000多种,常见的有五六十种,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3.矿物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绝大名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第45页共45页 Ø(二)岩石1.岩石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2.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分布(1)岩浆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2;(2)沉积岩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布十分广泛;在大陆部分有75%的面积出露沉积岩;(3)变质岩分布广泛。太古宙地层大都是变质程度很深的岩石。3.岩石按照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开发利用岩浆岩侵入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冷却(结晶)慢,矿物结晶颗粒较粗,结构致密花岗岩花岗岩是质地坚硬、色泽美丽的建筑材;许多有色金属矿物的形成和分布与岩浆活动有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冷却(结晶)快,物结晶颗粒较细,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安山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①具有层状纹理,称为层理构造。②许多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砾岩(颗粒大)、砂岩(颗粒较小)、页岩(颗粒小)、石灰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岩石,就是变质岩片理构造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①多含有丰富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例如,全世界70%以上的铁矿就储藏在前寒武纪古老的变质岩中。②大理岩是建筑材料二、Ø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Ø(一)岩石转化原生物质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新的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经生成的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沉积岩第45页共45页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岩浆Ø(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常见岩石圈物质循环关联图如下:Ø(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1.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进行,一定要读准箭头的指向(1)岩浆:“三进一出”。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源于岩浆,岩浆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归宿,三类岩石都可转化为岩浆。第45页共45页 (2)岩浆岩:“一进三出”。岩浆岩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也能转化为岩浆,而只有岩浆能生成岩浆岩。(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①变质岩能转化为岩浆和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能转化为变质岩。②沉积岩能转化为岩浆和变质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能转化为沉积岩。2.判断箭头的地质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主要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2.2地表形态的变化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与外力。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内外力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和重力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2.构造运动(1)水平运动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2)垂直运动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构造运动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3.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第45页共45页 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称为构造地貌。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判断方法[从形态上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向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实践应用资源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泉水出露、河谷发育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工程建设挖隧道建大坝不能建工程设施原因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地下岩层坚硬稳定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2)构造运动的实践意义第45页共45页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例如,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板块构造学说一、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上图所示,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注意: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既有陆地又有海洋。(3)板块运动与地貌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形成大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②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升并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日本岛弧、安第斯山脉。【熟记】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1)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45页共45页 (2)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3)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外力作用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主要是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2.风化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的过程。常见的有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冰劈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如富含铁的岩石被氧化后变成红色。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常见的有根劈作用。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风化壳的厚度主要与气候、生物、地形、地质结构等因素相关,从寒冷的极地到湿热的赤道,风化壳逐渐增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水分多,生物越丰富,风化作用越强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3.侵蚀和搬运(一)侵蚀作用定义:是指流水、风、波浪和冰川等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过程。作用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等。第45页共45页 (1)流水侵蚀概念: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分布:湿润半湿润的地区、河流流经的地区。形式: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对地貌的影响:a流水侵蚀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侵蚀作用。在河流中,除流水本身的冲蚀作用外,其挟带的泥沙等物质也对河床和地表进行撞击和磨蚀。b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c溯源侵蚀是指在河流或沟谷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溯源侵蚀常形成瀑布,有利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下软上硬;位于断层构造带。d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现象主要发生在低水位的河流袭夺高水位河流的地区。河流上游被袭夺后成为断头河,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导致大量砂砾和亚沙土沉积下来;袭夺河夺取袭夺河的水量,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增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e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平原地区,河流侧向发展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便会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牛轭湖的形成原理即横向环流——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f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强烈侵蚀的结果。g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作用,形成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2)风力侵蚀概念: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第45页共45页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3)海水侵蚀概念:指海水对海岸的侵蚀过程。分布:沿海地带。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桥等海蚀地貌。(4)冰川侵蚀概念: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分布:高山、高纬度地区。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等。(二)搬运作用定义:外力作用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使它们发生位移的过程。作用类型: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水搬运等。(1)流水搬运概念: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称为流水搬运作用。特点:河水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搬运能力越强,反之则弱。方式:主要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2)风力搬运概念: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特点:与风力的大小成正相关;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负相关;风力侵蚀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3)海水搬运概念:海水对海蚀产物和河流带来的物质进行搬运的过程。特点: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一般较粗、较重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近;较细、较轻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远。(4)冰川搬运概念:是冰川随重力下滑并搬运冻结在冰块内的岩石碎块的过程。特点:是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4.堆积第45页共45页 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作用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水堆积等。(1)流水堆积概念: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特点: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大小的堆积也是有次序的,大颗粒物先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洪积-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等。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降。在大河河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三角洲。形成三角洲的物质条件:河流挟带的泥沙。动力条件:河流流速、海潮能、波浪能、地壳升降等(2)风力堆积概念:风的堆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堆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特点:风速减小,堆积作用增强。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延伸拓展】根据堆积地貌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右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右图。第45页共45页 (3)海水堆积概念:由波浪、潮汐和海流将所搬运的泥、砂、砾石在搬运能力减弱情况下进行堆积的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滩。(4)冰川堆积概念: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特点: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冰碛地貌。【知识总结】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第45页共45页 堆积作用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原因是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的村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原因是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可避免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高原地区聚落形态呈狭长的条带状。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原因是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聚落形态呈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聚落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原因是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布局形态走向平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山区密度低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山区公路呈“之”字形为了减缓道路坡度。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第45页共45页 (1)山地、丘陵地区交通线路密度较小,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较小;修建线路成本高。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密度较大,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2)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原因是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且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到门。(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一、大气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a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不自转、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第45页共45页 b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自转、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匀。(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1第45页共45页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季风环流a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风向:冬季风—西北风,夏季风—东南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B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风向:冬季风—东北风,夏季风—西南风。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一、气候的要素(一)气候类型: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常用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其降水条件和温度条件,并划分类型。(二)气候要素1、气温(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地;晴天>阴天;随纬度增高而减小。年温差: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上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影响气温的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②海陆位置: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温度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均匀;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温度季节变化大,降水量小、集中;③地形: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封闭,不易散热;第45页共45页 ④洋流:寒流(上升补偿流)降温,暖流增温。2、降水(1)降水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2)影响降水的因素:①大气环流:低压带(上升流)易降水,高压(下沉流)不易降水;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海风夏季风降水多,陆风冬季风降水少。②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③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④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⑤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大降水二、常见的气候类型、成因(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与气候特征(温度、干湿度)第45页共45页 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一)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1、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2、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的东、中、西部);3、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二)根据气候特征来判断气候类型第45页共45页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1、以形定位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为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为南半球。2、以温定带最冷月均温>15℃-------热带(4种)最冷月均温0--15℃-------亚热带(2种)或温带海洋气候最冷月均温-15℃---0℃-------温带大陆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最热月均温<15℃---------寒带气候3、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年降水>2000㎜)、温带海洋气候(年降水700-1000㎜)夏雨型:季风气候(3种)、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和降水最多月单月降水都超过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年降水:300—1000㎜)(三)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气候类型第45页共45页 1.单一成因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单一成因终年受赤低控制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类型年雨型少雨型2.交替成因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交替成因赤低+信风西风+副高降水类型夏雨型冬雨型3、季风成因:根据纬度判断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1、四处特殊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成因: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2、赤道上的热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5、南、北美洲南北走向条带状气候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索马里洋流影响下的热带沙漠。第45页共45页 知识点一:锋与天气(1)气团:气团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气团控制,则天气晴朗。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锋面,有冷锋和暖锋之分。锋面过境会带来天气变化,能否降水取决于暖气团的含水量与上升情况。(2)锋: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如图中B。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作锋线,如图中C。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天气特征: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锋面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3)锋的类型: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①冷锋、暖锋比较项目冷锋暖锋气团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雨区位置主要在冷锋锋后暖锋前部天气系统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面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较大的风,并出现雨、雪天气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气压上升,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和灾害性天气。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②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准静止锋会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我国的准静止锋:夏初,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交绥,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该地区长达一个多月的梅雨天气。冬半年,南下的冷空气遇云贵高原上山脉的层层阻挡,锋面在昆明和贵阳之间停滞,形成昆明准静止锋,给贵阳等地带来持续的阴雨天气。③中国的锋面雨带第45页共45页 形成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因此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影响了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正常年份,我国雨带推移规律:每年3-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沿海地区。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7月底至8月初,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达到一年中最北位置。8月底到9月上旬开始,雨带随着北方冷空气的活跃而开始迅速南撤。10月上旬,雨带退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知识点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流北半球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上沉南半球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上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我国典型的天气春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长江流域7.8月份的扶早。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2.锋面气旋①分布特点:锋面气旋一般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春季,多见于温带地区。②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就称为高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常形成锋面,低压中心左侧的锋面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冷锋过镜时常会形成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暖锋过镜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③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如下图: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知识点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1.陆地水体: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其中水量占全球水储量3.47%,供应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淡水第45页共45页 2.陆地水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1)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气候湿润的地区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气候寒冷自的高海拔高纬度章地区冰川发育: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断陷凹地可形成较大湖泊。(2)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2)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活动提供淡水资源。(4)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陆地水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不仅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淡水资源;而且还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知识点二:河流的补给1.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河流补给水源径流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典型地区降水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枯水期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年际变化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夏季气温高低;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川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普遍地下水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关系普遍第45页共45页 2.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的判断:一条河流往往有多个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注意流域内气候类型的降水季节分配特点)。(2)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川或积雪融水补给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②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关系。3.河流水文特征答题要点:河流径流量、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有无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流速快慢以及水能资源等。洋流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1)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世界大洋中主要有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巴西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千岛寒流、东格陵兰寒流。(2)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典型的补偿流有赤道逆流、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3)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知识点二:全球洋流模式(1)中低纬度海区: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到达大洋西岸时受到陆地阻挡,除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外,大部分沿着海岸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到中纬度海区时,在盛行西风吹拂下,洋向东流去。到达大洋东岸时,又有一部分折向低纬度海区。这样就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中高纬度海区:在北半球中高纬街海区也形成大洋环流,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南半球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海面广阔。这里终年受西风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第45页共45页 知识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流经地,增温增湿,使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寒流,降温减湿,使沿海地区降水较少。②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地多渔场;盛行上升流的海区多冷水渔场。③影响航海:顺风顺流能增速而节时节能。寒暖流交汇地多海雾或寒流流经地多海雾影响能见度,从而影响航行安全。④影响海洋污染:加快了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利);扩大了污染范围(不利)。海——气相互作用1.水分交换(1)海洋与大气的水分交换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7.5%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2.热量交换(2)海洋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功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3)影响: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境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知识点二: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有些年份,水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袁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第45页共45页 ,引发洪涝灾害。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③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3.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拉尼娜影响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给中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一:自然环境的组成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组成,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物质和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2)三大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温馨小提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知识点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第45页共45页 举例,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3.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举例: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气本身不儿有消成二氧化碳的功能,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其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主壤中:其二,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定,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索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1.地域差异的形成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2.空间尺度差异(1)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3)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知识点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1)主导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2)分异基础:热量变化。(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4)分布地区(5)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2.干湿度地域分异(1)主导因素:海陆分布。(2)分异基础:水分变化。(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4)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第45页共45页 3.垂直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3)成因: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4)分布规律: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4.地方性分异规律通常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纬度地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以及地势地貌分异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表现。知识点三: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地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自然带普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在海拔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第45页共45页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如果温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同一山体的两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第45页共4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1-05 09:00:40 页数:45
价格:¥15.88 大小:3.51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