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能量1.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材简析】能量是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共有属性,也是其本质属性。关于能量,学生在之前的生活及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知道灯泡发光是电提供了能量,汽车运动是汽油提供了能量,人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他们还知道一些和能量有关的词汇,如电能、水能、光能、风能……,由于能量不可见,只能观察到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因此对学生而言,能量又是抽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外,不同的能量形式还可以相互转换。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了解让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以学生熟悉的汽车为例,说一说汽车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第二,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待物体的变化,关注身边能量的表现形式及它们的相互转换。【学情分析】关于能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他们知道灯泡发光需要消耗能量、汽车运动需要消耗能量,同时他们也已经掌握了一些与能量相关的词汇,如电能、水能……但是由于能量不可见,只能根据日常中的各种现象来逆推能量的存在。同样,他们认为能量消耗以后就不存在了,无法理解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通过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的交流与探讨,知道自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认识到能量存在不同的形式。(2)通过对让汽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分析,知道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认识到能量可以让物体发生变化。[科学思维]运用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寻找能量存在和相互转换的证据。[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分析公园图片中能量形式的活动,得出能量有多种形式,且可以引起物体发生变化的结论。[态度责任]通过对物体的能量及能量转化现象的分析,感受能量形式的多样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激发探索自然界不同形式能量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推理,知道能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难点]通过分析推理,找出能量转化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课后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生]公园场景图、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1.谈话,暴露前概念:你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能量?你是怎么知道的?2.揭示课题:各种形式的能量。二、探索(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便签、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1.学生活动:分析汽车的能量来自哪里?(1)课件出示:汽车运动的图片。思考:运动的汽车具有什么能量?来自哪里?说说你的理由。(2)小组讨论交流:将讨论结果写在便签上,汇总整理,进行汇报。(3)小结: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等都是能量,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板书:各种形式的能量)17\n[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汽车情境导入教学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头脑风暴交流常见的能量形式,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整理汇总纠错,帮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存在多种形式”的具体概念,并且通过汽车运动与机械能的关系,初步将“能量”与“物体变化”两者相关联。2.学生活动:除了这些能量形式,在我们周围还存在哪些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些能量形式让这些物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1)活动指导:教师出示活动记录表,以电风扇为例,向学生介绍活动手册表格如何填写,特别要强调写清楚能量的来源以及能量使物体发生的变化。(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记录单。(3)小组讨论交流,修改记录单,得出结论。(4)观看视频并尝试解释:学生观看视频《超声波清洗仪的使用》,结合视频中的现象分析解释超声波清洗仪清洗时具有的能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析推理不同物体具有的不同能量。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呈现声能的存在,较好地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感受分析,完善学生对能量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三、研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公园图片1.小组讨论交流:身边存在的常见的能量表现形式有哪些?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中。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物体发生的变化发光的电灯电能灯泡发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能)水变热了超声波清洗仪电能抖落镜片上的脏东西磁悬浮列车磁能列车运动了炒菜热能菜烧熟了2.分析研讨:结合记录表中的信息,说一说这些能量转化成了什么形式。电灯:电能——光能电视机:电能——光能与声能汽车:化学能——机械能……3.归纳小结:物体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往往伴随着新的能量形式的出现,也就是从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设计意图]通过班级交流,以丰富的实例完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能量形式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将“能量”与“物体发生变化”这两个概念相联系,进而明白物体发生变化时总会伴随着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思维能力。4.学以致用:出示公园图片。练习:找一找,公园里存在着哪些能量形式,并说说能量存在的证据。学法指导:你可以试着用公园里,存在着()能,证据是()的句式来表达。[设计意图]以班级记录表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能量形式及之间的转化。运用公园这一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分析解释其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和能量形式及转化,联系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四、拓展(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后统计表调查并记录家中的电器使用情况。查看并记录用电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注的功率、容量等信息,并将它们记录在记录表中。[设计意图]电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能量形式,通过调查家用电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能量的消耗与转化,为下一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做好铺垫。17\n【疑难解答】1.学生不知道怎么统计《调查家用电器》,该如何应对?在教师指导下查看电器铭牌或询问家长获得常用电器的使用功率,或是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指定型号电器的功率。使用时长可以以一周为统计单位,再取平均值。最后使用“消耗能量=使用时长*电器功率”的方法进行计算。2.学生无法感知化学能的变化,该如何做出解释?对于化学能的解释,教师可以用燃烧花生仁得到热能等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原来花生仁等食物中存在化学能,最好强调化学能的储存性质,即化学能通常以各种化学药品、化学物质等形式储存,再结合各类实例与图片进行解释。针对化学能的变化,教师要强调一种能量的消耗往往伴随着另一种能量的产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3.如何填写能量记录表?一是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请学生把有代表性的能量形式写到班级记录表中,这样可以让班级记录表所呈现的信息相对丰富完整;二是集体汇总时,鼓励学生对班级记录表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如果涉及的能量表现形式不全面,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图片,如超声波清洗眼镜、磁悬浮列车等利用声能与磁能这些较少见的能量形式,让学生进行补充记录。【教学后记】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教材简析】物品使用什么能量工作?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物品的能量消耗又是怎样的?这些消耗掉的能量是否可再生呢?这些都是本课研究的内容。教材的主要活动是两个部分:一是分析我们用于出行和使用的物品;二是统计家里电能的消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物品能量形式、能量转化,通过计算物品能量消耗正确看待能量,树立节能的意识。【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能量形式,但是对能量转化的分析仍有难度,结合实际情境分析能力不足。本课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到家中经常使用的物品,借它们了解能量形式、能量转化、能量消耗、能源是否可再生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设计观察、体验、资料阅读等活动,运用学生已有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借助学习单,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学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调查交流知道家庭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太阳能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科学思维]用调查、分类的方法,了解家中多种能量形式的存在及电能的消耗。用估算的方法,计算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每天的耗电量,以及家庭一个月的电费支出等数据。[探究实践]通过实地调查家中的各种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获取信息,用图表统计描述相关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态度责任]乐于对能量进行实际的研究,意识到能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能提出合理的节能建议,自觉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家中常见物品使用的能量形式和能量转化。[难点]尝试分析能量转化、能量消耗,以及能源是否可再生。17\n【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电灯。[学生]课前调查单,学习单,同类家用电器不同容量、功率等铭牌信息。【教学过程】一、聚焦: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复习回顾:说出常见的能量形式。2.观察活动:教师出示电灯,学生观察,思考:(1)电灯使用什么能量工作?(2)它工作时使用的能量去哪里了?3.提问:日常生活中除了电灯家庭里还会使用很多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使用什么能量工作的?他们工作过程中能量又是怎样转化的?[设计意图]用学生常见的电灯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使用的能量以及分析能量的转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主题。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2分钟)材料准备:图片、视频、课件、学习单、资料阅读单、学生课前调查单等(一)观察实验:分析家用物品所用能量和能量转化1.观察活动:学生观察电灯、燃气灶、太阳能热水器、小汽车、电动车等物品。提问:这些物品工作时使用什么能量?这些物品工作时将能量转化成什么?2.资料阅读:认识天然气、汽油中蕴含着化学能(4.1小节作业本科学阅读)。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4.2小节作业本活动记录1)。4.交流研讨:说说这些物品工作时使用的能量?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这些物品都做了哪些工作?在进行这些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引导学生得出:电灯使用电能,燃气灶使用天然气燃烧的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太阳能,小汽车使用汽油燃烧的化学能,电动车使用电能。燃气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小汽车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电动车将电能转化为动能。[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体验、资料阅读中认识家中常用物品的能量形式,分析推理能量的转化,进一步建构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体会人类使用它们让生活更便利。(二)统计家里电能的消耗1.给家用物品分类。(1)分类整理: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调查单,运用课前调查单(4.1小节作业本活动记录)给家用物品按照使用能量分类。(2)交流研讨:说说你的分类结果和理由?2.比一比两家电器的电能消耗(1)资料阅读:同学们的调查单中调查了家用电器的功率。请你阅读书本63页提示部分,了解什么是用电器的功率和电量,并学习计算电量方法。(2)体验活动:根据调查单,计算两个家庭用电器耗电情况。学生进行计算并记录(4.2小节作业本活动记录2)。(3)交流研讨:哪家用电量更多?[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类认识到家中常用物品中最常消耗的能量是电能。通过计算比较家用电器的电能消耗,认识到便利的生活需要消耗能源付出经济代价。(三)认识能源是否可再生,节约能源1.资料阅读:电能常见的有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还有核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学生了解火力发电的电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电能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汽油等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4.7小节作业本科学阅读)2.学生分组阅读,交流研讨:电能从哪里来?电能是可再生能源吗?我们可以怎样做节约电能?说说天然气、汽油、太阳能是否是可再生能源?我们有什么节能和替代的方法?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7\n[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资料阅读等方法,认识能量的来源,了解能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意识到能量的消耗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能提出合理的节能建议,自觉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三、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微课1.课堂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拓展资料阅读,阅读书本62页资料,再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汽油小客车和电动小客车的能量来源、能量转化。认识到汽油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对环境有害的气体,使用它需要付出环境代价。[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比较汽油小客车和电动小客车的使用,认识到人类在使用能量时会付出环境代价。【疑难解答】1.学生比较家用电器电能消耗时,一方面不认识家用电器铭牌,不能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不会计算电能消耗情况,怎么办?学生要看懂家用电器的铭牌信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台灯、洗衣机等常见的家用电器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其次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铭牌信息,获取家用电器功率信息,最后电能的计算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提示”部分进行讲解,并额外补充电能计算公式,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公式时注意数据的单位。计算公式使用“电量=功率*时间”,单位依次为“千瓦时(或度)”、“千瓦”、“小时”。【教学后记】3.电和磁【教材简析】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身边的各种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些能量中,电和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能量形式。本课“重演”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现象的过程,正是这个发现,让原本看似互不相关的电和磁建立了联系,由此开启了近代电磁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经历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加大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小电动机埋下伏笔。两个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二、四年级已经系统学习了一些关于磁铁具有磁性和简单电路的知识,对电和磁现象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大部分学生对电路的连接不够熟练,对电路短路及其危害理解不到位。这一点会直接影响课堂实验的操作效率,对有磁性的物体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等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不了解两种现象差异。学生首次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如何建构解释电能生磁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亲历奥斯特实验,知道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具有磁性,电可以转换成磁。能够应用通电线圈检测废电池并尝试解释废电池是否有电的原因。[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得出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具有磁性的特点,理解电能和磁能的17\n转化。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影响通电导体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实践]操作体验奥斯特实验,观察、描述、记录短路和使用通电线圈时指南针的偏转角度变化。[态度责任]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细致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通电后的导线和线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建构电可以转换成磁的认知。[难点]能对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做出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废旧电池、教学课件等。[学生]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开关、短导线、长导线、小灯座、指南针、磁铁、铁钉、作业本。【教学过程】课前热身:使用指南针(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指南针1.认识指南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作用?2.使用指南针(1)提问:请你们看看我们教室的正南方向在哪里?请你用最快的方式找到它。(2)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3.介绍指南针的使用原理:提问:为什么指南针的指针可以指示南北方向?[设计意图]课前小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复习巩固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法,会正确摆放指南针;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运用小磁针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一、聚焦:问题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指南针、磁铁、铁钉、导线1.体验活动:出示磁铁、铁钉、导线。提问:三者任选其一,在不碰到指南针的情况下,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指南针偏转?演示:学生选择方法,并说明理由;教师演示,并追问现象。分析:通过刚刚的小实验,怎样的物质能够让小磁针转起来?设疑:有没有办法利用铜导线,也能让小磁针转起来呢?2.讲述:在1820年的时候,一位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偶然发现,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竟然发生了偏转。[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只有带磁性或者铁一类的物质才能让小磁针发生偏转,而未通电的铜导线不能使小磁针偏转,为后面电生磁实验做铺垫。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指南针、磁铁、铁钉、导线、小灯泡(一)实验一: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1.设疑:让我们来重现一下奥特斯的实验,看看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呢?2.实验指导: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注意事项。3.学生实验,并汇报交流。4.教师引导研讨:(1)分析:小磁针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偏转,偏转说明什么?(2)讨论: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是什么?说出理由。5.小结:铜导线通电的一瞬间产生了磁,即电可以转换为磁。(二)实验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更明显1.过渡:刚才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你有什么办法来改进实验?17\n2.讨论注意点:这个实验要注意哪些方面?3.教师引导研讨:(1)提问:短路和正常电路哪个偏转角度大?(2)提问:为什么短路时,偏转角度变大?偏转角度变大说明了什么?(3)提问:导线和磁针成什么角度会偏转?4.小结:短路电路中电流增大,产生的磁性也增大。(三)实验三: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1.设疑:如果还想让实验现象更明显一点,可以怎么操作呢?2.实物演示:(1)设疑:既然一根导线能让指南针发生偏转,多根导线呢?(2)教师演示绕线圈的操作方法。(3)提问:老师这里有一根长导线,做成了一个线圈。再次靠近指南针,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出示实验任务:不同放置的方法,小磁针的变化是否相同呢,仔细观察做好记录。4.学生实验,交流汇报。5.小结:通电线圈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当指南针位于线圈中间,并且电流方向和小磁针一致时,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影响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化的因素,初步体验磁性叠加现象,建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这一科学概念,并能通过分析,认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三、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废电池1.出示任务:检验废电池是否有电(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不能让小灯泡发亮了,但是电池真的一点电都没有了吗?怎么来检验一下?(2)介绍电流检测器——我们把线圈和指南针合在一起称为电流检测器。(3)学生演示实验2.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电和磁,你还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疑难解答】1.电和磁都是抽象的概念,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电可以转换为磁”的科学概念?在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概念时,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好思维的脚手架。首先,学生要明确只有带磁性或铁一类的物质可以让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其次,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导线不能让小磁针偏转,但通电导线可以,由此,学生可以分析推理出电的作用让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在此过程中,没有铁一类的物品的参与,只能是电转换为磁。2.本节课涉及三个小实验,如何分配时间,提高实验效率?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不断体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可以让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过程,知道电可以转化为磁,并且电流越大,磁性越大。而三个小实验中,绕线圈是比较费时间的过程,在平常的上课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绕好部分线圈,从而节约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体验,分析推理建构“电生磁”的概念。【教学后记】17\n4.电能和磁能【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4课。上一课通过重现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电与磁的关系,知道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能产生磁。本课聚焦部分聚焦生活中的磁能,引出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电磁铁。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制作铁钉电磁铁。学生通过自制电磁铁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第二,利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通过电流的接通和断开,将大头针搬运到指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能量的转移和转换。第三,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以及与什么因素有关。研讨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探索活动2过程中能量的转移与转换。拓展部分通过呈现大型发电机的机械传动部位图,暗示磁能可以通过转化成机械能再转化成电能。【学情分析】在第3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掌握了扎线圈的方法,为本课学习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本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和使用电磁铁,并探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学生兴趣浓厚。但是,自制电磁铁需要缠绕导线和打结固定,这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有一定挑战。因此,需要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鼓励学生细致有序地完成任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自制电磁铁和搬运大头针活动,了解电磁铁的结构,知道电能和磁能都是能量的形式,电能可以转化成磁能。[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电磁铁接通和断开电流的不同现象,推理论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通过与磁铁类比体验电磁铁有南北极并且南北极可以改变的现象,归纳得出影响磁铁南北极的因素。[探究实践]通过搬运大头针到指定位置的活动体验,比较分析得出电磁铁通电时具有磁性的结论。通过运用指南针检测电磁铁南北极活动,分析论证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态度责任]在体验电磁铁性质的有关活动中,培养对电磁铁的持续研究兴趣;感受电能可以转换为磁能的奇妙,愿意交流、乐于尝试,能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电磁铁的组成、性质。[难点]探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电磁铁制作视频等。[学生]每组多股绝缘细导线1.2m左右(两端剥皮)、大铁钉(10cm)、电池和电池盒、剪刀、大头针、空盒子、指南针、文具、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联系生活、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复习回顾:通电线圈可以让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是什么能量在起作用?(预设:磁能)2.提问:生活中哪里有磁能呢?(预设:磁铁,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地球仪,电动机……)3.过渡:生活中大部分磁能都可以由电能转化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电能和磁能》。(板书)[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对磁能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磁能,认识到磁能应用广泛,意义重大,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二、自制电磁铁,搬运大头针(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多股绝缘细导线、大铁钉、电池和电池盒、剪刀、大头针、空盒子1.布置任务:利用材料,做一个能够搬运大头针到指定位置的电磁铁。提问:如何制作?实验指导与要求:17\n(1)播放微视频,学习电磁铁的结构与制作方法。提问:需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导线两端要打结固定、去皮,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池,注意安全等。)(2)活动要求:2-3人一组,自制电磁铁,搬运大头针,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准备交流。①接通、断开电路时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②怎样精准控制大头针掉落在指定的空盒子中?③通电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刚才的问题进行研讨。4.小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及时控制电路通断可以精准控制大头针的起落。通电过程中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设计意图]真实任务驱动,让活动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微课学习和动手操作,结合理论与实践,推进电磁铁结构、性质模型的深度学习与建构。三、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电磁铁、电池组、指南针、作业本(一)电磁铁有南北极吗?(预设:5分钟)1.出示照片:有的电磁铁钉帽吸引大头针,有的钉尖吸引大头针。提问: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我们怎么判断?2.明确要求:利用指南针检测自制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如有,判断磁极并说明理由。3.学生探究实践,教师巡回指导。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5.小结:和磁铁一样,通电的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我们可以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确定。[设计意图]通过亲历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磁铁比较分析,推理论证电磁铁有磁极,进而学习判断电磁铁南北极的方法,为下个探究做好准备,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二)探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预设:10分钟)1.出示照片:有的电磁铁钉尖是南极,有的是北极。提问: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2.出示任务:5分钟时间,用多种方法改变本组电磁铁的南北极,完成活动记录,准备交流方法。3.学生探究实践,教师巡回指导。4.教师组织交流汇报。提问:你们组成功改变电磁铁的磁极了吗?用了什么方法?5.小结: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改变电池正负极连接方式都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归根到底,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方向有关。[设计意图]用有趣的限时任务驱动,寻找改变电磁铁磁极的有效方法,在试误中排除错误答案,一步步走向成功。通过组间交流,共同研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反思小结:提问:本节课有何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生活中磁能的广泛应用,电磁铁的制作方法、结构与性质,学习了如何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并探究了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电磁铁的奥秘。2.拓展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学习成果,加深理解;拓展作业指向后几课的学习,提前做好准备。【疑难解答】1.学生发现,一些铁钉电磁铁断电后仍能吸住大头针,出现剩磁现象,进而质疑“断电后电17\n磁铁磁性消失”的说法是否准确,怎么办?不急于否定,表扬学生观察细致,尊重现实,思维缜密,勇于质疑。可以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剩磁现象,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设计实验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材料减少此现象的发生,如使用软铁制成的铁芯,或对实验用的大铁钉做退火处理,即把铁钉放在火上烧红,再慢慢冷却。【教学后记】5.电磁铁【教材简析】在前一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电磁铁的基本构造,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并且部分学生在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搬运的数量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有关,本课中学生在观察电磁起重机和自制电磁铁的经验基础上,聚焦“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推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接着作出自己的假设,通过提问、假设、设计、验证和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作出假设。调用已有经验,推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可能因素,并作出假设;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经历检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是否有关的探究过程,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跟电压大小、电流大小、线圈长短、铁芯粗细、线圈匝数、铁钉大小等有关,但具体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影响?需要经过科学探究方能得出结论。学生已经具备了控制变量的意识,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时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且用自己探究获得的数据来支持自己观点。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水平会有差异,因此会预设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小组探究的进度提供补充材料,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实验,理解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有关,体会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科学思维]运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得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有关:匝数少磁性弱,匝数多磁性强;电流小磁性弱,电流大磁性强。[探究实践]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实验中,能识别并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讨论改进,并实施方案。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能够用探究过程中的数据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培养证据意识。[态度责任]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过程中,能合作改进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规范实验的科学态度;在研讨交流过程中,能基于证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养成反思的习惯。体会交流与讨论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探索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电磁铁成品和半成品各一个。17\n[学生]1.三节干电池、三个电池盒、三根两端裸露的漆包线、三枚退火的8cm铁钉、1盒大头针、塑料盘等,2.学习记录单。【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电磁铁1.游戏导入:比一比,谁能最快制作一个能吸引大头针的电磁铁。说一说,对比分析吸引大头针的枚数,有什么发现?不同的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引出本课探究的核心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全班交流,提出可研究的科学问题,从线圈、铁芯、电流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并预测具体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运用已学知识达到复习巩固之目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从真实的活动数据中产生疑问,发现、聚焦并尝试提出科学问题,自然导入本课的研究主题。二、探究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学习记录单,三节干电池、三个电池盒、三根两端裸露的漆包线、三枚退火的8cm铁钉、1盒大头针、塑料盘等。1.合作探究: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的关系。(1)提出问题: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多少有什么关系?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2)作出假设谈话:从线圈方面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从铁芯和电流方面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又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理由是什么。过渡: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需要设计、动手实验来收集证据。我们收集什么证据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3)制定研究计划设疑: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收集支持假设的证据呢?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完成表1和表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的匝数、电流大小)如何改变线圈的匝数(电流大小)?绕多少匝合适?实验做几次?为什么?每次应该相差多少匝呢?(一般要相差20匝及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讨论:刚才我们讨论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呢?小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4)实验探究实验指导:观看微课。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研讨汇总各小组实验数据,小组代表汇报分析,其它组质疑补充说明。3.归纳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少,磁性越弱;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电流越小,磁性越弱。[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学习起点,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从根据已有经验猜测到作科学的假设,培养学生作出假设的能力。电磁铁能吸铁孩子们已经很熟悉,但是一部分孩子还不能把它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假设,用什么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这个问题一方面培养孩子将实验数据转化为证据的能力,另一方面问题以孩子的认知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三、总结延伸、生活运用(预设5分钟)1.反思总结17\n提问:我们今天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哪些研究过程?有哪些收获?2.生活应用提问:你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请举例并解释。3.拓展出示ppt图片:你觉得这个电磁起重机为什么磁性那么强,竟能吸起一辆小汽车呢?(学生发言)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看看你的解释是否有道理。[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应用拓展环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疑难解答】1.铁钉不够长,线圈匝数多了后,绕不下,怎么办?教师在选用导线的时候,尽量用比较细的导线,并且提前下水实验,尽可能在铁钉上能绕上100匝,也可以用漆包线,受材料限制实在绕不下的,也可以绕两层。2.线圈匝数、电池数量等很多条件都相同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为什么不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同小组在线圈匝数、电池数量等很多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更多的原因,例如电池电量,操作方法,电磁铁导线接触不良等。【教学后记】6.神奇的小电动机【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6课。聚焦板块引出了本课的两个驱动性问题,即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以及为什么通电后它就会转动。与探究板块的两个活动高度呼应。一是拆解观察小电动机的构造。学生通过拆解小电动机活动,观察小电动机的主要构造,知道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以及后盖组成。外壳内有两块磁铁,后盖上有电刷。通过检测,学生知道转子实际上是电磁铁;二是探索小电动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学生先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测通了电它为什么会转动,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用实验检验推测分析。最后拓展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动机。研讨部分是对电动机应用的拓展,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电动机的应用场景。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测通电后电磁铁与磁铁相互作用使转子转动起来,进而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磁极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等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玩玩具体验知道在电动玩具小车、电动牙刷、智能机器人等物品里面都有小电动机,小电动机能够为这些设备的运转提供动力。所以,对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对电动机的探究欲望很高。但是,对小电动机里有什么?为什么通电后它就会转动?尤其是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大部分孩子都不理解,也缺乏拆解电动机实际观察的经验,所以探究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拆解观察小电动机的内部活动,认识小电动机的主要构造,知道转子就是电磁铁。通过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原因,知道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感知电能可以转化为动能。17\n[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初步建构小电动机的简易模型。能基于实验中电动机转动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推理。[探究实践]在拆解并观察小电动机活动中,用语言描述小电动机内部各个结构及其作用。设计并进行小电动机转动实验,搜集证据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归纳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发展学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体会电动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给生活生产带来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难点]运用磁铁的相互作用规律推理小电动机转动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带电动机的玩具。[学生]1.每组提供小电动机、导线、电池、开关、电池盒、大头针、小瓶子、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橡皮筋、铁丝架、磁铁;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玩具小车,车盖已拿掉,可见电池和电动机1.玩一玩:给小电动机接通电流,玩具车转动起来了。提问:是什么让玩具车动起来的?2.设疑:课件画面聚焦小电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为什么通电后它就会转动呢?3.讲述:小电动机里面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让我们一起探秘小电动机。揭示课题: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设计意图]电动机玩具在学生生活世界中比较常见,学生对电动机充满了探究的兴趣。用两个引导性问题直接将学生研究的方向聚焦到探究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二、探索:观察小电动机的结构以及研究小电动机各部分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预设30分钟)(一)观察小电动机的结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电动机、导线、电池、开关、电池盒、大头针1.观察小电动机: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小电动机,请同学们观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小电动机的结构包括外壳、后盖、转子。提问:转子是不是电磁铁呢?你能想个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3.引导学生实验:验证通电转子是电磁铁。4.小结:通电转子就是电磁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体验,有利于学生直观认识小电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名称,初步建构电动机结构模型。通过验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二)研究小电动机各部分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小电动机、导线、电池、开关、电池盒、大头针、装沙子的小瓶子、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橡皮筋、铁丝架、磁铁1.讲述:小电动机转动是各个部件共同工作的结果。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装置来进行研究吧!2.学生活动:(1)安装小电动机。操作指导:出示安装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阅读步骤提出疑问。安装操作:在小瓶子上套两根橡皮筋。把铁丝架和导线架插进橡皮筋中固定。把转子的电流换向器放在导线架上,另一端的轴放在铁丝架上,使转子能够灵活转动而不被卡住。(2)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因让转子转动起来:通过导线架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个磁铁靠近转子,转子转动了吗?把磁铁拿开,转子还能转动吗?17\n改变转子的转动状态:试一试,用两个磁铁会使转子转得更快吗?试一试,怎样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单。3研讨交流:这几个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在这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4.小结:小电动机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起来的。所以是电能转化成磁能,磁能又转化成动能。[设计意图]物体的结构总是和功能相适应的,学生在了解了小电动机的构造之后,自然会思考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让转子转起来的。通过操作指导,降低学生安装电动机的操作难度,提高实验成功率。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和两个试一试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搜集更多的证据,以利于学生分析推理发现电动机转动的原因及影响电动机转动快慢、方向变化的因素,完善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探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三、拓展:我们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动机?(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图片1.出示图片:提问:我们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动机?2.小结: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地方都用到了电动机。小到遥控赛车、模型飞机、手机振动控制中的小电动机,大到电动自行车、电风扇、起重机中的电动机。可以说,电动机的应用非常广泛。[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电动机的认识,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疑难解答】如何让学生明白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要想帮助学生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一定要借助动手实验或者实物演示,边操作边演示边讲解,才能使学生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按照书中图示的步骤,用塑料罐、电线、橡皮筋完成了支架、电路的安装,然后将转子装上,将电动机上拆下来的磁铁靠近转子,观察转子的转动情况。可以在实验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在小电动机轴上装个纸片,代替螺旋桨转动,增强实验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一块磁铁能否使转子转动?磁铁与转子距离对转子转动的速度有何影响?转子转动的方向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前后对比以及所学的电磁铁知识,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电动机转动,是因为转子通过后产生了磁性,这个磁性与磁铁的磁性相互作用,推动了转子的转动。【教学后记】7.能量从哪里来【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7课,属于单元总结课。本节课围绕能量从哪里来开展研讨。探索部分:一是讨论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学生借助“食物链”这一支架,认识太阳能的传递,描述太阳为我们提供能量及其转化转移的过程;二是探究电能是从哪里来的。体验小电动机发电,引发对电能来源和转换问题的思考,认识电能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转换来的二次能源,进一步完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建构。【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经历了制作电动机,探究其工作原理的过程。学生不仅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基础,而且也习得了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17\n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食物链”图示讨论活动,知道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通过体验小电动机发电活动,知道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推理的方法,分析太阳能在生物体中的传递过程。通过分析推理的方法,体会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示,能够描述太阳能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过程。在观察体验小电动机发电时,能基于证据分析得出小电动机可以发电的结论,体会到小电动机转速越快,发电越多。[态度责任]在分析能量来源和转换过程时,认识到太阳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开发绿色新能源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太阳能的传递和电能的转化,建构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难点]亲历小电动机能发电的实践,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等。[学生]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能量之间如何转化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提问:你知道有哪些能量形式?能列举一些能量转换的例子吗?2.谈话:能量无处不在,时刻在发生转换。这些能量之间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呢?3.板书课题:能量从哪里来。[设计意图]导入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勾联已有旧知,直接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之一:能量转化。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学习单、班级记录表等(一)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1.提问:大家上体育课、去食堂吃饭,身体都需要能量。维持我们各项活动的能量从哪里来?2.追问:食物中的能量又是来自哪里?结合书本植物的图示。太阳的能量是怎么传递给植物的?阳光在植物的生长中起到什么作用?(预设:太阳光的能量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体内,阳光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3.研讨: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1)根据学习单,逐一填写分析。(2)汇总研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研讨交流,再请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预设:太阳能→绿色植物的生物能→鹿的生物能→狮子的生物能;太阳能→绿色植物的生物能→牛的生物能→人的生物能;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3)得出结论:光合作用(板书)。4.小结: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板书)[设计意图]运用学习单和图示支架,引导学生结合实例从分析图示中推理太阳能的传递过程和人的能量来源。从而建构人体的能量来源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的概念。感受“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的概念。(二)电能是从哪里来的1.提问:我们生活中的电能从哪里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2.体验:玩一玩手摇发电机,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出示手摇发电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7\n3.过渡:发光二极管为什么能亮起来?我们来观察一下它的结构吧!(预设:有导线、发光二极管,为了看得清楚,我们把它放大,它长脚接电源正极,短脚接电源负极,还有小电动机等材料)4.活动:小电动机点亮发光二极管实验提问:谁能让小电动机发电?引导思考:(1)怎样用小电动机来进行发电?(2)怎么知道小电动机有没有发电?学生自己尝试用小电动机发电使发光二极管亮起来。实验指导:①两两一组,注意安全;②导线接触要良好;③试试从不同方向转动小电动机的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发光二极管没什么变化)(3)追问:我们如果让小电动机转动得更快会有什么现象?我们有办法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一些吗?引导:提供尼龙线,利用新的实验器材我们再试试。(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在套有齿轮的电动机上缠绕多圈尼龙绳,快速拉动。改变尼龙线缠绕方向再试试。)5.交流研讨: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们发现小电动机能发电,转得越快,发光二极管越亮,发电越多)6.追问:此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小结:人手快速拉动绳子让电动机的轴转动,人消耗化学能,转化成了电动机轴的动能,轴快速转动,让电动机发电,发光二极管发光,动能转化成了电动机的电能,最后转化成了光能释放出来。(板书)7.思考:如果改变尼龙线的缠绕方向,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预设:发光二极管不会发光)8.小结: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是发电机了。发电站就用发电机来发电,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绝大部分来自发电站。9.应用迁移:你现在能解释一开始手直接转动时,发光二极管没有发光的可能原因吗?(预设:此时电动机发电太少,不能让发光二极管发光)[设计意图]从手摇发电机入手,学生观察到发光二极管被点亮,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再过渡到把手摇发电机拆开,拿出其中的电动机进行实验探究。从不会亮到想办法点亮,是引起孩子认知冲突,思考能量转换的关键过程。适时提供“脚手架”,例如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点,提供尼龙线等。在学生亲历发电机的发电过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再引导其应用迁移,活学活用,进而完善其认知,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三)研讨1.出示图片:课件出示水力发电站、热电站、风力发电站、核电站的图片,提问[学生]发电站用什么能量发电?这些转化有什么共同点?2.尝试解释:(1)热电厂发电的过程是用煤烧锅炉,化学能变成热能并把热量传给水,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蒸汽轮机转动,热能变成动能,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就变成了电能。(2)都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3.小结: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设计意图]通过对电能来源的分析,让学生意识电能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过来的。很多不同形式的能量都可以转换成电能。三、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资料阅读。书本第75页资料。2.布置课后任务:组装一辆太阳能驱动的小车,并测试。材料:太阳能电池、微型马达、车轮、齿轮、塑料组件、铁轴等评价内容评价评价标准17\n太阳能驱动小车的设计图图文结合3星,缺其中部分2星,都没1星完成太阳能驱动小车的组装正确完整3星,一般2星,没完成1星小车在阳光下能跑起来不慢于人走路3星,慢于2星,没跑1星修改设计图,并改进小车都有3星,只有修改或改进2星,都没1星[设计意图]在“做”中学,养成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好习惯,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回顾本课,总结所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学会自我评价。【疑难解答】1.为什么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灯泡来进行小电动机能发电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教科书中的材料组装电路,电路的阻值是比较大的,发出的电很少,无法点亮小灯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灯泡,同时导线尽可能短一点,这样的效果相对好。因为发光二极管的长脚接电源正极,短脚接电源负极,它的点亮对电流方向是有要求的,所以在发电时,要留意小电动机的轴被拉动的方向,最好两个方向都试一试。2.当无法点亮发光二极管时,学生不相信此时有电产生怎么办?引导学生用通电线圈绕在指南针盒上制成灵敏的电流检测器,通过磁针的偏转判断是否有电流产生。【教学后记】1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9-20 16:00:03 页数:17
价格:¥5 大小:60.8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