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9

2/69

剩余6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题汇编——一位外国记者眼中的红色中国读法指引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阅读中多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4.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要向作者“取经”,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文学常识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和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记者。1942年,他赴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1949年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一生写过十余部书,其中写中国的有《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红色中国杂记》《今日红色中国》《漫长的革命》等,但使美国和全世界人民最早了解中国革命真相的,是史诗般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他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第50页共69页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弄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定秘密前往苏区。1936年斯诺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架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在陕北苏区,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大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终于诞生了。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几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主要内容  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题思想1.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作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伟大斗争,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2.作者发现了“活的中国”,通过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的描绘,作者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正确的预言,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第50页共69页文本全解(一)内容解读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第一章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内容概述  在中国的七年间,埃德加•斯诺产生了很多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答。自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外界完全隔绝。千千万万的敌军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其区域特别难进入。斯诺想要亲自进入苏区解开这些谜团,探明事情的真相。1936年,埃德加•斯诺的一位中国密友给他带来中国西北政治局面的消息,他也得到了一个亲身进入苏区,打破对共产党、红军持续了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斯诺:①“我们都知道,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这句话体现了斯诺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②“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这句话体现了斯诺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第二章 去西安的慢车内容概述  1936年6月初,斯诺在北京听闻红军试图穿过山西向长城挺进的这一抗日壮举,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即刻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当时西北天花、伤寒、霍乱、斑疹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注射了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在去西安的慢车上,斯诺与回四川老家的一对旅伴聊天,老人和青年对红军的看法不一致。斯诺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他先后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与邵力子的交谈中证实了斯诺从北京熟人那里得到的消息:陕北战事已暂停。于是他开始着手做起去前线的准备。考点盘点艺术特色1.欲扬先抑:作者开篇布满层层谜团,极力渲染出“无知土匪”的谣言,与下文层层揭示的真相——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是一个有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前后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政党的形象。2.语言描写:作者多采用对话的形式,而不是转述。通过对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语言描写,第50页共69页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红军的模糊认识。这既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也使所描述的人物更加生动而具体。3.侧面描写:对于小人物、非主要人物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时时代的动乱与对红军形象认识的混乱。体验看法作者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这种探索真理、追求真相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章 汉代青铜内容概述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斯诺在西北要与红军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乘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在汉朝古城遗址,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取其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同时,本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考点盘点人物形象1.王牧师(王先生):胆大心细,足智多谋。从他说服张学良借到飞机,前往苏区,带回一个谈判方案,可以看出他胆大心细、足智多谋。2.邓发:热情活泼,勇敢大胆。①从“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以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按捺不住自己,对目前这种情况感到好玩”可见他是一个热情活泼的人。②从“他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可见他是勇敢大胆的人。3.张学良:是个功过分明的人。当初,他笃信蒋介石,犯下了坐失东北的大错,后来,他和共产党成了盟友,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民族的功臣。第四章 通过红色大门内容概述  斯诺黎明前离开西安,途经渭河、宗蒲县、洛川,到达延安,然后他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地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第50页共69页并给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考点盘点内容要点西安沿途的公路旁边种植的是罂粟,而苏区的山谷里种植的是小麦。由此可见,“白色中国”的种植业以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主,而苏区的种植业则是以农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艺术特色善设悬念:在行文中穿插了各种打破以往臆想的经历,例如:①带他进入苏区的骡夫。斯诺觉得他的样子像个土匪,途经无人地带时,斯诺觉得骡夫会因为他的牛皮鞋子而对他痛下杀手。结果骡夫却告诉他到苏区了。②贫民会的同志好奇地翻看斯诺的东西,并不停地赞美着,斯诺觉得这些东西很快就会被“共产”,但结果当然是没有的。这种紧张的心理臆想为文章设置了悬念,与意想不到的结局形成戏剧化的冲突,让读者读来兴致倍增。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第一章 遭白匪追逐内容概述  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包围攻击,并俘获了几个人。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延安贫民会主席和分会主席都是青年农民的形象,他们积极乐观,充满活力,诚恳热情,这些人物正是苏区红军战士的典型代表。从“我的向导和骡夫都拒绝接受任何报酬,不管是白区的钱,还是红区的钱”一句可见他们的诚恳热情。艺术特色高度纪实性:本章中关于白匪(民团)的介绍,作者采用了严谨的说明性语言,具有高度的纪实性。这样的介绍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民团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中国真正的阶级战争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战争。第二章 造反者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权利,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规划,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92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斯诺心里认为不需要这么久,可是,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内容概述  斯诺请周恩来回顾了他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次革命、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考点盘点人物事迹周恩来:①早年求学。周恩来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在民族觉醒的时期接受了教育。后来他在南开大学受到了“开明的”教育。②参加学生运动。第一次革命(1911年)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③出国留学。周恩来获释后,先后到法国、英国、德国留学。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到中国。④发动国民革命。回国后与孙中山先生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26岁任黄埔军校秘书,后任政治部主任。1925年—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⑤组织工人罢工。28岁组织上海罢工。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⑥转入地下活动。组织南昌起义,组织广州公社,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⑦“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后来周恩来身罹重病,九死一生,终于完成长征来到了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态度温和,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如:①从第一次与斯诺见面用英语打招呼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②从他为斯诺做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热情细心、善于规划。艺术特色1.外貌描写:运用外貌描写彰显周恩来独特而吸引人的气质。2.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周恩来的性格特点,将作者想象中的“狂热分子”与眼前“安详”“深思熟虑”的周恩来进行对比。第三章 贺龙二三事内容概述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之前,第50页共69页他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等人进行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这激起了贺龙的愤怒,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考点盘点人物事迹贺龙:①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哥老会的一个领袖。②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③年轻时因英勇而闻名湖南,南昌起义后加入共产党—转至汕头—逃到香港—偷回上海—乔装回湖南。④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收编哥老会兄弟进红军—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⑤1935年率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苏区长征至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续表)考点盘点人物形象贺龙:外表强壮有力,喜欢马,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忠于党,仇恨富人,公正无私。艺术特色1.侧面描写:作者先从红军指挥员李长林嘴里认识贺龙,从侧面表现了贺龙的威望和军事能力。2.善于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选取“贺龙年少时听到枪声却面不改色”的事例,表现贺龙非凡的胆略才智;选取他对待传教士的态度,表现他守纪律,识大体,谦虚博爱。第四章 红军旅伴内容概述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如17岁的福建“老狗”、16岁的江西“老表”、四川的农村少年、19岁的湖南“铁老虎”、24岁来自江西的班长——这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红军队伍,尽管他们都遭遇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团结一致、遵守纪律。就是这样的一批红军战士陪伴着“洋鬼子”斯诺进入保安。考点盘点艺术特色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保证叙事的可靠性。斯诺细致地描写了他所看到的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是真正的无产者。第三篇 在保安第一章 苏维埃掌权人物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  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注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分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①外貌特点——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②性格特点——平和近人,幽默风趣,生活简朴,生活习惯较为随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喜爱研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观点。③作者通过记录毛泽东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来真实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章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内容概述  毛泽东在与斯诺探讨共产党基本政策时指出,只有对外实行反帝政策、对内实行土地革命,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才能实现。毛泽东还回答了斯诺关于“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的问题。对此,毛泽东表示,对于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进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考点盘点内容要点共产党革命的两个基本目标:①反帝——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主权。②反封建反军阀——对地主军阀实行民主革命,推翻地主豪绅在中国的统治。第三章 论抗日战争内容概述  1936年7月16日晚,斯诺与毛泽东围绕抗日战争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谈。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能够保证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①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全世界结成抗日统一战线。③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谈及苏联政府是否会帮助中国时,毛泽东很明确地说:“苏联会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争取独立。”第50页共69页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①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他认为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是最重要的。②自信乐观的抗日战争精神。他认为只要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必将胜利。③睿智的政治预见性。他认为抗日是全世界的大事,苏联等其他国家不会坐视不管,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艺术特色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保证叙事的可靠性。斯诺如实地记录了他和毛泽东的谈话,真实地向读者介绍了毛泽东这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第四章 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内容概述  斯诺参观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是一个28岁的指导员,据说他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红军大学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27岁,平均每人有8年的作战经验,受过3次伤。红军大学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元银洋,而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200万元。斯诺被邀请发表题为《英美对华政策》的演讲,学员提出了许多让斯诺难以回答的问题。随后,斯诺又参观了各个教室,了解了红军大学的招生情况。考点盘点艺术特色尽力捕捉对象特点,运用细节描写、对话等灵活的表现方式对人物进行描写。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精神。第五章 红军剧社内容概述  斯诺还去观看了一场红军剧社的演出。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毛泽东、洛甫、林彪、林祖涵(林伯渠)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节目长达3小时,节目形式包括短剧、舞蹈、歌唱、哑剧等,表达的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这些表演虽然不精致,道具简单,但是题材鲜活,演出生机勃勃、风趣幽默。斯诺在第二天访问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了解了红军剧社的创办及发展情况。斯诺认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更巧妙的宣传武器了。考点盘点艺术特色材料组织、剪裁巧妙。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两场演出的情景,选材巧妙,第50页共69页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既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又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一章 童 年内容概述  斯诺向毛泽东提交了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言,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8岁在本地小学堂读书,接受旧式的教育。13岁后,毛泽东离开了学堂,在家里帮父亲干活。毛泽东喜欢阅读中国旧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毛泽东接触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后来,长沙暴动、哥老会起义等事件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间新式学堂,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方的新学科。考点盘点内容要点阅读对毛泽东的影响:①喜欢阅读关于造反的故事,表现出他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精神;②阅读旧小说激发了毛泽东对农民的同情和思考;③毛泽东非常喜欢读《盛世危言》,该书激起了毛泽东恢复学业的愿望,对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精神影响很大。人物形象1.毛泽东的父亲: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但是性情急躁,对毛泽东监管严格。2.毛泽东的母亲:虔诚信佛,心地善良,慷慨厚道,常常接济贫苦农民。3.少年毛泽东:从其成长经历中可见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性,善于斗争,能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取,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意识。第二章 在长沙的日子内容概述  毛泽东对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毛泽东和他的一个朋友在学堂剪去了辫子,并强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毛泽东报读了几所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第50页共69页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同学,成立了新民学会。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①从毛泽东剪辫子、参军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②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③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正逐渐形成领袖气质。第三章 革命的前奏内容概述  1918年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借钱去北京,住在三眼井。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组织了“改造湖南联盟”,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惕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利,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实现。1920年冬,他首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考点盘点人物形象青年毛泽东:①合理规划人生。“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②坚持学习。“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③热爱阅读。“我常常在报摊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体验看法《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进步书籍,对毛泽东影响至深。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广泛阅读,汲取知识养分,使我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第四章 国民革命时期内容概述  毛泽东向斯诺介绍了他参加共产党筹备组以及开展党内工作的经历。在工作中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把农民运动组织起来的重要性,但遭到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的强烈反对,对他提交的意见不予讨论。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党内情况处于混乱状态,武汉的国共合作瓦解,陈独秀也垮台了。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出席了此次大会。2.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第50页共69页第五章 苏维埃运动内容概述  斯诺问毛泽东,对于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武汉联合政府的失败、南京独裁政权的胜利,谁应负最大责任。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动摇的机会主义”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而仅次于陈独秀,对失败应负重大责任的是俄国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毛泽东谈到苏维埃的开端,苏维埃是从革命废墟上兴起的,接着讲述了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历。1927年9月,毛泽东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被与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后来设法逃脱。毛泽东还讲述了1927年至1930年共产党在路线纲领、军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毛泽东:毛泽东在革命期间从被捕到逃脱,可以看出他有临危不惧的胆识和坚持不懈的决心。体验看法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共产党没有因为失败而失去信念,反而在革命的废墟中兴起。第六章 红军的成长内容概述  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的影响,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红军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苏维埃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主要斗争形式。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2.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第五篇 长 征第一章 第五次“围剿”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  在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发动了大约90万的军队,而红军能够动员的只有18万的正规军及大约20万的游击队和赤卫队。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了资源优势、技术装备、现代化作战武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持续一年的战役成了消耗战。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由于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红军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了。红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到底,打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续表)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长征的起因: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②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2.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一是军事上要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二是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三是党和军队内的错误与矛盾;四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第二章 举国大迁移内容概述  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过长江进入四川,把大量部队从湖北、安徽、江西撤出,匆匆西进,企图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蒋介石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了去长江的捷径,把歼灭红军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止红军渡江上面。1935年5月初,红军又挥师南下,进入云南,佯装进攻云南,但是红军主力已西移。于是蒋介石下令把所有渡船撤至北岸焚毁,然后开始包抄红军。但是有一天晚上,一营红军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来到可以摆渡的地方——皎平渡,悄悄地解除了驻军的武装。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进军,到达皎平渡,顺利渡江进入四川,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蒋介石一怒之下飞到四川,希望在大渡河上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考点盘点人物形象红军战士:出奇制胜,富有智慧。例如:①红军指战员佯装进攻云南,其实是掩护主力军转移。②缴获国民党军服,假扮国民党军,得到一只渡船,第50页共69页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体验看法尽管国民党调兵遣将,一路追击,但共产党还是勇敢而巧妙地实现了主力转移,可见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领袖有着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红军战士有着惊人的毅力。第三章 大渡河英雄内容概述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红军从金沙江转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赢得四川彝族同胞的信任后,红军先锋师到达了大渡河南岸,奇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由于河流越来越湍急,致使人员运输耗时较长。这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做出了一个决议,让红军战士占领泸定桥。泸定桥,是一条铁索桥,当红军到达时,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撬走了,而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敌军据守的阵地。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占领铁索桥,30个红军战士背上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铁索桥,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向前进。这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了桥板,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的强有力进攻下纷纷逃窜,一两个小时之内,红军全军渡过了大渡河。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红军夺取泸定桥的困难:①自然环境恶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两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②铁索桥上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③敌人十分凶顽,敌军的机枪阵和狙击手的射击随时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安全。人物形象红军战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例如,飞夺泸定桥时,前有枪林弹雨,下有滔滔江水,只靠16条铁索,红军竟然突破了敌军火力,占领了泸定桥。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体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体现了他们不怕任何困难、敢于牺牲、坚决执行命令、协同作战的精神。艺术特色纪实作品的文学性:斯诺用了小说的笔法,将红军长征描述得曲折紧张,波澜起伏,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通过这些场面描写和细节刻画,突出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形象。第四章 过大草地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爬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后,红军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当地居民对汉人(“白”汉)的仇恨,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中。但红军经受住了考验,到达了甘肃边境。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性撤退,而非溃败。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在斯诺看来,这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考点盘点内容要点长征的意义:①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依然一如往昔。②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2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红军向人民群众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人民群众因此了解了红军,甚至加入了红军,成为红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人物形象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红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奇迹般地走过这片茫茫大草地。体验看法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①长征精神,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的精神。②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报国之志。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第一章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内容概述第50页共69页  斯诺重点介绍了刘志丹这个传奇式的人物事迹。刘志丹于1931年举起一面红旗,在保安着手组织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攻占了保安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刘志丹在1936年3月领导突击队袭击敌军工事时受了重伤,不幸牺牲。他葬在瓦窑堡,苏区把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来纪念他。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刘志丹:①劫富济贫,具有反抗精神。他领导农民起义,反对地主。“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②严格遵守党纪。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张敬佛无理地要求刘志丹辞去一切职务的时候,刘志丹没有反诘他,而是接受了党的安排。由此可见,刘志丹是一个严格遵守党纪的红军将领。第二章 死亡和捐税内容概述  斯诺在1929年访问了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亲眼看见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情形。而在城市里,赈灾委员会收集的粮食却因为怕被国民党和军阀扣留而无法抵达灾区。斯诺还引用了著名卫生专家斯坦普尔博士的研究数据报告,指出许多的土地被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受到名目繁多、惊人繁重的捐税。由此,斯诺认为中国爆发人民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考点盘点艺术特色1.细致的描写:本章节中,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西北大灾荒中难民们悲惨的处境,文笔细腻,感染力强。2.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融合:作者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造成3年西北大灾荒的根源,抒发了对地主豪绅无视百姓生死、趁机囤积粮食发财的行为的愤怒。3.引用实际资料数据:作者大量引用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陕西的状况,增加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体验看法在饥饿与压迫面前,穷苦阶级的人们不仅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甚至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尊严。正是借助作者形象的描述,第50页共69页读者才能够在脑海中重现在旧时中国发生过的种种灾难与压迫。这也与作者在苏区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章 苏维埃社会内容概述  斯诺介绍了西北苏维埃的种种政策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这也是农民拥护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基础。因为红军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对农民强加压迫和剥削,所以,农民对于共产主义都非常欢迎。斯诺认为,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也为将来集体化做了初步的教育工作。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红军在陕北苏区得到发展的原因:①西北地区正持续三年饥荒,死亡和高税收的阴影笼罩整个地区,严重贫富不均,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迫切希望有人带领他们走出饥荒,走向光明和自由。②苏维埃政权的出现,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问题——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这让红军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建立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③在西北苏区,各种机构不断完善。第四章 货币解剖内容概述  斯诺介绍了苏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及财政情况。据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介绍,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剥削阶级的税收以及人民的自愿捐献。苏区政府还发明了一种能防止舞弊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林祖涵:生活简朴,无私奉献,忠诚爱党。①从担任国民党的司库到担任共产党的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放弃名誉地位,把自己的命运同年轻的共产党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他的无私奉献和忠诚爱党。②他一个月工资只有5元,戴着一副断掉一条腿架的眼镜,由此可见他的生活简朴。第五章 人生五十始!内容概述  斯诺采访了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徐特立,了解苏区的教育情况。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的老师,之前参加过国民党,50岁时受邀欣然加入共产党。苏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文盲多且思想愚昧,物质资源非常匮乏。苏区的教育主要侧重军事教育,是革命化的教学。第50页共69页考点盘点内容要点教育政策:解放思想,消除愚昧无知,培训教师,组建学校实施大众化的教育,建立专业的学校,编著字典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徐特立:富有革命理想,赤忱爱党。一个共产党员邀请他入党,他想到自己对建设新世界仍有用处,不禁哭了。体验看法徐特立50岁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在面对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扫盲,提高苏区人民的素质。徐特立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第一章 同红色农民谈话内容概述  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陪同斯诺前往甘肃边境和前线。在周家村借宿时,斯诺和当地一些农民谈话。从谈话中,村民谈到了红军到来前后的情况对比,发自内心地认同红军和共产党,而且抗战的理论也深入人心。(续表)考点盘点艺术特色侧面描写:斯诺通过与红色苏区的农民谈话,在红军与白军的对比描述中,从侧面表现了红军是一支尊重百姓、纪律严明的队伍,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乐于帮忙、关爱百姓,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给予农民土地。所以,农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第二章 苏区工业内容概述  斯诺访问了陕西苏区的一个工业中心——吴起镇。对于能在西北看到机器运转,他感到十分惊讶。在斯诺访问期间,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所有这些工厂都按计划生产足够的商品供红色陕西和甘肃的400家合作社销售。这个工业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红色中国“在经济上自足”。苏区国营企业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宁夏盐池的制盐工业以及陕北的油井。而吴起镇则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第三章 “他们唱得太多了”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  斯诺在吴起镇待了3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环境,观看他们的演出,出席他们的政治集会,阅读他们的墙报、识字课本,同他们谈话,还打了一场篮球比赛。斯诺发现,对于吴起镇的工人们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电气工程师朱作其为了实践祖父“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的遗言,放弃了在上海电力公司的高薪工作,到陕西的这些荒山里来,贡献他的力量。吴起镇这个工业中心充满了年轻气氛。考点盘点人物形象朱作其:电力专家,精通英语、德语,业务素质过硬;是一个很有才能、严肃认真、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共产党员。他放弃了在上海的高薪工作,到陕北来贡献他的力量。由此可见,他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第一章 “真正的”红军内容概述  斯诺骑马和步行两个星期后,来到预旺堡——彭德怀的司令部所在地,并通过完整的统计数据认识了真正的红军。首先,红军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其次,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他们厉行节约。斯诺此行明白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了解了正规红军的年轻、精神、训练、纪律和高度的政治觉悟,了解了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红军精神: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考点盘点人物形象红军:英勇善战,团结合作,上下一心。第二章 彭德怀印象内容概述  斯诺访问前线时找到了彭德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28岁就已担任旅长。1928年彭德怀发起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第50页共69页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斯诺发现彭德怀是一个乐观、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彭德怀:①关爱同志。长征途中,大部分他都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生活俭朴。住简单的屋子,穿和部下一样的制服,有一件用降落伞做的背心就很开心。③精力过人。演习时和部下比赛爬山和骑马。第三章 为什么当红军?内容概述  彭德怀从小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9岁就被迫离开家,闯荡世界。他17岁时曾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跟随孙中山从事谍报工作。因为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持续一个月,每天他都会遭到各种刑罚,但是依然不屈服、不招供,最后被释放。之后彭德怀读了《共产党人》《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1928年7月,彭德怀领导农民起义,占领了平江,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考点盘点人物事迹与彭德怀相关的事件:①童年在旧私塾反抗欺负他的地主的孩子、老师,在家中将祖母的鸦片烟盘踢掉。②青年时带领饥民攻打屯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坚决不屈服、不招供,忍受刑罚。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⑤司令部陈设简陋,吃穿简单,和部下一样。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宣传单保存起来在背面印刷红军宣传品。⑦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⑧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彭德怀:①朴素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他带领农民攻打地主的家,让农民把地主家的粮食都运走了。由此可见,他同情劳动人民,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②意志坚定。叛徒出卖他,他宁愿受刑也不招供,由此可以看出他有坚定的意志。体验看法1.封建家长制的迫害。祖母、继母想把他(彭德怀)溺死,而父亲不反对,最后舅舅救了他。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生活。在彭德怀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50页共69页封建家长制度对儿童的压迫和伤害。2.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彭德怀长大后在外面当了军官,衣锦还乡时,祖母走了十里路来迎接他,态度谦恭。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第四章 游击战术内容概述  斯诺采访了彭德怀,了解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的具体任务、战术原则、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等。最后,彭德怀强调:游击战能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之所以壮大是因为有人民的帮助。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①农村经济的破产;②内地的落后;③战略中心空隙多;④革命思想的撒播;⑤部队和群众打成一片。2.游击战成功的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体验看法从红军游击战取胜的主要原因中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五章 红军战士的生活内容概述  斯诺经过参观和访问发现,中国士兵的确并不如国外所认为的那样差。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韧不拔、任劳任怨。斯诺深入了解到红军战士的住宿条件:虽简陋但清洁整齐,饮食简单,作息有规律。斯诺还参观了红军的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从列宁室的布置中,斯诺对红军有组织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红军战士的衣食住行:①衣:穿着朴素,长征时甚至用树皮做短衫。②食:饮食简单,唯一的饮料是白开水。③住:住窑洞或其他改造的、废弃的场所;睡硬炕,盖一条棉毯;几乎没有桌子,把砖头堆起来当椅子用。④行:作息规律,不作战时也忙里忙外:学习、竞赛、运动,文娱等生活丰富多彩。艺术特色斯诺如实地记录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与国民党政府所宣传、捏造的大为不同,让共产党和红军以最真实的状态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第50页共69页第六章 政治课内容概述  斯诺找到了红军政治部的刘晓,希望去参加他们的政治课,以便更好地了解红军战士们的“政治觉悟”是怎么来的。政治课题目是“抗日运动的发展”。在主讲人讲完后,战士们一个个站起来痛斥日本,慷慨激昂地发言。斯诺认为政治课的效果很大,它凝聚了士气。随后,斯诺向战士们提了两个问题:“红军在哪些方面比中国其他军队好?”“你们怎么知道农民是真的爱红军的呢?”战士们纷纷站起来回答,在后一个问题上,他们还举了大量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例。考点盘点人物形象刘晓: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态度极其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宗教式狂热”的纯粹感情。体验看法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刘晓在自己的国土上曾两次遭到外国警察的逮捕和囚禁。这是对丧失国家主权的政府的最佳讽刺,是全体中国人的切肤之痛。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第一章 红色窑工徐海东内容概述  斯诺到预旺县城访问了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徐海东向斯诺讲述了攻克县城的经过。在斯诺的眼里,徐海东是一个有点孩子气但是“阶级意识”很强的战士。小时候在学堂时,徐海东经常被地主家的孩子和先生打,他从此相信,穷人的孩子是得不到公平的。后来徐海东去当了窑工,参加了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这让他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21岁时,徐海东参加了军队,但对军阀感到厌恶,后又参加了国民党军队。1927年春,他逃亡回到家乡黄陂,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他把窑厂工人和一些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考点盘点人物事迹徐海东的主要事迹:①被欺负的童年。②当窑工并参与罢工。③参军。④加入共产党。⑤组织起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人物形象徐海东: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强,革命意志坚定,大胆无畏,善良真诚,有点孩子气。是一个从农村贫苦窑工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将领。第50页共69页第二章 中国的阶级战争内容概述  从徐海东的口中,斯诺得知,他的远近亲人几乎都被国民党所杀害。在谈及阶级报复这一话题时,斯诺从徐海东及其战友那里听到了国民党在鄂豫皖苏区所进行的种种惨绝人寰的残杀当地百姓的罪行。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徐海东家族66口人被杀。2.鄂豫皖苏维埃在第五次“围剿”中遭到惨无人道的灭绝性的报复:把苏区变为荒地,卖儿童为学徒,卖妇女为包身工或妓女,湖北、安徽、河南有12县人口几乎被杀光。艺术特色斯诺用具体的数据、真实的笔触,向全世界人民讲述了中国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南京国民政府倒行逆施、恶意栽赃等恶行,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角度的中国。这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真实性特点。第三章 四大马内容概述  斯诺介绍了以马鸿逵为首的“四大马”回民家族在西北回民地区的势力分割情况及其实行的政策。“四大马”的剥削压迫遭到回民百姓的仇恨,共产党在回民地区开展的工作及施行的政策得到了回民的认同。第四章 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内容概述  斯诺访问了十五军团所属的回民教导团,了解到共产党在进入回民地区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他们充分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回汉统一战线”,成立村苏维埃。考点盘点内容要点1.组织两个回民教导团,对回民战士进行宣传训练,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政治课,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入了党。2.尊重回民风俗习惯,主张回民自主革命(回民士兵和回民农民均对“四大马”强烈不满),创建“回汉统一战线”。3.成立村苏维埃,代表会议选出一个主席和回民苏维埃临时政府委员会,同红军合作,建立回民抗日军队。〔枪决了一个国民党税吏〕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第一章 再谈马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  徐海东十五军团的三个师中有两个师准备转移,一支南下,为朱德开道,一支向西到黄河流域。大军离城秩序井然,除了不停的军号,悄然无声,给人一种指挥若定的印象。出城没走几里路,突然下达了一个防空演习的命令,演习效果令人满意。斯诺还目睹了红军骑兵师的风采,这些战马高大强壮,毛滑膘肥。红军骑兵对战马也爱惜有加。考点盘点艺术特色1.前后照应:前文给“我”讲贺龙故事的李长林曾经说过“红军的好马都在前线”。作者在这里照应了前文的内容。2.斯诺的叙事语言幽默风趣,使人读来兴致盎然。例如:①他写红军爱马,每骑一里,就要下来牵着马走三四里。“我觉得不是马在侍候我,而是我在侍候马。”②徐海东曾借给他一匹性子较野的好马。“不久之后我就上了借来的坐骑,一上去之后,就如脱缰一般,看我俩谁能活着到达预旺堡了。”这些幽默调侃的语句,时常出现在文章中,使文章丰富生动,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章 “红小鬼”内容概述  斯诺介绍了访问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听取了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这些“红小鬼”大都是自己主动参加红军的,他们虽然稚嫩但是刚毅坚韧、忠贞不贰、坚定如一。斯诺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给交通处处长李克农当通讯员的“小鬼”向季邦。他们精神极好,乐观、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斯诺认为他们就是中国的希望。考点盘点人物形象“红小鬼”:精神极好、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希望。他们身上有着当时中国儿童普遍缺少的高度个人自尊,他们愉快乐观、生机勃勃,给“红色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例如:①盘问彭德怀的路条,不给的话就不能过去。体现了他们忠于职守、公正严明、责任心强。②他们大多出身贫苦家庭,但是都非常乐观。③斯诺问他们“长征很苦吧?”“红小鬼”回答:“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第50页共69页这体现了他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考点盘点体验看法少先队员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并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被视为国家的希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他们的乐观积极、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争取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第三章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内容概述  为了与国民党联合起来抗日,共产党要求部队在今后行动中遵守“统一战线策略”。斯诺用此期间军队活动逐日的记载,描述了红军实践统一战线的具体情况。一些战士和指导员违反了统一战线政策,对允许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开火,红军内部对之进行了教育。军团剧社还特地演出新戏,用发噱的方式表现了指战员们在执行新政策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统一战线的主要做法:想方设法争取白军参加红军队伍,解放回民群众,组建回民抗日军,加强部队的教育工作,鼓励群众参加革命行动。第四章 关于朱德内容概述  斯诺从采访对象的口中了解到,朱德是一个貌不惊人、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斯诺引用了会见过朱德的韦尔斯女士的采访材料,展示了朱德的家庭出身,为民主政治奋斗,接着加入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发寻找共产党的革命历程。考点盘点内容要点朱德的特殊战术:①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情,都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⑤与民众保持很好的关系。人物形象朱德:朱德是一位沉默谦虚、爱惜部下、温和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例如:①性格温和,平易近人。他总是深入战士当中,与战士一起生活、谈话和运动,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②沉着谦虚,爱护部下。朱德与弟兄们讲话时常常脱下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时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第50页共69页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第一章 路上的邂逅内容概述  斯诺在河连湾后勤部待了三天,在那里他与一位看马的老红军以及红军药剂师贾河忠交谈,了解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斯诺还注意到,在西北地区,共产党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河连湾附近遭遇过民团的一系列袭击,但是红军很快清除了这批匪徒。斯诺以为俘虏的两个匪首就要被枪毙了,但胡金魁告诉他红军并不杀俘虏的民团,而是教育他们,给他们悔过的机会,后来这些人很多成了很好的红军战士。考点盘点艺术特色采用细节描写,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对看马的老红军的描写,先采用外貌描写,让读者了解这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家。然后用语言描写,让老红军讲述自己参加红军的故事,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第二章 保安的生活内容概述  回保安以后,斯诺又在外交部安顿下来,从九月底一直住到十月中旬。斯诺收集了足够的传记材料,可以编写一本《红色中国名人录》,每天早上都有一个新的指挥员或苏维埃官员来接受他的访问。但是斯诺对如何离开的问题越来越感到不安,焦灼地等待着他们给他做好动身的安排。在等待离开西北的同时,斯诺在保安过着平静而愉快的生活,骑马,游泳,打网球,教当地人打牌,试做巧克力蛋糕,和李德吃“西餐”等。考点盘点人物形象蔡树藩:独臂将军,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艺术特色采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蔡树藩担心妻子会因为他独臂而和他离婚。让斯诺回去以后给他寄一只假臂。这些细小的情节、细致的描写都能让书中的人物生动鲜明起来。第三章 俄国的影响内容概述  斯诺考察了俄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在他看来,苏联最大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活榜样,一种产生希望和信念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抛弃了中国的封建糟粕,同时在借鉴俄国的思想或制度时也会加以改动,使得它适应中国的具体环境。由于借鉴俄国革命的集体经验,以及共产国际的领导,第50页共69页中国共产党无疑得到了很大好处。但中国共产党人在其革命过程中遭到严重的挫折,也可以归因于共产国际。考点盘点体验看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我们不难得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别人的东西不能一切照搬。第四章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内容概述  斯诺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和苏联关系的三个阶段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斯诺也提出,在这十年之中,莫斯科和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少得惊人,中国共产党打仗时所得到的外国物质援助比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少。考点盘点情节联系中国和苏联关系三阶段(1923—1937年):①第一个时期(1923—1927年),苏联与国民革命派的同盟时期。②第二个时期(1927—1933年),苏联孤立于中国,南京政府完全隔绝苏联影响时期。(中国和苏联绝缘时期)③第三个时期(1933—1937年初),以南京政府和苏联修好开始,国共实行了部分和解。第五章 那个外国智囊内容概述  斯诺分析了来自德国的顾问李德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对于江西红色共和国末期所犯的两个大错误,这个顾问委员会,同李德一起,都被认为是有责任的。第一个错误是十九路军在1933年秋收起义反宁时,红军没有同他们联合起来;第二个严重错误是在南京第五次“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中,李德坚持改变战术。但是斯诺认为,李德在江西应负的责任的实际程度可能被夸大了。同时斯诺也肯定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注释:宁是南京的别称。反宁,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考点盘点体验看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胜利最大化;指挥战争不能纸上谈兵。第六章 别了,红色中国内容概述  在离开保安之前,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了共产党欢迎与国民党讲和,并提出了进行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1936年10月,在红军中待了将近4个月后,斯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保安。到西安时,斯诺发现自己装有此次采访所有重要材料的包不见了,说服司机立即返回寻找,第50页共69页幸亏赶在蒋介石进入西安进行道路封锁前找回了那些珍贵的材料。考点盘点内容要点毛泽东提出与国民党讲和的原因:①日本侵略,已经严重到了中国必须团结一切力量的程度。②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共产党呼吁中国各党派联合起来抵抗日本的宣言。③国民党里有许多爱国分子也赞成同共产党联合抗日。艺术特色对比手法:斯诺将蒋介石到西北时全面清场的场面和苏区共产党领导人只身上街的情景相对比,得出了蒋介石才是真正害怕人民的结论。最为讽刺的是即便清场,后面他依然(被自己的士兵)被捕了,由此可见,他是不得人心的司令。体验看法在进入苏区前,斯诺有着很多疑问和猜忌,但是在离开苏区时,他和很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成了好朋友。他们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斯诺说:“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热爱,才能让斯诺把苏区当作故乡?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红军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为中国而努力奋斗的经历无一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斯诺。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第一章 兵变前奏内容概述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在12月11日晚上10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考点盘点内容要点兵变前奏,局势紧张:①东北军只想“打回老家去”。②在西南,白崇禧、李宗仁领导反对南京政府的“亲日”不抵抗政策。③全国各地抗日运动风起云涌。④蒋介石依然坚持要在西北发动第六次“围剿”。第二章 总司令被捕内容概述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的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第50页共69页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同时,蒋介石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于是蒋介石立即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考点盘点内容要点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路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第三章 蒋、张和共产党内容概述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12月17日到25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人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并释放蒋介石,甚至还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这样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联合抗日协议。考点盘点体验看法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共产党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主张联合抗日,并对国民党做出了退让,彰显了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大公无私精神。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第四章 “针锋相对”内容概述  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段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他对自己权力结构中的裂痕的一种消除。考点盘点体验看法斯诺对在革命与战争的浪潮中的中国有了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久就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全面抗日战争所证实。第五章 《友谊地久天长》?第50页共69页内容概述  国共两党合作后,国民党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而苏区也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通联系,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统一民族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做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考点盘点内容要点经济封锁取消,苏区获得了许多物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大城市来到了苏区。许多非共产党团体也到苏区考察。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都为“统一民族战线”做出了让步。第六章 红色的天际内容概述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考点盘点艺术特色深刻的洞察力: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毫不隐讳地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这预言其实来自他客观的判断,这体现了斯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深刻洞察力。(二)重点情节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路线图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和结论安塞(百家坪附近的司令部)  周恩来生平及参加革命的历程。这位参加、组织过多次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态度温和的人。去保安的路上  李长林①李长林生平及其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②开始有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毫不妥协地进行战斗了。第50页共69页贺龙参加革命的历程及性格特点。去保安的路上  同行的几个年轻红军参加红军的缘由。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他们很乐观。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保 安毛泽东①共产党的基本政策。②论抗日战争。③毛泽东的个人经历。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⑤红军的成长。⑥红军长征的缘由及经过。这既是毛泽东的个人经历,也是共产主义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和结论保 安(红军大学)林 彪①林彪的革命成长道路。②红军大学招生、课程等情况。红军有充分的抗战决心。保 安(红军剧社)人民抗日剧社社长危拱之女士①观看剧社表演。②了解剧社的创办与发展。①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②某种意义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也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使亿万人民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概念。保 安林祖涵(林伯渠)苏区的货币政策、财政收入及支出情况。苏区经济居然能够维持下来,这完全是中国式的一个奇迹。这不能仅仅从财政的角度来解释,只有在社会和政治基础上才能理解。第50页共69页保 安徐特立苏区的教育政策、发展及成效。人们通过政治宣传式的学习掌握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基本战斗思想,这对斯诺来说比其他内容更有趣。甘肃边境周家村 红色农民对红军的看法。农民发自内心地认同红军和共产党,而且抗战的理论也深入人心。苏区工业中心——吴起镇 工人、兵工厂厂长郝希英、刘群仙、电气工程师朱作其 苏区工业的发展情况。他们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预旺堡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正规红军的构成、文化程度、年龄、军备等相关情况。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了解了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预旺堡彭德怀①彭德怀参加红军的历程。②游击战术。从他身上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红军的列宁室红军战士和刘晓参观列宁室及在那里上的政治课。后方正规军战士的生活忙碌而又健康、有组织,他们充满了士气。(续表)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和结论预旺县城十五军团徐海东①徐海东的革命成长历程。②中国的阶级斗争。这些年来在国民党和外国报纸上发表的反共宣传,百分之九十纯属胡说八道。回民战士第50页共69页回民教导团共产党在回民区的重点宣传及政策。共产党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回民对他们的信任,令人难以置信。预旺堡少先队员(“红小鬼”)参加红军的原因及工作情况。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希望。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他们就是中国的将来。预旺堡红军战士朱德的为人。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在一段时间内,曾经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河连湾老红军、贾河忠①对红军的看法。②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宗教信仰政策。第50页共69页总结:1.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或者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2.通过红军的经验所得到的客观教训: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大众——在革命游击战争中是不可征服的力量。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主要经历人物形象相关章节•情节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同时他理智冷静,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造反者》: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③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第50页共69页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组织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南昌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到达陕北苏区(续表)主要人物主要经历人物形象相关章节•情节贺 龙出身农民家庭—除了军事方面,没受过多少教育—哥老会领袖—加入国民党—接手第三师—南昌起义失败后加入共产党—逃到香港、上海—一把菜刀建立湖南苏区—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与朱德西藏会师—到达陕北苏区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急躁而又谦虚。《贺龙二三事》: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善于听取意见。④行军神出鬼没。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担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参加长沙革命运动—参加共产党成立大会—国共合作北伐—长沙秋收起义—被捕与逃脱—井冈山根据地—五次反“围剿”—长征—到达陕北苏区质朴纯真,说话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①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同其他人一样。②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③将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④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⑤为了专心读哲学新书,要求斯诺改期再谈。⑥第50页共69页在与斯诺谈话时松下裤带搜虱子。⑦从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问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彭德怀出身富农家庭—私塾读书—被迫离家—参军刺杀—参加国民革命—被捕与释放—湖南军校学习—加入共产党—湖南农民大屠杀—领导平江起义—湖南苏维埃政府—占领长沙—突破“围剿”—长征—到达陕北苏区他是个乐观爱笑、率直爽朗、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顽强不屈、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性格刚烈、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士,他还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印象》:①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②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③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④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⑤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盘踢掉。⑥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⑦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⑧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主要人物主要经历人物形象相关章节•情节徐海东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善良真诚,《红色窑工徐海东》:①第50页共69页出身窑工家庭—私塾读书—窑厂当学徒—离家打工—参加国民党—加入共产党—组织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成立鄂豫皖苏区—突破“围剿”—长征—到达陕北苏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很强。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很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②他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中共军事领导人。③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④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⑤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朱 德出身穷苦的佃农家庭—私塾读书—参加科举—回本县教体操—进云南讲武堂—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与袁世凯等反动军阀作战—辗转南北方寻找共产党,在柏林入党—参加组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任第四军军长—指挥全军第五次反“围剿”沉默谦虚,崇尚现代科学,爱惜部下,深受爱戴,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民,忠于党的事业,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的军事家。《关于朱德》:①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人的五次“围剿”。②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③定出自习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⑥积极主动戒掉鸦片烟瘾。⑦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艺术特色1.新闻性:高度纪实性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第50页共69页2.政论性:深刻洞察力斯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预见性结论。理性的思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3.文学性:高超的写作技巧人物刻画个性鲜明,真实可感。①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②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书中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立显笔底,读来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现场感。③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作者将陕北根据地的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阅读启示1.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屡次失败而失去信念,反而在革命的废墟中兴起、发展、壮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拥有坚定的信念就是成功的开始。2.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红军表现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共产党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今中国已经崛起,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项练习题1.读下面表格,按要求答题。人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第50页共69页形象A.生活简朴、说话平易,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爱军爱民,天才的军事和战略家。B.沉默谦虚,崇尚科学,爱惜部下,深受爱戴,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忠于党的事业,杰出的军事家。C.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理智冷静,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D.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急躁而又谦虚,阶级意识很强。事例①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1)ABCD分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描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AB.BC.CD.D(2)请根据相关章节,在空格处分别为相对应的人物写出一个事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著阅读。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发动者是()()。红二方面军在一九三五年最后从湖南苏区撤出时,据说有步枪四万多支。这支红军在去西北的长征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较之江西红军主力甚至更大。在雪山上死去的有成千上万,又有成千上万的饿死或被南京方面炸死。但是由于他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据李长林说,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参加,填补缺额。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大多数赤着脚,处于半饥饿和筋疲力尽的状态)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第50页共69页3.这段文字选自美国记者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4.该语段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体现了该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前面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5.下面选项中的经历与彭德怀有关的是()A.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第50页共69页B.十七岁时,他带领农民攻打地主,并将地主家的存粮都运走了。C.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把地方“哥老会”成员收编进红军。D.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的田埂。6.请结合以上选段,参考示例,完成下表。人物人物形象分析1贺龙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表明他爱护部下,平易近人27.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经常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请说说原著中作者对红军领袖持怎样的态度。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1)文中的“我”是谁?第50页共69页(2)下列有一本书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书”是()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阶级斗争》D.《社会主义史》(3)这部作品通过实地采访,真实报道了中国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如毛泽东,朱德等,除此之外,请再列举出两位红军________、________。9.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作品、作者人物文段作品:《1》____作者:《2》____《3》____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4》_____他的伙食也同每一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馒头夹着辣椒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5》_____他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他的“辈分”最高。1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甲】第50页共69页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进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乙】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1)语段【甲】描写的是红军长征中的哪一次战斗?(2)根据语段【甲】【乙】,请简要概括作者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1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片段,回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1)上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它1937年出版的时候曾易名为_______________。上文“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指________________。(2)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A.《红星照耀中国》是英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B.《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C.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第50页共69页D.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海东,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他富有革命理想,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12.名著考查。(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说来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C.斯诺除了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没有其他让自己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真相,哪怕牺牲生命。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的目的地。(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是______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和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而写成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该书最早于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前,斯诺曾为这本书的命名而费神。他拟了诸如《在陕北的日子》、《红星在中国》等多个书名。并在聚餐时请他的朋友投票来确定书名。他的朋友一致选定了《RedStarinChina》(《红星在中国》)。书名就这样定下来了。然而好事多磨,斯诺的出版经纪人海瑞塔赫茨在美国给斯诺的回信中叙述她如何欣赏这部书稿时,将书名误写成《RedStaroverChina》(《红星照中国》)。这本是一个疏忽,一个失误,然而正是这个疏忽、失误却激发了斯诺的灵感,经纪人的一个小疏忽反而促成了个闪光书名的诞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将错就错,把他的这本书正式定名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二:第50页共69页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言谈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オ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喘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还有一次,在我们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13.《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曾易名为《____________》。14.《红星照耀中国》这个书名有何深刻寓意?15.彭德怀的哪些性格特点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7.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隆重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经典阅读活动。(1)请你为此次读书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2)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示例:周恩来为了保住苏维埃,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破封锁”,到达苏区。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A.毛泽东B.朱德第50页共69页18.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A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需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耗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数步,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得也不错。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A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A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1)选文中的A是谁?结合选段内容,概括他的人物形象。(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19.班级举办《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交流会,请用简要的语言写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下面这句话。第50页共69页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说:“我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20.名著阅读。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红星照耀中国》是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1)作者埃德加·斯诺是_______(国家)人,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作品,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50页共69页21.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②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③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第50页共69页④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⑤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22.请举出斯诺与周恩来之间发生的两件事。23.请结合选段内容,简析周恩来的性格特点。24.结合选段并联系全书内容,简析《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特点。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拽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选段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这句话中提到“三本书”,请写出其中的一本。阅读资料完成各题。第50页共69页【片段一】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是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他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地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的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片段二】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也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即使你是彭德怀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26.【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7.【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28.著名诗人戴望舒在他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生活在那完整一角的人们身上,满怀希望。请你结合片段内容以及整本书谈谈哪里让你看到了希望?第50页共69页参考答案:1.(1)D(2)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地步行。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2.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3.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的情况4.贺龙不怕困难,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与群众同生死,与敌人斗争到底。5.B6.示例:彭德怀他屋内陈设简单,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都不佩军衔领章。表明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7.原著中作者高度赞扬红军领袖,认为他们身上具有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红星”。(意思对即可)8.(1)毛泽东(2)B(3)周恩来彭德怀9.《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周恩来毛泽东贺龙10.(1)飞夺泸定桥(2)甘于奉献,甘于吃苦,不怕牺牲11.(1)《西行漫记》长征(2)C12.(1)D(2)《西行漫记》美13.西行漫记第65页共69页14.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15.彭德怀的言谈举止里有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16.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彭德怀说话的干脆和动作的敏捷,突出了他“精力过人”和天真、爽朗的个性,流露出作者对彭德怀的钦佩之情。17.(1)示例:①红色铸造理想拼搏成就人生②吟诵红色经典涵养书香校园③传承红色圣火共建和谐校园④诵读红色经典唱响时代旋律(2)示例1:毛泽东喜欢读书,13岁离开学堂在地里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依然继续读书;从长沙中学退学后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获得社会行动的地初步经验,又到北大做了图书馆的助理员;不断地读书学习使得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思想也越发先进。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求与坚守,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示例2:参加革命后,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主笔,对华南学生运动有很大影响;领导学生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在长沙领导秋收起义;遭遇逮捕,险被枪杀,死里逃生,安全走到农民赤卫队里去。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为热血青年的社会担当。示例3:朱德坚持寻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因参加共产党声援五卅运动大会而被拘留;和周恩来、贺龙发动南昌起义;参加组织湘南起义,第一次在旗上用了红星;朱毛率部到了江西南部、福建等地进行建立苏维埃的长期斗争。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一心向往光明,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可贵品质。示例4:在南方的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他面对的敌人,其技术上的进攻力量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倍至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有应变能力,善于作战。第65页共69页18.(1)朱德。爱护部下:宁愿自己走路,也把马让给走累的同事,赢得战士的心;与战士同甘共苦,平等待人: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方能带领齐心的队伍;温和朴实;战斗中雷厉风行;身先士卒。(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2)“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19.示例一:斯诺刚进入根据地时,碰到两个端饭菜的“红小鬼”,两个“红小鬼”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道谢时,他才有礼貌地回答:“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示例二: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20.(1)美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材料一体现出红军领导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材料二体现出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材料三体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1.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22.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③陪同斯诺采访,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第65页共69页23.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态度温和,轻松愉快,平易近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24.选段中斯诺与周恩来的见面,以记者身份与周恩来交流,用具体丰富的真实材料,向全世界实事求是地报告“红色中国”的真相,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精神风貌及性格魅力,体现纪实作品“真实地记录事实的真相”的特点。25.毛泽东《共产党宣言》(或《社会主义史》或《阶级斗争》)26.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者“红小鬼”“小鬼”。27.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28.示例一,斯诺刚进入根据地时,碰到两个端饭菜的老小鬼。两小鬼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道谢时,他俩才有礼貌的回答。不用道谢,都是革命工作。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示例二,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高扬这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示例三,作者在苏区碰到的一个叫纪邦的小鬼。郑重的请求作者不要把他的名字写错。以免给外国人留下坏印象。这样一个爱惜自己和民族声誉的少年。不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吗?示例四,几个少先队员执勤。拦住了彭德怀。坚决遵守没有路条不放行的原则。直到彭德怀打了路条才放行。这样有原则的孩子不正是中国的希望吗?(写出两个即可。)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精选汇编1.石景山区正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名片,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和《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谈谈你对红色文化的认识。(100字以内)红色文化是100第65页共69页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现为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2.名著阅读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1)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选文中他是(_______________)(人名)(2)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他的印象。3.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片段,回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1)上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它1937年出版的时候曾易名为_______________。上文“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指________________。(2)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第65页共69页A.《红星照耀中国》是英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B.《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C.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D.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海东,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他富有革命理想,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4.名著考查。(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B.同中国充满折中妥协的历史比较,红军战士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红军从整体说来那么无敌,深深地吸引了斯诺。C.斯诺除了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没有其他让自己感到放心的东西,但他还是愿意前去探明事情真相,哪怕牺牲生命。D.斯诺是从南京出发开始这次采访活动的,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计划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最终的目的地。(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是______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5.《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对党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精准的点评,请根据作者的点评说说以下的“他”分别指谁,并简要说说他的性格。(任选一个作答)第65页共69页A.他是“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权威机构公认的现代最有才华的军事战略家之一”。B.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6.名著阅读他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的黄埔军校校长蒋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1)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_____,文中的“他”是______。(2)《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使西方人全面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和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而写成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该书最早于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前,斯诺曾为这本书的命名而费神。他拟了诸如《在陕北的日子》、《红星在中国》等多个书名。并在聚餐时请他的朋友投票来确定书名。他的朋友一致选定了《RedStarinChina》(《红星在中国》)。书名就这样定下来了。然而好事多磨,斯诺的出版经纪人海瑞塔赫茨在美国给斯诺的回信中叙述她如何欣赏这部书稿时,将书名误写成《RedStaroverChina》(《红星照中国》)。这本是一个疏忽,一个失误,然而正是这个疏忽、失误却激发了斯诺的灵感,经纪人的一个小疏忽反而促成了个闪光书名的诞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将错就错,把他的这本书正式定名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二:第65页共69页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言谈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オ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喘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还有一次,在我们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7.《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曾易名为《____________》。8.《红星照耀中国》这个书名有何深刻寓意?9.彭德怀的哪些性格特点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1.名著阅读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隆重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红色经典阅读活动。(1)请你为此次读书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2)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说说你从他身上汲取到什么样的精神力量。示例:周恩来为了保住苏维埃,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广州公社失败后,他转入地下活动,最终“破封锁”,到达苏区。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A.毛泽东B.朱德第65页共69页1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以“领袖人物形象”为主题进行梳理,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有A、B、C三处尚未填出,请帮他完成。1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A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需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耗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数步,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得也不错。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A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A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第65页共69页“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1)选文中的A是谁?结合选段内容,概括他的人物形象。(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14.班级举办《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交流会,请用简要的语言写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下面这句话。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说:“我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15.名著阅读。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红星照耀中国》是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1)作者埃德加·斯诺是_______(国家)人,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作品,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65页共69页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6.读名著能够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内心,提升人的气质。同学们,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后,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请完成以下活动。(活动一)请根据下面的描述,猜测人物。“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请问文段中“他”的名字是_________(活动二)有同学发现“红”字是书中反复出现的字眼,“红星”,“红军”、“红小鬼”……同学们对书中的“红”字的内涵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请根据书中的具体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将其补充完整。甲:我认为,“红”不再是颜色。乙:我理解为一种积极和乐观的精神,你看书中“红小鬼”________。第65页共69页(活动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我在自己的一生里也曾经历过被遗弃和背叛的痛苦。可是有一种东西却救了我:我的生活永远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_________17.《红星照耀中国》指出:__________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它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回答以下各题。语段一:他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她读书很多,实际上还喜欢现代文学)。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才,A__________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可是,像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大时代中,对文学的兴趣转变了。他进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来升入南开大学。后来他成为广州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人物,曾任著名的B__________的政治部主任。语段二:新来的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大家不由得都笑了。(1)结合上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两小题。①语段一中A指代的是(人名)______,B指的是(校名)______,回忆他的相关情节他是(性格)______的人。②语段二中这个新来的人是(人名)______,他被作者称为______。(2)电影《哪吒》中哪吒呐喊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多红军领袖人物的经历恰恰印证了这句话。请任选其中一位人物,结合他的故事,评价他的反抗精神。第65页共69页(3)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概括和理解有误的两项是()A.斯诺通过与宋庆龄等的交往,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逐渐了解了在中国西北活跃着为世人所称道的红军,有了去采访的想法。B.在彭德怀还小的时候,他的祖母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奴仆。因为有一次彭德怀踢掉了他的鸦片烟盘,祖母说他是不孝子孙,要溺死他。所以后来彭德怀在外面加官进爵成为一名军官的时候,再也没去看望过她。C.红军战士的生活,简单充实而又忙碌。他们的住所和伙食极其简单。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规律,而且在各项运动方面都有激烈的比拼,他们还研究军事战术、学习、认字,不断发明各种新游戏等等。D.《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根据采访考察和查阅相关报刊得来的间接资料写成的,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E.这位将军性格急躁,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在战斗中给敌军俘获了,于是他又去打仗要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这位将领是贺龙。19.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参考目录,说说你将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领袖人物特点。A.毛泽东B.周恩来C.彭德怀(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第65页共69页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通过红色大门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遭白匪追逐造反者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在长沙的日子苏维埃运动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同红色农民议话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真正的”红军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游击战术红军战士的生活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我必须承认A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20.上述片段中的A是指(人名)。2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22.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第65页共69页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第65页共69页参考答案1.示例: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2.(1)《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彭德怀(2)从“他的谈话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言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可以看出他直爽、率真;从“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表现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精力过人。3.(1)《西行漫记》长征(2)C4.(1)D(2)《西行漫记》美5.A.朱德:率直爽朗、沉默谦虚、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等。B.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等。6.(1)埃德加·斯诺周恩来(2)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7.西行漫记8.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9.彭德怀的言谈举止里有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10.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彭德怀说话的干脆和动作的敏捷,突出了他“精力过人”和天真、爽朗的个性,流露出作者对彭德怀的钦佩之情。第69页共69页11.(1)示例:①红色铸造理想拼搏成就人生②吟诵红色经典涵养书香校园③传承红色圣火共建和谐校园④诵读红色经典唱响时代旋律(2)示例1:毛泽东喜欢读书,13岁离开学堂在地里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依然继续读书;从长沙中学退学后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获得社会行动的地初步经验,又到北大做了图书馆的助理员;不断地读书学习使得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思想也越发先进。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求与坚守,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示例2:参加革命后,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主笔,对华南学生运动有很大影响;领导学生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在长沙领导秋收起义;遭遇逮捕,险被枪杀,死里逃生,安全走到农民赤卫队里去。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他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为热血青年的社会担当。示例3:朱德坚持寻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因参加共产党声援五卅运动大会而被拘留;和周恩来、贺龙发动南昌起义;参加组织湘南起义,第一次在旗上用了红星;朱毛率部到了江西南部、福建等地进行建立苏维埃的长期斗争。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一心向往光明,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可贵品质。示例4:在南方的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他面对的敌人,其技术上的进攻力量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倍至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我从他身上汲取到的是有应变能力,善于作战。12.A.顽强拼搏,为人谦虚。B.朱德。C.①用缴获的降落伞做背心;②从事谍报工作被抓后不屈服。13.(1)朱德。爱护部下:宁愿自己走路,也把马让给走累的同事,赢得战士的心;与战士同甘共苦,平等待人: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方能带领齐心的队伍;温和朴实;战斗中雷厉风行;身先士卒。(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2)“人”的角度第69页共69页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14.示例一:斯诺刚进入根据地时,碰到两个端饭菜的“红小鬼”,两个“红小鬼”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道谢时,他才有礼貌地回答:“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示例二: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15.(1)美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2)材料一体现出红军领导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材料二体现出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材料三体现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6.贺龙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言之有理即可17.毛泽东或者“中国共产党”;“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8.(1)A周恩来B黄埔军校温和徐海东红色窑工(2)示例一:毛泽东。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斗争。正是这种敢于反抗的精神,才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示例二:徐海东。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由此可知他具有反抗精神,后来他带领窑工组建了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第69页共69页(3)BD19.(1)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登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2)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20.彭德怀2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态度坚定、行动敏捷。22.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第69页共6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14 21:43:02 页数:69
价格:¥6.66 大小:241.5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