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教案(共8课)(2022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好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便利,恶劣的天气常常会给生活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通过全班交流“今天天气怎么样”,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板块,明确了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新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视角去认知天气现象。【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来自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在本单元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认识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知道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认识到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科学思维]通过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和分析,能正确分类天气现象。[探究实践]通过感官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天气信息。[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感受天气的多样性,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养成关心天气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认识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难点]通过观察,知道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城市天气显示课件[学生]“我们的天气日历”表,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收集当天天气信息1.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实际情况尝试表述今天的天气。2.提问:天气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关系吗?我们要不要关心天气?3.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兴趣。二、探索:感受天气的多样性(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城市天气显示课件1.提问: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一样吗?(1)学生小组讨论,建议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2)出示课件,点图片过渡到“城市天气显示课件”,并根据学生的提议,随机点出几个城市的天气显示。(3)返回课件主页面,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一样。2.继续提问: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一样吗?(1)学生小组讨论,建议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2)出示“晴天长城”和“雪天长城”的照片,组织学生发表意见。15\n(3)小结: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一样。3.出示“12月的黑龙江”和“12月的海南”的照片,提问:这两张图说明了什么?小结:这两张照片同样说明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一样。4.汇总: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不一样。[设计意图]重点针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这两种情况,通过图片、课件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多端,感受天气的多样性。5.出示各种天气照片,初步了解常见天气。(1)出示晴天天安门的照片,提问:你觉得,这属于什么天气?用个符号来表示,怎么画?(晴)(2)出示多云的照片,提问:这属于什么天气?用个符号来表示,怎么画?(多云)(3)出示阴天的照片,提问:用个符号来表示,怎么画?(4)出示雨天的照片,提问:下雨了,这时天气叫什么?用个符号来表示,怎么画?(雨)(5)出示雪天的照片,提问:你觉得,这属于什么天气?用个符号来表示,怎么画?(雪)[设计意图]将天气图片和天气符号对应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在出示天气符号之前,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设计符号,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三、研讨:分类天气现象(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台风”“暴雨”和“暴雪”的照片等1.提问:你觉得,天气一般包含哪些方面内容?(1)学生自由发言。(2)小结:天气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2.提问:天气会变化吗?天气变化的速度是快还是慢?(1)学生自由发言。(2)小结: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3.出示“台风”“暴雨”和“暴雪”的照片,提问:这些天气会造成什么危害?(1)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这些恶劣天气带来的各种危害。(2)小结:了解天气的变化太重要了。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可以组织人们提前预防。四、拓展:记录“天气日历”(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人一份天气日历1.出示常见天气符号汇总图,学生尝试记忆,互相问一问,考一考。2.提议: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做一份“我们的天气日历”。(1)分发“我们的天气日历”表,讨论:怎么做?有什么问题?(2)自由交流。[设计意图]从第一课开始就落实“我们的天气日历”的制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讨论中明确制作方法,还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完善或调整。【疑难解答】1.什么是大气圈?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气体,这就是大气圈。我们居住在大气层的底部,所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自大气圈,大气圈中有水和各种尘埃杂质,是形成云雨雾雪的重要物质,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雨天、闪电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之内的自然现象。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生存繁衍离不开大气圈,它拥有“地球保护伞”的称号。2.怎么分类天气现象?为什么可以这么分类?雨是水,雪融化了也是水。雨和雪都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将雨和雪的天气现象分为雨雪类。非常炎热的天气也有可能是阴天,非常寒冷的天气也有可能是晴天。所以将温暖和寒冷分成冷暖类,将晴天、阴和多云分成阴晴类。晴天、阴和多云这三种天气现象主要是和天空中云的多少有关。最后将表示风天气的分成一类。因此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教学后记】15\n2.认识气温计【教材简析】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本课将在此基础上认识气温计,为下一节课《测量气温》打下基础。通过“认识气温计”“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两个探索活动,学生掌握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以及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探索活动三“观察其他温度计”,要求学生对其他类型的温度计有基本了解。通过认识和使用气温计,学生感受到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准确性。【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没有通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而气温计就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学习与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气温计的正确读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气温计,知道气温计有单位符号、刻度、液柱和液泡四个基本结构;知道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科学思维]比较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实践]在使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的过程中,掌握气温的正确读数方法。[态度责任]在使用气温计的过程中,对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感受到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掌握气温的正确读数方法。[难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掌握零下气温的正确读数。【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气温计、气温计读数模型、体温计、水温计、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提问: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大气的冷热程度叫什么呢?(1)学生自由发言。(2)小结:大气的冷热程度叫气温。气温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2.过渡:气温靠我们的感受是不准确的。用什么工具测量气温比较好呢?3.揭示课题:认识气温计。(板书)二、探索:认识气温计(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1支气温计和1个气温计读数模型、作业本1.认识气温计的结构(1)分发气温计。(2)小组仔细观察气温计,说说由哪些部分组成。完成作业本活动记录。(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气温计由单位符号、刻度、液柱和液泡几部分组成。(5)拓展:气温计上是不是有两个单位?(气温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世界上少数国家用华氏度,符号℉。)观察气温计的刻度,刻度上有数字、长线和短线,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6)重点讨论:这个气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气温是多少?这个气温计能测量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气温计上的每一大格被分成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了解一大格、一小格的含义。[设计意图]15\n对气温计上的两个温度单位进行适当的讲解,以及对气温计上一大格、一小刻度所表达意思的讨论,能让学生对温度计认识更全面、到位。2.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1)读数练习:你能正确读出下面的几个气温吗?读作什么?写作什么?学生完成书写后交流:38℃,0℃,-5℃(2)概括气温计的读数秘诀:零刻度,读数起步;向上数,几摄氏度;向下数,零下几度。(3)分发气温计读数模型,学生采用“你说我拉”和“我拉你读”的方法,同桌互相进行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让每个学生掌握气温的正确读数方法。而采用“你说我拉”和“我拉你读”的活动方法,极大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三、研讨:交流发现(预设5分钟)1.交流:(1)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2)利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学生自由发言。四、拓展:比较与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1支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1.观察其他温度计,发现它们相似的结构。2.出示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小组讨论: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的温度计,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对温度计的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感受到在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工具,能提高观测的精确性。【疑难解答】1.气温计读数时有哪些技巧?0℃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格就是几摄氏度,向下少了几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做题目时,为了防止写错,读数时可以先“圈零刻度”,表示要从零刻度开始读数,然后找到液柱最上端,液柱最上端刚好对着零刻度,即“0℃”;液柱顶端在零刻度上方,可以从零开始“画向上的箭头”,表示要从零往上读;液柱顶端在零的下方,可以从零开始“画向下的箭头”,表示要从零往下读。如果题目中没有零刻度,数字越往上越大则是零上的温度;数字越往下越大,则是零下的温度。2.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等方式,对比它们的基本结构、用途、量程、刻度、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学后记】3.测量气温【教材简析】本课是《天气》单元的第3课,旨在帮助学生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是: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为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做好数据的积累。通过研讨,让学生感受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学情分析】本课的气温的测定是在上一节课认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学生已有相关经验。但让学生选择一天中的15\n5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三年级学生还没有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的科学精神,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选定时间,甚至利用节假日发动家长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测量一天中的气温,掌握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天的气温是在变化的。[科学思维]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通过数据整理,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推理论证意识。[探究实践]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绘制柱状统计图,分析气温规律。[态度责任]在测量一天的气温活动中,能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难点]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教学准备】[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柱状统计图、记号笔、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提问:一天中气温会发生变化吗?怎样才能知道气温是多少?怎样才能知道气温的变化?(1)学生自由发言。(2)揭示课题: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内容。[设计意图]从自由谈论开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巧妙延伸出本课的研究问题。二、探索: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预设20分钟)(一)去室外测量气温材料准备:两人1支气温计、记号笔、作业本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还记得如何读数吗?2.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进行交流。邀请1-2名学生上台进行教室气温的读数。3.邀请其他同学对上台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4.提问:同学们的读数就是今天的气温吗?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今天的气温呢?5.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重点解决:(1)气温计放在哪里测量气温?(2)测量时气温读数要注意什么?6.出示测量气温的方法:(1)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2)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3)保持干燥;(4)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5)示数稳定后再读取。[设计意图]气温计的使用是本课教学重点,基于学生有温度计的知识储备,此处重点强调与普通温度计的不同点。7.总结并提问:那我们马上要到教室外测量气温了,外出测量要注意什么?小结:遵守纪律,操作规范,分工合作,及时记录。8.明确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指定地点进行测量。9.回到教室后,请同学们汇报各组的数据及发现。10.总结并过渡:我们在同一个时刻去室外测量气温,各组的测量数据都很接近,那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是都一样呢?[设计意图]开展室外气温测量活动,并让学生收集数据,让探究活动真正得以落实。这一环节要注意室外活动的有效组织。(二)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材料准备:某一天中气温变化表、柱状统计图15\n1.提问:怎样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2.出示某一天中气温变化表,提问学生有何发现?3.绘制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柱状统计图。4.根据统计图,说说你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将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通过数据整理,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推理论证意识。三、研讨:观察数据,总结发现(预设10分钟)1.观察数据,交流发现。2.讨论:(1)为什么要严格按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2)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有什么规律?(3)使用柱状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四、拓展:延伸课后,深入探究(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百叶箱、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表。1.提问: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2.教师介绍百叶箱、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知识。3.布置课后探究任务,测量一天的气温,比较是否和今天的发现相同。[设计意图]有关气温的拓展知识渗透或了解,能让学生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疑难解答】学生没有时间去选择一天中的5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怎么办?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建议延伸到周末或节假日。三年级学生还没有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的科学精神,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者在双休日动员家长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将活动转变成亲子活动。【教学后记】4.测量降水量【教材简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0刻度的对齐位置较难操作,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的水平高度较难统一,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测量,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工具,认识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科学思维]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15\n[探究实践]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用简单的图表整理、分析天气信息。[态度责任]在观察与测量中,能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兴趣,并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难点]模拟降雨的喷洒方式,读数时的视线水平。【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学生]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教学过程】一、聚焦:知识铺垫,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有关降水的阅读资料1.出示有关降水的知识,学生阅读了解。降水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降水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等,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冰雹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2.了解降水量和常见的降水形式。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叫降水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常见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3.引出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4.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设计意图]开头先用几分钟的时间,介绍有关降水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我国的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扫清没有必要的学习障碍。二、探索: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1.认识和了解雨量器。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步骤。(书本第48页图片)制作的基本过程:(1)选一个直筒透明杯;(2)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3)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3.模拟降雨并使用简易雨量器。(1)观看微课,模拟下雨,并使用雨量器测量这场雨的降雨量。(2)小结简易雨量器的使用方法:把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用喷水壶模拟降水,并记录时间。读出刻度,视线要与液面持平。换算成24小时,确定雨量等级。(3)用简易雨量器测量三次模拟降雨的量,并将三次降水量的时间换算成24小时,对照雨量等级标准确定三次降雨的降水量等级。[设计意图]雨量器的制作是本课重点,采用要点点拨的形式,避免出现错误,让学生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特别要强调的是,用喷水壶模拟降水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5分钟)1.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预设:先让这些雪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设计意图]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讨论和点拨,学生明白要让这些雪全部融化成水,与开头降水的标准保持一致。15\n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雨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并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等级。2.观察连续15天的降雨量柱状图,发现相关信息。[设计意图]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并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疑难解答】1.制作雨量器时,透明直筒宽口杯与直筒窄口杯有区别吗?因为降雨过程中,降雨范围的地面每一处从天上降下来的雨是平均分布的,如果把室外的大水池看成宽口杯,把小水池看成窄口杯,在24小时内的降雨,大水池接到的水用板分隔成几个与小水池的口径相当大小,它们的水位高度是一致的。我们读出来的水位高度就是降雨量,所以没有区别。2.使用喷壶模拟降雨时,喷壶嘴与杯口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雨水从高空落下时,在某个范围内每一处的降雨是均匀的。使用喷壶模拟降雨就是为了保证降雨的均匀程度,更能说明降雨的真实性,所以要离杯口一段距离。3.一场雨的雨量能否代替24小时的降雨量?如果某一天24小时内只下过一场雨,那这场雨就是24小时的降雨量。如果某一天下了三场雨,那么要把三场雨的总和加起来,才是24小时的降雨量。【教学后记】5.观测风【教材简析】通过前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学会了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本课聚焦“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将感性的观察提升到理性的思考——如何观测风向与风速。探索利用地面物体来感知风,尝试自制的风旗测定风向以及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比较对地面物体和小风旗的观测结果比较,从而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蒲福风力等级”对学生来说相对复杂。本课中,学生是通过制作风旗,观察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和风向,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图片与户外实地对风的观测体验,认识到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知道风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科学思维]在户外观测活动中,能借助多种观测方式分析并推断出风向与风速。[探究实践]在风的观测中,能制作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对风的观测过程中,增进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认同利用工具能提高对风观测的精准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15\n[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学生]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观察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照片的现象是如何引起的?学生自由发言。2.过渡: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今天的风有多大?是什么方向的风?你有办法知道吗?3.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刮风照片,唤起学生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提问展现学生对“风”的前概念,聚焦本课研究主题。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制作小风旗材料、作业本1.了解测量风向和风速的工具。出示图片,阅读了解,测量风向的仪器是风向标,测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2.过渡:还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测风袋等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1)根据地面的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出示烟雾和红旗飘荡的照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两幅图中的风速。(2)制作一面简单的风旗。学习教科书上自制小风旗的方法。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3)制作风向袋。3.介绍风向。(1)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2)提问:红旗被吹向东方,这时是什么风向?(西风)4.室外观察2分钟,记录风的大小和方向。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0、1、2来表示当时的风速。8.回到教室,汇总观测数据,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设计意图]如果课堂时间紧张,“自制小风旗”的活动可以放到课前完成,课上教师重点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风向和风速的观测,学会观测风的方法,突破难点。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时的照片1.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2.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设计意图]由于风速和风向可能变化较快,比较发现观察地面物体判断风速和风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有所不同,但方法正确,如实记录,都应该予以肯定。也可适当拓展气象学记是如何对这类风向与风速不稳定数据的判断处理方法。四、拓展:自制简易风向标(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套自制风向标材料15\n1.出示自制风向标,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预设: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2.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3.出示讲解风向标制作过程,布置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自制风向标是一个很有意义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将其放到课外时间,可促进学生进一步对观测风“工具与方法”的研究,并有助于提高天气日历对风观测记录的精准度。【疑难解答】为什么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和风速时,结果会不同?由于大气变化情况复杂,风速和风向变化较快,校园内各种建筑物也会影响风向的稳定性,以及小组测量地点又不太一样,导致学生在实地测量时会碰到结果不一,或者结果无法判断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其中的原因,我们的气象学家一般是将一段时间内出现频率较高的作为当地风向与风速。最后引导学生只要方法正确,如实记录,测得的数据就有价值。【教学后记】6.观察云【教材简析】《观察云》这一课与本单元3、4、5课属并列关系,这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并提醒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天气日历”上记录观察到的云的类型。【学情分析】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云的观察,描述云的特征及种类,知道根据形状可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初步知道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的方法,可根据云量将天气分为晴、多云和阴。[科学思维]根据对云特征的观测与记录内容,对比图文资料,判别云的三类形态;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认识气象特征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联。[探究实践]能基于观察,描述云的特征,对照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形成及时记录、收集证据的科学学习习惯。[态度责任]15\n在云的观察过程中,对天气现象与规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观察与记录,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并能坚持对云进行长周期的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教学准备】[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学生]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作业本等。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图片、相关资料1.提问:关于云,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出示资料,介绍云的相关知识。(1)飘浮的云由什么组成: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2)云的观测有哪些内容:云的观测一般要测定云状、云量和云高。(3)云的观测有什么意义:云的观测对于分析未来天气演变有着重要意义。3.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设计意图]了解云的成因,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天气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课件1.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3.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说明: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交流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4.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5.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6.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种天空,让学生试着判断的云量。7.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断它是哪一类云。(建议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8.室外观测云量,在作业本中记录云量。[设计意图]因为云无法收集,所以我们要从室内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云,记录云。学生只需感知云有不同形状,在观察基础上利用图文记录,再通过对比学过的有关云的形态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云形状的认识。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云图、气象谚语1.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今天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2.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哪种天气?3.提问: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4.拓展:看云识天气。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介绍气象谚语。15\n[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活动,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本节课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并能够很好地回顾所学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深入了解云的分类。【疑难解答】1.如何描述记录观察到的云?学生在观察云时,可能会加上主观的想象,变成像某种动物、植物或者人物,特别是在课堂里学习过关于云的形状后,教师要强调尽可能真实。2.室外观察云,不同区域对云量如何判断?在室外观察时,确实可能存在不同区域云量有明显区别的情况,建议教师尽可能选择比较开阔的场地让学生整体观察,同时要告诉学生我们课堂上对云量是采用估计的方法来区分。【教学后记】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材简析】本课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学情分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科学思维]用统计与分析的方法,能对长期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不同方式自制“天气日历”;在统计与分析过程中,收集自制“天气日历”上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记录天气现象过程中,能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类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学生]天气日历、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回顾旧知,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1.展示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供课上观摩学习。15\n提问:你认为同学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2.过渡:对天气日历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3.提问:我们的天气日历记录了很多信息,主要有哪些方面?你觉得可以怎样整理呢?4.提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观摩和研讨同伴的作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他人天气日历与自己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进一步了解描述天气的几大要素。通过研讨展现学生前概念,聚焦本课研究主题。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气象部门的天气日历。小组学习并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整理总结?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1.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2.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天气的变化。3.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总结。不一样的数据图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通过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认识数据、深度思考的能力。三、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2.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3.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4.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5.出示图片:四季如春、四季分明、常年干旱的图片。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强化学生对描述天气几大要素的深刻认识。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意识到对天气长期的描述为气候,短期描述为天气。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1.学习二十四节气歌2.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堂认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寻找发现天气、气候在生产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说明,激发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疑难解答】天气日历作为一份长期作业,学生在记录过程中会出现记录不完善、数据不标准等情况,在课上整理交流时该如何处理?15\n首先,教师对有记录的学生要加以表扬鼓励。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不管记录是否科学标准,能够坚持每天定时观察并形成文字记录,已是良好的科学习惯,应该加以鼓励。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部分学生缺少数据、缺少记录的准备。可事先为学生准备好比较科学的天气日历范本,以及同一地点降水量、气温、云量等要素的记录数据。准备以上材料可以供有记录的孩子作为对比材料,通过比较学习,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记录缺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天气日历。其二,可以为未完成天气日历记录的孩子提供数据,在交流研讨过程中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课堂上现场整理,强化对天气要素的认识,培养对不同形式数据的分析整理能力。【教学后记】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关于天气的信息,并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一部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天气预报,并把自己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进行比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更好地激发他们研究天气的兴趣。【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由于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读懂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知道制作天气预报的大致步骤。[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式,利用气象数据,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知道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态度责任]保持对研究天气预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索制作天气预报的精密仪器和计算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未来的天气状况能够预测吗?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2.揭示课题:天气预报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板书)二、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预设20分钟)1.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1)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15\n(2)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2.过渡: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3.观看视频,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4.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步骤。5.全班同学分成5个部门,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模拟实践。(1)数据收集(2)数值天气预报(3)气象员做出预报(4)天气会商(5)发布天气预报学生准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设计意图]提供不同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这一不断发展的过程。三、研讨: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2.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四、拓展:未来的天气预报(预设5分钟)1.提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2.“天脸识别”: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像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这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天脸摄像头,它能自动识别云状、云量、结霜等天气现象,让天气要素能更实时、精准地被观测。[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大胆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疑难解答】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在天气预报方面的探索历程?本课对应课标(3~4年级)10.1.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3~4年级)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于课标,教师可以做一些简单调整,以烧龟甲等气象学研究历史引入,之后人类开始借助普通工具测量,但发现仅仅靠这些简单测量得到的信息,来预估天气状况是不够准确的,因此气象学的观测工具和仪器一直在不断改进,才使得现在天气信息的预测越来越准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教材上的流程图是一种可以帮助自己学习的阅读资料,但仅凭流程图,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免有些乏味,且不易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包括文本、视频、图表、数据、照片等各种信息。因为每个孩子最擅长的阅读形式可能都不一样,提供多元的阅读资料,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开展学习。【教学后记】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9-14 20:14:02 页数:15
价格:¥5 大小:89.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