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冷与热》教案(共5课)(2022秋季)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冷与热1.乒乓球复原了【教学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针筒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针筒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生观点的呈现十分重要,教师须准确把握学生表达的内容,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成课标中“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课型为探究实验课,因此本课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提炼。【教学目标】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教具]乒乓球、乒乓球拍、热水、烧杯;铜球与铜环、酒精灯。[小组]针筒、软塞、热水、烧杯;烧瓶。[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1.引入师:有哪个同学会打乒乓球吗?生:我!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生:老师这个乒乓球是瘪的,不好颠。师:大家有什么办法将这个瘪的乒乓球复原吗?生1:捏回来。生2:给乒乓球打气。生3:将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师:到底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来试一试。2.假设师:我们先将瘪的乒乓球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内倒热水。一起观察,发生了什么?生: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凸出来了,慢慢复原了。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是太棒了!为什么接触热水后,乒乓球就能恢复原样呢?12\n生:乒乓球里面是空气。师:为什么乒乓球里面有空气接触热水就能复原呢?生:因为有空气受热后空气就会变大,就把乒乓球顶起来了。师:你们同意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3.观察师:为了帮你们更好地设计实验,老师准备了包括针筒在内的一些实验材料。请大家先认真观察针筒的构造,并想一想如何使用它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学生观察针筒)师:观察时间到,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结构可能具有哪些功能?生1:我发现针筒有一个可以拉出来、压进去的活塞,我觉得这个活塞可以将空气从前面的小孔吸进去或放出来。生2:活塞可以拉出来,上面有一个大口,下面有一个小口。生3:活塞一般是不能拉出来的,就是用来堵住大口的,所以针筒只有一个出入口,就是下面的小口。生4:我发现针筒上有刻度,我觉得能帮助我们判断吸入或排出了多少的空气。师:大家的推断有理有据,非常棒。如果我们想验证空气受热后会不会变大,我们还能让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吗?生: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是原来的空气变大了,还是新进去了空气。师:非常有道理。就像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乒乓球本身并没有进去空气一样。那我们怎么不上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呢?生:活塞是密封的,只要把下面的小孔用东西堵结实就行了。师:说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段介绍实验方法的影像,看看和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板画:针筒放入热水)(此处可播放相关的操作影像,影像文案如下)将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全部排出。左手抓住针筒下方,右手拉出活塞,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做好标记,记录数据。用软塞将针筒的排气口塞住,确保不漏气。将针筒放入热水中,使得热水没过空气柱,却不超过针筒的顶部。仔细观察活塞的变化,标记或记录数据。师:实验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现在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研讨师:时间到,请将材料归回材料区。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PPT展现出句式“我发现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生1:我发现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生2:我发现活塞一开始指的是10,后来移动到了12,说明里面的空气变多了。生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们已经用软塞将口堵住了,空气进不去。我认为,应该是空气受热变大了。(板书学生关键词:受热开始移动;活塞10→12;堵住排气口→空气无法进出)师:我们来整理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在针筒接触到热水后活塞的位置才开始发生变化,活塞往后移了2格,针筒内的空间不断变大,但外面的空气不能够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生:可能是受热后,空气把里面的空间撑起来了。师:是的,我们推测是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受热变大了,用科学的说法也就是膨胀了,才出现了以上的现象。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乒乓球遇到热水为什么会复原呢?12\n生: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板书学生得出的结论)5.小结师:我们通过收集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放在一起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所以在得出结论前,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梳理和分析非常重要。6.拓展师:我们已知气体受热后会膨胀。液体和固体受热后,它们也会膨胀吗?师:这是一个铜球,这是一个铜环。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看看这个铜球能不能穿过铜环。(学生操作)师:谢谢。接下来,老师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师:现在铜球还能穿过铜环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学生填写记录单)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试试,能否将铜球穿过铜环。你觉得能穿过吗?生:可以。师:请这位同学进行实验验证。(学生操作)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生1:我认为加热后,铜球变大了。而铜环没有加热,所以还是原来的大小。生2:说明固体和气体一样,受热也会膨胀。师:看来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得出的结论是:铜球受热会膨胀。师:最后我们来看看液体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请同学们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内容。(学生填写记录单)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记录单。生:我们提出的假设是遇热后液体的体积会变大。实验方案是将烧瓶放到热水中,观察前后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教师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师:实验期间请注意观察记录现象。(学生实验)师: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加入热水后,液面变高了。生2:一开始液柱慢慢地往上涨,后来涨得越来越快,再后来慢慢停下来了。师:你们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生:液体受热也会膨胀。师:很多物体都存在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知道了这个自然规律,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难题。【教学后记】12\n2.凹陷的保鲜膜【教学分析】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上节已验证物体受热膨胀的性质,本节课将继续探究物体遇冷收缩的性质。教材第一部分仍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保鲜膜凹陷的原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验证实验的环节已有了解,教师应强化该方法和步骤,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作出解释。第二部分是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上节课“热胀”的学习,学生较容易利用逆向思维模仿设计出本节课“冷缩”的实验方案。第三部分教材给出了详细的图解步骤,旨在引导学生操作及观察。通过上节课的实操经验,学生已知晓操作细节及如何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因此,该部分重在观察记录。第四部分教材给出了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教师可再给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整理,从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感受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教学准备】材料准备:针筒、冰水、烧杯;烧瓶;铜球、铜环(小一号和大一号)。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1.提出假设师:为什么加热膨胀后的铜球过不了铜环,过了一会后又能穿过铜环了呢?生1:铜环也受热膨胀了。生2:不对,老师没有给铜环加热。我猜想是铜球在那里放了一会后,就没有一开始这么热了,所以又变了回去。师:哪种猜想更接近实际呢?生:铜球遇冷后会缩小体积。2.设计实验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同步探究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具有遇冷收缩的现象,请大家先思考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师:请三位学生来分享他的实验方案。生1:我负责设计“铜球遇冷是否会收缩的实验”。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铜环、冷水、烧杯。实验的第一步是尝试将铜球穿过大号和小号的铜环,观察是否能穿过,记录现象;第二步,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冻一小会儿;第三步,再尝试铜球能否穿过两个铜环,记录现象。生2:我负责设计“空气遇冷实验”。我将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针筒、软塞、冰水、烧杯。实验步骤,和上节课一样,首先用针筒吸入10毫升的空气;然后用软塞堵住出气孔;最后将针筒放入冰水中,观察针筒活塞的变化。生3:我负责设计“水遇冷实验”。我用的实验材料有烧瓶、冰水、烧杯。实验步骤是,先观察标记原玻璃管的液面高度;然后将烧瓶放入冰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及时做好记录。3.实验操作师:这三个方案还有什么疑问吗?注意实验的时候耐心等待,放入冰水的时长应不少于五分钟。还要注意双手不要长时间接触冰水,以免冻伤。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实验)12\n4.汇报分享师:通过实验,大家有什么发现呢?(PPT给出句式:在______实验中,我发现______,从而推断______。)生1:在“空气遇冷实验”中,我发现一开始活塞处于10的位置,在冰水里放一会后就慢慢的走到了9的位置。从而推断,空气遇冷后会压缩。生2:在“空气遇冷实验”中,我们一开始的活塞位置是15,冷冻后变成了14,至压缩了1格。师:其他小组的数据呢?为什么大家的数据不一样。生3:有可能是一开始的刻度位置不一样。生4:可是只需要看压缩了几格就可以了,和起始位置无关。我觉得可能是针筒放入冰水的时间不一样。师:我们虽然大家的数据略有不同,但这些数据变化能说明什么共同问题?生:针筒里面的空间都变小了。师:通过这个实验现象,把实验结果与研究的问题相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吗?生:空气遇冷后会收缩。师:看来你们已经掌握得出结论的小技巧了,最后两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1:在“水遇冷实验”中,我发现放入冰水里,玻璃管的液面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认为水遇冷没变化。生2:我们观察到的是有变化的。我们一开始就在初始液面做上了标记,后来把烧瓶放入冰水一段时间,发现液面最后下降了,液面位于标记的下方。师:这里得出了两个不同的实验结果,一个说有下降,另一个说没有下降。其他同学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生3:我和第二个同学的发现一致,我们将烧瓶和针筒同时放进冰水里,也做了标记,他们都是下降的,但只有一点点,不做标记根本看不出来。生4:我们组发现也是下降的。生5:……师:看来有时候仅有一两组数据不容易得出科学的结论,往往需要多组或者多次的实验才能让我们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更加接近事实。生4:我们一开始就假设空气、水、铜球遇冷会收缩,所以我们同时将这三样器材放进冰水里,实验证明它们都会收缩。5.得出结论生:我们发现空气、水、铜球加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师:你们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比较、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6.拓展应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例子呢?【教学后记】12\n3.给水加热【教学分析】本课继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进一步探究水受热后的变化。本课对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二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安全事项;三是给水加热的方法及安全事项。教师应落实各项操作,为后续的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第三部分给出了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特别提到了小组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员的分工,高效完成实验。最后的表格提示了学生操作中需要关注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实时记录水温;二是实时观察水的情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第四部分是通过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虽然在三年级天气单元已学过根据折线图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但并没有学习如何绘制,所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是将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折线图得出结论。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如有必要,可以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学会描述测量物体或者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能够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材料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陶土网、酒精灯。活动场地:最好在含有通风橱的实验室或科学教室。【教学过程】1.提出假设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常温的水,如果我想将这杯水变热,你有什么方法?生1:在火炉上烧。生2:用电热水壶加热。师:如果给这杯常温水持续加热,水会发生什么现象?生1:水会变得很烫。生2:水会被烧开。生3:水会被烧干。师:接下来我们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实验技能师:既然要给水加热,我们将用到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酒精灯。酒精灯如何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影像来认真地学习掌握。(播放酒精灯使用方法及使用安全的影像)师:接下来是有奖竞答:问题1: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吗?(不能)问题2:如何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拿起来,再盖一次。共盖两次)问题3:若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应如何扑灭?(湿抹布)师:加热时怎么知道这水有多热呢?生1:用手小心地碰一下。生2:小手碰容易烫伤手,也不准确,应该用温度计。师:借助工具来测量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一种专门测水温的温度计叫做水温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生:我觉得这个和气温计差不多,都有液柱,上面都标有刻度。师:有哪里和气温计不一样的吗?生1:水温计比气温计长。生2:量程超过了100摄氏度。12\n生3:外壳是用玻璃做的。师:如何读数呢?生1:看红色液柱的最顶端。生2:要注意零上还是零下。生3:读数的时候要平视液面。3.实验操作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具体的加热操作吧。(播放操作影像)…………………………操作影像文案…………………………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在烧杯中装一半的常温水,将准备加热的水放在陶土网上将水温计悬挂在烧杯的中间,使液泡完全浸没进水中,注意不要触碰到烧杯底部和杯壁点燃酒精灯一人负责计时,每过一分钟报一次时一人负责观察温度计,一分钟记录一次数据一人负责观察水的变化,一分钟记录一次现象…………………………操作影像文案…………………………师:在实验过程中谨防烫伤,观察时请勿过于靠近加热装置。整个过程中注意记录数据与实验现象。(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4.结果分析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给常温水持续加热的实验,大家都记录了实验数据和现象,现在我们一起将这些数据和现象分享到黑板上。师:我们先观察黑板上相同的部分,请你们仔细对比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生1:100℃的时候水都出现了大量气泡、水翻腾、冒白烟等现象。生2:水的温度都在不断上升。生3:前三分钟水都没有变化,三分钟后才逐渐有小气泡、白烟产生。师:实验结论是要在多次实验与数据的支持下得出的,所以当我们总结结论的时候,可以从出现最一致的实验现象出发去表述。你现在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PPT给出句式: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_____。)生1: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温度会不断地上升。生2: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一开始会出现小泡泡,最后会出现大泡泡。生3: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烟雾会越来越大。师:但大家的实验中存在不一样的现象,有哪些现象是不一样的?生1:第一组过了4分钟才到20℃,第二组过了4分钟就到达22℃了。生2:可能是大家开始计时的时间不一样,因为后面的温度都一样。生3:我们组还发现烧杯中的水变少了。师:这些现象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矛盾吗?生:不矛盾。水变少正好可以说明水变成烟雾飞走了。5.数据分析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但在数据方面有比较多的争议,不如我们将这些数字转化为折线图,看看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接触过折线图,这次我们来学习如何自己画出折线图,并利用它来帮我们分析数据。师:我们截取表中的两组数据,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温度”。我们用竖轴表示温度,每一格代表10℃,所以这里有10、20、30、40……120℃。接下来再看横轴,横轴表示时间,每一格代表一分钟,这里有0、1、2、3……10分钟。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将自己组的数据贴在上面。(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好数据点,教师及时指导,必要时作示范)师:确定好数据点,我们用平滑的线将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作图方法:12\n数据转为折线图,对齐竖轴与横轴。先确定点后连线,观察趋势下结论。师:请大家将各组的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贴在黑板上。(学生绘制折线图)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折线图,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们画的点和转折的地方不一样。生2:我觉得水温都会不断地上升,然后就维持在一个温度上,不动了。师:通过分析总结所有折线图的共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这些折现图都说明了常温水持续地加热,温度会不断地上升,最后都维持在100℃。师:你概括得很好,将所有同学画的折线图的趋势都表述出来了。根据折现图的走势,如果让大家推测15分钟时水温大概是多少,你能推测出来吗?生:100℃,因为从7分钟开始水温就维持在100℃,没有变化。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沸腾”这个词,根据我们今天做的实验与后面的分析,你觉得水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才叫做“沸腾”呢?生:我认为水温为100℃时水不断地翻腾,产生大量气泡,就叫做沸腾。师:没错,也就是折线图中直线的这一部分。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教学后记】4.水去哪儿了【教学分析】本课继续研究汽化——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上节课的沸腾实验是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剧烈汽化的现象,本节课探究汽化的另外一种形式——蒸发。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生活中两个常见的蒸发事例引入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强调验证猜想假设需要寻求证据,实验是获取证据的常用方式之一。在第三部分的模拟实验中,教材提供了两种设计方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实验分别模拟什么情况下水消失的原因,重在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证据。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是“消失的水去哪了?”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落脚在“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等,而该部分的实验主要探究的是引入活动中水消失的两种情形——水在常温下可以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模拟常温下水迹的消失)、水受热可以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模拟太阳照射下水的蒸发),以验证学生潜在的假设,即水在常温下或者加热时能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思路,必要时加以引导。第四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在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归纳、概括。第五部分是迁移应用,将液体转化为气体的物理现象拓展至固体转化为液体的物理现象。【教学目标】能够描述加热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蒸发、冰融化等。12\n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知道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到。能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有合作分享的意识,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小组]玻璃片、灯泡、滴管、水、计时器;湿巾、温度计、纸巾。[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1.假设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水的沸腾实验,你有没有发现过,如果沸腾后还给水一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生:水会变少。师:消失的水去哪了呢?生:到空气中了。师:是什么原因让水消失的?生:加热,水受热后会跑到空气中。师:既然受热是原因,我们用灯泡来做个模拟实验,验证水消失的原因。2.验证1师:请仔细观看实验操作影像。…………………………操作影像文案…………………………在两片玻璃上各滴同样大小的一滴水其中一片玻璃在灯泡下加热,另一片不加热计时员开始计时观察记录两片玻璃上水消失的过程以及时间实验完毕,将两片玻璃留在桌面上,其余材料送回材料区…………………………操作影像文案…………………………师: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注意手不要碰到玻璃上的水,避免影响实验。(学生操作)3.研讨1师:通过实验你们都有哪些发现?生1:我发现加热后,水一点一点变少,最后完全干了,但没加热的水就没干。生2:我们组两片玻璃上的水都干了。加热的水用时1分钟就完全干了,没加热的水要5分钟才干。师:其他同学呢?有不同的意见吗。师:看来大家观察到的现象是差不多的,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结论了。这次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1:给水加热或者不加热水都会消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生2:我认为没加热的玻璃片之所以上面的水也会变少,是因为没有放在完全Y凉的地方,也能感受到灯泡的热量。生3:我们小组实验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特意用书挡住了灯泡的光线……师:你们想得真周到,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即使是把水放到Y凉的地方,它还是能变成水蒸气的,是这样吗?4.实验2师:不给水加热它也能变成水蒸气吗?它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现象呢?现在让我们借助工具来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操作影像文案…………………………12\n利用温度计测量室温,等待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将温度计插入湿纸巾,等待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等待一会后,取出温度计,计时员开始计时,每过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操作影像文案…………………………师:注意前两个数据至少等待一分钟后示数稳定才读数。取出温度计后需要立即开始计时,并且每分钟读一次数。(学生操作)5.研讨2师:谁来分享一下你记录的数据?生1:我测量的室温是15℃,湿纸巾的温度是14℃,取出温度计后数据为……师:你推测室温和插入湿纸巾后的温度为什么不一样呢?生1:一开始测量的时候温度计是干的,插入湿纸巾后,温度计就沾上了水,所以温度就低了。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他的数据。生2:我将数据转化成了折线图,发现一开始线段上升的比较快,4分钟后温度上升就变得非常缓慢。生3:我取出温度计后,和第一位同学一样,温度也变得比室温还要低,然后才慢慢上升,最后和室温一样。师:你的发现太重要了,所以你有什么推测吗?生4:温度计一直没有高于室温,反而降低了,所以说明没有加热,水也会渐渐消失。生3:我怀疑水蒸发的时候会吸走温度计上的温度……6.结论师:同学们能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并利用折线图去分析趋势,这给最终得出结论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比较以上两个实验,你能找到什么共同点吗?生1:水不管是加热还是不加热都会慢慢消失。师:谁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呢?生2:水如果加热会消失得更快。生3:不给水加热的时候,水消失的过程中会使温度变得比室温还要低。师:非常好,我们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也能够总结出实验的结论。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支持你们的结论?生1:我们擦黑板后,水会慢慢消失。生2:晒衣服的时候,有太阳比没太阳衣服干得更快。生3:洗澡的时候,没擦干身体就走来走去会很冷,但擦干了就没这么冷了。师:太棒了!大家今天发现的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水在常温下之所以会消失不见,是因为蒸发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就是气体状态的水,由于其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肉眼无法看见。而我们平时看得见的水,是液态的水。(可辅助板书)【教学后记】12\n5.小水珠从哪儿来【教学分析】在前4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假设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温度计的使用;能够有意识地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懂得借助折线图进行数据处理并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本课一方面将继续运用之前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总结提升整单元学习的作用。本课对学生猜想假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猜想和假设,还要有猜想和假设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记录自己猜想假设的习惯,这对于后续开展高质量的研讨十分重要。第二部分为模拟实验。既然是模拟,最重要是需要理清用什么模拟什么。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完成模拟实验。第三部分教材通过四个人物提示:①关注实验现象,搜集证据;②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和水是否是同一种物质;③思考水珠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第四部分为拓展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发现其体积的变化。【教学目标】能够描述加热或遇冷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蒸气凝结、水结冰。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探究中,能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冰块、烧杯、玻璃片。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1.猜想假设师:洗澡的时候总会发现镜子上雾蒙蒙的,还有许多的小水珠。你们遇见过吗?(PPT给出图片)生:遇见过。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水珠呢?生1:可能是洗澡的时候水不小心洒上去了。生2: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师:我们知道水蒸气是肉眼看不见的,为什么在窗户上又看得见了呢?生:……师:不妨我们做个模拟实验观察一下?生:好!2.模拟实验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玻璃、杯子和冰块,想一想,该怎样模拟?生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再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生2:冰块不能放太满,不能碰到顶上的玻璃片,这样方便观察。师:太棒了,你们考虑的都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一起实验,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实验操作)3.研讨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玻璃片上慢慢地出现了小水珠,同时杯子里面的冰块在融化。生2:小水珠出现在杯子外面,可能是里面融化的冰水渗透出来的。生3:我觉得不可能,玻璃这么厚,应该就是我们猜想的那样,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就变成了小水珠。生4:我的杯子周围起雾了,我用纸巾沾了一下,发现变湿了。12\n师:在大家分享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的推测,可能会与别人的推测不一样。没关系,我们可以把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都记录下来,再一个个判断大家的推测是否符合所有的实验现象。师: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有——①玻璃片外面出现小水珠;②杯子里面的冰块在融化;③玻璃存在厚度;④杯子周围起雾,用纸巾沾了一下,会变湿了。(此处教师可用板画替代)师:大家的推测有——①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②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形成的。你觉得推测一更能说明所有的实验现象,还是推测二呢?生:推测二。师:可是我们可以否定推测一吗?生:等久一点,如果杯子里面的水不断地变少,就说明真的可能是里面的水渗出来了。师:太了不起了。那我们发现杯子里的水变少了吗?生1:杯子里冰在慢慢地减少,水在不断地增多,它们的总量没看出有明显的变化。生2:但杯子外面的小水珠却明显地增多了,说明水不是从杯子里面渗透出来的。师:大家观察得都非常细致,分析得也非常有道理。那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了。谁来试着说一下我们的结论?生:气态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师:这能够证实我们最初的猜想吗?生:能。4.拓展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单元我们所学的内容,液态的水怎样才能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呢?生1:加热。生2:不加热也行,通过蒸发。师:没错,那水蒸气变成水呢?生1:遇到冷的玻璃。生2:只要是冷的东西应该都可以。师:那就是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呢?又会怎样?生:变成冰块,并且体积会变大。师:没错,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会变成冰块,所以冰就是固态的水。可是你怎么知道它的体积会变大的呢?生:我有一次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第二天发现被冻裂了,爸爸说这是因为水结冰体积会增大,把玻璃瓶撑破了。师:真是个有心的孩子,看来真的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往往都和我们的科学学习分不开,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处处留心,大家回家之后都可以做做水结冰的实验,但是一定不要放到密封容器里,那样会把容器冻裂的,说不定还会有危险。好,那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冰融化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生:夏天的时候冰淇淋会融化,说明加热可以使冰融化。师:看来你也是一个留心生活的孩子。看来冰、水、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它们的状态不一样,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下面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它们分别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其他状态。(板书得出水的三态转化图)【教学后记】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9-09 09:00:02 页数:12
价格:¥5 大小:68.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