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3角4.3.2角的比较与运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角的大小的含义,会通过观察或用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2.知道角的和、差的意义,会用一副三角尺通过和差画出特殊角.3.知道角平分线的意义,会画一个角的平分线.4.会结合图形进行角度的运算.【过程与方法】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2.角平分线的意义,角度的运算.【教学难点】\n1.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2.结合图形进行角度的运算.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等。学生:三角尺、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天学生小明和小华各带了一把折扇(如图所示),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小明: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出示课件2-3)小华:我的折扇长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同学们有办法帮他们进行判断吗?怎样比较∠ABC和∠DEF的大小?(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角的大小与比较教师问1:我们知道,线段可以比较大小,观察下图,说一说谁长谁短?\n(出示课件5-6)线段长短的比较:学生回答:AB>CD学生回答:AB=CD学生回答:AB<CD教师讲解:线段的和、差:AB=BC+ACBC=AB–ACAC=AB–BC线段中点: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BCAC=BC=ABAB=2AC=2BC\n教师问2: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出示课件7)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可以用度量法,量角器直接测量出角度再比较大小教师问3: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叠合法。将两个角放在同一个顶点进行比较。(出示课件8)教师问4:你能用图形和几何语言说明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两个角分别记作∠AOB,∠A'O'B')教师讲解:教师问5:我们知道,两条线段可以相加,可以相减,那么两个角也可以相加、相减吗?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9)师生一起解答:\n图中有3个角:∠AOC,∠AOB,∠BOC.它们的关系:∠AOC是∠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AOB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C;类似地,∠AOC–∠AOB=.学生回答:∠BOC教师讲解:求角的度数例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3°17′,求∠BOC的度数.(出示课件11)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因为∠AOB是平角,∠AOB=∠AOC+∠BOC. 所以∠BOC=∠AOB–∠AOC =180°–53°17′ =179°60′–53°17′ =126°43′.易错警示:计算180°–53°17′时,可以向180º借1º,化为179°60′.教师讲解:角的度数的计算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出示课件15)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360°÷7=51°+3°÷7\n =51°+180′÷7 ≈51°26′. 答:每份是51°26′的角.易错警示:计算3°÷7时有余数,可以把度的余数化成分后再除,即3°化为180′.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涉及到度、分、秒的角度的加与减,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分别相加、减,分秒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作60.2.师生互动,探究角平分线的定义动手做一做:在纸上画∠AOB,然后将其剪下来,将其沿经过顶点的线对折,使边OA与OB重合.将角展开,折痕上任取一点记作点C.如图所示教师问6:类比线段中点的定义,你能在横线上把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课件18)∠AOC_____∠COB;∠AOB=_____∠AOC.学生回答:∠AOC=∠COB;∠AOB=2∠AOC.教师讲解: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OC即为∠AOB的角平分线\n数学语言:因为OC是∠AOB的角平分线,所以∠AOC=∠BOC=∠AOB,∠AOB=2∠BOC=2∠AOC.考点1:利用角平分线求角的度数例: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出示课件20-22)(1)如果∠AOC=80°,那么∠BOC是多少度?(2)如果∠AOB=40°,∠DOE=30°,那么∠BOD是多少度?(3)如果∠AOE=140°,∠COD=30°,那么∠AOB是多少度?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因为OB平分∠AOC,∠AOC=80°,所以∠BOC=∠AOC=×80°=40°.(2)解:因为OB平分∠AOC,\n所以∠BOC=∠AOB=40°.因为OD平分∠COE,所以∠COD=∠DOE=30°,所以∠BOD=∠BOC+∠COD=40°+30°=70°.(3)解:因为∠COD=30°,OD平分∠COE,所以∠COE=2∠COD=60°,所以∠AOC=∠AOE–∠COE=140°–60°=80°.又因为OB平分∠AOC,所以∠AOB=∠AOC=×80°=40°.考点2:利用比例或倍分求角的度数例:如图,已知∠AOB=40°,自O点引射线OC,若∠AOC:∠COB=2:3.求OC与∠AOB的平分线所成的角的度数.(出示课件25)解: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如图,OC在∠AOB内部,OD平分∠AOB,设∠AOC=2x,∠COB=3x,因为∠AOB=40°,所以2x+3x=40°,得x=8°,\n所以∠AOC=2x=2×8°=16°.因为OD平分∠AOB,所以∠AOD=20°,所以∠COD=∠AOD–∠AOC=20°–16°=4°.②如图,OC在∠AOB外部,OD平分∠AOB,(出示课件26)所以设∠AOC=2x,∠COB=3x,因为∠AOB=40°,所以3x–2x=40°,得x=40°,所以∠AOC=2x=2×40°=80°,因为OD平分∠AOB,所以∠AOD=20°,所以∠COD=∠AOC+∠AOD=80°+20°=100°.所以OC与∠AOB的平分线所成的角的度数为4°或100°.总结点拨:(出示课件27)涉及到角度的计算时,除常规的和差倍分计算外,通常还需运用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9-36)1.已知∠MON=40°,∠NOP=15°,则∠MOP等于(  )A.55°  B.25° C.55°或25° D.50°2.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摆放,且∠1比∠2大40°,则∠2的度数是(  )\nA.25°B.40°C.50°D.65°3.如图,过直线AB上一点O作射线OC,∠BOC=29°18′,则∠AOC的度数为_______.4.计算:86°23′12″–67°36′50″=_________.5.如图,∠AOB=170°,∠AOC=∠BOD=90°,求∠COD的度数.6.计算:(1)15°24′×5;(2)31°42′÷5.7.如图,已知∠AOC=60°,∠BOD=90°,∠AOB是∠DOC的3倍,求∠AOB的度数.\n8.如图,∠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1)求∠EOD的度数;(2)若∠BOC=90°,求∠AOE的度数.参考答案:1.C2.A3.150°42′解析:因为∠BOC=29°18′,所以∠AOC的度数为180°–29°18′=150°42′.4.18°46′22″解析:86°23′12″–67°36′50″=86°22′72″–67°36′50″=85°82′72″–67°36′50″=(85–67)°(82–36)′(72–50)″=18°46′22″.5.解:因为∠BOC=∠AOB–∠AOC=170°–90°=80°,所以∠COD=∠BOD–∠BOC=90°–80°=10°.6.解:(1)15°24′×5=75°120′=77°;(2)31°42′÷5=6°+1°42′÷5=6°+102′÷5\n=6°+20′+2′÷5=6°20′+120″÷5=6°20′+24″=6°20′24″.7.解:设∠COD=x,因为∠AOC=60°,∠BOD=90°,所以∠AOD=60°–x,所以∠AOB=90°+60°–x=150°–x,因为∠AOB是∠DOC的3倍,所以150°–x=3x,解得x=37.5°,所以∠AOB=3×37.5°=112.5°.8.解:(1)因为∠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所以∠EOD=∠DOC+∠EOC=(∠BOC+∠AOC)=∠AOB=×120°=60°.(2)解:因为∠AOB=120°,∠BOC=90°,所以∠AOC=120°–90°=30°.因为OE平分∠AOC,所以∠AOE=∠AOC=×30°=15°.(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n2.角的计算(1)利用角平分线;(2)利用角的比例或倍分.(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4.3.3)的相关内容。知道补角、余角的定义和补角、余角的性质.七、课后作业1、教材练习1,22、如图,∠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1)求∠EOD的度数;(2)若∠BOC=90°,求∠AOE的度数.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n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可利用类比线段的学习方法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对于本节教学要把握以下几点:1.首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使学生能对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3.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中的比较.对于角度的计算要设计各个类型的教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数学
发布时间:2022-09-07 11:00:04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19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