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1 创造宣言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1*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归纳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4.归纳概括“宣言”文体的基本特点,理解“创造”的意义。5.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教学难点:(1)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陶行知作家作品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1)许多人在遭遇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会丧失自信心。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呢?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课题:21*创造宣言(出示课件2)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作家、教育家是谁吗?预设:他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师:(出示课件4)\n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安徽歙县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2.文本知识什么是创造?(出示课件5)“创造”一词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什么是宣言?(出示课件5)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如《共产党宣言》。这里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坚定信念。3.背景资料教师:我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议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预设:(出示课件6)《创造宣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预习检查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7)2.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8、9)\n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0、11)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以走了,比喻陷入绝境。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鲁钝:愚笨,不敏锐。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教师点拨: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出示课件12)(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同学们,梳理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抢答。)(出示课件14)学生1:第一部分(第1段):发出“让我们继续创造”的宣言。学生2:第二部分(第2-4段):阐述教育者的创造。学生3: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不愿创造的错误认识。学生4:第四部分(第12-16段):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呼吁创造。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批驳了哪些观点?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出示课件15)教师提示: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预设: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语句出示: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6)\n预设: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出示课件17)(学生默读课文第6段,师生分析回答。)师生分析:预设: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出示课件18)(学生默读课文第8段,师生分析回答。)语句出示: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只好哑口无言了。预设:④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出示课件19)(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师生分析回答。)语句出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预设:⑤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不能创造。(出示课件20)语句出示: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教师总结:本段是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论证这个观点的。教师追问: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分析,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1)\n(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学生1:作者以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来进行批驳。学生2: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教师再问: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找一找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方法。(出示课件22)(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本中标记。)学生标记:(出示课件2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学生分析:比喻论证,“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教师:文中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出示课件24)教师点拨:同学们阅读第13段,然后分析回答本题。学生: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教师补充: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教师: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出示课件25)教师:这个问题是要求我们理解文题的含义,大家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去回答。预设1:内容上,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预设2:结构上,回应开头所举画家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回顾课文,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出示课件26)(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记。)标记语句: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学生:运用排比修辞,强调了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标记语句:(出示课件27)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n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学生:运用排比修辞,列举事例,具体生动地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成就,更有说服力。标记语句:(出示课件2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学生: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六、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29)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0)(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生活中有许多生活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篇章。预设2: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有勇气、意志、信念之外,要创造还需要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现在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3.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举例论证,说服力强。(出示课件31)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等。预设2:破立结合,论证有力。(出示课件32)文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先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观点;最后发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n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预设3:叙议结合,层层深入。(出示课件33)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排比句,层层深入地剖析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记叙是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用的表达方式;议论是指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明观点时,所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五个错误观点时,对第二和第五个错误观点的批驳,就是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5-37)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阅读中考阅读文章《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作者的教育理念。(出示课件38)2.阅读中考阅读文章《别让速成毁了匠心》一文,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39-44)九、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5)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谈谈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34)【教学反思】本课从文体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驳论文的特点。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深入研讨,学生对哲理性语言的理解\n不够充分。【课后预习】1.预习《写作论证要合理》,熟悉本课内容,为学习写作做准备。2.尝试为课本112页“写作实践”第一、二、三题写“写作思路”和“写作提纲”。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0:04:03 页数:8
价格:¥3 大小:234.84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