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3.了解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4.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2.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罗迦·费·因格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看出些什么?(出示课件1)(学生观看图片,教师请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20*谈创造性思维(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罗迦·费·因格。\n预设:(出示课件5)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议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议论文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二)预习检查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7)2.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8)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9、10)探求:探索追求。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n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有效。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教师提示:成语“根深蒂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除了指思想习俗外,还可指制度、感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出示课件11)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首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观点。(出示课件12)教师点拨:这是要求我们回答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归纳回答。)预设:作者在文章中首先告诉了我们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读完课文,归纳一下本文提出的观点。(出示课件1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归纳回答。)学生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学生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第4-8段)。学生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第9-12段)。学生4: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第13段)。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请大家浏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问题:(出示课件13)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14)教师:同学们,请你们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教师点拨: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n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谈发现。(出示课件15)预设1:A,唯一的没有角的图形。预设2:B,唯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预设3:C,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预设4:D,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教师归纳: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6)(学生默读,然后分析回答。)预设: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课文的开头吧。(出示课件17)预设:“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为什么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出示课件18)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段,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分析回答。学生1:由于背景的不同。学生2: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教师:以上两位同学回答正确,但是不完整。教师补充: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出示课件19)教师:同学们可以默读课文第5、6段,然后分析归纳回答。学生1:有渊博的知识。学生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学生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创造性思维必要的要素之一——有渊博的知识。(出示课件20)教师提问:“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学生1:“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n学生2:“它”指代“新的创意”。教师提问:“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出示课件21)(同学讨论,然后抢答。)学生: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教师追问: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出示课件21)学生: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教师提问:在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之一——“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层面,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出示课件22)教师点拨:即运用什么论据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学生默读第7、8段,然后分析回答。)学生:第7段列举“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例子。学生:第8段列举“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的例子。教师总结:可见,在此本文作者运用举例论证,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之一——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出示课件23)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教师点拨:本文题,即要求我们补充一些事实论据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学生讨论,调动积累。)教师指导:补充论据(出示课件24、25)考点解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根据论点补充论据,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写的论据不外乎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考查方式:你能否为要证明的论点再补充一个典型事例或一句名言警句?请选出最能证明论点的论据或请选出不能作为论据的一项。方法点拨:\n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准备些关于“勤奋”“处世”“诚信”“责任”“信念”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的字数要少,事例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的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补充原则:真实、典型,能够证明论点。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学生1: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学生2:爱迪生用多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学生3:居里夫人从几十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4.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是什么?(出示课件26)(学生默读第9段,分析回答。)预设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预设2:由两个问句引出下文论述的具体内容。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教师总结:同学们默读第12段,我们总结一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出示课件27)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有人说只有贝多芬、莎士比亚以及爱因斯坦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课件28)教师:同学们,结合出示贝多芬、莎士比亚、爱因斯坦三人的图片,结合自己积累,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n学生:不同意。(出示课件29)教师:请你说说不同意的理由。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师生分析: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个创造力可以无止境地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非我们是否有创造力,而是如何能够发现并发挥他的潜能和创造力,这也是影响自身创造力是否发挥的根本。2.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出示课件30)教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段,然后归纳回答。预设:(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3.你认为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出示课件31)教师提示:我们在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回答本题。预设:如何运用知识。首先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出示课件32)教师提示:第一问是要求我们回答本文的论题是什么?预设: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教师:第二问,要求我们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出示课件32)教师点拨:论证思路答题模板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  ②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接着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  ④最后得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提出……的希望。  预设: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n→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5.赏析语言,说说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语句出示①:(出示课件33)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教师点拨: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题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xx意思,删去后就变成xx意思,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学生结合语境分析,然后回答。)学生:不能删去。“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教师补充: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语句出示②:(出示课件34)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学生:不能删去。教师:为什么不能删去?学生:“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能够长时间的、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语句出示③:(出示课件35)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不能删去。“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语句出示④:(出示课件3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学生:不能删去。“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六、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37)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n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1.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8)(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关注细节,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2.我们一起明晰一下这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围绕中心,逐层论述。(出示课件39)课文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需要寻求其他答案,那么怎样寻求呢?于是课文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下来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预设2:语言准确、严密。(出示课件40)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2-44)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5-52)阅读中考阅读文章《灵感并不那么值钱》一文,回答下列问题。阅读点拨:这是一篇议论文,前三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然后列举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法拉第做大量试验的四个例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证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九、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3)请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句写一句话: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做:荆棘虽多,但上面却盛开着玫瑰。\n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1)【教学反思】本课由趣味图片引入课题,生动有趣,使这篇本来枯燥抽象的议论文学起来不乏味,充满了趣味。课堂上的引导和学习,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写简单的议论文,意识到议论文要靠事实说话,要以理服人,也懂得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正读,真正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大大提高。此外,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本课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的过渡上还做得不够;教学方法较保守,只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不够灵活,这些还有待加强。【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预习《创造宣言》,解决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本课学习扫清障碍。2.默读《创造宣言》,说说本文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9:00:15 页数:10
价格:¥3 大小:239.25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