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16 猫教案(部编七上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6猫【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画和做摘录的习惯。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4.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5.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郑振铎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1)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duó)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16猫(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n预设:(出示课件5)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8)(3)辨一辨形似字。(出示课件9)\n(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0、11、12)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怒气冲天: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极其愤怒。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3)1.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出示课件1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学生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出示课件15)(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分析回答。)学生1:第一部分(1、2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学生2:第二部分(3—14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学生3: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次养猫的情景。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n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请摘录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出示课件16、17)(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填表。)2.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出示课件18)(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只小猫:(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8)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对它的喜爱。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9)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学生:小猫的动作、情态,表现了它玩耍时可爱的样子,体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9)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学生: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n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示课件2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好看学生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活泼、有趣学生3: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很受喜爱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只小猫:(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2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学生:“跑”“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2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学生: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小猫,这只小猫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22)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学生分析:表达出“我”对小猫捉到老鼠后的惊喜之情,说明“我”对小猫的喜爱更深了一层。②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示课件2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乱跑、爬树、捉蝴蝶太活泼了学生2:跑到街上晒太阳不怕人学生3: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有本领,非常受喜爱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只小猫:(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24)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学生:“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n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24)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学生: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25)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学生:“钻到火炉底下”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5)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学生:“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示课件2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长相不美观学生2: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性格不讨喜学生3: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没有贡献3.第三只猫无论它是难看,还是忧郁,按常理来说并不妨碍它的成长。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改变了它的命运?(出示课件27)(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预设:改变命运的事件:芙蓉鸟被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还原一下案发现场。案发现场:(出示课件28)预设: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教师:同学们,根据案发现场,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案件进行分析。案件“分析”:(出示课件29)(学生默读课文,师生分析推理。)预设:猫会吃鸟→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凶手是花白猫→它躺在露台板\n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证据“确凿”。教师:我们已经分析了案情,下面要干什么?学生:实施惩罚:(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案件转折:(出示课件30)教师追问:同学们,这案件会不会有转折?学生:有!教师:下我们来看看吧。语句出示: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案件的真凶:黑猫。案件的性质:冤案!案件结果:(出示课件30)教师:同学们,这桩案件的结果?学生: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作者、作品,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的不同的感受,也厘清了课文的结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与内疚,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2.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下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及缘由。(出示课件31)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出示课件32)\n(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全文定下基调,抛出线索,总领全文。学生2: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教师点拨:开头的作用(出示课件33、34)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⑥开头还有可能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2.三次亡失小猫之后,“我”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出示课件35)教师:同学们,第一次亡失小猫之后,“我”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我”心里也感到一缕的酸辛。教师:“我”的三妹是怎样安慰的?学生: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教师追问:“我”的感受呢?学生:有些不快。教师:第一只猫亡失之后,有什么转机?学生: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教师:第二次亡失小猫之后,“我”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教师补充:可见,当时“我”十分生气。教师:这次亡失小猫之后,情况怎么样?学生:好久不养猫。\n教师:第三次亡失小猫呢?(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教师总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6)(学生仔细读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亡失的失落,对夺人所爱的人的恼恨之情。学生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的感情。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出示课件37)(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学生: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凭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教师补充:“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深入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语句出示:“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教师:同学们,这句隐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语句出示:“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教师:同学们,这两句隐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2.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出示课件39)\n(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教师追问:有没有更加深层的道理?学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四、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40)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主要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故事,表现了“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的伤心与自责,同时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此外,作者身上还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的可贵精神。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1)(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儿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不能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对小动物进行随意的惩戒。预设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好环境,使弱者得到帮助,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作为弱者要不甘落后,不逃避,积极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出示课件42)选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预设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出示课件43)本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描写生动,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第一只猫天真活泼,常在太阳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生动,不仅乱跑、爬树,还扑蝴蝶。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讨人喜欢。通过描写,这三只猫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5-48)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n再要求学生巩固。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阅读《丑猫》一文,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49-55)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6、57)请运用寓情于物的写法,仿照课文对你最喜欢的动物进行描写。(150字左右)课文片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4)【教学反思】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七年级新生的学习能力和本文的体裁特点,我对这篇文章可供挖掘的知识点进行了合理取舍。参照单元教学目标,以默读训练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默读中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理解主题;以品读文章语言为突破口,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结构的巧妙、描写的生动、情感的波澜和主题的深刻,深入文本。其次,遵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再回归整体的顺序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粗略到细致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解读文本主题。再次,在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实在又灵活的默读方法,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默读能力。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我用圈点勾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填充表格,再引导学生抓住语句进行概括、归纳,培养了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节课设计的内容有些过多,准备不是太充分,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时间不够宽裕。以后还要注意提高课堂时间的整体把握和调配能力。另外,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后,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原因,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没有体现出来。【课后预习】\n1.利用工具书,疏通《动物笑谈》的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课做准备。2.《动物笑谈》中多次提到“我”的疯,你怎样理解“我”的疯?3.作者和动物们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做具体说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0:03:05 页数:12
价格:¥3 大小:369.55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