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部编七上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3.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并能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人。【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2)结合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2.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记“涸、坍塌”等字词的读音,熟记“慷慨、酬劳”等词语的字形,理解“不毛之地”的含义。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4.练习默读,学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一颗露珠,可以折射整个世界的风景,一个人,也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同学们,你见过最难忘的平凡人有谁呢?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牧羊人。教师板书课题:13植树的牧羊人(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n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4)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2)文体知识教师讲解: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本文的相关小说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小说基本常识(出示课件5)①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②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③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④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⑤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n(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8)(3)辨一辨形似字。(出示课件9)(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0、11)干涸:干枯,没有水。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溜达:散步,闲走。慷慨:大方;不吝惜。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琢磨: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文中作动词,长庄稼。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2)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语言的概括。(出示课件13)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遵循:什么人+什么事。(小说默读课文,分析概括归纳。)学生: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14)\n教师提示:同学们,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可以分为三层。学生1:第一层:(第1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学生2:第二层:(第2-20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学生3:第三层:(第21段)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文中写了作者几次遇到牧羊人?每次的情形是怎样的?默读课文,找一找。(出示课件15)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不难分析出本文作者三次遇到牧羊人,分为初见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见牧羊人,下面我们一起从三次见牧羊人来讨论每次的情形是怎样的。(一)初见牧羊人1.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16)(学生默读课,勾画语句分析。)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6)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学生:从“光秃秃”“稀稀拉拉”两个词语看出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的景象。教师:同学们,还可以寻找出语句吗?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7)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教师:同学们把语句分析一下吧。(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点拨。)学生:老师,我认为“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一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对。能不能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呢?学生:这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之猛,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这么细致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8)(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学生1:是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作铺垫。\n学生2: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通过植树所创造的奇迹。2.牧羊人的出场有何特点?(出示课件19)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在课本勾画出相关语句回答。(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回答。)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9)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教师:这句反映牧羊人出场的语句,下面我们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以为牧羊人是一棵枯树,从侧面反映了此地的荒芜。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0)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教师:从这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看到荒芜枯黄的山地背景与牧羊人独自兀立的黑色身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2:在“我”即将绝望时,牧羊人出现了。3.初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出示课件21)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课本看看作者初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语句。)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1)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学生: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教师追问:上面反映牧羊人印象的语句中,为什么将牧羊人比喻成“泉水”?(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个比喻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n教师:同学们,课本中还有哪些语句反映初次见到牧羊人的感受?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教师:同学们从这些语句中看出了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教师:我们从这个反映初见牧羊人印象的语句,可以看出牧羊人什么样的生活细节?(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从“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看出了是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教师:同学们朗读语句,思考: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1: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学生2: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他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5)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教师追问:语句中的“爬”“戳”“放”“盖”动词,反映了牧羊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学生:是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的过程。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6)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n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教师:语句中的感叹号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表明“我”无比惊讶、意外。教师追问:“不是他家的地,他为什么还要种树”?(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不是自家地,更能看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7)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教师:上面语段是记叙中的哪种顺序?学生:插叙。教师追问:本段插入牧羊人的叙述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交代了牧羊人的身世及种树的原因,语言质朴、极富表现力,表现了牧羊人坚韧乐观的性格。教师点拨:插叙作用分析三步法(出示课件28)首先,掌握插叙的作用主要有: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等。其次,要仔细阅读插叙的有关内容,分析出其作用;最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插叙的作用。教师:同学们,说一说:怎样理解牧羊人的这句话?(出示课件29)语句出示: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教师补充:更表现出牧羊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二)再见牧羊人1.再次见到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30)\n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勾画语句,再一起讨论回答。语句出示: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雾”的视感、观感,从侧面表现了树多而茂盛。2.再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出示课件31)语句出示: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种白桦树。教师:同学们从上面语句中看到牧羊人有什么样的改观?(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他为了让更多的树木成活,不再放羊。由此可见牧羊人心灵单纯美好,以及他坚持改善荒地的决心。(三)最后相见1.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我”看到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32)语句出示: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教师:从上面的语段中,“我”看到怎样的景象?(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学生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之大,侧面烘托了牧羊人的付出。三次见牧羊人各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出示课件33)教师提示:同学们,结合我们讨论分析三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感受,默读课文,勾画语句,讨论分析,自主填写表格。预设:\n2.结合前面分析,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34)(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预设1: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预设2: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预设3: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预设4: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预设5:他是一个勤劳的人。预设6: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预设7: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预设8:他是一个单纯的人……3.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牧羊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出示课件35)出示语句: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牧羊人植树35年,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教师追问:这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学生:无私奉献、执着坚毅、勤勤恳恳。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2.探讨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n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着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出示课件36)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37)(师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2.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语句出示:(出示课件38)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教师追问:由“好人”引出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开头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牧羊人植树作铺垫。语句出示:(出示课件39)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教师:文章结尾的议论句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n教师点拨:叙事中议论的作用(出示课件40)①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②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3.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在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具有表现力的比喻句,进行赏析。(出示课件4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赏析。)语句出示:(出示课件41)(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学生1:句(1)(2)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学生2:句(3)(4)写景,前者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写近景,比喻新奇,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还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三、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42)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通过对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同时也告诫人们: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3)(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是要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本文中的“植树的牧羊人”给出了答案。他埋头苦干三十年,为大地创造出一片绿洲。预设2: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它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能减少一点儿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出示课件44)\n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预设2: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出示课件45)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的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纪实笔法来写,曾一度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牧羊人。这就是第一人称行文的妙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预设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出示课件46)作者初到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过艾力泽·布菲的不懈努力,荒原最后变成了绿洲。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主题。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8-53)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4-56)牧羊人的坚持,最终创造了奇迹:昔日的荒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绿洲。他的伟大之处不只是拥有顽强的毅力,还拥有无私的胸怀。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经历谈谈感受。❶吴锦泉老人年过八旬,和老伴儿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磨刀收入的5万多元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他的慰问金4万多元,全部被他用来回馈社会。❷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2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感悟】壮志凌云固然重要,但是坚持更加重要。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吴锦泉老人助人为乐,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一摞摞的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地称量出高尚。杨善洲老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n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砖添瓦。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7)1.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与同学们分享。2.制作一份以“绿色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7)【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以默读为主,根据阅读要求勾画相关语句,紧抓关键词,运用分析关键词的方法,逐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精神,最后达到多角度探讨文章主旨,受到启迪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初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写作结构,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赏析重点语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征,细心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从而达到美育的感染和渗透。但由于我对学情预设较高,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有些多。教学的流畅性和张力不足,个别的教学环节浅尝辄止,不够深入。【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疏通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课做准备。2.预习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勾画文中标志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3.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看看“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9:00:12 页数:13
价格:¥3 大小:247.3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