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5章共5套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4

2/54

剩余5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1-5章共5套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能力提升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21年美洲杯足球赛于北京时间6月14日至7月11日在巴西举行。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本次比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下列关于比赛期间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地球侧视光照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当晨线处在C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第54页共54页\nC.赤道上昼夜平分D.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4.当晨线从CD移动到AB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B.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D.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小下图是甲、乙、丙、丁四地6月22日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甲、乙、丙、丁四地,纬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A.甲、丙B.乙、丙C.丙、丁D.乙、丁6.当丁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A.5时B.12时C.20时D.22时读“我国A、B两市连续三天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甲日乙日丙日日出日落日出日落日出日落A市6:5816:587:0016:566:5816:58B市9:3516:159:3916:119:3516:157.据表分析,A市位于B市的()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丙两日,江苏南通地区昼长时间相等B.甲日,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C.乙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D.丙日,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达一年中最大值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时间地点当日次日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第54页共54页\n①9:0023:008:5823:02②7:1918:417:2018:40③5:4018:485:3918:499.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10.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云南的李强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下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A.A图B.B图C.C图D.D图12.关于图示光照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②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下图为我国某科考队员在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极昼期第一天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合成图(每两小时拍摄一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日可能为()A.3月1日B.5月5日C.8月7日D.10月1日14.拍摄P位置的太阳轨迹时,摄影机镜头朝向()A.正北B.正南C.正西D.正东第54页共54页\n15.当太阳位于图中Q位置时,北京某中学观察到太阳位于()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读下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20分)(1)该图是以___________为中心的示意图。(2分)(2)图中代表的日期是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4分)(3)M、N、A三点的角速度比较:________,线速度比较:________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6分)(4)弧MPN为________线,其中弧MP为_______线。(4分)(5)P点所在经线此时是___________时,A点所在经线此时是___________时。(4分)17.下图中纵横相交线分别为经线和纬线,两斜交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1)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图中各点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的分别是____与____、____与____。(8分)(2)若A点为黑夜,则该图反映的是____(节气)的日照状况,且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经纬度坐标),北京时间是(不需填日期)____,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____。(8分)(3)若B点为黑夜,则图中各点中地方时为6点的是____。(2分)(4)某日A、C、E三点同时看到日出,则该日图中各点中发现太阳从其正东方升起的有__________。(2分)第54页共54页\n(5)某飞机从C地飞往D地,途中飞机上的乘客发现太阳始终处在地平线上不升也不落,则整个飞行历时约____小时,共飞行约____km。(4分)18.图a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b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阴影表示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1)图b所示的日期是______前后,对应图a中①②③④的______位置,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______(近/远)日点附近。(3分)(2)2021年寒假期间(1月31日到2月28日),地球公转位于图a中的______(甲、乙、丙、丁)段,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______(快/慢),成都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4分)(3)图b中A地位于___(晨/昏)线上,昼长为___小时。(2分)(4)图b所示时间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A、B、C、D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是_________。(2分)第54页共54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B;2.C解析:1.由“二分二至”图,可以确定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6月14日至7月11日地球位于②夏至日附近。2.6月—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答案:3.C;4.B解析:3.结合图示,当晨昏线处于CD处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结合太阳光线的来向可知,北极圈及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A错误;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B错误;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C正确;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D错误。故答案选C项。4.结合上题分析,当晨昏线处于CD处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当晨昏线处于AB处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故晨昏线从CD变化到AB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B项正确。答案:5.A;6.B解析:5.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由图可知,丙地昼夜等分,地处赤道地区,自转线速度最大。乙地和丁地的昼长相等,且昼夜时间相反,即乙、丁两地纬度值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所以乙、丁两地自转的线速度相同。甲地出现极昼,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6.由图可知,丁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20时,即东八区区时为20时,国际标准时间为0时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早加晚减”,因此可以计算出世界标准时间为12时。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7.D; 8.A解析:7.根据两市日出、日落时间计算,表中三日昼长均短于12小时,我国A、B两市位于北半球,表明该时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自南向北递减,利用表格数据计算可知,A市昼长长于B市,因此A市位于B市南方。正午为白昼的中点,经计算,甲日A市正午时为北京时间11点58分,甲日B市正午时为北京时间12点55分,则A市比B市进入正午早,所以A市在B市东方。综合起来,A市位于B市东南方,D正确,ABC错误。故选D。8.表中信息表明,连续的甲、乙、丙三日,两地昼长均先变短后变长,则乙为冬至日,甲为冬至日前一天,丙为冬至日后一天。表中信息表明,两市的甲、丙两日昼长均相等,则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所以江苏南能地区昼长时间相等,A正确。甲日为冬至日前一天,第54页共54页\n南半球各地昼长没有达一年中最大值,B错误。乙日为冬至日,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而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各地没有达到最大值,C错误。地球在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达一年中最大值,而丙日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后一天,离1月初还有一段时间,因此丙日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还没有达一年中最大值,D错误。故选A。答案:9.B; 10.C解析:9.本题考查公转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①地当日昼长为14小时,②地当日昼长为11小时22分钟,③地当日昼长为13小时8分钟;由于赤道上昼长为12小时,因此昼长越接近12小时的地方越接近赤道,纬度越低;故纬度从高到低为①③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10.本题考查公转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③地当日昼长为13小时8分钟,次日昼长增加并均大于12小时,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动。C项,此时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故C项正确;A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动。故A项错误;B项,此时太阳公转位置向远日点靠近,公转速度变慢。故B项错误;D项,此时各地昼夜长短并不是相差最小。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11.D; 12.A解析:11.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当北半球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教室内的光照范围最大,据图可知,D图正确。故选D。12.图示光照现象体现的是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结果,与地球自转关系不大,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因此①③叙述正确,②④错误,排除。因此本题答案选A。答案:13.B; 14.A; 15.D解析:13.根据太阳直射哪半球,哪半球出现极昼,根据材料北极黄河站出现极昼,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由于3月1日和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所以AD错误;根据所学,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由于该日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为极昼现象第一天,所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11°N附近。再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推断此日大约为5月初,故B正确,排除C。故答案为:B。14.考查日出日落方位,黄河站位于北半球,该日极昼,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出太阳位于正北方向,P点是该日太阳高度最小的时候,正值日出,故摄影机镜头朝向正北,因此故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15.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视运动。图中太阳位置是每两小时拍摄一次的太阳位置,第54页共54页\n根据太阳高度判断,位置最高时为正午12点,位置最低时为午夜0点。当太阳位于图中Q位置时,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地方时大约为6点,根据所学可计算得出,此时北京(116°E)地方时约为13点,此时北京太阳位于西南方向,D正确,排除ABC。故答案为:D。16.答案:(1)南极; (2)12; 22; (3)M=N=A; M=N>A;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晨昏线 ; 晨线; (5)24时(或0时); 21时解析:(1)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2)图中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了极夜,代表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3)地球的角速度除开两极点外都是相等的故M、N、A三点的角速度比较:M=N=A,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MN都在赤道上,故M=N>A。(4)弧MPN为昼夜分界线,故为晨昏线,其中弧MP为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界线为晨线。(5)P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此时是0时或24时,A点所在经线与P点相差45°,地方时差3小时,依据东早西晚 东加西减的原则,A点比P点晚3小时,此时是21时。17.答案:(1)C; D; A; B; (2)冬至; (0°,23°26′S); 20:00; 全球;(3)D; (4)ABCDE; (5)6; 9990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线速度相同。读图可知,图中各点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的分别是C与D,A与B。第54页共54页\n(2)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读图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A点为黑夜,则该图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是极夜,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图示180经线是夜半球平分的经线,即午夜0时,则0经线是正午时刻,故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0°,23°26′S);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根据时间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20:00;因180°经线是0°时,全球刚好以180°经线为界,即东、西12区是新、旧一天的分界线,全球与北京都在同一天内。(3)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读图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B点为黑夜,图示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太阳直射北回归线,D是晨线,且又在赤道上,地方时为6:00。(4)本题考查太阳视运动轨迹。由题干信息可知,若某日A、C、E三点同时看到日出,则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出东方,故该日图中各点中发现太阳从其正东方升起的有ABCDE。(5)本题考查地球仪与经纬网。读图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D都在赤道上,CD间经度相差90度,时差是6小时;若某飞机从C地飞往D地,途中飞机上的乘客发现太阳始终处在地平线上不升也不落,说明飞机飞行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从C到D用的时间也就是6小时;赤道上经度1°实际距离相差111m,故飞机飞行距离应是90×111=9990km。18.答案:(1)12月22日; ③; 近; (2)丙; 慢; 昼短夜长,昼逐渐变长或夜渐短;(3)晨; 18; (4)(23°26′S,135°W); C>D>A>B;解析:(1)图b所示为南半球,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冬至日前后,图a中①为夏至日,②为春分,③为冬至日,④为秋分,所以对应图a的③位置,此时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2)根据上题解析可知,1月31日到2月28日位于图a的丙段,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所以成都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3)图b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A点即将进入白天,所以位于晨线上,此时A点地方时为3时,昼长=(12-3)×2=18时。(4)根据第一题解析可知,太阳直射纬线为南回归线,根据图b可知,太阳直射经线为135°W。距离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A、B、C、D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是C>D>A>B。第54页共54页\n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能力提升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冷却凝固B.②—变质作用C.③—重熔再生D.④—沉积作用第54页共54页\n2.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应为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福建省东山县的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风动石属于花岗岩,按成因分类它对应图中字母()A.aB.bC.cD.d4.该风动石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最可能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古丈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境内,面积约30平方千米,第54页共54页\n是全球罕见的奥陶纪形成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红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其颜色时常会发生变化。如图为红石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红石林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的内力作用是()A.变质作用B.沉积作用C.溶蚀作用D.地壳抬升8.推测红石林颜色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高度变化B.气温的日变化C.降水条件变化D.观察角度变化中尼铁路连接了中国西藏日喀则和尼泊尔加德满都。中国段需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沿线自然环境极其复杂,工程建设难度极高。该路段早期有三种选线方案,后规划采用方案Ⅲ。下图为“中尼铁路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另外两条中国段选线方案比,方案Ⅲ()A.线路最短,建设成本比较低B.桥隧最少,地形地质条件好C.经过城镇多,经济效益最好D.避开保护区,生态破坏最小10.中尼铁路的建设对尼泊尔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环境容量B.促进旅游业的发展C.缓解交通拥堵D.加快国际人口迁入下图为川藏铁路线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11.该铁路线筑路难的根源是()A.经济落后B.地质地形复杂C.交通不便D.气象多变12.川藏铁路部分路段工程安排合理的是()A.雅安—康定段适宜采用“路基+矮桥”方案B.林芝—拉萨段适宜采用“路基+高桥”方案C.理塘—邦达段宜采用“路基+桥梁+长隧”方案D.波密—林芝段适宜采用“盘山路+短隧道”方案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3.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14.图示区域()A.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B.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C.N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岩浆D.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15.Q岩石形成前,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至少有()A.1次B.2次C.3次D.4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第54页共54页\n(1)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3分)(2)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相互转化的条件,其含义分别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④_____。(4分)(3)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代号是________。(1分)(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1分)A.图中箭头④表示外力作用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D.岩浆岩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5)背斜从形态上一般成_____,(地形)当受到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背斜成_____,(地形)我们寻找地下水一般在________(地质构造)中寻找,________(地质构造)处可能会有泉水分布。(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茅尾海(下图)为钦州湾的内湾,因其形似猫尾,曾称“猫尾海”,后因滩涂盛长茅尾而更名为“茅尾海”。茅尾海内宽口窄,形似布袋状又如湖泊,是半封闭式的内海,面积约135km2,钦江和茅岭江为其主要的入湾河流。茅尾海港汊众多,分布有大面积的红树林,是钦州大蚝养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茅尾海河口地貌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表示意1987-2015年茅尾海河口地貌类型面积变化。第54页共54页\n1987年1994年1999年2003年2009年2015年河口沙坝7.65.98.512.212.617.5淤泥滩69.663.461.056.953.243.2潮沟49.354.850.744.841.642.5潮流冲刷深槽13.115.413.712.314.611.1红树林滩2.683.56.413.217.723.5海岛5.715.65.95.85.45.6147.99148.6146.2145.2145.1143.4(1)描述1987-2015年茅尾海河口地貌类型的变化特点。(8分)(2)说明茅尾海河口地貌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3)为减缓茅尾海河口地貌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简述应采取的可行性措施。(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第54页共54页\n有砟轨道是指路基上面铺设石子散粒的轨道;无砟轨道多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的道床。有砟轨道弹性良好,价格低廉,更换与维修方便。2020年12月26日我国首条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有砟高速铁路银西高铁正式通车,银川至西安间最快时间压缩至约3小时。银西高铁从北向南依次通过毛乌素沙地边缘、贯穿整个黄土高原,将通过“高铁带货”助推沿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是一条致富奔小康的精准扶贫线。左图是有砟轨道图,右图为银西高铁示意图。(1)说明修建银西高铁的主要困难。(6分)(2)推测银西高铁采用有砟轨道的原因。(6分)(2)(3)简析修建银西高铁的区位因素。(4分)(4)有人提出构建“高铁+电商+扶贫”新模式,通过“高铁带货”助力沿线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分)第54页共54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B;2.A解析: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丁为变质岩。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①为外力作用;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②为变质作用;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故③为冷却凝固;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故④为重熔再生。故选B项。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丁为变质岩。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岩组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对应图中的甲,故A项正确。答案:3.C;4.C解析:3.根据三大岩石的相互关系可知,b为若浆,c为若浆岩,a、d分别为沉积岩、变质岩。风动石属于花岗岩,对应围中字母c,故选C。4.该风动石的基岩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故该风动石首先是岩浆侵入,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独特形态,外力搬运于此,据此过程选C。答案:5.D; 6.C解析:5.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最可能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最可能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D正确。6.煤炭是地质历史上植物遗体被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故当时植被多,环境湿润,适合植被生长。答案:7.D; 8.C解析:7.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石,属于沉积岩,景区内的红石林是地下形成沉积岩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再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而形成的;故红石林形成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地壳抬升。故选:D。8.喀斯特地貌区,太阳高度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观察角度变化一般不会导致岩石颜色发生变化,A、B、D错误。随着降水条件发生变化,喀斯特地貌区岩石侵蚀状况发生变化,裸露的岩石发生变化,导致红石林颜色发生变化,C正确。故选:C。答案:9.C; 10.B解析:9.与另外两条中国段选线方案比,方案Ⅲ经过的城镇多,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与外界的联系,加快脱贫致富、方便居民出行。C正确。由图中可以看出方案Ⅱ线路最短,桥隧最少,A、B错误。方案Ⅰ也避开了保护区,D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54页共54页\n10.中尼铁路的建设对尼泊尔的主要影响是增加与中国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B正确。中尼铁路的建设对尼泊尔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交通拥堵、加快国际人口迁入几乎没有影响,A、C、D错误。所以选B。答案:11.B;12.C解析:11.川藏铁路途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多样,是修建的主要限制性条件,B正确;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气象多变也会造成筑路难,但两者都是由于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导致的,所以A、C、D错误。故选B。12.雅安-康定段山地灾害发育,所以矮桥的方案不可行,A错误;林芝-拉萨段地质灾害较少,地势起伏较小,不需要采用“路基+高桥”方案,B错误;理塘-邦达段多高原坝区,有断裂和小型泥石流,需要选择“路基+桥梁+长隧”这种建设方案,才能能够保证列车稳定通行,C正确;波密-林芝段多发各种地质灾害,所以“盘山路+短隧道”方案不可行,D错误,故选C。13.答案:B解析: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最有可能出现在岩浆通道接触的石灰岩分布区,即乙地,B正确,排除ACD。故选B。14.答案:A解析:Q岩石在最上层的砂岩形成之后形成,可判断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A正确;断层形成于甲岩层弯曲之后,与其弯曲无关,B错误;N岩浆喷出地表,冷凝速度快于P岩浆,C错误;图中显示的岩浆岩形成于三个不同时期,D错误。故选A。15.答案:B解析:图中下部,弯曲的砂岩地层表层被侵蚀过;图中断层的右侧上部石灰岩所在岩层顶部也发生过侵蚀,所以至少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地表侵蚀过程,B正确,排除ACD。故选B。16.答案:(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2)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C;(4)D;(5)山岭;谷地;向斜;断层解析:(1)变质岩、B、C都指向A,而A只能指向B证明A为岩浆,B为岩浆岩,C则为沉积岩。(2)①为岩浆转化成岩浆岩的过程叫冷却凝固。②为其他物质转化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沉积)。③为其他物质转化成变质岩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④第54页共54页\n为其他物质变成岩浆的过程,称为重熔再生。(3)具有层理构造且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图中代号为C。(4)④表示重熔再生,A错误。岩浆岩可以转化成变质岩或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互相转化,而变质岩和沉积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只有岩浆冷却凝固后才能变成岩浆岩,B错误。岩浆只能转化成岩浆岩,C错误。变质岩的形成条件是高温高压,D正确。故选择D。(5)略。17.答案:(1)茅尾海河口总面积总体上呈较少趋势。淤泥滩面积呈减少趋势;潮沟面积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河口沙坝和红树林滩呈增加趋势,海岛和潮流冲刷深槽面积变化不大。(2)红树林面积增加,涵养水源能力提高,可能导致入海河流淡水量减少;淤泥滩受到海浪影响,面积减少,海岸线向陆地退缩,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钦江和茅岭江带来的入海泥沙增多,使茅尾海出现淤积严重的问题;茅尾海沉积的淤泥,在涨落潮和风浪影响下,海水混浊度较高,导致海水水质变差;茅尾海淤积严重,影响航道通航能力和码头船舶的停靠。(3)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及时监测茅尾海泥沙淤积情况;实施清淤工程,减轻泥沙淤积强度;实施疏通水道工程,提高航道通航能力。解析:(1)通过读表可知,1987年-2015年总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茅尾海河口地貌以淤泥滩和潮沟为主,其次为红树林滩和河口沙坝;淤泥滩面积减少;潮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河口沙坝和红树林滩面积增加。海岛和潮流冲刷深槽变化不大。(2)茅尾海河口地貌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钦江和茅岭江入海的淡水减少,入海泥沙增多,导致茅尾海出现严重的淤积问题;进而影响航道的通航能力和船舶的停靠;淤泥滩面积减少,海岸线向陆地退缩,可能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3)可行性措施主要从技术和工程性措施两个方面进行简述。18.答案:(1)银西高铁经过毛乌索沙地边缘,生态环境脆弱;穿越黄土高原,黄土湿陷性显著,易崩塌、水土流失,技术要求高;地质复杂,有断层地质构造,施工风险大;地形复杂,多沟壑,施工难度大。(2)线路主要经过黄土高原,土质松软,有砟轨道弹性(韧性)良好,适应性强;沿线夏季多暴雨,有砟轨道有利于排水;沿线地质复杂,有砟轨道利于后期维护与更换;价格低廉,节省修建成本。(3)完善西北高速路网结构,缓解宁夏运输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宁夏和外部的联系;第54页共54页\n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乘客出行更方便快捷;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4)发挥银西高铁速度优势,运输高效便捷,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通过高铁架起乡村与城市的之间的通道,扩大农产品的市场;沿线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在市场上竞争力强。解析:(1)据图可知,银西高铁主要经过毛乌素沙地边缘和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生态环境脆弱,技术要求高;且该地地处断层地质构造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大,成本高。(2)根据材料可知,有砟轨道弹性良好,价格低廉,更换与维修方便。银西高铁经过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有砟轨道利于排水,方便后期的更换和维护,和无砟轨道相比成本较低。(3)银川和西安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修建银西高铁可方便人们出行,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西北地区交通网络,利于城市协同发展,振兴老区经济。(4)银西高铁位于西北地区,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电商渠道市场广阔,高铁运输速度快,高铁带货可让当地农村特色农产品快速投放城市市场,并保持新鲜程度,利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第54页共54页\n第三章大气的运动能力提升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读2021年2月26日18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1.图中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图中四地的风向相同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丁D.丙和丁读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近地面气压带成因为动力因素B.b近地面气压带成因为热力因素C.c由北风偏转成西北风最后偏转成西风D.d由南风偏转成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东风4.d增强时可能出现()A.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高B.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在减弱C.南美太平洋沿岸沙漠出现鲜花奇观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增多读①②③三地气候资料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5.图中①地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6.下列关于①②③三地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③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B.②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C.①地气候类型分布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D.①②③三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下图为某国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国家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8.风车是该国的常见景观。为最大限度地利用风力,风车安装时应注意该国常年盛行()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9.四地中气候特征主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最可能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①<②<④<③2021年3月15日至16日,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沙尘暴、扬沙或浮尘天气,影响面积达到46.6万平方千米,这也是近十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下图为2021年3月15日20时气压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甲、乙两地的最大气压差可能是()A.57hPaB.59hPaC.60hPaD.62.5hPa12.某同学据图对本次沙尘天气如此强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叙述正确的是()①甲附近数值1040——一个强大的高压②我国北部边境线附近密集的等压线——强风③L锋线——两侧气团湿度的巨大差别④丙、丁、戊附近等压线数值1015.1015.1020——多个强大的低压中心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下图中a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速线,b表示该地某时近地面稳定风向轨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13.甲地可能位于()A.北半球   高压中心B.北半球   低压中心C.南半球   高压中心D.南半球   低压中心14.虚线附近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及天气状况是()A.冷锋,乙地为阴雨天气B.冷锋,丙地为阴雨天气C.暖锋,乙地为晴朗天气D.暖锋,丙地为晴朗天气15.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正确的解释是()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C.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D.云层对地面辐射的削弱作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2分)(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分别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8分)(3)图中虚线M表示___________,N表示____________。(4分)(4)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2分)(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6)图中A,B两处相比,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17.读“甲、乙两国部分地区简图”,完成有关问题。(11分)第54页共54页\n(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4分)(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4分)(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3分)18.图甲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乙为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1)气压带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4分)(2)B风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2分)(3)图甲中1表示北半球_______季节,此季节我国东部盛行_________(风向)风。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6分)(4)图乙中C海沿岸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5)图乙中由D到E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地域分异(地带性)规律,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4分)第54页共54页\n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观察图中四地可知,丁地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2.答案:B解析:要判断一点的风向,一般都会在等压线图中过该点做重直于等压线的重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偏转30°-45的夹角即为风向。用此方法做出图中四地的风向,甲地风向是西北风,乙地风向是东南风,丙地风向是东南风,丁地风向是东北风,即会发现乙和丙的风向相同,B正确。ACD错误。故选B。3.答案:D解析:在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中,a处为下沉气流,应是动力原因形成的30°S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A说法正确;b处为上升气流,应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B说法正确;c位于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初风向为北风,风形成后,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最后偏转成西风,C说法正确;d位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初风向为南风,风形成后,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下,最后形成东南风,D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4.答案:D解析:d为东南信风,东南信风增强时,离岸海水增多,底层上泛海水增强,因此上升流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水温低,对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南美太平洋沿岸沙漠降水更少,不利于植物生长,ABC错误;东南信风增强,到达印度尼西亚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容易形成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答案:5.A;6.B解析:5.由图可知,①地1月均温低于0℃,降水量少,7月均温较高,降水量丰富,故其气候类型属于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A正确。故选A。6.依据图和“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可以判断③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大陆西岸,A错误;②地气候类型为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B正确;①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C错误;③地气候特征为终年温和多雨,D错误。故选B。答案:7.A;8.B第54页共54页\n解析:7.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国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属于西欧,故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A正确。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位于内陆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亚洲东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BCD错误。故选A。8.该国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为最大限度地利用风力,风车安装时应注意该国常年盛行西南风,B正确。北纬40°~60°大陆西岸盛行风不是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ACD错误。故选B。答案:9.B; 10.B解析:9.读图可知,图中①地全年主要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②地和③地一年中部分时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部分时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特征,属于地中海气候;图中④地主要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和大陆性气团,形成全年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此判断,四地中气候特征主要都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是②和③,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信风带大致位于0°-3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大致位于30°附近,西风带的大致位于30°~60°之间。因此在这三个气压带和风带中,信风带纬度最低,西风带纬度最高,副热带高气压带纬度居中。读图可知,①地几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因此纬度最高,②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于③地,因此②地纬度高于③地,④地受信风带控制时间长,因此纬度最低,由此判断,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最可能是④、③、②、①,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11.B; 12.C解析:11.结合分析,甲地的气压为1040百帕-1042.5百帕之间,当乙地的气压为982.5百帕~985百帕之间,故甲乙两地的气压差的最大值为1042.5百帕-982.5百帕=60百帕;甲乙两地的气压差的最小值为1040百帕-985百帕=55百帕;因此甲乙两地之间的气压差介于55~60百帕之间,B正确。故选:B。12.据图示信息可知,3月15日20时在(90°E,50°N)附近有一个强大的高压,中心数值大于1040百帕,解,该高气压控制范围广,因此本次沙尘暴天气强烈,①正确。据图示信息可知,影响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等压线密集,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较大,②正确。3月15日,锋面雨带并没有在我国登陆,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空气干燥,L锋线两侧气团的湿度差异不大,③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丁、戊气中心气压值高,四周气压值低,为高气压中心,④错误。故选:C。答案:13.B;14.A;15.A解析:13.地球自转线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山脉处地势高,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同纬度的两侧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速线应该向速度低的地方凸出,第54页共54页\n结合图中山脉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等速线向北凸出,说明越往北地球自转线速度越低,故可以判断图示地区应该位于北半球。图中稳定风向轨迹呈逆时针,北半球低压中心呈逆时针辐合,故可判断甲地位于低压中心。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4.根据上题解析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的低压中心。虚线附近为低压槽,形成锋面。根据移动方向可知此锋面为冷锋,降水在锋后的乙地。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5.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6.答案:(1)C; (2)低气压; 高气压; 气旋; 反气旋; (3)脊线; 槽线; (4)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5)②; 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常出现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因此,与①比较,②的日较差较大;(6)A; 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大;解析:(1)根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可以判读出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C。(2)读图,根据等压线数值可以判断,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而言,①是低压,②是高压,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①是气旋,②是反气旋。(3)等压线向低值处凸出为高压脊,等压线向高值处凸出为低压槽,所以图中虚线M表示脊线,N表示槽线。(4)气旋过境时中心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②,因为②处是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晩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6)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读图可知,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17.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第54页共54页\n(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3)西北风。成因: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解析:(1)甲国东北部阴影地区,由于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由于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3)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越过赤道在澳大利亚北部形成西北风。18.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 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带; (3)夏; 东南; 直射点回归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4)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5)自赤道向两极(纬度); 热量解析:(1)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图中的A在赤道附近,终年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在其控制下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2)B风带在北半球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是东北信风带。(3)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甲中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故为北半球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此季节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4)图乙中C海为地中海,沿岸地区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5)读图可知,图中D自然带位于非洲附北部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荒漠带,地中海沿岸地区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为欧洲西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由D到E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所以热量条件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第54页共54页\n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能力提升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读下面我国两大区域河流简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①对河流的作用是调节水量B.湖泊②对河流的作用是补给河流第54页共54页\nC.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D.河流航运条件较好的是上游段2.下列关于乙图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B.雨季为河流汛期C.夏季为河流主汛期D.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安徽省南部山区陵阳镇的山坳中有一处奇观—“三色井”。“三色井”虽近在咫尺,三口井的水质却存在明显差异,该处砂质黏土层富含高岭土(遇水呈松散状)。图1示意“三色井”周边环境,图2示意“三色井”周边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三色井”井水最主要的补给过程依次是()①大气降水②坡面下渗③地表径流④池塘下渗⑤地下径流A.①③⑤④B.①②⑤③C.①②④⑤D.①③②⑤4.一号井水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泥沙落入B.池塘含沙量大C.人工取水扰动D.砂质黏土层泛起伊利湖、安大略湖是北美洲五大湖中的两个湖泊。伊利湖面积约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安大路湖面积约1.96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244米。下图分别示意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位置及其1972-1973年蒸发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5.安大略湖5、6月蒸发量最小,是由于()A.气温最低B.水位最低C.风力强度D.正值融冰期6.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推迟近2个月,其最主要影响因子是()A.深度B.面积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下图为北美洲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7.甲地附近海域多雾,下列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水汽充足B.位于寒暖流交汇处C.海陆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大D.寒流流经表层海水温度低8.若甲地西侧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周边洋流促使泄漏石油()A.主要向低纬运动,污染范围扩大B.主要向高纬运动,污染范围扩大C.主要向低纬运动,污染范围缩小D.主要向高纬运动,污染范围缩小南海是我国的南大门和最大的边缘海,大陆架广阔,拥有世界级热带生物和渔场,同时,南海有众多岛礁,是世界东西方航道要冲。下图为南海海表面高度均方根等值线空间分布(均方根是一个数学概念,它是指在数据统计分析中,将所有值平方求和,求其均值,再开平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9.导致南海西部海域海表面高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大陆架较宽阔B.西南季风强劲C.沿岸河流较多D.海水温度升高10.对我国来说,南海西部海城海表面较高有利于()A.稳定淡水资源供给B.开发海洋空间资源C.保障自然资源安全D.减轻海雾出现频率2020年8月,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水温度持续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是()A.AB.BC.CD.D12.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B.赤道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第54页共54页\n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鳀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下图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世界大豆价格上涨B.当地大量渔民失业C.以秘鲁鳀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D.当地鱼粉加工繁忙14.该时段,甲、乙、丙、丁四海域最有利于秘鲁鳀栖息的是()A.甲B.乙C.丙D.丁15.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渔民捕捞秘鲁鳀的海域可能会()A.向北偏移B.向南偏移C.向西偏移D.原地不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径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河流所在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9分)(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6分)第54页共54页\n(2)分析乙时段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原因。(9分)(3)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如下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大量的沙丁鱼聚拢在一起,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1)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8分)(2)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8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国际气象机构2015年12月上旬指出,强厄尔尼诺现象将延长至2016年第二季度。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为防灾减灾,2015年秘鲁成立了“厄尔尼诺现象应急行动中心”。下面图a为某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图b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示意图,图c为海水溶解氧浓度随水温变化图。第54页共54页\n(1)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a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6分)(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10分)(3)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鱼群逃离的原因。(4分)第54页共54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C解析:1.甲图中湖泊①是河流源头,作用是补给河流,A项错误;湖泊②在河流沿途,可调节河流径流量,B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河流处于外流区,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C项正确;上游落差大,不适合航运,D项错误。2.乙图有沙漠,河流为我国西北地区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夏季的高山冰雪融水,C项正确。答案:3.C;4.D解析:3.“三色井”位于山坳中,其水源补给,首先是大气降水,然后形成坡面径流,坡面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和大气降水汇入池塘,池塘水下渗然后补给三色井。据图2显示池塘水面高出地面40厘米,故三色井井水的补给过程依次是大气降水一坡面(地表)下渗一池塘下渗一地下径流,①②④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4.一号井据图显示有110cm深,这个深度已经到了砂质黏土层,而砂质黏土层富含高岭土,高岭土遇水呈松散状,故因砂质黏土层泛起而形成该井水质浑浊特点,D正确,其余A、B、C自然排除。故选D。答案:5.D;6.A解析:5.北半球5、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A错误;安大略湖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稍多,此时水位不是最低,B错误;风力强度小不会造成如此低的蒸发量,C错误;读图可知,安大略湖5、6月份湖水几乎没有蒸发,最可能的原因是此时湖冰融化,吸引大量的热量,是湖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温差最小,所以此时蒸发最弱,D正确。故选:D。6.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应出现在湖水温度最高的时间,安大略湖面积尽管比伊利湖小,但是水深远远超过伊利湖,所以安大略湖的湖水体量更大,温度的变化更小,增温和降温都比伊利湖慢,因而安大略湖最高水温出现的世界比伊利湖万,安大略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世界比伊利湖晚,B错误,A正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差不大,CD错误。故选:A。答案:7.D;8.A解析:7.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北美洲大陆西岸中低纬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分布有自北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流经地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形成雾,D正确。该地没有暖流流经,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第54页共54页\nA、B错误。甲地东西两侧均为水域且甲地面积小,海陆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小,C错误。故选D。8.结合上题可知,该地洋流为自北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该地为北半球,故为向低纬运动,排除B、D选项。污染物在洋流的作用下,扩大了污染的范围,也降低了污染的浓度,A正确,C错误。故选A。答案:9.B;10.C解析:9.读图可知,南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季风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南海西部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海水由西南向东北流,中南半岛东部(南海西部)海底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导致海表面高度较高,故选B。10.由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导致南海西部海域形成上升流,海底大量的营养盐类物质上翻至海表面,南海西部海域成为鱼类洄游觅食的集中区。因此,鱼类资源丰富,有利于保障我国渔业资源安全,故选C。答案:11.A;12.B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温度持续异常降低的现象。在信风作用下,大量暖水被吹到赤道西太平洋海区,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暖水被吹走,深层冷水上涌补充,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西太平洋更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加剧,而气流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剧烈,由此产生拉尼娜现象。因此,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靠近赤道的南美洲沿海地区海水上泛、气流下沉,而亚洲东部赤道附近沿海地区气流上升。故选A项。12.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加强,A项错误;赤道南美洲西海岸更冷,气流下沉更强烈,干旱加剧,B项正确;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更暖,上升气流加强,降水增加,C项错误;拉尼娜年信风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海水上泛加剧,秘鲁沿岸上升流加强,D项错误。答案:13.D;14.D;15.B解析:1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会造成秘鲁鳀的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其大量死亡,从而引起以秘鲁鳀为食的海鸟大量死亡,当地大量渔民因渔获量减少而失业,相关的鱼粉加工业也可能陷入萧条,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巴西气候的变化,从而导致巴西的种植业受到影响,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因此可能会导致世界大豆价格上涨,A项不符合题意。第54页共54页\n14.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读图可知,甲、乙海域水温在19~20℃,丙海域水温在18~19℃,丁海域水温在17~18℃,丁海域是四海域中的冷水区域。故选D项。15.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该海域水温升高,秘鲁鳀会到纬度较高地区寻找冷水生存环境,该地位于南半球,所以秘鲁鳀会向南方移动,故渔民捕捞秘鲁鳀的海域可能会向南偏移,选B项。16.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补给所致。(2)4、5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较大;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较少,补给河流的水量较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径流量较小。(3)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解析:第(1)问,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但图中显示该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大,且径流量与气温大致呈正相关,甲、丙两个汛期分别位于3月和8月,分别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第(2)问,河流径流量较小与补给水源较少、蒸发量大和人类用水多有关。第(3)问,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年径流量减少的原因可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减少和人类过度用水等方面分析。17.答案:(1)厄加勒斯浅滩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受西风漂流的影响,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浅滩水域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充足的食物;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广阔的空间。(2)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影响,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向北(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生存提供了冷水环境;该沿岸流(冷水流)与外海的厄加勒斯暖流交汇,为沙丁鱼带来丰富的饵料。解析:(1)读材料可知,“沙丁鱼喜冷水”,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水温低、适合沙丁鱼生存;“以浮游生物为食”,说明厄加勒斯浅滩浮游生物多,为沙丁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好群居”,说明沙丁鱼需要较大的生存空间,由图可知,厄加勒斯浅滩面积大,为沙丁鱼群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读材料可知,“低温的沿岸流”为沙丁鱼生存提供了冷水环境;“向北流动”则与沙丁鱼迁徙方向一致,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由图可知,沿岸流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为沙丁鱼带来丰富的饵料。第54页共54页\n18.答案:(1)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增温;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2)信风减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深层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秘鲁寒流也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近海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而赤道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洋面形成西风;在风的吹拂下,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升高。(3)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深层海水上泛减弱,大量营养盐类难以被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溶解氧浓度随水温升高而下降,大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解析:(1)本题考查海水温度变化的描述。海水温度变化的描述主要从海水温度变化趋势、海水温度的极值中心、特殊区域的海水温度等方面描述。结合图示进行描述即可。(2)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读图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大洋环流出现异常。由于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变弱,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升温,形成低气压,气候变湿润;而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干燥少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洋面形成西风,受其影响,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进而遏制了秘鲁寒流北上。(3)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可从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饵料两方面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渔场水温普遍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信风减弱,深层海水上泛减弱,大量营养盐类难以被带至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溶解氧浓度随水温升高而下降,大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第54页共54页\n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能力提升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第54页共54页\n2.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一棵树需要几百年才能长成。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据此完成下列问题。3.下列关于龙血树的生长习性或生长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喜湿耐涝B.耐寒耐旱C.自然更新能力差D.喜肥沃土壤4.龙血树枝叶向上生长形成巨伞树冠,其功能主要是()A.枝叶向上生长,积极获得更多阳光B.巨伞树冠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利于收集雨水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D.增加叶面蒸腾散热适应干热环境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5.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6.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54页共54页\n7.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8.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洋流B.地形洋流C.纬度大气环流D.地形大气环流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下图为中国高山林线分布模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好D.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第54页共54页\n10.乙地林线高度等值线出现了弯曲,其原因可能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冻土发育,排水不畅C.地势低平,降水较多D.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1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3.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14.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15.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第54页共54页\n材料一:非洲气候分布图。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3°04′S,37°21′E)自然带垂直分布图。(1)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5分)(2)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山体效应(图1)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国高。第54页共54页\n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高度上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图2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8分)(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6分)(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8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第54页共54页\n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土壤有机物质的损失量较多。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易分解土壤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96~184克/千克)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湿地被集中开垦为耕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一些保护耕地的措施,该地的黑土侵蚀明显减轻。(1)试从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6分)(2)湿地退化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理和变化趋势。(6分)(3)分析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6分)(4)简述三江平原湿地黑土侵蚀减轻带来的生态效益。(4分)第54页共54页\n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B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寒冷地区的林线高度主要受热量条件影响,所以林线升高意味着气候变暖;雪线下降,说明积雪量大于融雪量。在气候变暖的前提下,主要原因是降水增加导致积雪量增大,说明该地区气候趋于湿润。正确答案为A。2.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材料提到“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所以火山喷发刚刚结束的时候,原有的森林和积雪消失(或减少),即当时的林线很低,雪线可能消失。但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自然景观会逐渐恢复。森林逐渐恢复,使得林线升高;积雪量逐渐增加,使得雪线降低。故选B。答案:3.C;4.C解析: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读图文材料可知,龙血树生长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常年气温高,气候干早,且多石灰岩分布,多为干旱的半沙漠区,所以其生长习性应为耐热、耐旱、耐瘠薄,故A、B、D错误;根据材料“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一棵树需要几百年才能长成”可知,其生长周期很长,所以自然更新能力差,故该题选C。4.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故A错误;巨伞树冠利于收集雨水,同时使地面阴凉,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C正确;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少蒸腾,保存水分,故D错误。答案:5.C;6.B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6.自然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c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带d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答案:7.C;8.D解析:7.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项正确。 第54页共54页\n8.本题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项错误。答案:9.C;10.B解析:9.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故C正确。10.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B正确。答案:11.B;12.A解析:11.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是在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项。12.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③④排除。故选A项。答案:13.A;14.C;15.D解析:13.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导致长白山林线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不断有岳桦在更高海拔处生长,由此推断,林线附近的岳桦生长时间并不长,且岳桦林带海拔高、气候寒冷,岳桦生长季短、生长速度较慢,多为幼树,因此A正确;B、C、D错误。14.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从材料中可知,岳桦林生长季短,只有岳桦林带下部的岳桦才结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其生长季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材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北坡的林线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气候变暖对冬季气温影响更大,因此这里冬季的升温幅度比较大,C项正确。15.本题考查影响山地林线位置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为水热条件。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意味着热量条件不断变好,如果降水条件保持稳定,林线可能会缓慢上升,因此降水稳定不是林线近年趋于稳定的原因,A错误。若原因是水土流失量和土壤肥力稳定,则林线同样可能继续上升,B、C第54页共54页\n可直接排除。根据材料,岳桦结实线位置基本稳定,岳桦种子传播的最大范围基本稳定,当岳桦结实线与林线之间的距离达到岳桦种子传播的最大范围时,岳桦的种子无法传播到比林线海拔更高区域,因此林线位置稳定,D正确。16.答案:(1)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2)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解析:(1)从图中看A地位于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的成因是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三个现象的原因。17.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辆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2)同: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外围)低,内部高)。异: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3)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原因: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解析:(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的气温T1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T2较低;根据材料,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山体外部云量较多,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第54页共54页\n(2)林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高大的山体有山体效应,造成山体内部比山体外部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因此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根据第3题的分析,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所以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3)由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18.答案:(1)三江平原湿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多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枯枝落叶多,碳汇较多;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土壤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较多。黑河中游湿地为非季风区,降水少,多为荒漠灌丛或荒漠,生物残体较少;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2)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3)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活动破坏了三江平原湿地和植被,黑土缺乏湿地和植被的保护;春季升温快,融雪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夏季降水多且缺少树冠的阻挡,地表径流流量集中、流速大,地表受到雨水冲刷作用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黑土的侵蚀加大;秋冬季节多大风,风力侵蚀严重。(4)减少大气的扬尘,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1)本题属于对比类成因题,考查不同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湿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多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枯枝落叶多,碳汇较多,且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碳源较少,土壤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较慢,有机质积累较多;黑河中游湿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多为荒漠灌丛或荒漠,生物残体较少,碳汇较少,且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碳源较多,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2)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湿地退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是碳,湿地可以容纳碳,使其不进入大气中;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湿地破坏后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会加剧全球变暖。第54页共54页\n(3)本题考查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始,三江平原地区人类活动活跃,农业开垦活动成为黑土侵蚀的重要诱因,黑土的侵蚀可能是由于水、风等的侵蚀作用。结合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可知,春季的春汛造成的流水侵蚀、夏季降水的流水侵蚀和秋冬季的风力侵蚀都会造成黑土的流失。(4)本题考查土壤侵蚀减轻带来的生态效益。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大气、水、生物等方面,例如减少大气扬尘、改善水质、生物栖息地增加等。第54页共5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8-21 03:14:04 页数:54
价格:¥18.88 大小:1.89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