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2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2.10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师: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呢?预设:美食、玩具、书籍之类……师: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些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并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n2.自主读悟学生自主阅读,扫清字音、字形、词义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64“字词清单”),结合阅读提示和教学目标边读边做批注,初步生成问题,为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加以补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学习目标做批注,生成问题,提升学生自主读悟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既联系考点又培养能力。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最后各组分享探究所得,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补充。1.明确观点跳读课文,找到阐述三间小屋各自内涵的语句,先确定三间小屋各自的内涵,再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1)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预设: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在第1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间小屋象征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真诚地修筑自己的精神空间。(2)探究:第二间“精神的小屋”装的不是精神类的东西,而是“事业”,这如何理解?预设: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同时也使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养”下充沛,富有生命力。但是这个事业很难一下子就找到,往往需要耗费半生,等人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环,才能追寻得到。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盛放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2.分析思路按照“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思路理清文章脉络。\n(1)探究:文章是如何提出论题的?预设: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第2段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形容他人豁达大度时常说的熟语。这两句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提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2)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预设: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内容上,提出建议,把“精神小屋”扩建为“精神大厦”,深化文章中心。(3)探究: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预设: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8段):论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的观点。第一层(第7—9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二层(第10—14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三层(第15—1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第三部分(第19、20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3.寻找方法列举出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预设:(1)比喻论证\n①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②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作用: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2)对比论证①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②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③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作用:这些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设计意图】精神的三间小屋各有侧重,且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引导学生先组内合作探究,再在班上分组分享,教师适时引导。在碰撞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四、赏读课文,品味文风师: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任选一间小屋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与《敬业与乐业》有怎样的不同。\n预设:(1)本文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等。这样的笔法比一般的说理更感性,更抒情,也更有文采。(2)语言具有哲理性。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本文作者既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观点,又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文章既有议论文的明确的观点,又有散文化的语言,所以我们叫它议论性散文或哲理散文。【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第四篇议论性文章,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欣赏,比较本单元已学文章风格的异同,从而体会议论文中也有感性和抒情的特点。五、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想一想,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让学生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结束语: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在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要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板书设计】\n【我的设计亮点】重视学法的指导,重文本理解、理性分析,从多个方面培养阅读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观点。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关键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如何文学感性地表现论题本文运用了很多比喻、排比的修辞,除了表达观点,还有对小屋的生动细致、热情洋溢的描写,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此外,还使用了对比、假设的写法,使得语言有力度,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如“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咀嚼,分析理解作者借助感性的形象表现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疑难探究]\n如何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彼此间的关系?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即规划事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其突出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在精神层次上,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文化素养]1.名人名言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钱锺书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艰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莎士比亚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叔本华2.经典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记误),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n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衣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如陆游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用到,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1 18:00:04 页数:8
价格:¥3 大小:239.5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