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2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1(苏科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期末卷1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1.(2分)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2.(2分)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3.(2分)下列数据最接近事实的是(  )A.你现在所处的考场内气温约37℃B.初中课桌的高度约75cmC.初中生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15m/sD.成人心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10s4.(2分)下列图能正确表示“灰小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A.B.23\nC.D.5.(2分)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被固定在座舱内,选取下面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时,航天员在此阶段是静止的(  )A.飞船的座舱B.正在太空飞行的天宫二号C.地面上的发射架D.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6.(2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C.太阳的热主要通过紫外线传到地球D.纳米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7.(2分)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  )A.参照物B.光线C.声源D.光源8.(2分)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以下四幅光路,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A.B.C.D.9.(2分)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  )A.苹果反射红光B.苹果只吸收红光C.红光透过苹果D.红光折射进苹果10.(2分)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23\nA.入射角是30°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D.反射角是60°11.(2分)如图所示,用固定不动的激光发射器向水槽底部发射一束激光,然后再向水槽中慢慢注入适量水,最后把水槽左边轻轻抬高使水槽倾斜(水未溢出),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水之前,激光是沿直线射向水槽底部的B.加水后光线发生偏折,且在水槽底部的光斑向左移动C.随着水越来越多,光线进入水中的折射角会越来越小D.当把水槽左边轻轻抬高时,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发生改变12.(2分)同样的一杯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而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一杯和半杯温度相同的热水,发现冷却快慢也不同,老师要求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水的多少、水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水多少不同冷却快慢也不同呢?”D.“为什么热水越多冷却得越慢?”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1分)13.(3分)在学校2017元旦晚会上,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14.(3分)小刚吃冰糕时,把冰糕放在碗里,发现碗中的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冰糕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他用手一摸碗壁,发现碗“漏水”了,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发生的  23\n(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在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要  热。15.(2分)我们利用金属钨作灯泡的灯丝,是因为钨的  高,不易熔断;饺子在水中怎么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锅却很快变黄变焦,是因为油的  高。16.(3分)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m/s,合  km/h.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17.(3分)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吸收/放出)大量的热。18.(2分)如图所示,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个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是光的  造成的。19.(2分)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20.(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一个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丙车  (静止/运动)23\n三、解答题(共55分)21.(6分)按照要求作图。(1)如图甲,由点光源S射到水面某处的一束光,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A点,试在图中画出反射光路。(2)如图乙,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要求在斜面处标出法线。(3)如图丙,完成图中的光路图。22.(9分)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25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D315 到站时间﹣﹣﹣10:54  14:38 16:32 发车时间 08:22 10:56 14:44﹣﹣﹣(1)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为  ;(2)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3)中途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①该大桥的长。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23.(7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23\n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594.59796989898(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  min记录的数据明显有错误。(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  图是水中沸腾前的情况。(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  (5)第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  ℃。(6)请根据表的数据,在图戊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沸腾前的温度变化特点是  。24.(7分)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关于“两角”大小关系的实验结论,你认为这样做是否合理?  (合理/不合理).如果合理,请写出结论,如果不合理请问接下来该怎么操作?  。(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发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3)如图(b),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平面与镜面  (一定/不一定)垂直。(4)如图(c)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E纸板沿AO入射时,  (能/不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不在)同一平面内。23\n25.(7分)如图甲,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中,玻璃板应该  放置,确定A的位置后,移动B棋子,直到它与  完全重合。(2)改变A的位置,重复(1)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序号123A到玻璃板的距离/cm4.006.008.00B到玻璃板的距离/cm4.006.008.00(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小华将一张白卡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在玻璃板  (前/后)侧观察到白卡上没有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用物理书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能/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5)如图乙,将棋子放在竖立的玻璃板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移动过程中,像的大小  (变大/变小/不变),经过2s后棋子与像的距离为  cm。26.(9分)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1)如图甲,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如图乙,光屏和透镜高度可调,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了,为了使实验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直到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若拿走光屏,用眼睛直接在图示位置处观察,  (能/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23\n(3)如图乙,当把蜡烛从11cm刻度的位置慢慢移到15cm刻度的位置时,要在光屏上始终成清晰像,则光屏应该向  (左/右)移动,此时成像情况下列正确的是  (填序号)A.像慢慢变小B.像一直是倒立、放大的C.像先变小后变大D.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4)如图乙,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之后,张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小李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想又清晰,由此可知,张老师所戴的眼镜是  透镜,张老师的眼睛属于  (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5)如图丙,小强用LED发光二极管做成一个字母“F”替换蜡烛,把它放在距透镜25cm处,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人眼在光屏的左侧(见图)看光屏上的像,像的形状应该是  ,若在光屏的右侧(见图)看光屏上的像(光屏是可以透光的,两面都可以看到像),像的形状应该是  。27.(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作速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定义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量用△t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物理学中把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加速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若一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即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则称这一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若一个运动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m/s;(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根据你阅读后得到的信息,请你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4)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  。23\n23\n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1.【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2.【分析】分析物态变化首先看生成物是什么状态的,然后看是由什么状态的物体形成的,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做出判断(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最后根据物态变化吸放热的规律(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要放热)做出解答。【解答】解: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考场内气温感觉舒适,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左右,故B符合实际;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不可能达到10m/s,一般在8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23\n【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4.【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使小鸭通过湖面成像,并且它的像与本身以湖面为对称。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5.【分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关,若物体相当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A、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航天员和飞船座舱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飞船座舱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故A正确;B、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相对于正在太空飞行的天宫二号,航天员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航天员是运动的,故B错误;C、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相对于地面上的发射架,航天员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航天员是运动的,故C错误;D、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相对于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航天员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航天员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关键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当于参照物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6.【分析】(1)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2)(3)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等。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D的合成。(4)长度单位有:km、m、dm、cm、mm、μm、nm;另外,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解答】解:A、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A正确;23\nB、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来检验钞票中的荧光物质,从而辨别真假;故B错误;C、太阳的能量的产生是通过聚变的核反应方式,它把热传到地球上主要以红外线的方式;故C错误;D、纳米、光年都是长度的单位,纳米很小,而光年则很大;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涉及额几个知识点都是极易混淆出错的,所以解题时要小心应对。7.【分析】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归纳概括自然规律,方便于学习探究,将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规律,用引入的新概念表示,客观上这些事实确实存在,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有些是为了使问题简单明了,根据客观事实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假想为简单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模型表示,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解答】解: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光源、声源、参照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引入的光线,能够形象地说明光的传播特点,但实际上都不存在。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常用物理学方法的概念的区分,解题关键是了解新概念的定义和模型法的基本内含。8.【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从而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则选项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要知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线的颜色来决定的。23\n【解答】解:太阳光照射到苹果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物体的颜色,要注意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10.【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故AB错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D正确。当入射角增大5°,即入射角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即反射角也增大5°,故C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11.【分析】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解答】解:A、加水之前,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激光是沿直线射向水槽底部,故A正确;B、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故B正确;C、由于入射角不变,故折射角不变,故C错误;D、当把水槽左边轻轻抬高时,这束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不变,故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注意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的,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12.【分析】依据情景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找出情景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要找出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寻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探究问题。23\n【解答】解:此题现象是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所以可以提出的问题是:“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ACD三位同学的发言都不够全面,B选项较有价值。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题意联系物理中的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提出问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1分)13.【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解答】解:用弓拉动琴弦,琴弦会振动而发声;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变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琴弦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14.【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放热。【解答】解:冰糕放在碗里,受热会熔化成水。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会形成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答案为:熔化、液化、放。【点评】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液化现象,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有所认识。15.【分析】灯泡里的灯丝通电时放热,温度很高,灯丝需要耐高温。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变焦,主要是因为油的沸点大于水的沸点,且油沸腾后,会保持沸点温度(远大于水的沸点100℃)不变,饺子内的水分会很快蒸发掉,而变黄变焦。【解答】解:金属钨的熔点很高,所以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作。将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煎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高温把饺子烤焦、烤糊。故答案为:熔点;沸点【点评】此题考查了熔化和汽化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及有关现象要了解。16.【分析】1、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求出小球在两位置的照片间隔数,可求出时间t;由图示刻度尺测出AD间的距离s,由速度公式v=可求出平均速度。23\n2、图上每相邻两幅照片的时间间隔相等,由相邻照片间的距离大小可分析小球运动地快慢。【解答】解:由图知A与D间有3个间隔,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3×0.1s=0.3s。由图可知,A与D间的距离s=30cm=0.3m,则平均速度v===1m/s=3.6km/h。图上每相邻两幅照片的时间间隔t相等,由图可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两相邻小球间的距离s越来越大,由v=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快)。故答案为:1;3.6;大(快)。【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由图求出:小球的运动时间、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v=分析解答。17.【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吸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解答】解:(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2)如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液态丁烷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吸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明确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只要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18.【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解答】解: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答案为:圆形;直线传播。【点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注意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一样,不要被小孔的形状所迷惑。19.【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23\n(2)会分析晶体的熔化图像。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3)要知道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晶体的熔化过程。【解答】解:由图知,该物质从第6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4分钟完全熔化完全,在此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34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340℃。故答案为:晶体;34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像。要学会从图像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0.【分析】左图为速度﹣时间图像,由图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右图为路程﹣时间图像,由图知乙车和丙车也做匀速直线运动。(1)由左图可知甲车在2s内通过的路程,根据v=求甲车的速度;同理可得乙车的速度;(2)三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根据三车速度大小,选择甲车为参照物确定乙车和丙车的运动情况。【解答】解:(1)右丙图像是v﹣t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左图像是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当t=2s时,s=8m,则v甲===4m/s;乙图像是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当t=4s时,s=4m,则v乙===1m/s;可见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2)据题意可知,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丙,且乙车的速度慢,所以甲车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丙是静止。故答案为:甲丙;运动;静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像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从而得出结论。三、解答题(共55分)23\n21.【分析】(1)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出光源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又过A点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再补充上入射光线即可。(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作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解答】解:(1)做S关于水面的对称点即为S点的像,像与A的连线与水面的交点便是入射点,从而做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所示:;(2)先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的表面,所以传播方向不变。然后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3)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点评】(1)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对有关的知识一定要记熟,才能做到灵活运用。(2)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线的画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特别注意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3)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23\n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22.【分析】(1)D315次列车由济南发车的时间与到达南京的时间差就是列车的运行时间;(2)已知北京到苏州铁路路程,D315次列车由北京发车的时间与到达苏州的时间差就是北京到苏州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3)①列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等于高架桥长加上列车长,知道行驶速度和火车通过高架桥所用时间,利用s=vt求列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进而求出高架桥长度;②整列火车在高架桥上行驶的路程为高架桥长减去火车长,再利用t=求需要的时间;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时需要通过的路程是桥长,利用t=求需要的时间。【解答】1解:(1)由表知D315次列车10:56从济南出发,14:38到达南京,列车的运行时间为14:38﹣10:56=13h98min﹣10h56min=3h42min;(2)由表知D315次列车8:22从北京出发,16:32到达苏州,则列车的运行时间为:t=16:32﹣8:22=8h10min=h;北京到苏州的路程s=1225km,列车的平均速度:v===150km/h;(3)①由v=得火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s=vt=30m/s×72s=2160m,由于s=L车+L桥,则桥长:L桥=s﹣L车=2160m﹣360m=1800m。②整列火车在高架桥上行驶的路程:s′=L桥﹣L车=1800m﹣360m=1440m,由v=得t′===48s;③由v=得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t===60s。故答案为:(1)3h42min;(2)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150km/h;(3)①该高架桥的长为1800m;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为48s;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为60s。23\n【点评】本题关键:一是知道火车的运行时间等于火车从出发至到达地点的时间差,包括在中间站的停靠时间;二是列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等于高架桥长与火车长度的和;三是列车在高架桥上行驶的路程等于高架桥长与火车长度的差。23.【分析】(1)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4)温度计在使用时一定不能把温度计玻璃泡触烧杯底部或烧杯壁;(5)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6)首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图像分析温度变化特点。【解答】解:(1)如表格水在第6min之前温度都是上升的,故5的数据是错误的;(2)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水的沸点是98℃。(3)甲图,气泡上升时不断增大,是水的沸腾时的现象;乙图,气泡上升时不断减小,是水沸腾之前的现象。(4)他所用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把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了;(5)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为96℃;(6)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故答案为:(1)6;(2)98;(3)甲;(4)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5)96;(6)如图;吸热,温度不变。【点评】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液体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大。23\n24.【分析】(1)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2)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结论;(3)实验要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还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反向后折和纸板不垂直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实验过程中法线要与平面镜垂直。【解答】解:(1)这样做不合理;实验有偶然性,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如果让光线逆着从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了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在白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因为纸板OB面和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平面与镜面一定垂直;(4)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2)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不能;一定;(4)不能;在。【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实验过程是解题此题的关键。25.【分析】(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当物像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明物像大小相等。(2)根据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得出结论。(3)眼睛在物体一侧时,既能看到物体又能看到物体的像;眼睛在像的一侧,只能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4)平面镜成的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23\n(5)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分析像的大小变化;利用v=计算出2s棋子移动的距离。【解答】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确定A的位置后,移动B棋子,直到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2)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棋子和棋子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棋子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4)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棋子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物理书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棋子A的像;(5)因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所以将棋子放在竖立的玻璃板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移动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根据v=可得2s棋子移动的距离s=vt=5cm/s×2s=10cm,棋子此时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40cm﹣10cm=30c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经过2s后棋子与像的距离为30cm+30cm=60cm。故答案为:(1)竖直;棋子A的像;(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后;(4)能;(5)不变;6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26.【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4)根据像的位置变化判断眼镜对光线的作用,然后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判断出眼镜的种类;(5)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特点进行分析。23\n【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如图乙,光屏和透镜高度可调,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了,为了使实验继续进行,可以将光屏向上调节,也可以将凸透镜向下调节,直到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若拿走光屏,用眼睛直接在图示位置处观察,能观察到蜡烛的像。(3)如图乙,当把蜡烛从11cm刻度的位置慢慢移到15cm刻度的位置时,即始终处于2倍焦距以外,即此时的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且像变大,故要在光屏上始终成清晰像,则光屏应该向右移动,且始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4)把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5)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若从光屏的左侧观察,像与物体的左右、上下相反,即为:;若在光屏的右侧(见图)看光屏上的像(光屏是可以透光的,两面都可以看到像),像的形状应该是:;故答案为:(1)10;(2)将光屏向上调;能;(3)右;B;(4)凸;远视眼;(5);。【点评】本题是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和实验过程的分析,是一道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27.【分析】(1)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就是速度的变化量;(2)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求出即可;(3)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写出表达式;(4)根据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vt便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v1﹣v0=6m/s﹣2m/s=4m/s;(2)由题意可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0.8m/s2;它表示每秒速度的变化量为0.8m/s;(3)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定义公式为a=;(4)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即vt,所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路程。23\n故答案为:(1)4;(2)0.8;每秒速度的变化量为0.8m/s;(3);(4)路程。【点评】本题是一道涉及高中知识的物理题,但这道题我们是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并结合我们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物理知识完成解答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题。2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物理
发布时间:2022-08-11 09:00:04 页数:23
价格:¥3 大小:374.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