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代诗歌四首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2

2/72

3/72

4/72

剩余6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4古代诗歌四首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重点)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新课导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A、古代是诗歌分类。B、诗歌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静夜思》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诗歌朗读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观沧海曹操作者名片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背景链接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课文解读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到达,登上表目的连词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多么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sǒnɡzhì耸立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巨大的波浪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大浪汹涌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像它,指沧海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银河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2、作者都观到了哪些景象?观察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5、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结构梳理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海水:水何澹澹海的宏伟海的气概观海地点:东临碣石观沧海建功立业统一中原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作者名片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背景链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降职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课文解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诗写景除了写明时令,还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愁别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手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结构梳理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闻道:震惊,痛惜过五溪:偏远,艰难写景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关切同情情意绵长愁心:同情,牵挂,关切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随君:时刻相伴直:不停留——急切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次北固山下王湾作者名片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文体知识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课文解读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顺而和挂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升起来夜将尽未尽之时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进入,降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念故乡的书信到,送到北归的大雁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首联(1-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在船上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劳苦之意。诗歌鉴赏颔联(3-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想象船行的的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诗歌鉴赏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而诗人依旧羁旅他乡,面对此景,情何以堪?他怎能不产生思乡之情呢?所以,此两句在写景中,点明时令,并暗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鉴赏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此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拟人手法。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名句分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胸臆,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诗歌鉴赏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点明主旨。诗人在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儿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呼应首联。全篇笼罩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结构梳理(首联)行舟泊:青山外绿水前(颔联)望江面:两岸阔一帆悬(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入旧年(尾联)思家乡:望归雁传乡书次北固山下江南春早游子思乡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剧曲(杂剧)散曲散套(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文学常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简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品读欣赏注意节奏品读欣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品读明意品读明意枯藤老树昏鸦诗歌赏析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屋里的人们正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诗歌赏析温馨、安适、恬静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弱,人何以堪?因此,凄凉、冷清、孤寂、愁苦的气氛中,诗人怎能不升起思乡之情啊!诗歌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老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归巢,还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几户人家正炊烟袅袅,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温馨宁静的家。而此时诗人却还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他将投宿到何方呢?望着西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长路关山何时尽”啊!难怪诗人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诗歌赏析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明确:1、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合作.探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铺垫烘托思乡萧瑟荒凉凄凉冷清孤寂愁苦温馨安适恬静游子思乡图深秋暮景图写景抒情断肠对比反衬侧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对比反衬手法正面: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惆怅之情——寄情于景。诗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结构梳理天净沙·秋思白描勾勒景物烘托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写景拓展迁移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读一读课后作业1、背诵这四首诗。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率真、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自己登山临海时产生的壮美感觉。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的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参考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行速度飞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参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诗人骑着消瘦的老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副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在夕阳映照下的古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免费下载:单元试卷或课文练习能力提高如果试卷不会下载,请先学习下这个:免费下载教程试卷内容非常多,可以拉到网页底部进行“翻页”“下一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3 09:00:08 页数:72
价格:¥4 大小:9.41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