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5

2/45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程标准1.观察并举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2.结合资料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体现与关系。3.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的途径。基础知识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1.含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2.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1)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2)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3)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4)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特别提醒]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平时所说的保护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第45页共45页 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问题探究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主要类型内容实例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开采煤炭、油气资源,修建港口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植被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作用文化服务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漠风光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壤环境二、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1.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45页共45页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1.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课程标准1.谈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3.运用资料,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基础知识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1.概念: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第45页共45页 的物质和能量。  1.分类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2.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1)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2)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3.自然资源的属性(1)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2)社会属性: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特别提醒】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源资源,既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一、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1.特征:数量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2.原因(1)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2)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3.利用要求: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特别提醒】许多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对其造成破坏,使其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1.总体特征: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2.衡量标准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人类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3.利用表现(1)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第45页共45页 (1)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有差别。(2)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一、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1.表现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非可再生资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2.影响(1)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2)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问题探究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属性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属性含义开发利用要求有限性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珍惜、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地域性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第45页共45页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综合利用社会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充分利用二、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利用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主要影响数量的有限性、稀缺性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环境供给的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人类在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条件下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有限要求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数量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应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弥补资源稀缺带来的限制质量的优劣不同的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衡量标准不同,但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的不同的用途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总是表现为某些地方某类资源分布较多,而有些地方则分布贫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导致了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程标准1.分析资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3.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基础知识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自然系统(1)特点第45页共45页 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1)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环境问题的产生(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2.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特别提醒]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一、环境问题的危害1.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1)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2)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3)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探究第45页共45页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原因的性质矛盾冲突表现根本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直接原因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伦理道德原因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不负责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如下表所示:表现成因第45页共45页 资源短缺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环境污染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2.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1)人口数量(2)人均资源消费量(3)技术水平第45页共45页 一、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治理1.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主要表现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①环境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②有些污染物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2.解决环境问题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涵地位目标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第45页共45页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要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程标准1.了解资源安全及资源安全问题的主要含义,理解其内在联系。2.举例分析说明资源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3.结合资料分析判断保障资源安全的主要对策及意义。基础知识一、资源安全问题1.资源安全(1)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2)认定条件:①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稳定、及时和经济的。②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2.资源安全问题(1)产生:因资源供给量少于资源需求量第45页共45页 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危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引发灾难性的后果。(1)实质: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失衡。(2)影响因素:①资源禀赋: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性。②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受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制约。③资源消费需求:与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等有关。二、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1)资源安全的分类战略资源安全非战略资源安全(2)战略资源①概念:指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稀缺性且无可替代。②地位: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资源安全问题,能够动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2.资源安全问题可通过触发和放大环境、经济、军事甚至政治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危机,间接影响国家安全。[特别提醒]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略资源主要是指淡水、土地、石油、铁矿、稀土等,即包括可再生资源,也包括非可再生资源。三、保障资源安全1.对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经济和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地平衡。2.保障资源供给地对策3.资源消费方面地对策第45页共45页 (1)目标:通过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来降低资源需求。(2)实现基础:高度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1.维持资源安全应避免衍生其他安全问题(1)权衡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危害自然环境及其可持续供给资源的能力。(2)权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关系,不能危害其他国家或区域的资源安全。问题探究一、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资源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分类产生原因主要表现资源禀赋问题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性,表现为因资源供给数量达到极限或不稳定造成的资源绝对短缺①可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减少乃至枯竭②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最大更新能力③资源波动幅度超过安全范围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问题资源开发、购买、调配受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制约,表现为技术不足或经济、社会成本过高①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能力不足②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技术风险和区域冲突③资源贸易的市场、经济和运输风险资源消费需求问题受人类对资源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影响,表现为因资源的需求量超过资源供给能力而造成的资源相对短缺①人口增长造成的短缺②消费水平提高造成的短缺③消费质量标准提高造成的短缺1.资源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影响表现典例战略资源严重短缺,能够动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第45页共45页 太平洋岛国瑙鲁曾因向全球出售磷酸盐矿而一度经济繁荣,后随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过触发和放大环境、经济、军事甚至政治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危机,间接影响国家安全中东地区的众多国家围绕约旦河水资源的争夺而进行多次区域战争二、如何保障资源安全主要途径具体对策典例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挖掘资源潜力开发深层地下淡水资源开发替代资源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替代常规能源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增加区外资源调配与贸易我国修建中缅油气管道,进口石油、天然气有效管控战略资源制定相应政策,限制稀土资源出口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我国目前大力推广循环经济使用效益最大化工业生产中废水治理后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大力宣传,增强公民的节约意识规避衍生其他安全问题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开发利用行为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平开发利用我国与相邻国家在有争议地区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策略[方法技巧]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第45页共45页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课程标准1.结合材料,归纳分析我国的能源供需特点及影响。2.运用图表结合实际,理解我国的石油供需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3.举例分析,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4.讨论分析,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保障的主要对策。基础知识一、中国能源供需特点1.能源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1)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2)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3)化石能源消费带来了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2.我国能源供需特点(1)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3)油气资源相对短缺。(4)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特别提醒] 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配置错位,而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不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也会对工程沿线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都会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二、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2.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发展历程供需特点第45页共45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贫油论”盛行,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消费量的增长,1993年再次成为原油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1.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俄罗斯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2.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长距离运输,均可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特别提醒]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会不断增加,而且传统大油田的产量也会有所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开采成本,导致我国的石油稳产难度增大,也会不利于我国的石油安全。一、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资源特点: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2.与煤炭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1)供需空间明显错位导致的运输安全风险(2)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产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②消费过程中的问题:释放污染性气体,造成酸雨和严重雾霾;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二、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1.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第45页共45页 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1.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2)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3)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4)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2.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1)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等。(3)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问题探究一、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1.我国能源供需面临的五大挑战内容具体表现人均资源量少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居第11位,天然气可采储量居第14位,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但是人均煤炭、石油的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值的1/2和1/10左右人均能源消费量低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美国的1/10,人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2%单位产值的能耗高第45页共45页 我国的能源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的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之一。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约1/4,而我国却占2/3能源安全受到威胁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呈上升趋势,200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0%,预计2050年将达到50%2.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西多东少、北多南少。(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4)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拓展延伸]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①国内石油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③国际石油资源竞争激烈;④进口来源单一,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⑤运输方式和运输通道较单一,过分依赖海洋运输,单一的运输路线;⑥缺乏石油战略储备。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1.主要措施(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2)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2.积极开发新能源是实现能源利用多元化结构的主要举措第45页共45页  优点缺点利用形式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太阳能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光热转换、光电转换降水较少、光照充分的地区:西北、青藏高原风能风力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不稳定,季节变化大,市场距离远,发送难风力发电风力较大的地区: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地区水能发电成本较低,无空气污染可能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水力发电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的地区潮汐能干净,无污染能源密度小,修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利用潮汐进行发电沿海地区生物能可再生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也造成资源浪费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气我国广大地区地热能成本低廉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常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3.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耕地问题及采取的措施。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础知识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的含义: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2.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第45页共45页 1.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特别提醒]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一、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1)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第45页共45页 1.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的手段(1)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①跨区调剂方向:以前是“南粮北调”,目前是“北粮南运”②目前的粮食净调出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3)建立粮食储备。[特别提醒]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在此前提下,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途径。一、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总体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3.面临的主要挑战(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2)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3)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4.主要对策——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1)耕地数量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2)耕地质量方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轻巧记忆]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第45页共45页 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措施: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问题探究一、我国耕地资源现状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污染和退化严重。(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5)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2.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原因表现自然原因耕地比重小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耕地分布不均且水土配合查耕地北多南少,水资源南多北少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中、低产田各占1/3左右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侵蚀耕地人为原因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土地的高强度利用耕地退化严重不合理灌溉和施用农药耕地污染严重二、耕地保护与我国的粮食安全第45页共45页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1.列举实例,知道海洋空间的构成,开发利用的领域及主要方式。2.结合实例展示人类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评价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影响。3.通过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的意识观念。基础知识一、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概述: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技术的日渐成熟,海洋空间将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2.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展(1)最初的开发利用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2)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3)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第45页共45页 等多个领域。1.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认识(1)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2)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环节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随着技术的发展,海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全球的热点。一、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1.使国土空间增大,增加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给。2.辽阔的海洋空间资源是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广阔天地。3.海洋空间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力。4.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5.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不仅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又可以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二、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1.海洋国土概述(1)概念: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是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①一国内的内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②一国对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国土并不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只享有某些事项的管辖权和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2.主要影响第45页共45页 (1)海洋国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主张管辖的海域、海岸线和岛屿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广阔的海洋空间资源。(2)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是宣示海洋国土主权、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对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随着各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的扩大,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摩擦,进而影响相关各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应用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和平处理海洋空间资源争端,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问题探究一、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利用领域和利用方式利用领域利用方式海域上空航空航线海面及水体跨海大桥、人工岛、海上石油平台、交通运输、海港建设、填海造陆海底海底城市、海底隧道、海底光缆、储藏空间海岸带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及意义类型分布开发利用意义海洋空间资源交通空间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①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的生活空间;②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生产空间海上电站、人工岛、填海造陆、海洋牧场等通讯空间海底电缆等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娱乐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等第45页共45页 1.加强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我国还拥有总长约1.8万千米的大陆岸线和总长约1.4万千米的海岛岸线,以及大大小小的海盗11000多个。这些海域,海岸线和岛屿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广阔的海洋空间资源。对其有效管控,积极进行开发利用,对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及其重要。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程标准1.了解环境安全的含义及理解的两个角度。第45页共45页 2.举例说明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及主要的表现类型。3.结合资料分析,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基础知识一、环境安全问题1.环境安全(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2)两个角度①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环境安全问题(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2)主要类型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露、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计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1.环境安全的地位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第45页共45页 (1)可能通过危机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2)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3.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2)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认识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系第45页共45页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1.了解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结合资料分析突发环境事件及跨境污染问题的影响。3.掌握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基础知识一、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1.概念: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2.特点:具有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成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3.主要影响(1)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3)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二、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第45页共45页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1)污染物跨国传输: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2)废弃物跨国转移: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3)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2.主要影响(1)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2)引发跨境环境污染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一、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1.重点关注的环节2.主要应对措施(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①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②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③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①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②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③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④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第45页共45页 1.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的两种方式问题探究一、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特点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典例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如今核心区仍然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接连引发日本民众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影响国家安全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途径及国际合作的应对措施(1)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2)国际合作的应对措施第45页共45页 第一,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第二,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第三,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1.运用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依据和类型。2.运用实例,认识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3.结合实例资料,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基础知识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及特点: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2.生态退化的危害(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3.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二、实施生态修复1.概念: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2.主要类型第45页共45页 (1)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2)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3.我国的做法:我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国家之一,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或两者相结合的重要生态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三、建立自然保护区1.概念: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保护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3.保护要求(1)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2)对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4.划定要求:按照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执行不同的生态保护标准,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5.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意义(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护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3)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基地。(4)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第45页共45页 [特别提醒]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问题探究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的生态退化表现及其影响1.破坏森林的危害第45页共45页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立1.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依据(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第45页共45页 (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的主要环节。2.运用图表,了解主要的温室气体及与温室效应的原理。3.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4.结合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基础知识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20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以变暖为突出特征。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2.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地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3.碳循环(1)含义: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地循环。(2)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4.大气温室效益不断增强的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第45页共45页 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采取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2.采取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1)各国都要基于“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2)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3)各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问题探究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1.全球变暖的原因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第45页共45页 影响表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加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区的安全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产生影响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3.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程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第45页共45页 2.结合资料,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3.结合实例,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及措施。基础知识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人与环境的关系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时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现代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2)两大要求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第45页共45页 1.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2)主要途径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探究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安全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第45页共45页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2.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根本(1)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2)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第45页共45页 第二、三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 国际合作课程标准1.查阅资料,了解并识记保障战略资源安全的主要举措。2.结合实例,理解并掌握保障环境安全的主要措施。3.结合实例,列举推动公众参与的主要行为表现。4.运用资料分析,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基础知识一、国家战略与政策1.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1)目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战略资源地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2)主要措施①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第45页共45页 ②加强战略资源储备。③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1.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1)目标: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2)主要措施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②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③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3.推动公众参与(1)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2)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二、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3)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2.目前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资金援助;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3.中国在行动(1)主要姿态: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2)主要表现第45页共45页 ①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协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②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③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问题探究国家战略与政策1.我国的国家战略与政策主要着眼点主要措施典例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严格审核稀土矿资源的开矿许可加强战略资源储备我国目前已经建设多处石油储备基地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我国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安全运行多年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国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了众多的自然保护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我国已建立大气、水等环境污染检测网络,对常规污染指标进行监测预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我国成功及时处置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推动公众参与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公众的环保义务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设立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国家环保部门在网站上公布环境违法举报电话、信箱等第45页共45页 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体现大国担当(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必要性典例主要途径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征,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全球变暖是涉及全人类各国的共同面临的问题①签署公约及履约;②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③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④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⑤资金援助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湄公河流域的沿线国家在我国的倡议下进行了有效的共同开发合作全球化时代要求任何一个国家要有国际视野,共同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谁都不能独善其身(2)我国的大国担当①我国批准了关于臭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②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③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第45页共4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1-10-31 11:44:12 页数:45
价格:¥9.99 大小:1.76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