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9

2/129

3/129

4/129

剩余1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n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知识点1大气的组成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回答1—2题。1.干洁空气中体积约占21%的是()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臭氧答案1.C干洁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n知识点1大气的组成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回答1—2题。2.干洁空气中有极少的二氧化碳和臭氧,下列关于两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二氧化碳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C.臭氧不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D.近些年来,高纬地区易出现“臭氧空洞”现象答案2.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近些年来,南极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现象。\n知识点1大气的组成[原创题]下面图1为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灰景象图,图2为2022年1月某日雾霾笼罩某城市的景象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大气成分中,与两图所示景象都密切相关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杂质答案3.D图1所示为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灰;图2所示为雾霾,其形成离不开大气中的杂质。所以两者都与空气中的杂质有关,D项正确。\n知识点1大气的组成[原创题]下面图1为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灰景象图,图2为2022年1月某日雾霾笼罩某城市的景象图。读图回答3—4题。4.图2所示雾霾景象的形成还离不开另一种大气成分。下列关于该大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上空少于陆地上空B.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增多C.与雨、雪的形成密切相关D.北京冬季该成分含量多于夏季答案4.C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图2所示雾霾景象的形成还离不开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A项错误;在垂直方向上,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B项错误;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C项正确;北京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水汽含量大于冬季,D项错误。\n知识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发射升空,该载人飞船在距离地面150km以上的轨道上运行半年,于2022年4月16日返回地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6题。5.该载人飞船从飞行轨道降落到地面依次经过()A.对流层、臭氧层、平流层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D.电离层、对流层、平流层答案5.C读图可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飞行轨道降落到地面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含臭氧层)和对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C项正确。\n知识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发射升空,该载人飞船在距离地面150km以上的轨道上运行半年,于2022年4月16日返回地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6题。6.该载人飞船从飞行轨道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大气()A.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小B.臭氧浓度先增大再减小C.固体杂质含量基本不变D.温度先降低再升高答案6.B从地面到高层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固体杂质、水汽等都越来越少。从地面到臭氧层,臭氧浓度增大,过了臭氧层臭氧浓度减小。由图可知,从地面到顶层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本题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从飞行轨道降落到地面”,结合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n知识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回答7—9题。7.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减→递增B.递增→递减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答案7.D气球上升至100km高空处,说明其从地面往上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到达高层大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的气温会随着高度增加先递减再递增。故选D项。\n知识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回答7—9题。8.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层应是()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答案8.A水汽集中在对流层,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应是对流层,选择A项。\n知识点2大气的垂直分层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回答7—9题。9.该探空气球上升至某一高度时,与基站的通信发生异常,该高度可能处于()A.臭氧层B.电离层C.对流层D.平流层答案9.B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该高度可能处于电离层,选择B项。\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2021年6月17日,我国某地雨后天晴,小明同学将拍摄到的火烧云景象,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标题发到朋友圈,获得众人点赞。下图为小明同学拍摄到的画面。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天气现象发生于大气层中的()A.臭氧层B.高层大气C.平流层D.对流层答案1.D火烧云是天空出现的赤色云霞。云、雨等天气现象都出现在对流层,D项正确。\n2021年6月17日,我国某地雨后天晴,小明同学将拍摄到的火烧云景象,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标题发到朋友圈,获得众人点赞。下图为小明同学拍摄到的画面。据此回答1—2题。2.与连续晴天相比,此时近地面空气中含量明显降低的成分是()A.水汽B.二氧化碳C.杂质D.氧气答案2.C降水会将空气中的杂质沉降到地面,因此与连续晴天相比,雨后天晴空气中杂质含量明显降低,C项正确。与连续晴天相比,夏季雨后空气中水汽含量升高,A项错误。与连续晴天相比,雨后天晴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不大,B、D项错误。\n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3—5题。3.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A图中大气层高度位于12km—50km之间,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在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只有①曲线符合。\n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3—5题。4.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C.臭氧D.人类活动答案4.C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n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3—5题。5.下列关于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答案5.D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排除A、B、C项。读图分析①曲线可知其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n6.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m高度,理论温度为T,3000m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图乙为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Ts稳定在-8℃,则该城市气温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n答案6.解析第(1)问,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约0.6℃。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出现逆温现象,则逆温结束的条件是Ts<T。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解答。设城市近地面气温为T',则T=T'-0.6℃/100m×3000m=T'-18℃。逆温结束的条件是:Ts<T'-18℃,即-8℃<T'-18℃。故T'>10℃,即城市近地面气温上升到10℃以上,逆温才能结束。然后,在图乙的纵坐标找到10℃与气温日变化曲线上的交点,再看此交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可判断时间约为8时。第(2)问,依据本问给出的条件和第(1)问的计算结果可得出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10时以后。答案(1)108(2)10\n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湖面海拔3059米。晴天时,茶卡盐湖湖面就像镜子一样将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游客去茶卡盐湖游玩的最佳季节是夏季,在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晚要注意保暖。据此回答1—2题。1.茶卡盐湖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大气的()A.辐射B.散射C.吸收D.反射答案1.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B项正确。\n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湖面海拔3059米。晴天时,茶卡盐湖湖面就像镜子一样将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游客去茶卡盐湖游玩的最佳季节是夏季,在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晚要注意保暖。据此回答1—2题。2.游客在白天需做好防晒,夜晚要注意保暖的主要原因是()①白天大气保温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地面辐射强④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2.D茶卡盐湖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所以白天要做好防晒。由于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所以要注意保暖。①③错误,②④正确。D项正确。\n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a、b、c分别代表()A.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D.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答案3.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又把热量辐射到大气中,大气吸收热量以后又把热量返还给地面一部分。图中,a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b从地面到大气,是地面辐射;c从大气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故选B项。\n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aB.bC.cD.d答案4.C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可以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C项正确。\n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5—6题。5.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答案5.D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长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故D项正确。\n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5—6题。6.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答案6.B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故C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差异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差异的原因,D项错误。\n下面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据此回答7—9题。7.图甲中()A.②比①细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B.雾霾天④将增强C.③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D.⑥削弱太阳辐射答案7.C图甲是大气受热过程图,②比①细是因为大气削弱作用强,A项错误。雾霾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减小,④将减弱,B项错误。③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C项正确。⑥表示大气逆辐射,D项错误。\n下面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据此回答7—9题。8.图乙所示做法的最终目的是()A.增加照明B.增加大气密度C.保温预防霜冻D.庆贺丰收答案8.C深秋季节云层较薄,图乙所示做法会释放烟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尘埃等的含量,进而增加大气密度,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预防霜冻的作用。点燃煤炉并不是为了增加照明。增加大气密度并不是最终目的。点燃煤炉与庆贺丰收无关。C项正确。\n下面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据此回答7—9题。9.与图乙中的做法目的不同的方式是()A.用鼓风机通风B.覆盖秸秆C.提前浇水D.搭塑料棚答案9.A在农业生产中,用鼓风机通风主要是为了加快空气流动,与预防霜冻关系不大,A项符合题意。覆盖秸秆、提前浇水、搭塑料棚,目的都是保温预防霜冻,B、C、D项不符合题意。\n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要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其赤道附近中午温度高达127℃,夜晚最低可达-183℃。下图为月球和地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10.和月球相比,地球表面的辐射过程要复杂得多,主要原因是地球()A.存在大气层B.存在高级生命C.存在液态水D.表面形态复杂答案10.A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地球由于存在大气层,比月球表面辐射多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及大气逆辐射等过程,地球表面的辐射过程要比月球复杂得多,A项正确。\n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要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其赤道附近中午温度高达127℃,夜晚最低可达-183℃。下图为月球和地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11.和地球相比,月球表面夜晚温度要低很多,主要原因是月球上夜晚不存在()A.地面辐射B.大气逆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反射答案11.B因为月球无大气层,所以其夜晚不存在大气逆辐射,不能够补偿月球表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导致其夜晚表面温度比地球低很多,B项正确。月球夜晚存在地面辐射,即图中的月球表面辐射,A项错误。月球和地球夜晚都不存在太阳辐射和大气反射,C、D项错误。\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某年12月9日6时,山东省气象台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持续至上午,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据此回答1—2题。1.从大气角度考虑,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强浓雾的天气及原因可能是()A.晴天 夜晚大气逆辐射强B.晴天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C.阴天 夜晚大气逆辐射强D.阴天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答案1.B晴天,白天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充足;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幅度大,水汽易凝结成雾。B项正确。\n某年12月9日6时,山东省气象台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持续至上午,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据此回答1—2题。2.山东省浓雾严重威胁交通安全,主要是由于浓雾()A.削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提高了地表温度D.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答案2.D浓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大气能见度降低。D项正确。\n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北京市某年12月15日、16日天气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③答案3.B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①)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传到地面(②),地面吸收热量后以地面辐射(④)形式放出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由此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B项正确,A、C、D项错误。\n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北京市某年12月15日、16日天气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4.与15日相比,16日气温日较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A.②增强,③减弱B.②减弱,③增强C.①减弱,③增强D.②增强,④减弱答案4.A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影响,并且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C项错误;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5日为多云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少;16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也会相应增多,所以与15日相比,16日②增强、④增强,B、D项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15日为多云天气,大气逆辐射比较强,16日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所以与15日相比,16日③减弱,故A项正确。\n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地膜覆盖的好处表现在保温、保水、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5—6题。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少①的损失B.减少②的损失C.减少③的损失D.减少④的损失答案5.B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向外辐射的热量,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图中②是地面辐射,故B项正确。\n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地膜覆盖的好处表现在保温、保水、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5—6题。6.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6.C夏季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故选C项。\n太阳热反射涂料是指能够涂在物体表面,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率,并能将吸收的热能以长波形式辐射到外部空间,能够有效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一种功能性材料。目前太阳热反射涂料多用于涂抹沥青路面,下图示意沥青路表面热反射涂层。读图回答7—8题。7.沥青路面涂抹太阳热反射涂料可以增强()A.太阳辐射B.地面反射C.大气辐射D.大气反射答案7.B结合材料可知,太阳热反射涂料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率,因此沥青路面涂抹太阳热反射涂料可以增强地面反射,B项正确。\n太阳热反射涂料是指能够涂在物体表面,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率,并能将吸收的热能以长波形式辐射到外部空间,能够有效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一种功能性材料。目前太阳热反射涂料多用于涂抹沥青路面,下图示意沥青路表面热反射涂层。读图回答7—8题。8.城市沥青路面广泛使用太阳热反射涂料技术,能够()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增加空气湿度C.加快城市风速D.增大昼夜温差答案8.A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城市沥青路面广泛使用太阳热反射涂料技术,可以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进而降低城市路面温度,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项正确。\n受全球变暖影响,某年2月,南极乌克兰维尔纳茨基科考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西瓜雪”,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西瓜雪”是雪藻在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时快速生长,雪藻所含色素将积雪染成红色的一种现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9.相比普通的雪,“西瓜雪”的出现会使图中()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答案9.C“西瓜雪”为红色,而普通的雪为白色,与普通雪相比,“西瓜雪”反射率较低,因此“西瓜雪”的出现会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③增强),进而导致地面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又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②增强),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④增强),C项正确,B、D项错误。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西瓜雪”的出现对①影响不大,A项错误。\n受全球变暖影响,某年2月,南极乌克兰维尔纳茨基科考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西瓜雪”,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西瓜雪”是雪藻在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时快速生长,雪藻所含色素将积雪染成红色的一种现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10.“西瓜雪”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A.存量增多B.厚度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覆盖面积扩大答案10.C由上题可知,“西瓜雪”的出现使地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地表升温加速,导致积雪融化速度加快,积雪存量减少,积雪厚度减小,积雪覆盖面积减小,C项正确。\n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霞是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有朝霞和晚霞之分。空气中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霞的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艳丽的橙红色,成为火烧云,每当出现此景观,都会成为朋友圈疯传的照片。同时,辛勤劳作的农民还总结出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下图为霞的形成过程示意图。(1)描述霞的形成过程。(2)推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原因。(3)说明朝霞、晚霞照片总会被人晒到朋友圈的理由。\n答案11.解析第(1)问,结合大气对光的削弱(散射)作用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朝霞和晚霞的形成原理,以及阴雨天气的形成条件,分析朝霞出现时容易出现阴雨天气、而晚霞出现时容易出现晴天的原因。第(3)问,结合朝霞、晚霞的特点分析即可。答案(1)早晨和傍晚,由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地平面上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这些光经过空气分子或杂质等散射后,天空形成绚丽的色彩。(2)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汽、较大颗粒物较多,大气状态十分不稳定,预示云雨天气即将到来,随着太阳的上升,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阴雨天气;由于白天太阳的照射,傍晚时分空气中的水较少,因此晚霞一般是由尘埃等散射阳光形成的,同时太阳下落后对流较弱,空气较稳定,天气一般较好。(3)美丽、壮观;出现时间短;区域性较强。\n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此时,我们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点蜡烛切大葱和洋葱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大葱或洋葱时点燃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A.空气受热加大风速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答案1.C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会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空气下沉,故能减少切大葱或洋葱对眼部的刺激,C项正确、D项错误;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差密切相关,空气受热或空气遇冷导致大气垂直运动,A、B项错误。\n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此时,我们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点蜡烛切大葱和洋葱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2.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点燃的蜡烛附近空气环流情况的是()答案2.A点燃的蜡烛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其两侧空气下沉,形成环流,故选A项。\n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00cm、60cm、50cm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杯热水(A杯)和一杯冰块(B杯),然后用塑料薄膜把缸的顶部密封,在塑料薄膜上开一个小孔,点燃一束香,插入小孔(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看到烟雾在玻璃缸内A、B、C、D之间形成了一个环流。(1)这个实验要验证的是环流,其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④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n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2)下面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够正确反映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及其等压面弯曲形态的是图。图中B、D两点中气压较低的是点;A、B两点相比,气压更高的是点。\n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答案3.解析第(1)问,这个实验验证的是因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产生的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发生水平运动。故B项正确。第(2)问,热力环流中,热的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等压面向地表方向凹陷,对应高空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冷的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对应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所以甲图正确。同一地点的近地面气压比高空气压高,所以B地气压高于D地气压。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A点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即A点气压低于B点。答案(1)热力B(2)甲DB\n知识点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当地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山坡上,一方面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山谷风引起的低温对茶树造成冻害。据此回答4—5题。4.山谷风易引起山坡产生云雾,主要是因为()A.夜晚谷底气流下沉B.白天山坡气流下沉C.夜晚谷底气流上升D.白天山坡气流上升答案4.D山谷地区,在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云雾,D项正确、B项错误。夜晚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谷底气流上升,山坡不易产生云雾,A、C项错误。\n知识点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当地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山坡上,一方面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山谷风引起的低温对茶树造成冻害。据此回答4—5题。5.山谷风引起低温冻害时,近地面气压状况表示正确的是()答案5.C夜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因此低温冻害多发生在夜间,A、D项错误。山谷风引起低温冻害时,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此时山坡上降温快,气温较低,谷底上方同高度降温慢,气温较高,因此山谷等温面向上凸,等压面向下凹,B项错误、C项正确。\n知识点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2022广东珠海高一(上)期中考试]《台海使槎录》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变化:“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下图示意台湾原鹿耳门港和福建厦门港位置。据此回答6—7题。6.下图能反映厦门港“早西”(早晨吹西风)的热力环流是()\n知识点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答案6.C受地面辐射散失热量的影响,夜间陆地气温不断降低,到早晨(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A、D项错误;与此同时,海洋热量散失较慢,气温较高,近海面气压较低,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由西边的陆地吹向东边的海洋,为西风,C项正确、B项错误。\n知识点2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2022广东珠海高一(上)期中考试]《台海使槎录》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变化:“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下图示意台湾原鹿耳门港和福建厦门港位置。据此回答6—7题。7.推测商船每日借助风力(顺风)进出原鹿耳门港的规律是()①早晨出港②早晨进港③午后出港④午后进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7.B读图可知,原鹿耳门港位于台湾岛西南部、台湾海峡东岸。根据材料可知,该港口早上吹东风,即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利于商船出港,①正确、②错误;午后吹西风,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利于商船进港,③错误、④正确。B项正确。\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沈阳市民张先生拍摄到一幅地理“奇景”(见图1):高低不同的两根烟囱,排出的烟雾居然向两个方向飘散。其中较高的烟囱高约百米,白色烟雾的飘向大致是正西方向;较低的烟囱高约30米,烟雾的飘向却是正东方向。读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见图2),回答1—2题。1.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气温:②>③>①>④B.气压:①>②>③>④C.气温:③>②>④>①D.气压:②>③>①>④答案1.C读图2,根据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处判断,②④处是高压,①③处是低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②>③,④>①;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气压:②>①,③>④。因此,气压:②>③>④>①,B、D项错误。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近地面温度高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温度低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故气温:③>②,由于③地气温高于②地,①④两处海拔相同,因此④处的气温高于①处。因此,气温:③>②>④>①,C项正确,A项错误。\n沈阳市民张先生拍摄到一幅地理“奇景”(见图1):高低不同的两根烟囱,排出的烟雾居然向两个方向飘散。其中较高的烟囱高约百米,白色烟雾的飘向大致是正西方向;较低的烟囱高约30米,烟雾的飘向却是正东方向。读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见图2),回答1—2题。2.烟囱可能位于()A.甲地附近B.乙地附近C.丙地附近D.丁地附近答案2.D高低不同的两根烟囱,排出的烟雾向两个方向飘散,高空的烟雾参与的是高空大气水平运动,风向西吹,说明高空气压东高西低;低空的烟雾参与的是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烟雾向东飘散,说明风向东吹,近地面气压是西高东低,丁地附近最符合,D项正确。甲、丙两地大气进行垂直运动;乙地附近近地面气压是东高西低,高空气压是西高东低。A、B、C项错误。\n尘卷风是因近地面局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的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3—4题。3.尘卷风发生时,对应近地面的气压为()A.热低压B.冷低压C.热高压D.冷高压答案3.A由材料可知,尘卷风发生时,对应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热低压,A项正确。\n尘卷风是因近地面局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的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3—4题。4.下列区域中,容易发生尘卷风的是()A.干燥的河滩B.荒漠中的湖泊C.沙漠中的绿洲D.大面积的草坪答案4.A容易发生尘卷风的地区地表存在强烈的局部受热不均的状况,且有一定数量的尘土。干燥的河滩吸热快,容易与周边区域产生局部温差,而且尘土和细沙较多,容易形成尘卷风,A项正确;荒漠中的湖泊虽然和周边区域存在冷热不均的状况,但湖面没有尘土和沙子,B项错误;沙漠中的绿洲吸热慢,不易形成尘卷风,C项错误;大面积的草坪相对受热均匀,且尘土较少,D项错误。\n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一般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常产生于门窗相对或有类似通道的房间中。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图中石质地面在穿堂风形成中起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C.增大房屋前后的温差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答案5.C和普通地面相比,石质地面正午增温快,可增大屋前屋后的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从而增强穿堂风,C项正确。\n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一般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常产生于门窗相对或有类似通道的房间中。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6.我国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B.房屋门窗的朝向为东西向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在前后居室(南北向)间墙上设窗或门洞答案6.D我国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一是要增强穿堂风;二是要有过风通道。正午时,南北朝向的房屋,屋前屋后的温差最大,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B项错误;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会污染“堂”内空气,A项设计不合理;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与穿堂风的形成关系不大,C项错误;在前后居室(南北向)间墙上设窗或门洞,为穿堂风提供过风通道,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D项正确。\n7.[2022山西太原高一期末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教室开门时,坐在门口的同学常会感到腿部尤其冷,老师建议大家通过实验解释这一现象。图中线段示意教室开门时空气的流动路线。(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冬季教室开门时坐在门口的同学感到腿部尤其冷的原因。(2)在图中的空气流动路线上加绘箭头,表示教室开门时空气的运动方向。(3)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小明同学在门框上下分别粘贴了纸板进行实验观察,但效果不佳。请帮他提出改进建议。\n答案7.解析第(1)问,冬季,教室内温度高于教室外,教室内热空气上升、教室外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教室外高于教室内,上部气压教室外低于教室内,开门时热空气从门框上部由教室内流向教室外,冷空气从门框下部由教室外流向教室内,因此坐在门口的同学感到腿部尤其冷。第(2)问,根据上问的分析绘制出箭头即可。第(3)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冷热不均,教室内外温差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因此可选择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教室;实验采用的纸板,纸板较厚较硬,不易被微风吹动,因此可选择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进行实验;风和人员走动都会干扰实验效果,因此可选择静风环境,减少人员走动。答案(1)冬季,教室内外冷热差异明显;教室外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教室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近地面教室外(高压区)的冷空气流向教室内(低压区),坐在门口的同学感到腿部尤其冷。(2)空气运动方向为逆时针,如下图。(3)选择更轻薄的纸条(或纱巾)或点燃蜡烛进行实验;选择室内外温差大的教室;选择静风环境,减少人员走动等。\n专项拓展训练\n专项1大气成分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下图示意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据此回答1—2题。1.由图可知,1740—20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逐渐升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②人类大规模毁坏森林③人口激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④火山喷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A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量增加,同时,人类大规模毁坏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下降。\n专项1大气成分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下图示意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据此回答1—2题。2.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A.气候变暖B.臭氧空洞C.酸雨增多D.雾霾增多答案2.A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将导致全球变暖。\n专项2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北京怀柔区的雁栖湖(下图)水面广阔,湖水清澈,每年春秋两季常有成群的大雁在此栖息,故而得名。现在的雁栖湖已经成为北京市民假期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据此回答3—4题。3.雁栖湖旁有一度假村,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雁栖湖与度假村之间近地面风向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3.B白天湖面升温慢,陆地升温快,近地面气压陆地低于湖面,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①错误、③正确;夜晚陆地比湖面降温快,近地面气压陆地高于湖面,风从陆地吹向湖面,②错误、④正确。B项正确。\n专项2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北京怀柔区的雁栖湖(下图)水面广阔,湖水清澈,每年春秋两季常有成群的大雁在此栖息,故而得名。现在的雁栖湖已经成为北京市民假期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据此回答3—4题。4.造成度假村近地面风向昼夜变化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不同B.人类活动差异C.地势起伏不同D.热力性质差异答案4.D由上题分析可知,度假村与雁栖湖地表物质不同,由于热力性质差异,度假村近地面风向发生昼夜变化,D项正确;同一区域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差异较小,A项错误;地势起伏没有昼夜变化,C项错误;近地面风向的昼夜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B项错误。\n专项3城市热岛效应下图是我国江汉平原某城市某年2月27日20时气温实况图。读图回答5—6题。5.形成此图所示热岛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废热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大C.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增多D.城市上空云量多,保温作用强答案5.A读图可知,气温高的地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所以形成此图所示热岛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废热。\n专项3城市热岛效应下图是我国江汉平原某城市某年2月27日20时气温实况图。读图回答5—6题。6.下面是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经过城市中心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四幅图中,绘制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6.C城市中心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所以在同一等高面上,城市中心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由于城市中心区气温高,气压低,所以在同一等高面上,城市中心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故丙图正确。\n易错疑难集训\n教材易混易错集训\n易错点  不能准确判断影响气温的辐射作用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而且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的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回答1—2题。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①增强B.使②增强C.使③增强D.使④增强\n易错点  不能准确判断影响气温的辐射作用答案1.A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图中①),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n易错点  不能准确判断影响气温的辐射作用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而且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的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回答1—2题。2.对降温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n易错点  不能准确判断影响气温的辐射作用答案2.B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错因分析本题组易错的是第1题,同学们容易错选D项。部分同学会认为鸟粪可以使空气中尘埃颗粒增多,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而忽视了材料及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实际上,由材料可知,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而大气逆辐射增强不利于北极地区气温降低,因此,大气逆辐射增强不是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的主要体现。\n常考疑难问题突破\n疑难点  热力环流的应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的气温存在差异,导致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流动形成的风称为冰川风。珠峰北坡的绒布河谷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南、西三面被高山环抱。实验人员沿河谷底部设置了甲、乙、丙三个站点,测得三个站点白天都会受到偏南风影响,其中甲站点测得的偏南风明显强于乙、丙两站点。该偏南风的强弱受冰川风、山谷风等共同影响。下图为绒布河谷南北方向剖面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1)判断甲、乙、丙三个站点白天测得的偏南风为(填“山谷风”或“冰川风”)。(2)简要说明三个站点白天测得的偏南风的形成原理。(3)分析甲站点的偏南风强于乙、丙两站点的主要原因。\n疑难点  热力环流的应用答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白天都会受到偏南风的影响,且该偏南风的强弱受冰川风、山谷风等共同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该河谷白天吹谷风,结合材料“绒布河谷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南、西三面被高山环抱”可得出,该谷风不可能是偏南风。冰川风是冷空气沿着冰雪表面流动形成的风,结合图中冰川分布可知,偏南风应该是冰川表面向下流动的冷空气形成的冰川风。第(2)问,冰川风的形成原理主要结合冰川风的定义,从冰雪表面反射率高、冰雪融化吸收热量导致冰川表面温度较低,以及冷空气收缩下沉沿着冰川表面向下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图中风向可知,三个站点不仅受到向北吹的冰川风影响,还受到向南吹的偏北风影响。该偏北风的成因主要从谷地白天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较高等过程进行分析。甲站点距离该偏北风源地较乙、丙站点远,距离偏南风(冰川风)源地较乙、丙站点近,受偏南风(冰川风)的影响较乙、丙站点大,所以其偏南风强于乙、丙站点。答案(1)冰川风(2)冰雪表面反射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加上冰雪表面融化会持续吸收热量,使得冰雪表面温度比同高度大气温度要低;接近冰川表面的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北)流动,形成偏南风(冰川风)。(3)白天谷地受热较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谷地气压较高,产生向南运动的气流,对偏南风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位于北部的乙、丙两站点距冰川较远,偏南风强度较弱;距冰川较近的甲站点受冰川风的影响较大,偏南风强度更强。\n疑难点  热力环流的应用难点透视本题以绒布河谷南北方向剖面示意图为背景,将山谷风与冰川风结合起来考查,需要同学们在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山谷风、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对同学们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分析出山谷风、冰川风的风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冰川风是沿着冰川表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形成的偏南风,白天山谷地区吹沿着周边山坡上升的谷风。\n章末培优专练\n综合素养创新应用\n同学们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观察、识别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并能说明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n素养1解密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尾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后面往往会留下一个“尾巴”(即飞机尾迹,又叫飞行云),有时这个“尾巴”又细又长且在天空长时间停留,有时又会很短且很快消失。民航航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是固定的。下图示意民航客机飞行时留下的“尾巴”。据此回答1—2题。1.民航客机在高空飞行时留下的飞机尾迹是飞机()A.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B.在飞行过程中,把天空的云划成了条痕状C.在飞行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气体D.在飞行时为了美观有意排出的烟雾答案1.A飞机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水蒸气,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会出现“尾巴”,故选A项。\n素养1解密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尾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后面往往会留下一个“尾巴”(即飞机尾迹,又叫飞行云),有时这个“尾巴”又细又长且在天空长时间停留,有时又会很短且很快消失。民航航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是固定的。下图示意民航客机飞行时留下的“尾巴”。据此回答1—2题。2.影响民航客机尾迹在天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大气的()A.温度、透明度和运动状态B.温度、湿度和透明度C.湿度、透明度和运动状态D.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答案2.D民航客机尾迹为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痕迹,影响其在天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大气的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温度适宜,水蒸气易凝结;湿度较小,天空晴朗,尾迹较明显;大气稳定,形成的云雾不易被吹散,停留时间长。故选D项。\n素养1解密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尾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素养探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飞机从头顶飞过时,机身后面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的现象。本题组要求同学们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充分考查了同学们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n素养2“阳光保暖房”的保温作用原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我国西藏某地海拔4500米以上建有“阳光保暖房”(如图2)。住上这种房子,人们再也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以前人们“四季穿棉袄”的原因是()A.海拔高,水汽少,①较少B.多晴朗天气,②较少C.纬度高,风力大,③较多D.海拔高,空气稀薄,④⑤较少答案3.D根据图1的箭头方向判断,①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④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材料信息表明,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少,即④⑤较弱,气温低,导致人们“四季穿棉袄”,D项正确。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①较少,对对流层大气温度影响小,排除A项。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较多,排除B项。当地纬度不高,且③与风力关系较小,排除C项。\n素养2“阳光保暖房”的保温作用原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我国西藏某地海拔4500米以上建有“阳光保暖房”(如图2)。住上这种房子,人们再也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4.下列地理现象中,与“阳光保暖房”原理一致的是()A.夏季白天多云时不会太热B.晴朗的天空常呈蔚蓝色C.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D.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答案4.C“阳光保暖房”是依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建设的。夏季白天多云时不会太热,这是因为多云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与保温作用原理不同,A项错误。晴朗的天空常呈蔚蓝色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主要与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与保温作用无关,B、D项错误。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这是因为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热量较少,气温较高,与“阳光保暖房”原理一致,C项正确。\n素养2“阳光保暖房”的保温作用原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素养探究本题组以我国西藏某地“阳光保暖房”为材料,考查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的原因以及“阳光保暖房”原理,要求同学们对西藏地区有相应的认知。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而“阳光保暖房”则是利用大气的保温作用,这考查了同学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n素养3除霾塔的热力环流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和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如下图)。玻璃集热棚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读图回答5—7题。5.符合白天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的示意图是()答案5.B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较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最终进入大气,起到除霾的作用,B项正确。\n素养3除霾塔的热力环流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和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如下图)。玻璃集热棚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读图回答5—7题。6.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环境条件是()A.晴朗无风的白天B.晴朗无风的夜晚C.阴雨多风的白天D.阴雨多风的夜晚答案6.A晴朗无风的白天,鹅卵石升温快,且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多,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使集热棚内外的温差更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向集热棚内流动,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A项正确。晴朗无风的夜晚集热棚内外的温差没有晴朗无风的白天大,除霾塔工作效率不是最高,B项错误。阴雨多风的天气,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吹散,空气质量较好,除霾塔工作效率不高,C、D项错误。\n素养3除霾塔的热力环流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和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如下图)。玻璃集热棚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读图回答5—7题。7.地面铺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白天的除霾效率B.提高阴雨天的除霾效率C.减小集热棚内外的温差D.降低集热棚内的夜间温度答案7.A鹅卵石比热容小,升温快,可以在白天吸收热量,提高白天棚内温度,进而提高白天的除霾效率,A项正确。地面铺鹅卵石对于提高阴雨天的除霾效率作用不大,B项错误。增大集热棚内外的温差有利于提高除霾效率,减小集热棚内外的温差不利于提高除霾效率,不是地面铺鹅卵石的主要作用,C项错误。降低集热棚内的夜间温度,不利于夜间棚内空气上升,不利于除霾,D项错误。\n素养3除霾塔的热力环流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素养探究本题组以除霾塔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的应用,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注重一些地理原理的实际应用。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的应用,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n高考真题同步挑战\n[2021广东选考地理·12—13,6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2题。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答案1.C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的时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沉入谷底或盆地,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辐射逆温,C项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项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项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项错误。\n[2021广东选考地理·12—13,6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2题。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答案2.D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较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而降温,D项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较高,A、B项错误。浓云密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C项错误。\n[2020全国Ⅱ卷文综·6—8,12分]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答案3.C长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温度。绿洲与沙漠表面温差越大,长波辐射差值也就越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5时左右绿洲与沙漠表面温差最大,故此时两者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项错误;16—18时,沙漠的温度下降明显,而绿洲温度变化相对较小,说明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项错误;0—6时,绿洲与沙漠温度曲线近乎平行,两者斜率相近,说明凌晨二者降温速率接近,C项正确;6—12时,沙漠温度高于绿洲,说明上午沙漠长波辐射强于绿洲,D项错误。\n据图析题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下图所示。\n[2020全国Ⅱ卷文综·6—8,12分]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4.A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沙漠低,主要是因为其白天地表温度较沙漠低得多,①正确;绿洲夜间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较沙漠强,热量在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过程中被吸收,夜间温度会持续降低,②正确;夜间空气湿度大,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强,大气逆辐射强,对绿洲的保温作用强,绿洲地表温度下降较慢,故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低于沙漠与空气湿度、大气逆辐射无关,③④错误。选择A项。\n[2020全国Ⅱ卷文综·6—8,12分]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答案5.C由图可知,观测时段内沙漠和绿洲地表最低温度均高于12℃,沙漠最高温度接近40℃,绿洲最高温度约27℃,这种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夏季,C项正确;甘肃位于温带内陆地区,1—2月为冬季,绿洲和沙漠地表最低温度一般不会高于12℃,A项错误;4—5月为春季,10—11月为秋末,白天地表温度一般不会高于28℃,B、D项错误。\n[2020浙江7月选考地理·10—11,4分]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6—7题。6.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答案6.B氧化亚氮(N2O)与二氧化碳一样都是温室气体,两者增温作用的原理相同,即能够吸收大量地面辐射,B项正确;氧化亚氮(N2O)具有增温作用是因为其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并不是因为大气辐射总量增加、地面辐射总量增加、地面反射作用增强,A、C、D项错误。\n[2020浙江7月选考地理·10—11,4分]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6—7题。7.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答案7.D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推测其生长过程中不会或很少排放氧化亚氮,A项错误;大气中氮气比较稳定,一般不易转化为氧化亚氮,B项错误;农田秸秆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氧化亚氮,C项错误;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肥中有相当一部分氮没有被作物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会转化为氧化亚氮,D项正确。\n\n全章综合检测\n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大气成分及天气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答案1.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A项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B项错误;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C项错误;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D项错误。\n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2.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 飞机应()A.迅速进行迫降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C.保持原有高度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答案2.D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以保证安全,D项正确。\n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科学家们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即空气污染物增多,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图1示意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3.图l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温度计,读数如图所示。此时,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最可能是()A.25℃B.12℃C.8℃D.6℃答案3.B玻璃瓶起保温作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瓶内气温略高于瓶外气温,故选B项。\n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科学家们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即空气污染物增多,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图1示意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图2中,与其相关的主要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4.C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会增多,大气逆辐射④也会增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故选C项。\n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科学家们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即空气污染物增多,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图1示意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5.图2中,导致“地球变暗”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5.B“地球变暗”是空气中污染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的。故选B项。\n“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在夏季昼夜气温均比附近沙漠、戈壁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据此回答6—8题。6.与绿洲相比,夏季白天沙漠地区气温很高,主要原因是()A.大气辐射强B.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多C.地面辐射强D.大气保温作用强答案6.C由所学知识可知,夏季白天沙漠吸收太阳辐射比绿洲多,地面升温比绿洲快,地面辐射比绿洲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比绿洲多,气温比绿洲高,B项错误、C项正确;夏季白天沙漠地区气温比绿洲高与大气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关系不大,A、D项错误。\n“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在夏季昼夜气温均比附近沙漠、戈壁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据此回答6—8题。7.在“冷岛效应”下,与沙漠地区相比,绿洲地区()A.近地面气温高B.近地面气压高C.盛行上升气流D.近地面气压低答案7.B根据材料可知,“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因此绿洲地区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B项正确。\n“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在夏季昼夜气温均比附近沙漠、戈壁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据此回答6—8题。8.绿洲面积不同,“冷岛效应”强度不同。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8.D由材料分析可知,绿洲面积越大,“冷岛效应”越显著。图中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最大,“冷岛效应”最显著,D项正确。\n我国很多地区冬季道路结冰常常引发交通事故,其中桥面是最易结冰的路段之一。下图是我国四川某地区桥面道路的警示牌,下表示意该地某年1月5—9日天气变化相关情况。据此回答9—10题。9.推测下列时段中桥面最容易结冰的是()A.6日早晨B.7日早晨C.8日早晨D.9日早晨答案9.D冬季,若日平均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则日出前后易出现结冰现象。由表中信息可知,该地9日平均气温最低。8日小雨转晴,9日天气晴朗,8日夜晚和9日凌晨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9日早晨最容易出现结冰现象,D项正确。\n我国很多地区冬季道路结冰常常引发交通事故,其中桥面是最易结冰的路段之一。下图是我国四川某地区桥面道路的警示牌,下表示意该地某年1月5—9日天气变化相关情况。据此回答9—10题。10.某日清晨道路上无结冰,但桥面上有结冰的原因是()A.桥体辐射冷却速度较快B.桥体吸收大气辐射较少C.路面辐射冷却速度较快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答案10.A道路上无结冰,但桥面有结冰,说明道路温度比桥面温度高。夜间,与道路相比,桥体悬空,辐射冷却速度较快,桥面上温度更低,因此更易结冰,A项正确。\n[2021新高考八省(市)联考福建地理]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下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回答11—13题。11.自然状态下,该洞穴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11.B由材料可知,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自然状态下,夏季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外气温相差最大,溶蚀作用最强,B项正确。\n[2021新高考八省(市)联考福建地理]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下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回答11—13题。12.下图中箭头示意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范围,能反映4月晴天洞内外空气交换状况的是()答案12.C4月份是春季,气温回升,晴朗的白天溶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在晴朗的夜晚,洞外气温低,气流下沉,冷气流由溶洞口底部进入,洞内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流由溶洞口上部流出。C项正确。\n[2021新高考八省(市)联考福建地理]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下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回答11—13题。13.国庆黄金周期间,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洞穴内CO2浓度最低的时段为()A.7:00—8:00B.13:00—14:00C.18:00—19:00D.23:00—24:00答案13.A国庆黄金周期间,午后随着大气升温,洞外气温高于洞内,洞内外气流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B项错误;日落后,溶洞外降温快于洞内,随着时间推移,洞外的气温逐渐低于洞内,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的CO2浓度逐渐降低,到次日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最弱)洞外气温达到最低,且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7:00—8:00该景点还没有开始营业,没有游客进入溶洞,故此时洞内CO2浓度最低,C、D项错误,A项正确。\n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气温降到约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14.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A.9—10mB.7—8mC.6—7mD.4m以下答案14.B读图可知,4—8m范围内出现了逆温,且在8m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的暖空气吹到下层,与下层冷空气混合,提高下层空气温度,所以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以7—8m为宜。\n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气温降到约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15.下列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吹到茶树上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15.D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防霜冻风扇位于逆温层气温较高处,可把高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正确;防霜冻风扇本身并不能吹出热风,②不正确;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暖空气吹到下层,③错误;防霜冻风扇的转动,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n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9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对冬、夏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对流层大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其数值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逐月变化。(1)据图比较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5分)(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别解释太白山山顶和青藏高原夏季气候凉爽的原因。(8分)(3)分析太白山夏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北坡小的原因。(6分)\n答案16.解析第(1)问,读图从不同月份和整体两方面进行比较说明。第(2)问,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太白山山顶由于海拔较高,离地面较远,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较少,气候较凉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较弱,大气保温效果差,气候较凉爽。第(3)问,太白山夏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北坡小的原因主要从植被覆盖率、降水量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3—4月南北坡大致相等,(1分)5—10月北坡高于南坡,(1分)11月—次年2月南坡高于北坡;(1分)一年中南坡变化幅度小于北坡。(2分)(2)太白山:山顶海拔高,到达此处的地面长波辐射量少,受地面长波辐射影响小,故气候凉爽。(4分)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弱,故气候凉爽。(4分)(3)南坡是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多;南坡水热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气温垂直递减率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故南坡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较北坡小。(6分,每点2分,从北坡角度回答亦可)\n17.(15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天井是指被建筑围合的露天空间,周围屋顶坡度较大,其形成与发展深受地理、历史环境和人文习俗影响。我国皖南地区丘陵起伏,常见的传统民居多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宅院(如下图)。(1)指出天井的主要功能并说明天井院落内空气昼夜运动状况。(9分)(2)近年当地群众在天井顶部用透光材料制作顶棚(根据气温高低可以选择打开或关闭顶棚),请谈谈该做法的合理性。(6分)\n答案17.解析第(1)问,天井有利于阳光的射入,具有采光的作用;在阳光的照射下,天井地面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四周冷空气穿过房屋向天井内不断补充,增加了室内的空气对流,因此天井具有通风散热的作用。空气的运动状况主要从天井地面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顶棚是用透光材料制成的,大部分太阳辐射可以进入天井。冬季气温低,利用透明顶棚封闭天井可以减少天井热量散失,提高天井及室内温度;夏季气温较高,封闭天井会加剧天井及室内闷热状况,不利于通风,可将顶棚打开。答案(1)采光;通风;散热。(3分)白天,室内暖空气自天井上升;夜间,室外冷空气顺天井下沉,自天井流向室内。(6分,每点3分)(2)冬季气温低,利用透光材料封闭天井可以提高天井及室内温度;夏季气温较高,封闭天井会加剧天井及室内闷热状况,不利于通风,可将顶棚打开。(6分,每点3分)\n18.(21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烟囱效应”是指建筑内部空气沿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或向下运动,使空气对流加强的现象。特朗伯墙式太阳能烟囱由玻璃板、吸热墙、风口和隔热材料组成,白天可依靠太阳辐射增加烟囱内与室外的温差,从而加速烟囱内空气的流动,利用“烟囱效应”来加强室内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能耗。下图为特朗伯墙式太阳能烟囱的组成及其夏季某时段的工作原理图。(1)特朗伯墙式太阳能烟囱白天可借助太阳辐射增大烟囱内与室外的温差,试解释原因。(6分)(2)描述特朗伯墙式太阳能烟囱加强夏季室内通风的过程。(9分)(3)冬季白天可通过调整风口的开关实现保温的目的。现已确定风口1和风口2是关闭的,推断冬季白天其他风口的开关情况。(6分)\n答案18.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白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玻璃板到达烟囱内,被吸热墙吸收;吸热墙持续增温,向外产生的长波辐射被烟囱内空气吸收,增加了空气的热量;玻璃板和隔热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少了烟囱内热量的散失,使烟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第(2)问,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烟囱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快,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由于隔热材料的作用,室内温度低,气流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从而与烟囱内产生气压差;水平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室内近地面空气经由风口4进入烟囱内,并通过烟囱排出室外,使室内气压降低;室外空气经由风口5进入室内,从而达到加强室内通风的目的。第(3)问,冬季为实现保温的目的,就要减少室内的热量流失,同时要减少室外冷空气进入。所以应该关闭风口5,避免冷空气进入。太阳辐射使烟囱内空气的温度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室内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从而与烟囱内产生气压差,水平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故应同时打开风口3、风口4,形成室内的热力环流。答案(1)白天,太阳短波辐射被吸热墙吸收;吸热墙增温产生的长波辐射使烟囱内空气增温;玻璃板及隔热材料减少了烟囱内热量的散失,使烟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6分,每点2分)(2)夏季太阳辐射使烟囱内空气的温度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下降,与室内产生气压差;室内近地面空气经由风口4进入烟囱内,并通过烟囱排出室外;室内气压降低,室外空气经由风口5进入室内,从而达到加强室内通风的目的。(9分,每点3分)(3)开:风口3、风口4。(4分)关:风口5。(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7-16 15:00:41 页数:129
价格:¥3 大小:2.41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