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全册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五、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六、教学难点: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序号课题周次课时序号课题周次课时1水到哪里去了1113纸张1022给水加热1114纺织面料111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115*塑料1114冰3116合金1225云、雾和雨4117月球1216蜡5118太阳1317生锈6219*月食和日食1418发霉7220太阳系159推力和拉力7121*北京天文馆1610浮力8211摩擦力8112找找身边的力92,(一)《变化的水》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第二课给水加热第三课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第四课冰第五课云、雾和雨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科学态度、精神、情感、价值观1、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2、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3、发展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二)科学能力1、初步学会定量观察。2、会观测蒸发、沸腾时水温的变化。3、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4、会做蒸发、沸腾和水蒸气凝结条件的对比实验,以及露、雾、雨的模拟实验。5、具有初步的用差异法进行归纳的能力,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6、自行探究一天中的体温变化、如何加快蒸发,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三)科学知识、技能。1、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现象。2、认识谁有三种形态的变化。3、知道雾、云、雨是怎样形成的。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课题教师准备学生准备1、水到哪里去了仪器、实物、抹布垫板、毛笔等实物2、给水加热仪器、实物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仪器、图片冰块、铁罐头桶4、冰冰块、盐水、黑色铁桶、试管、温度计、记录表等。冰快、盐5、云、雾和雨仪器、实物、图片冰块,1、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知道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发时会降温;会做观测蒸发现象时温度变化的实验;学会设计汽油、酒精蒸发的实验;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二、教学重点:认识蒸发是在带走了周围环境的热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蒸发时的温度会降低。三、教学难点:认识蒸发时水变化的条件。四、教学准备:仪器、实物、抹布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请同学们用毛笔或手蘸着水个·水”字进行观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在玻璃片上也写一个水。玻璃片和黑板上的水干了。水到哪里去了?你看到它跑了吗?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生观察并记录学生讨论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蒸发现象。教师小结现象2、认识蒸发会降温。(1)怎样知道现在室温是多少?(2).再测量一下烧杯中的水温有多少度?哪一处的温度稍低些?(3).思考;把温度计从低于室温的水中拿出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记录下你的猜想。(4).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温度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并作记录。(5).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记录学生讨论,(6).讲述:刚才看到的温度下降的现象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物体的温度会降低。有的同学曾发现,运动后身体出大汗.这时人会感热,但人体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就是因觉很为汗液的蒸发带走了人体上的部分热量的缘故。游泳的同学一上岸就觉得身上冷.也是这个原因。一旦身上的水干了,没有了蒸发现象,就不感觉冷了。三、体会、巩固1、实验探究液体有蒸发现象。学生自己猜想学生自己设计实验2、探究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3、阅读课文学生猜想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讨论四、板书设计:4、水到哪里去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发水蒸气(透明、无色、无味道、无气味)2、给水加热一、教学目标:会实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知道水的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二、教学重点:会实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知道水的沸腾现象。三、教学难点: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四、教学准备:酒精灯、水、烧杯、试管、铁价台、木夹等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1.谈话:今天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先来学习如何使用酒精灯2。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分组练习:点燃、熄灭酒精灯二、学习新课:1、认识沸腾过程:(1).提问:如果用酒精灯持续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会I有·什么变化?请你猜想:水没开之前温度会怎样变化?水中有什么变化?水开时温度怎样?水怎样?水开以后,再持续加热一会儿,温度会怎样?水会怎样?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并做简单记录学生实践活动,(2).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有人观察温度计,有人观察水。进行实验时,要有人负责在表格里用简单的文字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3).汇报观察结果思考:水为什么会翻腾?那些气泡是什么物体?水量为什么会减少?继续给水加热,为什么温度不再提高?(4).讲述:当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北京地区通常是98℃一100℃之间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内部会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使水不断地翻腾,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这种现象叫沸腾。(5)。请学生讲解什么是沸腾。学生观察并记录三、体会、巩固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蒸发现象,这节课又认识了沸腾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在书上记录你们比较的结果。2.全班交流3.教师可利用投影仪进行小结。布置作业:1.打开暖瓶盖时,观察从瓶口冒出的“气”有什么特点?2.在杯内倒人热水,盖上杯盖,过一会儿,观察杯盖内有什么现象发生?小组讨论四、板书设计:5、给水加热沸腾问题猜想实验分析结论3、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一、教学目标: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发生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而成的;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二、教学重点: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三、教学难点: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四、教学准备:,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1.出示情景图提问:在深秋或初冬季节,我们常见到室内的玻璃上有一层小水珠。这是为什么?2.你认为这些小水珠可能与室内、室外的哪些因素有关系?根据室外冷、室内湿热的情况分析玻璃上的小水珠可能与玻璃的温度和室内的水蒸气有关系。3。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测吗?观察、思考猜测尝试设计实验方案二、学习新课:1、实验探究认识凝结现象。(1).教师也可以向你们介绍一种对比试验的方法。(边讲解边演示)在两只同样大的是管理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到盛热水的烧杯口的上方。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时请你们注意观察两个试管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以及在两个试管上发生的现象,写出观察记录。(2).汇报实验观察结果。(3).为什么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小结:我们已经知道,当两个实验出现了不同现象时,而这两个试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的表面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水蒸汽的凝结现象。2、联想生活中的凝结现象。3、讨论研究露的形成。同学们刚才说到在自然界里常能看到草叶等物体上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叫露珠。露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说你的想法。4、做模拟露形成的实验。(1)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露形成的试验。思考:做这个实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在一个铁桶里放些冰和水,这代表什么?怎样增多室内的水蒸汽?实验探究交流做出分析学生讨论猜测、思考讨论,(3).请你观察铁桶的外壁上发生了什么现象。。再用温度计测量铁桶里和铁桶远处的温度,并记下来。(4).汇报观测记录结果。三、体会、巩固说一说,露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草叶上的露到了中午便不见了?讨论四、板书设计: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放热水蒸汽水4、冰一、教学目标:了解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认识水、冰与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体会温度的改变可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时零摄氏度。初步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认识水的三种变化循环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了解并感受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三、教学难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在互相转化时的条件变化。四、教学准备:冰块食盐黑铁桶温度计试管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水会在什么温度下变成冰?学生猜想二、学习新课:1、认识水变成冰的条件。认识实验条件(刚开始结冰)教师动手演示实验。填写观察记录并小结2、认识水的三种变化。展示水的三种变化循环图,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3、讨论:还有那些物体也会象冰一样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状态的改变?电脑交流实验想法观察记录并总结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三、体会、巩固,阅读课文:了解制冷计的作用。播放冰棍的图片制定不用冰箱制作冰棍的研究方案。电脑学生观看学生研究四、板书设计:4、冰放热吸热水冰水蒸气吸热放热循环变化五、云、雾和雨一、教学目标:知道云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汽与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二、教学重点:了解雨形成的原因。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三、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四、教学准备: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出示云和雾的图片1.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云雾有什么不同。2.你想知道关于它们什么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研究云和雾是什么,各是怎样形成的。观察提问二、学习新课:1、观察试验(1).(打开杯盖)看一看杯口处有什么?你认为这是什麽?说说理由。为什么“白气”不是水蒸气?(2).现在杯口的白气怎样了?注意观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会发生什么现象?(3).请你推想“白气”时由什么变成的?(4).讲述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因此“白气”观察、思考、发言,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滴。2、认识云和雾的成因。(1).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2).阅读课文,说说雾的形成。(3).你能不能想办法在装有热水的烧杯里模拟雾的形成?(4).实验中的现象发生在高空是什么?阅读课文了解云的形成3.模拟雨的形成1.想象一下,如果云中无数小水滴碰撞、合并,会发生什么情况?2.请学生自己设计“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思考推理阅读或指名读1.想象一下,如果云中无数小水滴碰撞、合并,会发生什么情况?2.请学生自己设计“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三、体会、巩固说一说,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冬季,为什么人的嘴里会冒“白气”?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很容易被水蒸气的现象变化所迷惑,区分不出什么是雾,什么是云,教师应该多鼓励孩子,用事实说话。(二)、《生活与技术》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标准一、单元教学内容第六课生锈第七课发霉第八课水垢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感受自然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珍惜植物资源的重要性。2、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3、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和勇于实践的精神。4、初步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和贡献。(二)科学能力1、初步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2、具有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3、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4、初步具有发现和探究物质变化的能力。(三)知识和技能1、人事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工防锈技术。2、认识霉的生长条件,了解霉和人类的密切关系。,3、认识水垢的形成。了解人们除垢的方法。6、蜡一、教学目标:1、指导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2、引领学生研究蜡物质的各种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3、在与学生一起做蜡烛的过程中,具有踏实,愿意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4、会使用托盘填平。二、教学重点:指导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四、教学准备:蜡托盘天平烧杯砝码酒精灯火柴试管夹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原来我们都见过天平,大家知道托盘天平怎么用吗?学生回答二、学习新课:1、教授学生怎样使用托盘天平。(1)教师讲授:(2)学生示范2、教师演示实验1认识蜡的质量变化。1、指导学生认识蜡是由不同种成分构成的。教师演示实验2、你会制作一支蜡烛吗?(在制作蜡烛时要注意安全)3、指导学生对蜡烛火焰的认识。4、燃烧后的蜡烛究竟变成了什么?课件课件学生在书上填写实验记录学生发言学生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三、体会、巩固物体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一般都会怎么样?学生讨论四、教学反思: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对新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状态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板书设计:6、蜡蜡蜡新物质(光、热)(固体)(液体),7、生锈一、教学目标:1、指导空气(氧气)、水和酸是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工防锈技术。2、初步具有探索金属生锈的兴趣、培养记录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的能力。3、感受人工加膜技术对金属防锈的作用和贡献。二、教学重点:知道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如何除锈、防锈的方法四、教学准备:金属制品酒精灯玻璃瓶图像资料砂纸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出示金属制品,导入新课学生回答:生锈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打磨金属表面与未打磨的金属进行比较。2、你认为金属生锈是怎么回事?3、都有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生锈的呢?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5、师生小结空气、水、酸是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6、学生谈怎样给生锈金属除锈。7、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3(实验时要注意安全)8、教师小结:打磨并比较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实验学生研究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学生实验三、体会、巩固体会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四、教学反思:学生能够自己携带生活中现有生锈物体,对学生理解生锈现象有很大帮助。8、发霉一、教学目标:1、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2、初步具有探索事物发霉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养成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教学重点: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学生认识霉的生长条件四、教学准备:放大镜塑料袋霉的样品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初识发霉物体或观察课文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发霉现象学生谈对于发霉现象的想法(认识食物发霉的危害性,并进行安全教育)学生观察学生交流二、学习新课:1、让学生观察食物上的发霉现象和橘皮上的霉。2、引导学生推想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师生小结:潮湿和温暖的条件下容易发霉。4、在显微镜下认识霉的颜色和形态。5、小结:霉是一点点生长成丝状,最后使物品发霉,发霉是霉的生长发育过程。课件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学生观看三、体会、巩固发霉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不让物体发霉你准备怎么办?小结: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谈话:介绍霉和人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四、教学反思:教师在上课中让学生多看发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发霉的原因,课堂中要多交流多用学生身边发霉的事情说话。浮力一、教学目标:知道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具有初步的定量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学难点:知道物体占据水的空间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四、教学准备: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塑料泡沫、橡皮泥、带盖的小瓶、橡皮筋等常见物体。,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媒体学生活动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教师演示实验(量筒的水中插入塑料管),将火柴棍弹起来。提问:火柴棍是被什么弹起来的?(塑料管)塑料管是从哪来的力将火柴棍弹起来了?(水的浮力)学生观察二、学习新课:(一)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物体,都有哪些物体也像这个塑料管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入水底?(学生实验并汇报)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沉入水底的物体呢?(学生讨论猜测)3、学生设计实验。(1)我们要想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一下呢?(2)学生设计实验(交流并讨论)(3)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及过程。(重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提示)(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a、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力,记录测力计的读数。b、将物体缓慢放入水中,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b、观察比较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d、再用其他沉在水中的物体实验。(5)教师讲解实验中记录表的填写要求。4、学生实验并汇报(同时计算出沉入水中物体的浮力)5、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为什么浮不上来呢?(学生讨论)(二)设计如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你能够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在水面上吗?动手试一试。2、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也能够沉入水底呢?是什么原因呢?3、教师总结规律并出示投影:(书上填空知识)。分组器材学生观察学生实验学生猜测学生交流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学生讨论,三、体会、巩固为学生播放生活中运用浮力的图片(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教师灵活掌握)学生分组讨论四、教学反思:(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力与生活9.推力和拉力教学目标知道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具有对力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具有对力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21cnjy.com教学难点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教学准备1.师准备制作完成的“Y”型硬纸,实物投影。2.生准备玩具小车、直尺、三张硬纸、剪子、胶水。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玩具小车。学生思考、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2.你能用什么方法让小车动起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3.都用了那些方法让小车动起来?自由发言。4.话:用手在运动着的小车的前方朝后或朝侧面推一下,小车会怎样呢?学生动手实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5.验结果如何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发挥学生自己的探究能力。(二)新授1.结: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小车一下子不动了或改变了运动的方向。教师给予一定的结果,以明确学生探究的成果,并给予一定的鼓励。2.读:让学生了解推力和拉力的相关知识。培养阅读能力。3.尺子放在桌上,用左、右双手的饿食指同时推尺子的不同的部位,尺子会怎样呢?填空。学生先猜测,然后动手实验。分组实验,互相交流答案。只要答案合理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知识得出结论。4.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以组为单位,两个同学面对面,两脚分开站好,用手推或拉对方,脚不动的为胜利者。21教育网小组讨论:怎样成为胜利者?比赛活动。利用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亲自感悟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5.事制作活动。学生室外活动。学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6.室外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总结1.一想给它起个什么样的有意思的名字。讨论。 板书设计9.力和拉力 推力和拉力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力与生活10.浮力教学目标知道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定量观察的能力。教学仪器、材料教学重点知道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定量观察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师准备小组用:木块一个、硬泡沫塑料一块,乒乓球一个,橡皮泥一块、测力计一个、水和水槽、一杯水、一杯豆子、一杯沙、一个马铃薯、一个大萝卜。21教育网学生准备有关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手把浮在水中的木板、硬泡沫塑料块、乒乓球等物体分别想水中压一压,手有什么感觉?放开手,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21cnjy.com学生小组实验。讨论。培养观察能力。2.报实验感觉。3.述:在水中浮着的木板、硬泡沫塑料块、乒乓球等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二、新授1.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2.你猜想:(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培养猜想能力。3.定一个实验计划。指定计划。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4.验。(1)用测力计测量一块橡皮泥,并记录。(2)把橡皮泥放在水面上,观察测力计上的指针位置,并记录。(3)把橡皮泥的一部分放进水中,观察测力计上的指针位置,并记录。(4)把橡皮泥的完全放进水中,观察测力计上的指针位置,并记录。(5)计算出同一块橡皮泥在不同位置所受水的浮力各是多少。学生记录并记录浮力的大小。5.论:通过橡皮泥在不同位置所受水的浮力不同,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学生讨论。橡皮泥浸入水中越多,所受浮力越大。培养学生概括能力。6.一块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到水底,把橡皮泥作成船型放在水中会浮在水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猜想,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橡皮泥求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不同?学生猜想。8.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实验并记录。培养实验、记录的能力。9行实验。(1)测量橡皮泥球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2)测量橡皮泥做成的船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10.论:橡皮泥的形状不同,受到水的浮力一样大吗?学生讨论。填写实验记录。三、总结1.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哪些事情呢?。学生讨论。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2.看一段有关的浮力的应用录象资料(或投影片)。,3.量木块一个、硬泡沫塑料一块,乒乓球一个,橡皮泥一块、测力计一个、水和水槽、一杯水、一杯豆子、一杯沙、一个马铃薯、一个大萝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其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滑动摩擦力。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设计及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具有对滑动摩擦力进行探究的兴趣。2.初步具有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初步具有从多个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与粗糙的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有关。教学难点: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二.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活动内容活动者(一)、引入新课: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75图9—28,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教师活动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学生活动(二)、学习新知: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学生个别回答。(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进一步引导:用铁桶吊水,装满水的水桶在水中会下沉。比较水桶露出水面前、后,手用力的大小。说明了什么?活动:9.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有水的烧杯、细线、橡皮筋等。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哪一种最合理?最可信?(用手来感觉、用橡皮筋来拉、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地测量等)分组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活动:9.9浮力的大小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烧杯、细线、小塑料袋等。分组实验: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出装满水(袋内无空气)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分析:装满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零,说明什么?装水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排开的水多少与装在塑料袋里的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推导: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状态、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三)、课堂小结: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测量或计算浮力的方法?师生互动(四)、课堂练习:完成《边实验边学习》P98—“科学内容”的基本概念,(五)、作业布置:1.家庭实践活动:把一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你所看到的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P100,1—6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问题引领,以探究释疑,循序渐进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节课气氛热烈和谐,经预设和未经预设而生成的动态资源都被有效地利用,学生充满了热情,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但笔者有两个遗憾:一是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时有几个动手能力差、不善言谈的学生明显游离于群体之外,没有兼顾到他们。二是课堂是按照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放程度不够,对于部分探究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缺乏更大的发展空间。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不断地开展探究研究,才会使新课程下的课堂更精彩。(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力与生活12.找找身边的力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弹性、弹力。认识大气压力,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初步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学会做大气压力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自主探究活动的兴和合作意识。21教育网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弹性、弹力。认识大气压力,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初步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具有自主探究活动的兴和合作意识。21cnjy.com教学难点初步具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金属块、软泡沫塑料、弹簧、塑料尺、皮球、玻璃球、海绵。学生准备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出示:金属块、软泡沫塑料、弹簧、塑料尺、皮球、玻璃球、海绵。。学生观察认识物体。激发学生兴趣。2.师问:你们想怎样研究它们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二、新授(一)弹力1.导学生研究方法:观察、讨论、动手实践。2.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培养研究能力。3.导学生发现物体有弹性。4.导学生把有弹性的物体归为一类。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弹性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把有弹性的物体再仔细观察实验一下,认真思考,看看它有什么相同点?5.小组探究有弹性的物体有什么相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对物体用力后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力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就是弹性。6.学们刚才在实验中还有其他发现吗?。7.生思考、讨论并汇报。8.生分组实验感受弹力的存在。9.生共同归纳:物体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弹力。弹力是与外力方向相反的力。10.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7页,按要求进行实验。11.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12.生共同总结所发现的结果。13.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灵活总结:弹力与外力的大小相同等,但方向相反。(二)大气压力1.述: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大气层”。大气层中的各种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大气压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听讲。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2.述:大气压力是很大的。1654年德国的一位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两个空心的铜半球合在一起,抽掉球里的空气,两个空心的铜半球就紧紧地合在一起了。他用了16匹马分向两边拉,才把两个铜半球拉开。21·cn·jy·com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3.们下面做一个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4.读课文资源学生阅读。培养阅读资料的能力。5.论:阅读后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培养交流能力。6.一个塑料里装满水,把盖拧紧。在瓶底用锥子扎一个洞,瓶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7.果流不出来,你有什么办法让水流出来?学生讨论、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培养实验、记录的能力。9.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纸张一、教学目标:1.知道几种常见纸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要节约用纸。了解造纸的历史和过程。2.具有探究纸的兴趣和独立研究纸的性质的能力。3.具有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态度。.4.初步学会用纸浆(或废旧纸)制作再生纸。二、教学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纸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要节约用纸。了解造纸的历史和过程。三、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白报纸、片页纸、图画纸、牛皮纸、白板纸、蜡光纸、宣纸、皱纹纸、卫生纸、餐巾纸。纸杯、纸衣服、纸笔杆、过滤纸、无碳纸、硫酸纸、报纸、水盆、网子、滴管、天平、放大镜等。21cnjy.com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纸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把你搜集到的纸展示出来,它们各叫什么纸?2.认识我们常见的纸。(二)探究各种纸的性质1.用放大镜观察,这些纸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2.摸一摸,它们的光滑程度有什么不同?3.称一称,同样大小的纸,它们的轻重一样吗?4.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5.它们都有光泽吗?6.它们的软硬相同吗?7.它们的薄厚相同吗?8.它们的结实程度相同吗?那种纸更结实些?9.哪种纸的吸水本领强呢?10.画水墨画用的纸和写钢笔字用的纸一样吗?为什么?(三)了解造纸术1.你知道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吗?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等做原料,制成了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蔡伦的造纸工序有哪些?有原料处理制浆、打浆、抄纸、烘干等。3.你知道现代造纸的工序吗?4.现代造纸的主要原料是什么?5.造纸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6.怎样保护资源、保护水源?第二课时(一)制造再生纸1.你见过再生纸吗?2.动手做一张再生纸的步骤。①浸泡:把旧报纸撕碎,浸泡在水盆里。②搅拌:用木棍把水盆里的旧报纸搅乱成糊状。③用纱网抄出一层纸浆来。,④晾干后,就制成了一张再生纸。⑤哪个同学做的再生纸薄厚均匀,色泽一致。(二)了解纸的用途1.纸有哪些用途?2.你知道宣纸吗?它有哪些优点?做什么用的?补充:宣纸是用青檀树皮,经过复杂的工艺制成的。宣纸纸质细腻、柔软、富有韧性,寿命长、是画图画的一种优质纸。21教育网3.你知道纸的大小论什么吗?什么是“开”,课本是多少“开”的?纸的大小还可以怎样论?(三)小结:你还想研究纸的什么事情,制定一个研究课题;作业:制作再生纸(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纺织面料一、教学目标1.知道几种常见纺织面料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织布的历史和过程。2.具有探究纺织面料的兴趣和初步独立研究纺织面料性质的能力。3.具有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态度。4.初步学会用棉线(或毛线)织一块布料。二、教学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纺织面料的名称、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织布的历史和过程。三、教具准备(1)各种各样的面料:棉布、丝绸、麻布、毛纺布、人造棉、人造丝、锦纶、涤纶、腈纶等(2)钩码、放大镜、镊子、火柴、砂纸、水、滴管、织布机、线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大家身上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2.你见过哪些纺织面料?3.这些不同的纺织面料,是用哪些原料生产出来的?4.讲解:(1)用棉花可以织成棉布是什么样的?,(2)用蚕丝可以织成丝绸么样的?(3)用亚麻可以织成亚麻布。观察亚麻布是什么样的?(4)用羊毛可以织成毛料。观察毛料是什么样子的?(5)人们将农副产品的废料,如甘蔗渣、芦苇等经过处理后,得到人造纤维。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观察人造棉。21教育网(6)把石油、天然气进行处理,喷成丝,可以得到合成纤维,制成锦纶、涤纶、腈纶。涤纶俗称的确良,观察的确良。21·cn·jy·com(二)探究不同纺织面料的特点1.不同的纺织面料,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从不同的布料中各取出一根细线,观察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2.用砝码试一试,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哪根线结实?哪根线不结实?3.把细线用火烧一烧,能闻到什么气味?烧过后,变成什么样子?4.用不同的布料分别用砂纸磨一磨,哪一种布料耐磨?5.把相同多的水,滴在不同的面料上,哪一种布料吸水性强?6.你还想研究布料的什么特点呢?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三)探究布是怎样织成的把布拆开,观察它们的织法一样吗?(1)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2)像织毛衣一样,用一根线织成。(3)没有线的无纺布。第二课时(一)学织一块布:用经纬线法织一块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1.把经线绕在经线架上。2.将经线每隔一根插人推板齿的小孔内。3.提起推板,使插入齿内的经线高于其他经线,梭子从左向右穿。4.放下推板,使插入齿内的经线低于其他经线,梭子从右向左穿。5.用推板将已织好的纬线梳紧。6.换用其他颜色的线或者依旧用刚才的线,依照3、4、5步骤继续重复下去、直至织好一块布。7.大家把织好的布展示出来。了解布的发展历史(二)讲述:,1.古代,人们用来做衣服的材料是丝和麻,用丝织成的叫“帛”,用麻织成的叫“布”。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桑蚕和生产丝绸的国家。在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把精美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元代江南的棉花种植业发展起来了,黄道婆从海南黎族那里学得纺织技术,回乡后改革纺织工具,织出又细又匀的布来。21cnjy.com4.现代,人们开始生产能杀菌的、能变色的、能保温的、能耐火的各种新型面料。5.人们还利用大豆、牛奶等制作面料。(三)小结:我们研究了关于纺织面料的科学,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你还想研究布料的哪些问题?作业:上网查有关纺织面料的资料。(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塑料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塑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塑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污染环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危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具有搜集塑料资料的兴趣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3.具有爱护环境,不乱扔废弃塑料袋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4.学习密封塑料袋的方法。二、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常见塑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塑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污染环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危害21教育网三、教学难点:探究塑料的特性。四、教具准备:塑料袋、特殊的塑料制品:电木、导电、导磁等。酒精灯、旧锯条或铁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周围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做的?,(二)探究密封塑料袋的方法把装有物品的塑料袋,比如装有糖或者书本、证件的塑料袋密封起来,有哪些方法?1.用塑封机。2.用封口机。3.用电烙铁。4.用小锯条加热:(1)把小锯条一端用棉布缠好。(2)戴上手套。(3)点燃酒精灯。(4)把小锯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热要均匀。(5)找一块玻璃纸。(6)在塑料袋的封口处,放上玻璃纸。(7)把烧热的小锯条,按在玻璃纸上刻后,拿起小锯条。看看,塑料袋的口,是否封好。(8)反复几次,找到小锯条加热的最佳时机。(三)介绍塑料的相关知识1.人们从煤和石油中提炼出原料,用化学方法制成各种各样的塑料。2.塑料的种类很多:(1)有的塑料轻如羽毛。(2)有的塑料重如铁块。(3)有的塑料绝缘。(4)有的塑料导电。(5)有的塑料耐高温。(6)有的塑料耐腐蚀。(7)有的塑料传热好。(8)有的塑料导磁好。(9)有一种塑料叫塑料王,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表面光滑、无毒无害,在食品、医药、电器、化工等工业上广泛应用。(10)有一种塑料叫工程塑料,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可以制机器零件、水暖卫生设备。(11)有一种塑料叫泡沫塑料,它重量轻、抗震动,既能保暖又能隔音。在包装、家庭装修中广泛应用。21cnjy.com(四)介绍塑料的害处1.塑料的发明是20世纪材料科学的重大进展。然而,塑料的广泛使用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2.人们已经开始研制在自然条件下没有污染而又保持原有塑料的优点的新材料,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3.有一种生物降解塑料,它在自然条件下能被生物分解,已开始应用。4.回收废旧塑料,生产其他物品的研究正在进行。5.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提倡使用布兜、纸兜。(五)小结: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拾拣废弃的塑料袋,把它处理好。作业:拾拣废弃塑料袋,把它处理掉。16.合金, 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合金制品,不锈钢制成的壶、勺、钥匙。了解合金材料的发展。2.具有搜集合金资料的兴趣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3.感受新材料高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重点:1.通过学生观察活动、及教师的讲述活动,知道什么是合金。2.使学知道保险丝、焊丝有哪些性质及用途。难点:通过实验知道保险丝、焊丝的性质。教学具准备:保险丝、焊丝、电铬铁、不锈钢锅、黄铜钥匙。教学过程:一、通过介绍合金物品,使学生明确合金概念:1.讲述: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是介绍(合金的)板书:合金,请大家认真观看,仔细倾听。播放短片(飞机图片(铝与镁的合金),不锈钢的大壶,除铁外还有铬、镍、铝)黄铜钥匙是铜和锌的合金。2.听汇报:问:通过听,谁发现这些合金制品有什么特点?估计1,有生发现有几种金属组成,对策:其他同学注意到了吗?请再观看一次。估计2:没有发现有二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组成,对策:他们都是由几种金属组成?3.再次观看短片,再次体会合金的含义。4.师讲:介绍有些合金是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二、指导学生认识保险丝、焊丝有哪些性质。1.谈话:出示两样合金制品,保险丝、焊丝,问:猜猜他们各是由哪些金属熔合而成的?师介绍它们的组成:保险丝是锡、铝的合金,还有铜、银的合金,软焊料焊锡是铝锡的合金。2.小组活动:观察甚至可以动手看看,保险丝、焊丝有什么特点。3.小组汇报:听他们对颜色及软硬的描述。4.谈话:保险丝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为什么要用保险丝、焊锡丝呢?估计1: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或是回答的不全面,对策:出示视频:保险丝烧断的情景;用电铬铁焊金属。5、学生观看到教师的补充内容:,师提问(生看完后):保险丝用途是什么?焊丝呢?三、通过介绍各种合金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新材料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1.播放视频:介绍几种记忆合金;镍钛合金、金镉合金、铜铝、镍合金。2.通过观看这几种合金制品,以及刚才我们认识的合金制品,你们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话想说?3.讲述:这些新型的合金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老师更期望你们长大之后也发明制造出一种新的合金材料,使我们人类的生活更便利。随堂检测;判断:1.合金是多种金属混合在一起形成的。(  )2.不锈钢,不是一种金属,而是多种金属组成的。(  )3.纯铜不是合金,白铜、黄铜是合金。(  )4.钢不是合金。(  )板书:合金含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合金制品:保险丝、铝锡合金、焊丝(铝、锡合金)课题17.月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表面的一般情况。知道月球的公转和月球月相圆缺变化的原因。2.仿做月球月相圆缺变化的实验。3.培养探索月球秘密的兴趣。教学重点:月相变化教学难点:月相变化教学仪器:三球仪、蜡烛、月相示意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引入我们小学学过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或歌曲?我们平时所说的月亮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月亮的知识。单人回答自由回答,新授1.月相刚才我们说到的月亮有好多种形状,这就是月相。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月亮的月相都有哪些?(满月、弦月、蛾眉月、凸月)听讲2.月相的变化我们刚才看到了月相有很多种,那么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1:请你观察三球仪在转动的过程中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则绕地球转动,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的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实验2:下面我把点燃的蜡烛当作太阳光,请你观察三球仪在转动的过程中,月球都有哪些地方有光亮。我们如果在地球上固定的某一点观察月球会看到什么?随着月球和地球与太阳连线的夹角的变化,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发光部分的多少就会不同。也就是们我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月球绕地球一周是一个月,月相的变化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整个一个月相变化的周期就是一个月,古人就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制定了历法(农历)。新月也叫朔,满月也叫望,月亮从朔到望再到朔为一个月,因此也叫朔望月。观察听讲观察单人回答听讲笔记听讲3.月球其他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有关月球的其他知识,这是一些数据,通过和地球的对比请你再好好地认识月球。听讲4.练习跟据所给的月相图连线,连出月相一个周期的变化。练习18《太阳》教案设计〔教学任务分析〕,1、太阳概况:在宇宙中太阳虽然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对于地球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是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也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决策者。课本通过先介绍太阳的大小、表面温度等概况,使学生加深印象,然后利用一张在太空拍摄的太阳光球照片使学生形成对太阳的重新认识。太阳的剖面图反映太阳大气和内部结构。太阳的外部大气由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亮度太小,只能在日全食或用日冕仪才能观测到,平时看到的是光球层,太阳的内部结构可以不涉及。2、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表层就象一个地球上的高温锅炉,物质在那里不断运动、爆发,吐出条条火舌。通过读图和播放有关太阳活动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太阳的认识,从以前的日常概念上升到科学概念。通过分析1960年到199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量的分布曲线图,使学生理性认识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为11年。由于地球受宇宙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太阳。太阳活动可以使大气电离层受到干扰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还可以扰乱磁场,发生“磁暴”现象等,太阳活动还从不同程度地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甚至人类活动等。因此,学习太阳,还为了更好地了解日地关系,也是学习太阳系的基础。事实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全方位立体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天文观的科学理解。〔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知识,并且知道在宇宙中地球最亲密的两个朋友是太阳和月球,还从生活中知道太阳给予人类光和热。直接提供能量光热资源,间接提供能量:化石燃料,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了解了一些关于太阳和月球的传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还从语文教学和小学常识中学习到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知识。知道太阳是一颗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的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有关太阳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了解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懂得总结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球,得到两者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3、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及对月球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全方位立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天文观的科学理解能力。重点:了解太阳活动的类型、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难点:通过图表分析太阳活动的一些物理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安排〕一、新课引入:多媒体播放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并提问:如果后羿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世界将会怎样?二、说一说:(太阳概述)离开了谁地球都能转,但是离开了太阳,地球却不能转,太阳对于地球很重要。那么对于太阳你想了解那些知识呢?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邻之一,说说你所了解的太阳(板书)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的感性特征:1、太阳很大,是炽热的球体。2、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3、太阳的温度很高。4、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5、太阳能发光,是恒星。多媒体播放有关太阳基本概况的录相,由学生归纳得出:(1)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2)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3)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4)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5)主要成分是氢和氦。问题1:你知道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吗?问题2:你能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大小吗?问题3:光每秒能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约8分钟,人步行需要3500年,火箭飞行需要二十几年)。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点到即可,通过解决问题2和3,能帮助学生对太阳、月球的大小以及太阳地球的距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三:读一读(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及太阳的活动),课件出示太空拍摄的太阳照片和太阳的剖面图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描述对太阳的新感受,并引导学生读太阳的剖面图,介绍太阳大气层结构特征与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教师介绍: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概况。光球层: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是太阳的光球层,我们所说的太阳半径就是光球层处的太阳尺度,太阳表面温度也就是光球层的温度。色球层:平时不可见(原因是,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太少,色球层被强烈的光球光所淹没),但日全食时,当月球把太阳的光球层遮挡后,我们可以看到玫瑰红色的色球层。日冕层:平时不可见(原因与色球层相同),日全食时可以看到银白色的日冕层。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太阳风的概念:从日冕层发出的以质子、电子为主要成分的带电粒子流。太阳活动:最主要的两种太阳活动的现象:太阳黑子和耀斑。此外还有日珥。黑子:光球层中的暗黑区域(温度比光球层的平均温度低1000余度)。黑子在日面上的位置有规律性变化说明太阳也有自转运动。耀斑:在色球层或色球层至日冕层过渡区域中的剧烈爆发现象。爆发特点:在短时间内(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耀斑发出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无线电波,并抛射出高速质子、电子等,总能量可达1023—1026焦耳。3.归纳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为:黑子和耀斑。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四:想一想(太阳黑子周期)引导学生分析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曲线图。问题4:根据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图,算一算两个高峰值年或两个低峰值年之间的时间?归纳: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问题5:第20周为哪一年?1987年是第几周?1755+19×11=1965年1987=1755+11XX=22五:议一议(太阳活动的影响)问题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列举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事例:(1)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南北极地区形成极光。(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的生活。(5)太阳活动危及星际航行。播放太阳活动的影像资料。并出示一些太阳活动读地球影响的背景资料,10月28日日本通讯卫星首先被袭,当天晚上,“Kodama”通讯卫星信号中断;10月29日日本,“回声”数据中继卫星出现信号异常,大部分装置停止运转,11月3日,我国短波通讯一度严重中断。1989年3月13日至14日太阳活动爆发期间,日本一颗通信卫星异常,美国一颗卫星轨道下降,高能粒子造成我国“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提前报废;1989年3月。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巨大电力系统损坏,6百万居民停电达9小时,光是电力损失就达2千万千瓦,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美元。让学生加深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理解。六:问一问如果你是太阳的话,你会如何介绍自己?七:谈一谈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深远的一颗星球,但是在宇宙中,他却是一颗非常平凡的恒星,就象我们,对于地球,我们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对于家庭和社会,我们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千万别低估了自己的作用。〔设计意图〕本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读图、对图表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注重落实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并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动静结合,有助于对抽象知识及重难点的突破;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体现以人为中心,,突出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太阳设计成为我们要认识的一个朋友,对于朋友应该互相了解,让学生说出想了解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试着回答。对太阳有了初步了解以后,为了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决定进行一个太阳之旅,从而对太阳的内部结构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太阳之旅中,太阳的活动比较频繁。在结束太阳之旅的时候,太阳决定聘请我们为他的形象代言人,问学生:如果你是太阳的话,你会如何介绍自己?最后进行情感教育。〔自我点评〕:太阳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很抽象,很多知识必须要讲授给学生,而且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知识的搜寻并布置作业,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教学效果较好。在太阳活动教学中,紧密联系地球受其影响的事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太阳的兴趣。通过学习太阳活动重新回到发生的事件中,这样学生可以找到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运用课件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以及太阳表面的不断变化和太阳活动的一些物理现象,非常形象和直观。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新颖,创新。有的内容采用背景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一切从学生出发,利用好课外时间,相信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习惯。有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课标要求。19《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5、加强科学思想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日食的成因和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地球仪,乒乓球便携式幻灯机、三球仪、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学生准备:小弹珠、半球面地球仪、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播放日食和月食的动画。(动画片《海尔兄弟》“河神遮住太阳”片段和《宝莲灯》片段中关于“天狗吃月亮”的片段。)2、提问:刚才大家在动画片中都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他们是怎么认为的?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3、提问:你认为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日食和月食”)二、新知探索1.对日食发生的过程和特点作出假设1.提问:刚次啊很多同学都知道日食和月食,但不一定能科学地说出他们的成因,要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我们最好怎样啊?对了,我们最好先观察到这种现象。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次美丽而又壮观的日全食全景。请大家根据这段录像观察日食发生时有哪些特点?(播放录像)2.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似乎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4)推测挡光的物体应该是月球。3.提问:作出进一步推测:日食是怎样发生的?2.分组模拟日食的发生验证假设。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告诉大家这种实验我们可以称为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怎么设计呢?3、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三球的距离应怎样来模拟?(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5)观察时我们应处在什么位置?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半球面地球仪代表地球,一生手持小弹珠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小弹珠绕半球面地球仪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会看不见太阳。请大家模拟出发生日食时的场景。5.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模拟演示天体的运动。要求:当你认为发生日食时就停止运动。(情境设置:利用实验室窗帘控制实验室光线以模拟太空环境,扮演太阳的同学用幻灯机对扮演地球、月球的同学打光。)学生分别带上模型上讲台演示。6、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5)日食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3、复述日食的成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并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2、播放日食成因的录像以验证学生的推测。3、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四、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2、学生思考推测。(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5、出示月食成因示意图。6、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7、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五、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对于日食和月食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模拟场景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发生日食和月食的位置,思考:边模拟边提问:月球围绕地球一圈,是多长时间?在这一个月里发生了日食和月食了吗?实际情况是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3、出示我国近几年(2012-2020)能观察到的月日食情况表。 2012年:  5月21日日环食。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台湾等省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其他地区可见偏食。主要城市广州.福州.台北.香港.澳门可见环食。  6月4日月偏食(初亏18:01,食甚19:03,复圆20:07)  2013年:4月26日月偏食(初亏3:52,食甚4:08,复圆4:25)  2014年:10月8日月全食(初亏17:14,食甚18:54,复圆20:34)  2015年:  3月20日日全食。新疆部分地区可见偏食。  4月4日月全食。(初亏18:16,食甚20:01,复圆21:46)  2016年:3月9日日全食。我国南部地区见偏食。  2017年:,  8月8日月偏食(初亏1:23,食甚2:21,复圆3:19)  2018年:  1月31日月全食(初亏19:48,食甚21:30,复圆23:11)  7月28日月全食(初亏2:25,食甚4:22,复圆6:20)  8月11日日偏食。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只见初亏,大部分地区带食日落,西部可见偏食全过程。  2019年:  1月6日日偏食。北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地带食日出,不见初亏,其他地点可见偏食全过程。  7月17日月偏食(初亏4:02,食甚5:31,复圆7:01)  12月26日日环食。我国可见偏食。  2020年:  6月21日日环食。四川.西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其他地区可见偏食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上述表格得出结论: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天文现象,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让学生了解全食、偏食、环食;了解月食为什么不可能发生环食。以及今年能观察到得一次日全食。板书设计:19、日食和月食(学生画的日食示意图)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  地球 月球  太阳              (学生画的月食示意图)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 月球    地球    太阳20《太阳系》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与操作实践,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了解国内外有关探索太阳系的情况,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及辩论活动,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七号飞入太空,2、谈话: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一件什么事件?生1:2008年9月25日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生2:地点在甘肃酒泉发射基地。生3:……师:看了神舟七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生1: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真了不起!生2:我为咱们的祖国感到骄傲。生3:我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这样的科学家!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 师: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3、交流已有准备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生1: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生2: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发热发光。生3:月亮本身不发光,但可以反射太阳光。师:看来大家对太阳系有了一些认识。(二)、初步构建新知1、收集资料师:为了进一步认识太阳系,老师为大家设置了一个名为“太阳系”的课件,让我们点击“星体知识”,从中获得关于“太阳系”更多的知识,学生操作观看。2、交流新知师:谁来交流一下,你对太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播放。学生交流:生1:太阳会发光,地球和月球不会发光。生2;在太阳系中,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生3:像太阳这样自己发热发光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三)、提出探究问题1、课件播放:太阳系景观提问:师: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面对太阳系你心中有哪些疑问?2、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生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离太阳最近的是哪一颗?最远的是哪一颗?我们居住的地球排在第几位?生2:八大行星中,哪一个自转的最快?哪一个公转的最快?生3:太阳周围的这些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4: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怎样运行?.生5:地球有卫星,那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有卫星吗?个数一样多吗?生6:彗星和流星体有什么特点?,生7:流星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能发出光芒?生8: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3、教师适时评价(四)、开展专题研究1。幻灯片出示研究步骤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对太阳系进行探索研究1好,接下来,请大家按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展开课题研究,我们可采取以下步骤:幻灯片演示:专题研究步骤一是教师分发有关课题资料袋。二是围绕研究专题,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填写“研究报告单”。三是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去探索神奇的太阳系吧!2、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播放媒体,出示学生所需资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举手求助,资源共享。3、交流,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师:同学们的研究方法很正确,确定了研究的目标,收集了有用的资料研究自己的项目。下面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注重汇总、整理。(五)、进行研究小结1、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今天的收获生1:我知道了什么叫恒星,什么叫卫星,什么叫行星。生2:我知道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我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及排列顺序。生3:我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生4;我知道,八大行星是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围绕太阳公转的,它们公转的轨道都是椭圆的。2、课堂评价小结。生5:我知道流星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能发出光芒?生6:我知道在八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生7:我知道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2、课堂评价小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1-09-08 14:21:20 页数:41
价格:¥3 大小:209.46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