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备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专题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备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专题5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0.小行星爆炸发生所在大气层的气温(  )一、单选题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B.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下列小题。C.随高度逐渐升高而升高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1.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2021年1月初,北极平流层出现了一次爆发性增暖事件,此次事件在数日内使北极平流层升温超过40℃,这A.地面辐射减弱B.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极大地影响对流层北极涡旋的环流。经模拟推演,之后15天内北极强冷涡旋将偏向西半球,而东亚冷源偏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D.大气逆辐射减弱弱,冷空气活动由盛转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11.北极平流层底部温度偏高的热源来自(  )A.13∶00~16∶00B.04∶00~07∶00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散射C.07∶00~10∶00D.19∶00~22∶0012.据材料推测,北极平流层底部升温会引起(  )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下图示①极地下沉气流减②极地下沉气流增速③极地高压势力增强④极地高压势力减弱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某时段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3.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  )在对流层大气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A.4时~6时B.10时~12时C.16时~18时D.20时~22时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4.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逆温(  )0.6℃/100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现象。下图示意某地大气逆温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出现早,时间短B.出现晚,时间短13.图示大气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C.出现早,时间长D.出现晚,时间长A.地面辐射增强B.暖气团在冷气团上爬升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C.下沉气流势力大D.近地面大气运动活跃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14.图示甲、乙、丙、丁大气层中,易出现雾霾现象的是(  )A.赤道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高山地带A.甲B.乙C.丙D.丁6.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易受不稳定强乱流影响而发生颠簸,乱流的产生与某种自然要素有密切联系。下图所示为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2006年5-12月期间由成都飞往拉萨的航行路线以及航行中出现颠簸的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15.2006年5~12月期间由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主要飞行在(  )7.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A.海拔B.大气成分C.气象条件D.纬度16.推测与昌都一拉萨段相比,成都一昌都段发生颠簸次数较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A.飞行方向不同B.植被覆盖差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C.地形起伏较大异D.山峰积雪较多完成下面小题。17.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从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每年初雷始鸣的时8.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间迟早不一。下图为我国初雷平均月份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地热能D.风能(1)积雨云、电闪雷鸣等天气现象发生时往往(  )9.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大气结构稳定B.导致大气电离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大气层以外C.对流上升作用强D.逆温现象显著n(2)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地区初雷日最晚,主要原因为(  )C.1.5—5.5kmD.1.5km以内和5.2km以外A.水分缺乏,云量少B.气温高,温差大(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C.雨季长,湿度大D.对流旺盛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对流层是地球大气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对流层高度与近地面的受热程度相关。图示为1979~2008年华北地区(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小题。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18.1979年~2008年,华北地区(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A.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也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重要原因。据此回答下列小题。B.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明显减小23.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  )C.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A.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对流层传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增大B.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19.下列关于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的成因及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C.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A.对流层高度总体变化趋势反映气候变冷D.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利于生物繁育,生物多样性增加24.下列有关大气各主要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C.导致华北地区变得湿润,利于农业增产A.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D.矿物燃料使用和植被破坏等是其变化的主要成因B.水汽的相变,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根据探测高度要求,气象台站给携带探空仪的探空气球充满足够的氢气,然后记录飞行过程中实时测定C.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温度、湿度等大气要素数值,分析大气状况。最后气球破裂飘落。图1为广州市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夏季D.对流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某日在操场释放的探空气球,图2为气球释放后某时间段记录的温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20.关于此次探空气球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氮含量不断减少A.最大飞行高度10kmB.二氧化碳成为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B.e-d段可检测到空气电离层的存在C.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增加C.d-f段检测到空气杂质增多D.臭氧的含量增加D.e-a段检测到强烈的逆温现象二、综合题26.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21.图中a-b时间段内,探空气球上升的因素包括(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导致气球上升的直接原因(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B.气球上升时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东偏移(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  的必要条件。C.空气温度梯度大会加快气球上升速度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D.大气杂质明显阻碍气球上升,导致上升速度逐渐减慢(1)在图中画出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界线(甲乙在不同的大气垂直分层)。22.图是某时刻某市附近地区垂直温度变化(℃/100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甲处位于大气垂直分层的  ,描述该层大气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1)图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距市中心的范围是(  )系  。A.1~6.5kmB.1.5—5.2kmn(3)乙处位于大气垂直分层的  ,描述该层大气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答案】1.B系  。2.A28.依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1)若d为莫霍界面,飞机平稳飞行时应该与  曲线最为接近。ab之间为  层,该层 【解析】【点评】逆温的影响问题严重,ba层气温变化特征是  。(1)有利方面(2)若ba层  产生,对(1)题中a线以上的大气层有强烈的影响(极光),那么cd层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是  ,对应的太阳活动是  ,周期是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3)若该区域位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层,需要土壤层具有减少水分渗漏覆一层黏土,也需要减少水分蒸发的③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作用而覆一层沙土,生长植物需要有机土层,那么黏土层应该为图中  之间(填字母,下同),沙土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层应该为图中  之间。(2)不利方面29.2017年4月20日晚,中国首单“太空快递”正式发出,两天后到达离地面380km的天宫二号。读大气垂直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1)图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填大气层名称),原因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是  、 1.该图中19:00-次日13:00随海拔升高,气温先升后降,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近(2)图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层(填大气层名称),原因是  、 地面污染的空气难以向高空扩散,导致大气污染加剧。(3)①层大气直接热源是 故答案为:B。(4)②层大气中含有  ,能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  ,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2.读图13∶00~16∶00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逆温消失,空气对流好,空气质量最好,A正确,04∶00~屏障,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07∶00、07∶00~10∶00、19∶00~22∶00时段都有逆温出现,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近地面污染的空气难以向高空(5)①→②→③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 扩散,导致大气污染加剧,BCD错误。(6)下列是“太空快递”升空新闻上部分网友的弹幕,没有道理的是(  )故答案为:A。A.我晕,越来越缺氧【答案】3.AB.经历了风吹雨打,前途晴空万里4.BC.小哥不易啊,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D.我要飞得更高,离地300千米去见我的彩虹妹妹【解析】【点评】逆温现象:30.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和“大气的垂分层图”,完成下列要求。(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1)说明在图中画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不是很容易画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2)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你同意吗?请说说明理由。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3)指出图中A层大气的直接热源。(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4)简析B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原因。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答案解析部分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3.由材料信息“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可知,山谷或盆地在夜晚刮山风;由图示信息可知,4时~6n时为夜晚,且风向不变,所以该气象站最可能出现逆温的时段为4时~6时,A正确。读图可知,10时~12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时、16时~18时、20时~22时,风向不断的发生变化,不会出现逆温,BCD错误。故答案为:A。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4.由所学知识可知,“山谷或盆地常因山风致逆温出现”,山风主要出现在夜晚;冬季昼短夜长,所以逆温出输。现早,结束晚,时间长;而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所以逆温出现的时间晚,结束的早,时间短,B正确。8.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的根本来源,A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不是提供ACD错误。故答案为:B。能量,不是大气圈的主要能量来源,B错误;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风能的能量来源也是太阳辐射,CD错【答案】5.B误。故答案为:A。6.A9.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发生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由图可知,12-50千米高度范围内为平流层,故小行星7.B爆炸应在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10.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材料显示导致小行星爆炸可能是未燃尽的陨石摩擦大气,并不是该大【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气层气温直接导致小行星爆炸,A错误;C正确;臭氧吸收紫外线,B错误;由图可知,平流层的温度不是最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高的,D错误。故答案为:C。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答案】11.A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12.A5.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高度范围在7km~17km间变动,根据本题图中表达出来的对流【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层厚度约为12km,推测其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AC错。而对于高山地带,试题没有充分的信息【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确定其地表地形特征,D错。故答案为:B。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6.根据对流层内的温度垂直变化,由地表25℃降至对流层顶的-70℃左右,由此可推测出该时该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8.75℃/km,这一垂直递减率远远高于对流层的平均递减率6℃/km,故推测其可能对应为强对流天气特征,雷雨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A对。故答案为:A。7.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因距地表远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大气成分明显不同,尤其是各层所含的温室气体成分的差异导致热源与大气温度结构的不同。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温度垂直递减。平流层中因距离地表较远,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次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故答案为:B。【答案】8.A9.B10.C11.平流层底部分布着臭氧层,臭氧吸收紫外光使其增温,因此北极平流层底部温度偏高的热源来自太阳辐【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射,A正确;地面辐射为对流层提供直接热源,B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传递给地面的热量,C错误;大气【解析】【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散射是气体分子将短波太阳辐射散射,并不是平流层底部温度高的原因,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12.由于气温升高,极地为高压,气温越高,下沉气流越弱,反之,下沉气流越强,因此高压下沉气流会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n弱,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所以雷电和积雨云发生时,大气对【答案】13.B流作用显著,空气快速上升,大气结构稳定、逆温现象不易产生对流,不会产生积雨云、电闪雷鸣,故答案14.A为:C。(2)新疆和甘肃初雷日期迟,主要是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成云,A对。新疆地区纬度高,气【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温回升较南部地区晚,初雷晚,B错。新疆降水少,湿度小,C错。对流旺盛容易产生雷电,D错。故答案【解析】【点评】逆温的影响: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为:A。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流受阻,造成近地面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所以雷电和积雨云发生时,大气对流不会有较大的颠簸。作用显著,空气快速上升,大气结构稳定、逆温现象不易产生对流,不会产生积雨云、电闪雷鸣。13.读图图可知,近地面大气吹东北风,气温在0℃以下,高空大气为西南风,气温在0℃以上,形成大气逆【答案】18.C温层,结合图示天气为雨雪天气判断,图示地点是一冷锋过境,故而大气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南风19.D【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暖气团)爬升到东北风(冷气团)之上所致。故答案为:B。【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14.甲大气层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上升,形成逆温,抑制气流的上升运动,不利于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扩散而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形成雾霾天气。故答案为:A。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答案】15.A18.1979年~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线性趋势趋于增加,说明对流活动趋于旺盛,A错误。对流层顶16.C高度年际变化加大,没有明显减小的表现,B错误。据图可知,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C正确。对流层【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增加,说明近地面气温升高,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滞留能量增加,对流层向高层大气传输的能量减少,D【解析】【点评】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错误。故答案为:C。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19.华北地区对流层高度趋于增加,对流强度增加,说明对流层升温,说明气候在变暖,A错误。全球变暖会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短时间内改变,并不利于大多生物繁育,B错误。气候变暖导致中纬度蒸发加剧,华北地区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气候变得干旱,C错误。矿物燃料使用和植被破坏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对15.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适合飞行,平流层上热下冷,气流平稳,适合飞行,所以飞机流层温度升高,空气对流作用增强,使对流层顶高度升高。D正确。故答案为:D。一般飞行在平流层,但是从此题材料可知该航线路段基本上全段都有颠簸现象,由此可知,该期间主要飞行【答案】20.C在气流不平稳的对流层,此题迷惑性较大,要注意。故答案为:A。21.C16.成都到昌都段地势起伏大,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大导致飞行高度范围内气流运动剧烈颠簸次数较多,整个【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航线飞行方向都是向西,植被覆盖率应该是青藏高原地区差,这个与高空平流层的气流状况影响较小,山峰【解析】【点评】(1)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积雪应该是昌都到拉萨段更多。故答案为:C。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17.【答案】(1)C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2)A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n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24.B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25.C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知识点】大气的组成(2)自对流层顶向上55公里高度,为平流层。其主要特征:①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解析】【点评】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层大流层的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大约在20公里以上,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出现逆温层。这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如下:是因为20~25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最多。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②垂直气流显著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作用减弱。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垂直混合明显减弱,整个平流层比较平稳。③水汽、尘埃含量极干洁空氮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少。由于水汽、尘埃含量少,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在这一层很少见。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气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20.图中温度数值显示b点温度最低,应为对流层顶,c点增温达到最大,属于平流层,c点后温度变化迅CO2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速,为下降时期,分别为平流层和对流层。飞行高度达到平流层,A项错。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B项错。图O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中显示e-a温度下降,没有逆温,D项错。d-f段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剧烈,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中杂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质增多,C项正确。故答案为:C。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21.气球上升是受上升气流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导致大气水平运动,A错。地偏力影响水平运动方向,不会23.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A错误;导致气球上升,B错。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气球上升受到上升气流影响,C对、D错。故答案为:C。B、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错误;22.【答案】(1)CC、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C正确;(2)CD、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碳、氢、氧、氮元素,D错误;(3)B故答案为:C。【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24.A、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错误;B、水汽的相变,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解析】【分析】(1)逆温现象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观察图示区域可判断0℃等温线内的部分出度,B正;现逆温现象,利用逆温区的左右界限与市中心比较即可。如下图中阴影区为逆温区,水平范围出现逆温现象C、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错误;的范围为图示两实线箭头所指区域1.5~5.5km,故答案为:C项。(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即图中0D、平流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错误;摄氏度等温线的最高点的高度。图示虚线箭头所指高度为350米,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项。故答案为:B。(3)当出现逆温现象,由于气温下低上高,大气不能形成对流运动,从而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故答案25.A、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氮肥使用等导致大气中氮化物增加,A错误;为:B项。BC、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缓慢的,二氧化碳不会成为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B错误;C正确;D、人类活【点评】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动产生的氟氯烃等物质破坏臭氧层,使大气臭氧含量减少,D错误;气温度低,显得"头重脚轻"。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故答案为:C。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减轻。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26.【答案】(1)氮气;氧气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层次结构)稳定,气象学家(2)臭氧;二氧化碳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3)成云致雨【答案】23.Cn【知识点】大气的组成(3)cd;ab【解析】【分析】(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按照所占比例由【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大到小依次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据图可知,A比例最大,为氮气,B比例第二大,为氧气。(2)臭氧能【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若d为莫霍界面,则cd之间为地壳,cb之间为对流层,ab之间为平流层,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灼伤,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飞机在平流层的底部飞行,故飞机平稳飞行时应该与b曲线最为接近。位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对太阳辐射中的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促进绿色植被生长的是二氧化碳。(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紫外线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而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地表会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而臭氧层被誉为“生命的水汽和杂质,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充当凝结核。保护伞”,但近年来,平流层臭氧含量不断减少,因此ab(平流层)严重的问题是臭氧空洞。平流层温度变化【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特征为高度越高,气温越高。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1%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2)据上题分析可知,(1)题中a以上为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当高层大气剧烈扰动,则出现了极光,则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应该是太阳风产生。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故ab层为日冕层、bc层对应色球层、cd层应该是光球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的标志为太阳黑子,周期为11年。(3)沙土透水,主要在地表,黏土防止水分渗漏,应该在底层。故黏土层应该为图中cd之间,沙土层应该为27.【答案】(1)图中ab之间。(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密切等【点评】1.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3)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等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解析】【分析】(1)因为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平流层高度大约是从对流层顶部上升至海拔50-55km。其气候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中低纬地区较厚,高纬地区较薄。故甲位于对流层,乙位于平流层。对照此点进行画图。(2)根据题一分析3.大气垂直分层:判断甲位于对流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CO2能够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所以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越少。所以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的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是下热上冷,大气对流2.大气的垂直分层: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3)根据题一分析判断乙位于平流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层。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原因是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海拔越高,吸收的太阳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辐射越多。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多晴朗天气,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29.【答案】(1)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利于成云致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自雨。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2)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能见度高。输。(3)地面辐射28.【答案】(1)b;平流层;臭氧空洞;高度升高,气温递增(4)臭氧;紫外线(2)太阳风;光球层;太阳黑子;11年(5)密度越来越小n(6)D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解析】【分析】(1)图中①表示对流层,②表示平流层,③表示高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对流层,因为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水汽和固态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成云致雨。(2)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中水汽和固态杂质含量少,大气能见度高,因此有利于高空飞行。(3)①层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4)②层平流层含有臭氧,能够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5)①→②→③,随海拔升高,大气密度越来越小。(6)随海拔升高,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越来越少,A正确;经过对流层时大气复杂多变,穿过对流层之后天气晴朗稳定,B正确;对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高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又升高,因此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C正确;离地面300千米的上空几乎没有水汽,不可能见到彩虹,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对地球具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30.【答案】(1)在地球表面附近,这几个圈层是互相渗透、相互重叠的。(2)不同意。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3)地面(地面辐射)(4)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升温。【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解析】【分析】(1)在左图中很难画出大气、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主要是因为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自然环境,三个圈层的界线并不明确。(2)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因此该说法错误。(3)大气层由下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为对流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4)从飞机起飞到平稳飞行,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的22-27千米处,有一个臭氧层,可以大量的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得平流层的大气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03 11:30:02 页数:8
价格:¥10 大小:292.51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