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殷是指商朝,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排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3.(2021·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  )8,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排除D项。4.(2021·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答案B解析“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项。5.(2021·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强化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答案D8,解析由材料“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可知,地方诸侯的权力受到中央的限制,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6.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县与分封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答案D解析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更多地要听命于郡守,郡县的地位略重于侯国,故D项正确。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嬴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嬴政(  )A.有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B.试图通过加强地方吏治来治理国家C.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D.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加强地方吏治”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而“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试图创新官僚制度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8,8.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郡县制下“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郡县长官的是中央,通过官吏的任免,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9.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B.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力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D.初步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具有双重性”“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等可以看出,“它”是行省制,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故选C项。10.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五花判事”。该制度(  )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答案B8,解析根据材料“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项符合题意。11.(2021·辽宁丹东测试)宋代立国之初曾规定:宗室子弟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在宗室学校就学,学成后成绩优异者也只能授予虚衔,不能任实职,更不得填补地方官缺。这些规定意在(  )A.解决地方权力的威胁B.保证皇权和朝局的稳定C.维护科举制度公正性D.杜绝王孙贵胄进入仕途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宋代对于宗室子弟的规定可知,因宗室子弟有身份和地位的优势,成为官员后容易与其他官员勾结,左右朝政,威胁皇权,影响官场秩序,所以该规定防止宗室子弟掌握实权,有利于皇权和朝局的稳定,故选B项。12.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  )A.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B.有利于统治辽阔的帝国C.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的措施可以看出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13.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  )A.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B.主要监察地方行政官员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14.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制、唐代道州县制、宋代路州(府)县制、元代省路府州县制、明清省府县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B.国家疆域不断扩大C.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D.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是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的结果,故D项正确。15.(2021·河南中原名校检测)清代翰林供奉内廷多是临时性的应召,并无定制,事毕则退出。康熙十六年令侍讲学士在内供奉,至此翰林入值南书房成为定制。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中央三足鼎立局面形成B.中枢权力运行的制度化C.南书房已成为决策机构D.翰林学士开始参与决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翰林供奉内廷由临时征召变成定制,这一变化说明康熙帝通过南书房翰林学士来强化专制皇权,体现了权力运行呈现出制度化特征,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2021·河北承德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8,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制度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参考答案(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但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2)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内阁逐渐类宰相化。原因: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我们不能简单指称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专制政体。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需要借助君主制度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君主制度也有极化为专制的情形,但总体来说,不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简单地称为君主专制制度,也不能将中央集权等同于封建专制。自然,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进行统治,对劳动者是不民主的,但在统治阶级内部不一定是“专制”的。——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对此(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8,见解:我赞成不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简单等同这一观点。理由: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宰辅系统、朝议制度,这些后世长期延续的系统和制度在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同时,对皇权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忠君的同时,也强调“正名”“正君心”“仁政”等理念,对皇权构成了道德上的制约。总之,君主政体不能以君主专制一以概之,更不能将君主政体与作为国家结构形式的中央集权等同起来。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出学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认识,根据材料“但总体来说,不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简单地称为君主专制制度,也不能将中央集权等同于封建专制”可知,该学者认为不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简单等同、不能将中央集权与封建专制简单等同;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择该学者观点的整体或者一部分均可;然后,围绕自己的见解说明理由即可。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8 15:47:00 页数:8
价格:¥0 大小:171.3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