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2.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3/12

4/12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学法指导1.按时序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2.掌握三省六部制的演变。3.通过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朝代内容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 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 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 应的官职①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晋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②士族特权的工具1.九品中正制1|选官制度,2.科举制形成与发展(1)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 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2)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 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作用(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 考试参与政权(2)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 强了中央集权,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朝: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3.唐朝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③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④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三省六部制,1.唐代之前的赋税制度2.唐初(租庸调制)(1)规定: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⑦庸。(2)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安史之乱后(两税法)(1)背景:财政困难。(2)内容:每户按人丁和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魏晋开始实行⑤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⑥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赋税制度,(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⑨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之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实际是两汉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和发展。随着士族的没落,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终被废除。(√)2.“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段话反映了唐朝对皇权的限制。(✕)提示:“出诏令”,即决策;“掌封驳”,即审核政令。两者互相牵制,不能议决时,于政事堂商议。这种方式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令失误。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情境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问题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提示: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实行时间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 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 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 制度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分科考试取士的选官 制度选拔标准与方式德才、孝廉——品行; 他人(地方官)推荐为主, 考试为辅德才、家世——门第;中正官评定、授官;分九个等级才学;考试为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以官举士,来源于基层以中正评定为授官依 据考试选官,仕途开放影响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 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 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 才士族子弟依靠门第即 可步入仕途,成为士族 把持政权的工具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后期八股取士束缚思 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先授予官职或提升官阶。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D.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B,审题干明确设问中“这”指的是什么“说明”即考查对题干信息的获取和阐释筛选项逐项筛选备选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思路点拨解析    材料中“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体现了科举制人才选拔范围广,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与公正性无关,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对贵族特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陷阱分析    据A、D两项设置可知,备选项中往往设置表述符合所解答史实的核心词,即表述符合教材认知的选项,解答此类题往往因脱离材料主旨而错选。所以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旨,其次再看符合史实的选项中哪一项与题干信息更吻合或更符合题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7 15:28:56 页数:12
价格:¥0 大小:819.0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