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2.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3/15

4/15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学法指导1.列举本课主要历史时期的起讫,把握其发展脉络。2.结合相关史料认识东晋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政权建立灭亡魏220年,①曹丕称帝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蜀221年,刘备称帝263年,司马昭灭蜀吴229年,孙权称帝280年,为②西晋所灭1.三国1|三国与西晋,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灭亡316年,西晋被③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政治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支柱④高门士族南朝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⑤建康2|东晋与南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民族关系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1.十六国割据政权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⑥成汉,合称“十六国”政治统治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关系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前秦兴衰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在⑦淝水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之后迅速崩溃3|十六国与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⑧洛阳(2)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3)改鲜卑姓为汉姓(4)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北魏兴起4世纪末,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北朝北魏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1.晋武帝司马炎带兵水陆并进,终经淝水之战直取建业,一举灭亡了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宣告结束。(✕)提示: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2.东晋时期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其原因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是高门士族。(√)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情境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1|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影响(1)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朝人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A.毡帐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B.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的造船业最发达C.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D.南北朝时南北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状态解析    毡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场所,故A项错误。理解材料可得“北方有千人毡帐,南方有二万斛船”,材料虽然提到了“二万斛船”,但不能据此得出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的造船业最发达,故B项错误。南方“有二万斛船”说明南方造船技术有很大进步,这可以从侧面证明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昔在江南……及来河北”说明南北方有交往,故D项错误。C,情境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史实?其影响是什么?提示: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其影响是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国家大一统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4)各民族间的征战:当时各民族的征战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布局,有利于民族交融。(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借鉴和学习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交融,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交融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现代化过程解析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项。民族交融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封建化过程,故A项错误;C、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B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7 15:27:13 页数:15
价格:¥0 大小:848.11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