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4.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央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  )A.设置“三省六部”B.废除宰相制度C.设置“二府”“三司”D.废除科举制度2.《明政统宗》中写道:“时上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角门,简诸臣为耳目。”这里的“上”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乾隆帝D.雍正帝3.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4.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5.明朝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类似现象在明朝多次出现,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军机处效率低下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题组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6.“永乐三年,奉命带海军三万七千及多量的金帛与航海必用的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出五虎门放洋,南达占城,以次遍历南洋诸国。”该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D.李自成起义7.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A.瓦剌俘虏明英宗B.澳门被殖民者强占C.荷兰独占台湾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8.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  )A.澳门B.盛京C.台湾D.应天府题组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9.1571年,某位少数民族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了明朝册封,双方基本维持了边疆的和平局面。该少数民族首领是(  )A.阿骨打B.俺答汗C.努尔哈赤D.皇太极10.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其规模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西藏(  )时期机构或重大事件唐朝文成公主和亲元朝宣政院明朝乌思藏都司A.和亲是主要交往形式B.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C.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D.注重藏族上层人士作用11.明朝前期,中央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这一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2.明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黑暗,天灾流行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B.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C.明末农民战争为清军入关提供了有利机会D.清朝摄政王努尔哈赤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唯物史观                  1.()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严禁太监参政,内廷和宫门之间高悬着“禁止内臣干涉政事,犯者斩罪”的铁牌。明武宗在位期间,十分宠信太监刘瑾。刘瑾为了专权,迫使大臣将要交给皇上的奏文先送到他的私宅中去,由他裁定是否送皇上批阅,时人称他为“立地皇帝”。上述变化实质上说明了(  )A.太监官僚化B.君主专制加强C.皇权渐趋衰弱D.宦官权力失控2.()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中央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3.()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大量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异国带回的珍宝则大多进入市场,赚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结果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题组二 时空观念4.()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了通贡互市关系,自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题组三 史料实证5.()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6.()《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蕃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必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于政府题组四 综合分析8.()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的宰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过关练1.B2.B3.B4.C5.A6.C7.D8.C9.B10.B11.B12.D1.B 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2.B 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内阁的设置,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开始设立内阁,故B项正确。3.B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可知,随时间推移,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4.C 明代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掌握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明代中枢权力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相权再也没有恢复,故D项错误。5.A 明朝时期宦官专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当时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因此A项正确。6.C 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7.D 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其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当时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故答案为D项。8.C 据“1624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故C项正确。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鞑靼的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与明朝订立和议。故选B项。,10.B 材料反映了唐朝、元朝与明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和亲、设立机构等方式加强了西藏与中央的联系,这说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11.B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地方军政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并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司的设置侧重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并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12.D 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能力提升练1.B2.C3.D4.D5.D6.A7.A1.B 从明太祖严禁太监参政到明武宗时太监刘瑾专权,这实质上反映了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2.C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3.D 材料主要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和西方航海家对于所带获得的珍宝的不同处理,郑和下西洋所得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赏赐给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所得大多进入市场获取利润,这是由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航海结果有何不同,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二者在航海中都获利,无法判断谁多谁少,排除C项。,4.D 据材料“设立‘九边镇’防范蒙古”“南下掳掠”“恢复了通贡互市关系”“不再构成边境威胁”可知,双方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的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边地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据材料“明朝前期”“明朝后期”可知,在不同的时间段明朝对蒙古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故C项错误。5.D 根据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大臣专权所致,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6.A “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据此排除B、D两项。“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朝政府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必岁或间岁朝贡”指明朝中央让这些僧俗首领进京朝贡的模式,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排除C项。7.A 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可知,当时明朝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因此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合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合题意,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 (1)时期:战国时期。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2)变化: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宰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可知其职权之一是参议政事;由“出则监察而量是非”可知其职权之二是监察百官。(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由皇帝指挥”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第二小问,一方面彻底解决君相矛盾,使皇权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7 15:16:00 页数:11
价格:¥0 大小:47.7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