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顾炎禧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8

2/98

剩余9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顾炎禧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员论(中)[清]顾炎武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今天下之出入公门,以挠官府之政者,生员也;倚势以武断于乡里者,生员也;官府一拂其意,则群起而哄者,生员也。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锄之而不可锄也。小有所知,则曰:是杀士也,坑儒也。百年以来,以此为大患,而一二识体能言之士,又皆身出于生员,而不敢显言其弊,故不能旷然一举而除之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也。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复其户,而无杂泛之差,于是杂泛之差乃尽归于小民。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比比也。富者行关节以求为生员,而贫者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员之于其邑人,无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然而一切考试科举之费,犹皆派取之民,故病民之尤者,生员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也。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识之人而交之使为朋党。生员之在天下,近或数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朋比胶固,牢不可解。书牍交于道路,请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皆此之由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也。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以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今以书坊所刻之义,谓之时文,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之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苟以时文之功,用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起于其间矣。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矣。(选自《顾亭林诗文集》,有删改)第98页共98页\n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       除;清除B.而有丘山之累             累:负担C.朋比胶固             朋比:互相勾结D.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       遇:相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敢显言其弊             吾尝终日而思矣B.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C.生员之在天下             安能以身之察察D.今以书坊所刻之义       以资政殿学士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宗明义,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废生员之制才能解决各种弊端的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述,得出结论。B.文章指责时弊,切实有力,明清时,凡经过省内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都称为“生员”,其矛头指向当时的科举制度。C.作者希望生员专注于经史及当代的政务,那么将会出现经世治国之才,国家也能够取胜于外来侵侮者,不会败亡。D.本文讲述生员制度造成的严重后果,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战斗性,显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98页共98页\n(1)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识之人而交之使为朋党。(2)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材料二: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②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选自明·顾炎武《廉耻》)材料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第98页共98页\n[注]①媮:通“偷”,苟且。②《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是古代统军执政的官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B.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社戏、社火、社会等词最初均与祭祀土神相关。稷指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C.曹,与伦、侪、徒、族、属等均有一类人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D.有耻且格,意为人要有知耻之心并能改正错误。《论语》中有很多充满人生智慧的成语,如上善若水、见义勇为、以德报怨、不法常可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B.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法。C.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第98页共98页\n10.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统治者各有什么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无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余既鲜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伯高之赴【1】,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2】。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取材于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注释:【1】伯高之赴:伯高死,孔子以一般礼节吊丧,语见《礼记》。赴,即“讣”。【2】“食于少施氏”二句:《礼记》:“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取其一节,指“食我以礼”。少施氏,鲁国大夫。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且改行于中道   行:德行B.尽举而笔之书       举:举荐第98页共98页\nC.亦且改形换骨       骨:品格D.将以训后之人       训:教导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B.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C.以书来问序于余因书以答之D.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见其所知而喜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失身于暮年在晚年丧失了气节B.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所以他们未必都值得称赞啊C.而其人益以不似而那些人越发不像我故乡人的样子了D.冀人道之犹未绝也希望不改变节操的道义还没有灭绝啊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代之际不为新主所用之人求友甚难,只好求于“数千里之外”“慨想于千载以上”。B.“余既鲜闻”一句,表现了顾炎武谦逊且年迈,同时也表明《广宋遗民录》存在不足。第98页共98页\nC.作者在二十多年里见到了许多明末遗民成了变节的人,所以他反对为宋朝遗民立传。D.作者应邀作序,借题发挥,一面感叹坚守气节的知音难得,一面嘲讽遗民中的变节者。15.文章两处引用《论语》,一处在开篇,一处在第三段提到了孟懿子、叶公之事。请结合文本,简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皆不足传也,惟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论罪深刻,余亦悯然。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第98页共98页\n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国语》,又称《左氏外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别体史书。C.梓行,刻版印行。现在仍然使用的“付梓”一词,亦沿用此意。D.及第,专指科举考试中状元,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既有才华又有气节,在明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广泛地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数年努力,逐渐有了名声,因此被列入《明书》校阅者的姓名之中。D.吴炎、潘柽章二人都十分孝敬父母,友爱朋友,以古人为榜样,行事一致,性情相投。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第98页共98页\n,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皆不足传也,惟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论罪深刻,余亦悯然。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国语》,又称《左氏外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第98页共98页\nC.梓行,刻版印行。现在仍然使用的“付梓”一词,亦沿用此意。D.及第,专指科举考试中状元,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既有才华又有气节,在明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广泛地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数年努力,逐渐有了名声,因此被列入《明书》校阅者的姓名之中。D.吴炎、潘柽章二人都十分孝敬父母,友爱朋友,以古人为榜样,行事一致,性情相投。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24.吴潘二子和庄廷鑨都是史书作者,顾炎武对双方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第98页共98页\n。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代称考取举人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梓行,刻版印行,亦泛指出版。付梓,即指把稿件交付排印。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指在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被列入《明书》校阅者的姓名之中。C.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为人真诚,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98页共98页\n(1)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29.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广宋遗民录序【清】顾炎武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余既鲜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①,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②,所知而已;孟懿子③、叶公④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⑤,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第98页共98页\n【注】①互乡之童子:出自《论语·而》。孔子接见互乡(地名)的童子,取他当时有上进心。②伯高之赴:出自《礼记·檀弓》。孔子听到伯高死的消息而哭他。③孟懿于: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论语·功政》有孟懿子问孝一章。④叶公:楚国叶县尹,字子高,他曾向子路问过孔子的为人,见《论语·子路》。⑤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复姓。孔子曾在少施氏那里吃过饱饭见《礼记·杂记下》。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                            笔:写B.其心良亦苦矣                                             良:的确C.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               广:推广、传播D.不保其往也                                                往:过去(的行为)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孟懿子、叶公之徒                                                         士大夫之族D.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软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作者谈士人求友之难并指明原因,表面看与文章主旨关联不大,实际上点明了朱明德记录宋代遗民、向作者索要书序的原因——求友。B.作者以叙事笔调简练介绍《广宋遗民录》一书的成书特点,既满足了书序这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又顺势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出下文的议论。C.作者以孔子相关文献中的五个人为例,说明即使名字记录在名人集中也未必就是值得称述之人,从而否定了朱明德所著《广宋遗民录》的内容。D.朱明德为宋遗民“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并不是无目的地单纯为古人立传,而是借历史以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感受。顾炎武借作序谴责和鞭挞那些改仕清朝的失节之士。3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98页共98页\n(1)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概想于千载以上之人。(2)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教条示龙场诸生①(明)王守仁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谨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第98页共98页\n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活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贵善,当自吾始。选自《阳明先生集要》,有删节【注】①王守仁得罪宦官,被贬贵州龙场后仍日夜求学、讲学不辍,当地人特建龙岗书院,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相关链接: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选自清代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3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玩岁愒时                           愒:荒废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笃:坚定C.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道:同“导”,引导D.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被:覆盖3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生相从于此甚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B.使为善而父母怒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C.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第98页共98页\nA.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B.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C.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D.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37.下列内容能体现王守仁“虚怀若谷”态度的一项是(     )A.许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B.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C.诸生责善,当自吾始D.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3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是王守仁在龙岗书院讲学时,训诫学生的条规,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B.王守仁劝诫学生们要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研习学问,进德修业。C.选文一的观点明确,论证思路清晰,语言平实恳切,娓娓道来,让人易于接受。D.顾炎武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并且注重实学的人,才是真正符合“圣人之道”。3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2)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40.王守仁和顾炎武分别认为学习的根本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第98页共98页\n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顔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而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粗野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氓隶,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尝观于《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有耻则安乱,无耻则危亡。自古洎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往古可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乱,斯亦可以已乎!(选自《日知录集释》,有删改)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捐:舍弃,放弃。B.吾时俯而不答                                        俯:俯首,低头。C.而彼阉然媚于世者                                 阉然:心安理得的样子。D.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乱                 务:从事,追求。第98页共98页\n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耻则无所不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B.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D.蕃人知佖贪而无谋                                 剑阁峥嵘而崔嵬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人如果没有廉耻之心,那么灾祸、失败、逆乱与死亡,就会随之产生。在礼义廉耻这四者之中,耻是最为重要的。B.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但仍不乏有识之士。如颜之推者,反对仅重视技艺的家庭教育,认为不应仅经由技艺而为官。C.以廉耻治国行教化,于军则能战能守,于国能以牺牲来交换生存,于将领而言,则使其懂教化行仁政,以守边,则威化大行。D.选文将士大夫的廉耻与个人教养、治政得失、边关战事以及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小见大,用例丰约,论证使人信服。4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2)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第98页共98页\n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第98页共98页\n4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①。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第98页共98页\n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4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此而来                    踵:跟随。B.遂谢之荣                    谢:拒绝C.予之适越过潘子时       过:拜访D.予薄其人不学,竟去   薄:接近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继迁、固之后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则两人同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尽子之财不足以给   仰观宇宙之大D.而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而跽曰5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第98页共98页\n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52.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5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的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55.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书吴潘二子事第98页共98页\n(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8页共98页\n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60.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第98页共98页\n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8页共98页\n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65.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与友人论门人书(节选)顾炎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6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67.文中的“班史”指__________,作为史学家,他的《__________》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__________》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68.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98页共98页\n书吴潘二子事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改)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第98页共98页\n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敏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7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7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73.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_________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蚡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后人知此法者鲜矣,惟班孟坚间一有之,如《霍光传》载任宣与霍禹语见光多作威福《黄霸传》载张敞奏见祥瑞多不以实通传皆褒独此寓贬可谓得太史公之法者矣。(节选自《日知录》卷二十六)74.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第98页共98页\n75.《日知录》的作者是________(填姓名),画线空缺处应填入的作品是________(填篇名)76.“太史公之法”具体指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清)①伏承来教①,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②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固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③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④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⑤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③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可以自勉。鄙哉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注释】①伏承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承,接受。②曩(nǎng)者:从前。③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④矧(shěn):何况。⑤私淑艾: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私淑,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7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悼其学之无传                    悼:痛惜第98页共98页\nB.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干:俸禄C.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             躁竞:急于进取而争竞D.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彀率:射箭的标准、要求7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闵其年之衰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而班固乃断之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C.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皆若空游无所依D.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7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西汉传授经书带来的荣耀只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B.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意为:“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能见到的。”C.作者不愿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来招揽天下人,不愿张扬名声。D.作者通过“大匠”和“(后)羿”这两组类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和追求。80.翻译下列句子。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可以自勉。81.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顾炎武“不愿”招徒授学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①。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第98页共98页\n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8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并弃其诸生                           诸生:各位弟子。B.踵此而来                              踵:跟随。C.不直之荣                              直:认为……有理。D.无以甥贵稍贬其节                 贬:降低。8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继迁、固之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尽子之财不足以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则两人同也                       且贰于楚也第98页共98页\nD.而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而跽曰8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辛劳不已。B.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以诗文自豪自娱,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渐有名声后,两人应邀参与了《明书》的编辑。C.文章既通过人物言行等正面描写来刻画吴炎、潘柽章的形象,也通过侧面描写,如对庄廷鑨的刻画来衬托吴潘二人。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赞颂了他们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惋惜与怀念之情。8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8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2)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论廉耻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第98页共98页\n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8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88.下列对“异哉,此人之教子也!”一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B.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C.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D.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89.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了管仲、欧阳修和作者对廉耻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人的观点。90.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第98页共98页\n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9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B.首联“是日”即“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C.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拟人化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生动逼真。D.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已无家”。92.请简要分析本诗体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五十初度时在昌平①顾炎武居然濩落②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③。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注】①初度:此处解释作“生日”。顾炎武为明朝遗老,去昌平拜谒明陵,表达故国之思。②濩落:沦落失意。③河清:古人以“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这里暗指恢复明朝统治。93.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作于诗人半百之时,他拜谒明陵,俯仰世事,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第98页共98页\nB.首联诗人回顾过往,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却像漂荡浮萍一般度过此生。C.颈联写诗人常随黄鹄、青骢奔走于山河、边塞,暗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不已。D.尾联中诗人抬眼长望,仿佛觉得故国还在眼前,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94.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9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第98页共98页\n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9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山(其二)①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②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③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④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9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98.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第98页共98页\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注]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和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99.“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指______________;“阅”指______________。100.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偶来顾炎武①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②老一丘。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③无求。柴车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游④。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他为了抗清而在多地辗转。②栖迟:游息。③故:通“固”。④款段:驽马。少游:指汉代的马少游。101.下列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上”即“湖边”,作者偶然来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B.“老一丘”是说作者若愿意,可以选择在此地生活到终老。第98页共98页\nC.“赤米”是颜色发红、高品质的米,“足”是说物资充足。D.用“青”“绿”来描写自然风光,色彩丰富,颇具画面感。102.本诗后四句用“元亮”“少游”“鸟兽同群”“辙环”等典故来表达心志,下列对这几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亮”是陶渊明的字;作者能够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相遇,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B.马少游乘马车疾驰,气势煊赫,但坐在简陋柴车上的作者不羡慕那样的富贵生活。C.“鸟兽同群终不忍”化用了孔子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作者与孔子的想法类似。D.“辙环”,既指孔子周游列国而车辙往复,也指作者自己为抗清在多地奔波辗转。103.有些古诗在拟题目时,只借首句前两字来代题,实际相当于无题。但对于这首诗的题目,有评论家说,本诗“以‘偶来’二字为题,似同无题,然全首寓意尽在此二字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偶来”二字体现了全诗怎样的寓意。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顾炎武①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④近,五湖同觅钓鱼槎⑤。[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江南抗清斗争,②熊绎国:指楚国。③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圆十里。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④明诏,这里指胜利后颁赏的诏书⑤五湖,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槎,木筏。10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写北方关塞已被清人占据、胡茄吹遍,却术见中原明军战车驰驯的抗战局面。B.第三句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表达晚明虽已落败、但反击仍可取胜的信念。C.诗人用“苍龙日暮还行雨”比喻清军的暴虐,又以“老树”“著花*表达了自己抗清的意志。第98页共98页\nD.全诗从直述时局落笔,多处用典、设喻,挥洒自如,思路明晰,表现了学人之诗的特色。10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与开头的“愁”字呼应,表现了怎样的情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0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B.首联“是日”即诗题中的“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C.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D.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107.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本诗的风格特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精卫顾炎武①第98页共98页\n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释:①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本诗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108.从体裁上看,本诗是__________。109.选出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空自苦”表明作者认为精卫回天无力,理应放弃,精卫精神是可悲的。B.本诗借精卫填海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C.本诗末句流露出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以及对“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气势宏大,以其所弘扬的正义之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110.自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的表现形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第98页共98页\n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11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1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B3.C4.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5.(1)天下的忧患,没有比聚合各方互不相识之人使之相勾结而成为私党这件事更大的了。(2)而很快得到(功名)的年轻人,又把天下国家的事情看得很轻而易举,认为人生用来取得功名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遇:际遇,机会。“得遇"意为能够得到赏识。句意:而那些不卖乖讨巧的老实人到头发白了也不能得到赏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所以:连词,表因果。句意:因此他们不敢明言其弊病。所以: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B.者:皆为定语后置标志词。前句句意:如今生员达到千人以上的大县。第98页共98页\n后句句意: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答复的使者。C.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生员遍布天下。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后置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怎么能用皎洁的身体。D.以:介词,把。句意:现在把书坊刻印的经义。以:介词,凭……身份。句意: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作者希望生员专注于经史及当代的政务,那么……国家也能够取胜于外来侵侮者,不会败亡”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苟以时文之功,用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起于其间矣”,可见,“国家也能够取胜外来侵侮者,不会败亡”与“作者希望生员专注经史及当代的政务”未能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因此败坏天下的人才,以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然后寇贼、犯法作乱的人能够乘机而起,敌对国家、外来侵侮者能够取胜。“故败坏天下之人材”,句意:因此败坏天下的人才。“败坏”作谓语,“天下之人材”作宾语,故应在“人材”后停顿。“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句式对称,应在其后分别停顿。“夫”用于句首,引起下面的议论,故“夫”之前应停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和“敌国外侮得而胜之”句式也对称,故其后应停顿。综上分析,该句的特点如下: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患”,忧患;“乎”,相当于“于”,比;“交”,结交,勾结。第(2)题得分点:“捷得”,很快得到;“易视”,看得轻易;“所以”,用来……的办法(本事)。参考译文:第98页共98页\n废除天下的生员,官府的政治就能清明;废除天下的生员,老百姓的困穷就能得到解救;废除天下的生员,结党营私的恶习就能清除;废除天下的生员,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出现。如今天下能够出入于衙门并且阻挠官府政事的,是生员;凭借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的,是生员;官府一旦违背他们的意愿,就群起作乱的,是生员;上面的人想惩办他们而又不可能惩办,想除掉他们而又不可能除掉,要是对他们稍稍加以惩罚,就会说这是杀士,是坑儒。一百年以来,因此而成为大患,而少数几个懂得治国大体、能够发表有益言论的人,又都是生员出身,他们不敢明言其弊病,因此不能公开地一一列举而除掉他们。因此说废除天下的生员,官府的政治就能清明。天下危害老百姓的有三种人:一是乡宦,一是生员,一是吏胥。这三种人,根据法律都可以免除他们家的徭役和赋税,又没有各种杂项差使,于是就把这些全归老百姓来负担。如今生员达到千人以上的大县,到处都是。富有的人通过行贿托情而取得生员资格,贫穷的人则一个接一个逃跑或死亡,因此生员对于本县的人来说,不仅没有丝毫的好处,反而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一切科举考试的费用,还都从老百姓那里派取。因此,危害老百姓最严重的,是生员。所以说废除天下的生员,老百姓的困穷就能得到解救。天下的忧患,没有比聚合各方互不相识之人使之相勾结而成为私党这件事更大的了。生员遍布天下,相隔近的有数百千里,相隔远的有万里,语言互不相同,姓名互不通晓,但一旦考中了科举,那么有所谓主考官的人,称之为座师;有同考官的人,称之为房师;同榜的士人,称之为同年。这些人结成死党,就像胶粘在一起,牢不可破。书信往来于道路,请托蔓延于官府。这种关系小则足以败坏政事、危害百姓,大则发展到建立党派,互相倾轧,夺取国君的大权,倒行逆施,这都是由于生员的缘故。所以说废除天下的生员,结党营私的恶习就能消除。国家录取生员之所以用经义、论、策、表、判等文章来考试他们,是为了使生员了解六经的旨意,通晓当代的政务。现在把书坊刻印的经义称之为时文,舍弃圣人的经典、先儒的注疏和前代的史书不读,而去读那些所谓时文。时文产生以后,每一科变化一次,小孩子只要能背诵几十篇,并且稍为改变一下原文,即可以取得功名,而那些不卖乖讨巧的老实人到头发白了也不能如愿以偿。年高持重之士,他们已经把有用的岁月,消磨在考场之中。而年轻快中的人,又把天下国家的事情看得很轻而易举,认为人生用来取得功名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因此败坏天下的人才,以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然后寇贼、犯法作乱的人能够乘机而起,敌对国家、外来侵侮者能够取胜。如果把用于攻读时文的功夫,用于经史及当代的政务,那么必定会有聪明俊杰通达治国大体的人,出现于其中了。所以说废除天下的生员,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出现了。第98页共98页\n6.C7.D8.B9.(1)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正确的言论,是从古到今最好的教诲。(2)但是松柏在凛冽的寒冬中迟迟不凋谢,公鸡在风雨交加的日子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在那些昏暗的日子,也确实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啊!10.①材料一认为统治者要尊重官员,君明则臣良。②材料二认为统治者要注重对世人的教化。③材料三认为统治者要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于乱世”作“仕”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彼……者”作后一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论语》中……如上善若水……不法常可”错。“上善若水”出自道家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不法常可”出自法家《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不争于仕途”错。原文为“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表明严氏不愿子辈没有尊严地取得官职,这是一种操守,不表示“不争于仕途”,不在为官上积极进取。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1)“兹训”,这些教导;“炳”,光辉、明亮;“危言”,正确的言论。(2)“后凋于岁寒”,状语后置句,“于岁寒”作“后凋”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岁寒后凋”;“已”,停止;“彼”,那些;“固”,确实、本来。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结合“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可概括出,认为国君要尊重官员,君明则臣良。材料二,结合“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可概括出,认为朝廷要注重对世人的教化。材料三,结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可概括出,统治者要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正确的言论,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材料二:第98页共98页\n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些昏暗的日子,确实也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材料三: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11.B12.B13.B14.C15.开篇:直接引用《论语》首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点明交友乃人生乐事,由此引出易代之际以朱氏为代表的遗民交友甚难的话题,进而谈及对明亡之际变节仕清者的叹惋,揭示中心。第三段:暗引《论语》中孔子与孟懿子叶公有过一二次简短交流之事,与另外两处引用内容一起,论证古书对某人有过一言一行的评价并不代表对某人一生的评定,进而表明朱氏广遗民录时“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的做法欠妥。【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举”,列举。句意:就全部列举收录到书中。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A.“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句意:古人学习有所收获。“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或者偶然遇见却并非志同道合的人吗?B.“者”都是代词,“……的人”。第一句句意:那些随世道变化而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第二句句意:过去被人们称道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人壮士的人。C.“以”,介词,可译为“拿”。句意:拿这本书向我索求书序。“以”,目的连词,“来”。句意: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D.“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个”。句意:大概就是所谓一个地方得不到那样的朋友。“其”,人称代词,“他”。句意:见到他认识的人就高兴。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句意:本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录于书中啊。“固”,本来;“述”,说,这里指记录在书中。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反对为宋朝遗民立传”错。根据“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可知,作者只是反对把每个在一二本名人集上留下姓名的人都记录于书中。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因为本文是论述性散文,因此引用的作用应从论证观点和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来阐述其作用。第一处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内容上分析,以古人也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例,阐明交友乃人生乐事;从结构上分析,这句引用在文章的开头,引出了后文“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的观点,从而阐述朱氏为代表的遗民交友甚难的话题,带引出“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表达明亡之际变节仕清者的叹惋,揭示中心。第98页共98页\n第三段的引用“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说明《论语》中孔子与孟懿子叶公有过一二次简短交流之事;与“然而伯高之赴,所知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结合,论证古书对某人有过一言一行的评价并不代表对某人一生的评定,进而阐述“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表明作者反对朱氏广遗民录时“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的做法。参考译文: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有所收获,未曾不求相同志向的人。何况在沧海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个地方得不到朋友,那就到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朋友,就感慨想象结交千年以上的古人。如果有一言一行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作传而在书上记述他的事迹。唉!他的用心真是良苦啊!吴江的朱明德先生,跟我是同郡的人,相距不过一百多里,但却没有见过面。现在朱先生62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在绝障重关之外,但都忧虑于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搜集辑录过去发生的事,得到程克勤所著《宋遗民录》并且扩充了它,最后达到四百多人。拿这本书向我索求书序,大概就是所谓一个地方得不到朋友,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的遗民,(如果)有一言一行适合自己心意的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就全部列举收录到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古人吧。第98页共98页\n我既缺少见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我私下对此书存有疑问: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尊敬的人没有比得上孔子的了,《论语》《礼记》都记载了孔子的诸多事迹,虽然如此,伯高去世,孔子只使用一般性的礼节致祭,因与伯高仅是相识而已;孔子与孟懿子、叶公子高这些人的关系,也只是有过一次简短对话而已;孔子在少施氏家中吃得很饱,只是因为少施氏以礼相待孔子一个细节而已。现在每个在一二本名人集上留下姓名的人(遗民),难道就没有只是短时相识却没能终身保持操守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却并非志同道合的人吗?本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录于书中啊。虽然如此,朱先生对于这些人还是恋恋不舍,并且统称他们为遗民,就是因为寻求朋友很难,因此就在这上面寄托心情吧?庄子说:“你没听说过那些越国被流放之人的故事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认识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几天一个月,见到曾经在本土见到过的人就高兴;到一年后,见到像本土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在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地方、黄河以南以北的地方游览二十多年,而家乡那些人越发不像我故乡人的样子了。等问到长江以南的,过去被人们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人壮士,(才知道他们)也已经改变了装束、丧失了气节(品格),学作没有血性骨气的人了。而朱先生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留存有节操的人。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改变节操的遗民了吧?(朱先生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我老了,希望能用它教导后辈人,希望不改变节操的道义还没有灭绝呀。16.C17.D18.D19.(1)(庄氏)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接受告发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做“薄”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项。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及第,专指科举考试中状元”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行事一致”错,他们虽然志趣相投,但具体行为并不相同,“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他们只是在“编写史书”“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上“两人同也”。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1)题得分点有:“谢”,拒绝;“告”,告发;“诸”,兼词,之于;“右”,袒护;“直”,认为……有理。(2)题得分点有:“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书中内容繁杂不值得称道。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未经删除的前人诋毁之辞。庄氏成为巨富后,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对他的判罪非常重,我也很可怜他。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只有吴炎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将他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第98页共98页\n吴、潘二人平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在这方面看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20.C21.D22.D23.(1)(庄氏)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接受告发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24.同:作者对他们因史书获罪的遭遇都有同情怜悯之心。“论罪深刻,余亦悯然”。异: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的学问人品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如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的不学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书冗杂不足道”。【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做“薄”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项。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及第,专指科举考试中状元”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D.“行事一致”错,他们虽然志趣相投,但具体行为并不相同,“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他们只是在“编写史书”“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上“两人同也”。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谢”,拒绝;“告”,告发;“诸”,兼词,之于;“右”,袒护;“直”,认为……有理。(2)题得分点有:“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同:文中说“论罪深刻,余亦悯然”,作者认为对庄廷鑨的判罪非常重,很可怜他;作者写此文是因为“吴、潘二子与其难”“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为纪念吴潘二子。因此作者对他们因史书获罪的遭遇都有同情怜悯之心。异: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第98页共98页\n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书中内容繁杂不值得称道。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未经删除的前人诋毁之辞。庄氏成为巨富后,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对他的判罪非常重,我也很可怜他。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只有吴炎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将他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在这方面看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25.C26.A27.D28.(1)(庄氏)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第98页共98页\n29.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做“薄”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项。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考取举人”错,应当是“考取秀才”。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可谓志同道合”错。原文是“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这里的“同”是指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为人真诚,以古人为榜样方面二人相同,而不是“志同道合”的意思。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谢”,拒绝;“告”,告发;“诸”,兼词,之于;“右”,袒护;“直”,认为……有理。(2)题得分点有:“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第98页共98页\n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书中内容繁杂不值得称道。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未经删除的前人诋毁之辞。庄氏成为巨富后,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只有吴炎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将他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第98页共98页\n吴、潘二人平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在这方面看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30.C31.C32.C33.(1)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2)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广”,这里是充实的意思。句意为得到程克勤所写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并列关系,同时/连词,表转折,却,意义不同。B.助词,表句中停顿,无义/代词,……的人。C.都是指示代词,这,这些,意义和用法相同。D.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用,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从而否定了朱明德所著《广宋遗民录》的内容”说法有误,由原文“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可知作者认为朱明德记录那些名字记录在名人集中的人也许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思念,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肯定了他这样做的意义,所以并未否定朱明德所著《广宋遗民录》的内容。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1)“或”,有时候;“则求之数千里之外”,省略了“于”字,“则求之(于)数千里之外”,又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于)数千里之外求之”,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概想”,感慨想象。(2)“去”,离开;“旬”,十天为一旬;“期年”,一周年。参考译文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收获,未曾不寻求志趣相同的人,何况在社会动乱不安、黑暗混乱的时候呢?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来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又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士人也是用心良苦啊!吴江的朱明德跟我同乡,彼此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在长满荒草的寒冷的江边,一个在边远险要的地方,都担心没有朋友。朱明德于是采编旧闻,得到程克勤写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使里面记载的人有四百多位。他拿书来让我帮他写序,大概就是所说的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到几千里之外寻求吧。对于宋代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两个名人的文集中,他就将其全部记录下来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说的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吧。我既见识少,又上了年纪,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自从有人类以来,大家所尊崇的人没有人比得上孔子,《论语》《礼记》都是出自孔子的弟子,但是互乡的童子,他以前的所有行为并不都是正确的;伯高死后,孔子吊丧,只是相识罢了;孟懿子、叶公这些人,孔子只是与他们相互问答过罢了;孔子在少施氏那儿吃饱,仅仅是少施氏的一种礼节罢了。现在一两个名人的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但没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仍然对这些人恋恋不舍,将他们一起称为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思念吧?庄子说过:“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满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等到离开一周年后,见到像越国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地方、黄河以南以北的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探寻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那些伟大壮士(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吧?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第98页共98页\n34.D35.C36.B37.C38.A39.⑴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⑵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⑶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样的呢?40.王守仁:认为“立志”是学者求学的根本和前提。顾炎武:认为“行己有耻”(道德品行)是根本,学者要讲究气节,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被:蒙受。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介词,被;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介词,依靠/介词,因为。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矣”是JU句末语气助词,后面需要停顿,排除A、D;“志不立”(主谓短语),作主语(本体),后面停顿表强调,而不应在“如”(谓语)后停顿,“如无舵之舟”(喻体),排除C。句子大意: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故选B。第98页共98页\n3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A.讲的意思是: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这是列举有些人的不当做法,不能体现王守仁“虚怀若谷”;B.讲的意思是: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这句主要讲立志成为君子要做学问,不能体现“虚怀若谷”;C.讲的意思是:各位同学责求向善,应当从我开始。这句主要体现王守仁“虚怀若谷”;D.讲的意思是: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这句主要讲人应该有理想,不能体现王守仁“虚怀若谷”。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错,选文一开篇总说“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第二、三、四、五四段分别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方面分析论证,最后没有总结,所以应是“总—分”结构。故选A。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彼,他;固,固然;为所,被动标识,被;弗,不;窃,暗中、私下。(2)题得分点有:以,用;是,这;诸,之于,兼词;攻,攻击;“皆我师也”,判断句。(3)题得分点有:所谓,所说;道,道理;如之何,怎么样。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教条示龙场诸生》开篇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由此可知,王守仁认为,学习的根本就是“立志”,立志是学者求学的根本和前提。相关链接有:“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也就是顾炎武认为学习的根本是“行己有耻是根本”,学者要讲究气节,有担当,以天下为已任。参考译文:第98页共98页\n追随我到龙场驿的学子们人很多,我担心没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们,用四条要求劝勉诸位,来答谢各位同学的深情厚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你们千万要认真听讲不要不重视。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能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确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可是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勤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第98页共98页\n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引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首先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的毁谤斥责,使他无地容身,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虽然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所以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朋友为善的道理。即使这样,我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也是不可以啊;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可以不乐意接受而且内心感激他呢?有人说:侍奉老师不可以冒犯,也不可以隐讳不说,因此就说老师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劝谏老师的方法,要坦直却不至于恶言冒犯,要用委婉的态度不至于隐讳不说。假使我是对的,能够因此清楚我是对的,假使我是错,能够因此明白来改正我的错误。这就是教者学者彼此互相规劝而长进的啊。各位同学责求向善,应当从我开始。相关链接: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做子弟、臣子、朋友以至处理隐居出仕、交往,拒绝与接受,取得与付出等,都是包含有耻的事。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反躬自问而没有愧疚。”       唉!士人不把有耻入在首位,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就是空虚的学问,靠无根基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提做圣人,但离圣人越来越远了。41.C42.D43.B44.(1)廉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廉耻对他们是无用的)。(2)从此以后北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心安理得的样子”错误。结合“媚于世”分析,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译为曲意逢迎貌。故选C。第98页共98页\n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B.助词,不译;助词,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C.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连词,表并列。故选D。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不应仅经由技艺而为官”错误。结合“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分析,奇怪啊,这个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借助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做。原文只是表示假设做到卿相,没有说“认为不应仅经由技艺而为官”。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于”,对于;“机变”,机谋,权诈,指随机应变的心计。(2)“朔方”,北方;“御寇”,抗击敌寇,防御贼寇;“黩货”,释义为贪污纳贿。参考译文:《五代史·冯道传》中论述道:“礼义廉耻,是治国的纲纪准则,治国的纲纪准则得不到伸张推行,国家就会灭亡。”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洁便什么都可以拿,不知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更何况身为大臣如果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中,知耻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的关系重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不廉洁,甚至于违背礼义,原因都产生在没有羞耻心上。因此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第98页共98页\n我考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社会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严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其实不是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书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想要让他稍微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肯定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下头不曾回应。奇怪啊,这个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借助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做。”唉!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基础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用礼节教化军民,用大义勉励军民,这是为了使他们有羞耻心。当人有了羞耻心,从大处讲就足够进攻,从小处讲就足够防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好马,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钟,张奂一并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来到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说:‘即使送给我的马多得像羊群一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给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样,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然后把金钟和好马全部退还给羌人。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憎恶,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充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难道有从不贪求财货的官吏开始的吗?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先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岸边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地里运走,丢弃在河水中,桥始学科网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心而无谋,先用厚礼贿赂了他,然后加紧工期造成了桥,并且修筑了瓮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边境防御侵略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这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担任了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廉耻之意或许也可以用来治国吧!自古至今,没有不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恶那些历史上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那些历史上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45.B46.D47.C48.(1)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解析】45.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列名”是一个词组,列上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D项。句子意思: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故选B。46.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说法错误。畏友,是指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C。4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析产”,分割产业,指分家;“仲子”,第二个儿子;“哀”,悲痛,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2)“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第98页共98页\n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49.D50.A51.C52.B第98页共98页\n53.B54.(1)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55.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同情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4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D项,薄:轻视、看不起。句意: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故选D。5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连词,表目的,来。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C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故选A。5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其父”是“胤城”的定语,不可断,排除BD;“独”“仲子”是“死无后”的主语,应放在后面,和“析产”断开,排除A。故选C。5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首先理解“庄氏难作”,指的是庄氏的祸难发生。①说的是吴炎、潘柽章二人,与庄氏无关;③说的是浙人获得满足未告发庄氏;⑥是结果。故排除①③⑥。故选B。第98页共98页\n5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错,吴、潘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B。5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手,亲手;盈,满;发,发挥;闻,名声;亟,多次。(2)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坐,牵连定罪。5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可知,作者认为吴、潘二人“高才”“史才”,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同情怀念之情。由“不甚通晓古今”“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可知,作者认为庄氏没有学问,对庄廷鑨充满鄙薄之情。【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经常和他们交往。第98页共98页\n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辩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56.B57.D58.C59.(1)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2)当初父亲您认为我没有出息,不能经营产业,不如二哥勤勉。现在我成就的家业与二哥相比,哪个更多?第98页共98页\n60.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5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至”的宾语为“其家”,“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予”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排除C项、D项。“列名”是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句子意思: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故选B。57.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说法错误。“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没有这个说法。畏友,是指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故选D。58.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C。59.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1)“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定语后置句;“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2)“以”,认为;“无赖”,没有出息;“力”,努力,勤勉;“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60.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由“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第98页共98页\n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61.B62.D63.C64.(1)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65.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排除CD;“列名”是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句子意思: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故选B。第98页共98页\n6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说法错误。“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畏友”不能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没有这个说法。故选D。6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C。6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析产,分家;“仲子”,第二个儿子;“哀”,悲痛,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第二句得分点:“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65.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第98页共98页\n【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第98页共98页\n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66.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67.    班固    汉书    两都赋68.当今求学的人都是为了求取官职。【分析】66.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该句译文: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若乃”表示举例;“西汉之传经”指西汉经师的传授经书;“弟子常千余人”是门人数量情况,所以“弟子”前要断开;“千余人”后也要断开。“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形成对比情况,故在“公卿”“博士”之后断开;“下者”之前要断开;“博士之后”要断开。“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是从整体评价老师的得意之处,“能不称为光荣么”是反问句,故在“使”之前,“能”之前要断开。67.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围绕的是与班固有关的文学常识,要知道班氏父子(班彪、班固、班超),也要掌握本题中《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的意义和地位(“前四史”)。作为辞赋家他和司马相如等并称汉初四大辞赋家,《两都赋》开启了京都赋的先河,纳入文选第一篇。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均受此启发。第98页共98页\n6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筛选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熟悉文本,先通读几遍语段,然后筛选提炼关键语句,为比较分析做准备;紧接着找出比较的角度,从不同点和相同处等层面去思考。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顾炎武,首先委婉地说道感谢朋友的提醒和眷顾,说教书育人,让学生成才的确是很光荣的事,但是他引用班固的话,认为“盖禄利之路然也。”即认为开门授馆有助长学生追名逐利的风气的嫌疑,尤其是在顾炎武所处的时代,风气日下,更觉得这样做不好。【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69.B70.D71.C72.(1)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第98页共98页\n73.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廷鑨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方……时”是一个状语成分,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列名”是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故选B。句子意思: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70.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误,“畏友”不能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没有这个说法。故选D。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C。7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析产,分家;仲子,第二个儿子;哀,悲痛,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第98页共98页\n(2)中,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73.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第98页共98页\n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74.如《霍光传》载任宣与霍禹语/见光多作威福/《黄霸传》载张敞奏见祥瑞/多不以实/通传皆褒/独此寓贬/可谓得太史公之法者矣75.    顾炎武    《荆轲传》76.“太史公之法”指的是不待论断而在叙事之中可见旨意、借书中人物的言论或反应来表达观点的撰史笔法。【解析】7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第98页共98页\n本题中,根据“《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的句式,可知“如《霍光传》载任宣与霍禹语”的“语”后要断开,“《黄霸传》”之前要断开;“《黄霸传》载张敞奏见祥瑞”是一各句意完整的句子,意即“《黄霸传》记载了张敞向朝廷奏报见到了祥瑞之兆”,所以“祥瑞”后应断开;“通传皆褒”和“独此寓贬”是两个对称的句子,彼此独立,所以“通”前应断开,“独”前应断开,“贬”后应断开。再根据题干中的提示“限断6处”检查,可知应是“如《霍光传》载任宣与霍禹语/见光多作威福/《黄霸传》载张敞奏见祥瑞/多不以实/通传皆褒/独此寓贬/可谓得太史公之法者矣”。75.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本题中,《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史记》中,《荆轲传》篇末:“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76.本题考查理解、比较、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读的不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本题中,要求概括“太史公之法”的含义,材料的开头就说,古人作史书,“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只有太史公能做到。然后举了《平淮书》《王翦传》《荆轲传》《晁错传》《武安侯田蚡传》的例子来说明“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后文又明确指出“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后人知此法者鲜矣”。这说明“此法”就是“于序事中寓论断”的方法,就是“太史公之法”,也就是不待论断而在叙事之中可见旨意、借书中人物的言论或反应来表达观点的撰史笔法。【点睛】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参考译文:第98页共98页\n古人作史书,有不待论断而在叙事之中可见旨意的笔法,只有太史公能够做到,《平淮书》篇末记载卜式的话,《王翦传》篇末记载客人的话,《荆轲传》篇末记载鲁句践的话,《晁错传》篇末记载邓公和景帝的对话,《武安侯田蚡传》篇末记载武帝的话,都是不待论断而在叙事之中可见旨意的笔法,后人知道这种笔法的很少了。只有班固间或能使用一二,比如《霍光传》里记载任宣和霍禹的对话,从中能表现出霍光经常作威作福,《黄霸传》里记载张敞向朝廷奏报见到祥瑞之兆,多数都不真实。通篇传记都在褒扬,唯独这里寄寓贬抑之意,可以说是领会到太史公笔法的人了。77.B78.D79.B80.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可以自我勖勉了。81.①学习只为应试,只为追求功名利禄,急于求成。②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③学习追求形式,认识肤浅,不求甚解,不用深入学习即可完成。④不想屈从世人的喜好而贬低自己的所学,不愿张扬名声。⑤真正善于学习之人会向仰慕的贤者学习。⑥通过《日知录》传播我的思想和学业。【解析】77.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意思是“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   干:求取。故选B。78.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代词,他;代词,它的;B项,副词,表转折,却;连词,于是、就;C项,连词,表假设,如果;副词,好像;D项,两个都是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故选D。第98页共98页\n7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项,对引用孔子的话的意思分析不正确,原文“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意思是“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意思是就连孔子的弟子也大多学成之后去求官,真正只做学问的人很少。故选B。8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道,学术;污隆,衰败和昌盛;若,倘若;名,虚名;自勉,自我勖勉。8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总结概括。顾炎武不愿招徒授学的原因可通过以下句子来概括:根据第一段“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固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作者看到从西汉到孔子的弟子,人们读书大多是为了做官;根据第二段“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且急于求成,急着去谋求仕途,因此作者不愿“招门徒,立名誉”。根据第二段“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这是不愿收徒的第二个原因。根据第二段“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不愿意学五经,只愿意学那些容易的东西,只学做简单的那些诗,而不懂得《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这是作者不愿收徒的第三个原因。第98页共98页\n根据第二段“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不想屈从世人的喜好而贬低自己的所学,不愿张扬名声,这是第四个原因。根据第二段“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真正善于学习之人会向仰慕的贤者学习,这是第五个原因。根据第二段最后“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通过《日知录》传播我的思想和学业,这是作者不愿收徒的第六个原因。【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第98页共98页\n当今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白的。一年到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王阳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消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82.A83.C84.B85.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86.(1)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2)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诸生”,考取秀才入学的考员,意译为“科举之路”。故选A。8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指示代词,这些;C项,两个“也”,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第98页共98页\n故选C。8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两人应邀参与了《明书》的编辑”说法错误。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B。8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句中,“廷鑨死”,“廷鑨”是人名,“死”是谓语,本句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其父胤城流涕曰”,“曰”是说的意思,后面应该断开;“吾三子皆已析产”,“吾三子”是主语,“析”是谓语,“产”是宾语,本句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前后断开;“独仲子死无后”,“仲子”是“无后”的主语,主谓句,后面断开;“吾哀其志”,“吾”主语,“哀”谓语,“志”宾语,本句结构完整,主谓宾齐全,前后断开;“遂梓行之”,“遂”句首的标志词,前面断开。据此可断句: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8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手”,名词用作动词,亲手写;“盈”,堆满;“亟”,多次,屡次;第二句得分点:“薄”,看不起;“不学”,不学无术;“竟”,最终;“以是”,因此。【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第98页共98页\n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87.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第98页共98页\n88.B89.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在联系,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90.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文章结尾通过罗仲素的话,得出结论“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解析】8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曰”标志性词语,其后断句,“教化者朝廷之先务”的意思是: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句意完整,所以“务”后断句,“廉耻者士人之美节”和“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与“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句式相同,所以分别在“美节”和“大事”后断句。句子应该断句为: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句子翻译: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88.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异”的意思是:奇怪。依据上文语境可知,“此人之教子”指的是“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所以此句的意思为:这人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真是奇怪啊!故选B。8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由原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知,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管仲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第98页共98页\n由原文“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可知,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士大夫没有廉耻与国家败亡有着内在联系。由原文“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可知,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这可以说是国耻。由此可知顾炎武认为士大夫无耻就是国耻。90.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阅读全文,弄懂文章的大意,然后理清文本层次,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由原文第一段“《五代史·冯道传·论》曰”和“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可知,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由第一段“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和“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可知,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由第二段“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可知,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由文章第三段“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可知,文章结尾通过罗仲素的话,得出结论“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第98页共98页\n《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好办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这可以说是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91.D92.①由“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可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②由“江山阅鬓华”“逐客已无家”可知,抒发对自己逐渐衰老且身世飘零的悲伤。③由“天地存肝胆”可知,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④由“酬”“见怀”以及“多蒙千里讯”可知,抒发对朋友挂念自己的感激之情。【解析】9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自己被贬谪远地”错误。尾联“逐客”本意是指被贬谪的人,但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并未在朝廷做官,故此处“逐客”表达的是自己因为明朝灭亡而流落在外,就像是被放逐一样。故选D。9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相望各一涯”,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怀销浊酒”,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写出了他与友人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抒发思念朋友之情,感情写得沉着深挚。“江山阅鬓华”,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逐客已无家”,我流落在外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抒发衰老且飘零的感伤。“天地存肝胆”,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酬”,以诗文相赠答。这是一首赠诗,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多蒙千里讯”,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抒发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93.D94.①情感表达上,本联所的情感由首联的低沉转向昂扬,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②结构安排上,本联承上启下,“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解析】9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理解错误,“可能”应该作“能否”解。尾联的意思是,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故选D。9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能力。首联意思是:想不到沦落失意理想落空,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里,像漂荡浮萍一样度过了今生。这一联是顾炎武对过往人生境遇的总结,表达了他对理想失意、漂泊无定、时光匆匆的感慨,情绪低沉。颔联,前句化用伍子胥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路途遥远,我也不必为将要日落而愁苦。“远路”喻指反清复明事业;“日暮”喻指自己进入五十之年。诗人知道反清复明任重道远,但也不为自己已进入暮年而忧愁。他进入老年也仍然始终希望恢复故国。“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表达出了反清复明之心并不因年老而终了,明知希望渺茫但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意思。所以,情感表达上,首联情绪低落,颔联则转向昂扬,自勉自励,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第98页共98页\n颈联,情绪上承首联。“黄鹄”和“青骢”分别用来比喻明朝的遗民文士和抗清勇士。诗人一方面是描摹自己的漂泊状态,一方面则暗喻反清斗争情势。“黄鹄”本应高飞九天,这里却在山影里飞翔,意谓自己与反清的文士们一起常进行隐蔽的斗争。“青骢”本应在边塞奔驰,但他对听到“青骢别塞”之声却习已为常。“青骢别塞”喻指抗清武装逐渐瓦解。尾联,在情绪上上承颔联。意思是说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所以,在结构安排上,颔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95.B96.①范诗写出诗人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领联写山崖下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深不可测,硕大的旭日从浩瀚的海门之心升起;颈联写远观长江之心的金山景色清新秀丽。如此美景,寄寓着作者的喜悦之情。②顾诗写出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抒发了愿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激情。颔联借助典故,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尾联用祖逖自喻,表达了坚定抗清的决心。【解析】9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薄命”与“升平”不是对比,是说六朝人的命运不济,见不到太平盛世的美景。故选B。9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范诗开头用“别有情”总领全诗,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了在京口看到的壮美景象。“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写高耸的山崖下长江水奔腾而过,硕大的旭日从江心升起;“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写甘露寺的楼台历史悠久,金山景色清新秀丽。通过这两联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顾诗“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写史可法率领军队到抗清前线扬州,“出”与“下”持进攻态势,显示堂堂正正之阵和高屋建瓴的气概,表达自己也愿为国家奋斗的情感;“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使用“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以东晋祖逖自况,表示中流击揖誓清中原的决心。所谓“意气”,一指少年英发的爱国热情;二指此时此际的慷慨意兴,肝胆豪气。第98页共98页\n97.C98.(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分析】9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故选C。9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99.    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见证100.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怆的风格。第98页共98页\n【解析】9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肝胆”指对故国的赤胆忠心,爱国之志。“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10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101.C102.B103.“偶来”指自己偶然来到湖边,因而有难得的机会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清静、闲适的生活。“偶来”也指自己享受隐居式的生活只能是偶尔的、暂时的,最终还要去为抗清事业奔波。“偶来”中既有对闲适生活的留恋,又有投身抗清事业的坚决,二者交织,寄寓了作者为了抗清事业而“终不忍”自我享受、还是选择舍己为公的情怀。【解析】10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赤米,即粗糙的米。白盐是粗盐。“赤米白盐”是淡泊简陋的生活。自足是自己感到满足,不是充足。故选C。10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典故的能力。第98页共98页\nB.马少游是汉代名将马援之从弟。他与志向远大的哥哥马援完全不同,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无意仕途,只想优游乡里终此一生。此处是说自己在春天里骑驽马的淡泊悠闲的情怀和马少游一样。故选B。10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偶来”,偶然来到。据此可知诗中所观所感皆是偶然得来的,是暂时的。对应诗歌内容,“偶来湖上……”指自己偶然来到湖边,“栖迟”“青山绿野”等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清静、闲适的生活因“偶来”而显机会难得。结合注释“他为了抗清而在多地辗转”可知,作者享受隐居式的生活不会长久,最终还要去为抗清事业奔波。“偶来”的“自足”“无求”“逢元亮”“遇少游”的闲适生活表明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留恋,而“鸟兽同群终不忍”,不能忍受和那些异族为伍,所以必定又要投身抗清事业。诗歌以“偶来”寄寓了作者舍己为公的情怀。104.C105.“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意思是等到汉家王朝获胜,朝廷论功行赏的诏书到来,你我再一起归隐垂钓,泛舟五湖。表达了抗清复明之心与功成身退之意。全诗开头一个“愁”字,直抒忧国情怀,经中间老当益壮的表白与尾联相呼应,表现了作者的家国担当与高风亮节。【解析】10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苍龙日暮还行雨”比喻清军的暴虐,错。“苍龙日暮”与下句“老树春深”都是作者自比,自己虽然年老,报国之心仍在。故选C。10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先分析诗句意思,“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意思是等到汉家王朝获胜,朝廷论功行赏的诏书到来,你我再一起归隐垂钓,泛舟五湖。第98页共98页\n再分析诗句情感:诗人满怀希望地想象“待得汉廷明诏近”,朝廷论功行赏,要封他们做大官,而他和傅山已功成身退,一起到五湖去寻舟垂钓、归隐林泉了。本诗开头展现现实图景,侧耳听关塞,满耳是清人的胡笳,再也不见汉军所驾的战车在中原纵横驰奔,不免愁上心头,深为复国前途担心。但作者的信心是不死的,作者自己虽如苍龙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虽如老树已年深月久,一到春天,仍要怒放鲜花。从中可见,诗人为国事发愁,想报效国家,却不为名利,表现了诗人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06.D107.①本诗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②这首诗既有对朋友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且逐渐衰老的悲伤,更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或爱国情怀)。③诗人将复杂的多重情感与眼前的暮秋之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思想厚重、感情深沉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的风格。第98页共98页\n【解析】106.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说法有误,尾联“逐客”本意是指被贬谪的人,但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并未在朝廷做官,故此处“逐客”表达的是自己因为明朝灭亡而流落在外,就像是被放逐一样。故选D。10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再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体会诗歌的风格特征;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中提示“诗风接近杜甫”,首先要联想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作品思想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题干中要求的是结合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且本诗在语言上与杜甫诗歌语言有明显区别,故无需对本诗语言的表达技巧做过多分析,那么重点就落在“沉郁”上。本诗大意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这是一首酬答诗,写出了他与友人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108.古体诗109.A第98页共98页\n110.①以对话、问答形式,作者通过反驳自命通达、随波逐流者对精卫的态度,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抗清复明之志。②对比,精卫和自营巢窠,卖志求荣的“众鸟”对比,表明了作者如精卫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③比喻,用燕鹊来比喻无远见、无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④象征(用典),以精卫的形象(典故)象征了为抗清复明勇于献身、不计私利的可敬形象。【解析】108.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古代诗歌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本诗字数、句数、押韵等比较自由,属于古体诗。10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认为精卫回天无力,理应放弃,精卫精神是可悲的”错误。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故选A。110.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本题可以分析的表现手法有问答形式、比喻、对比、用典、象征等,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分析时,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充分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尤其要注意,作者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11.A第98页共98页\n11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113.⑴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⑵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解析】111.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结合整首诗的题目、作者、背景、注释等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句的含义,注意细节。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是日”“惊”“老”的含义理解都不对。“是日惊秋老”中“是日”是这一天,也就是重阳节;“惊”是“惊讶”;“秋老”字面意思是秋天老了,也就是到了晚秋。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故选A。11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及鉴赏诗歌的情感主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将词语放入整个句子当中去理解其含义;分析情感则要抓住表露情感的词语或者借助形象等分析。题目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意为“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所以“肝胆”解释为“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解释为“见证”。“鬓华”代表衰老,但作者的“肝胆”仍存于天地之间,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113.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根据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等判断诗歌的风格,此类题一般考查的都是风格比较明显的诗歌,考生平时注意积累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快速比较。题目是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作答此题先回忆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再分析本诗的风格。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可见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确实接近杜甫。【点睛】我们常常说李白感情奔放,杜甫诗沉郁凝重,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又或者李煜词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范仲淹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等等,这些就是诗词的风格。第98页共98页\n关于诗词的风格,这是前人对于作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题旨、情景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前人对作品风格多有总结,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绚烂、明快、含蓄、庄重、幽默、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洗练、沉郁、空灵、风趣等等。我们主要说说下面的八种风格。第98页共9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21 00:41:02 页数:98
价格:¥11.88 大小:132.0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