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山西高一期末)抗战初期,日军急于攻打下一地方,因此,在占领一地后日军只留少数兵力,并靠发展伪军维持占领地的统治,村庄防卫主要依靠伪乡村政权和伪军协助。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政府军事策略灵活B.日军兵力有限C.国共两党矛盾日益激化D.中日国力悬殊2.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发行军票以充当军费使用,并硬性规定其与中国法币的比价,强制在黄河以南的沦陷区流通,从而让军票成为沦陷区的货币。日军的这一举措意在(  )A.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B.为全面侵略中国作准备C.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3.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第13页共13页4.(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938年6月,国民政府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这主要是基于(  )A.持久抗战的需要B.民族工业的发展C.工业结构的调整D.工业布局的改变5.(2021·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38年7月7日,《抗战》三日刊与《全民》周刊合并,联合创办《全民抗战》刊,以“动员民众一致抗日”为宗旨。该做法(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维护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C.意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6.(2022·四川南充高一期末)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枣阳)宜昌战役以后,三个月来各线无大战事……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北线胜利的捷音。”下列与“北线胜利的捷音”有关的是(  )A.“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7.(2021·浙江湖州高一期末)“晨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圈。由于沟深路窄,雨路泥泞,敌人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进极为迟缓。第一一五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迫击炮、机枪、步枪、手榴弹从高向下,劈头盖地向敌军人群中砸去……”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第13页共13页C.第三次长沙会战D.百团大战8.1937年8月,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这说明(  )A.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B.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军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战争9.(2021·广东高一期末)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选举中,在人民中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谢觉哉、肖劲光、徐特立等主动退出候选人,以党外人士递补。此举(  )A.体现了边区政府对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心B.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地位C.有利于巩固以及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为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积累了经验10.(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末)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A.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中国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取得对德胜利D.日本国小力弱难以进攻苏联第13页共13页11.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颂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12.(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中共中央的某电文载:“电悉,歼灭七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电文中“意义极大”是指(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D.基本解放华北全境13.(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原沦陷区人民群众讥称那些“接收”大员是“五子登科”、“三迷成风”(财迷、色迷、官迷)、“三阳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当时,北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材料反映了(  )A.人民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B.国民党破坏和平C.国共合作关系破裂D.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14.(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从减租减息进而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第13页共13页B.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的崩溃C.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进展D.执政党顺应新形势的能力15.(2022·浙江高三期中)从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山西太行地区农民共取得土地376.3万亩,贫农以下每人得地2亩,中农每人得地3分至5分;贫农每人占有土地3.3亩,中农每人占有土地3.5亩,地主保留土地在3亩左右。这表明太行地区(  )A.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发展B.“耕者有其田”的实现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确立D.“包干到户”落实到位16.(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下图是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一幅油画《攻占总统府》,对此幅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第13页共13页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王唯真的延安之路1938年,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送年仅15岁的儿子王唯真奔赴延安,分手时留下临别赠言: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但愿你虚心学习……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王唯真跟随一个30人左右的华侨司机归国服务团,驾驶着海外华侨捐赠给八路军、新四军的22部美制大卡车和宋庆龄女士赠送的一部大救护车,车上满载着药品、纸张和汽油等。1939年12月,终于来到延安。1941年11月,王唯真调到新华社工作,先后担任英文翻译和广播科国际新闻编辑。这些新闻,是处在延安山沟里的党中央及时掌握世界战局的主要信息来源。第13页共13页1947年春,蒋介石命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遂有组织地从延安撤离,王唯真随着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东渡黄河。1949年,王雨亭陪同陈嘉庚来北京参加筹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父子分别10多年后重逢。王雨亭感慨地对儿子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据《抗战家书》概括海外华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作出的贡献。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应该学习王唯真怎样的情怀?19.(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摘编自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第13页共13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6分)(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13页共13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据材料可知当时日军兵力有限,只能留下少数兵力驻守占领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军在抗战初期的兵力有限问题,并未涉及国民政府,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共两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的军队情况,未能体现国力的悬殊,排除D项。2.D日本侵略者将不具备货币功能的军票充当货币使用,意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掠夺沦陷区的物资以转移战争负担,故选D项;日军意在转移战争负担,与改善货币结构无关,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B项;日军意在转移战争负担,与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3.A根据材料可知,西北联大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战时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4.A1938年正值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继续抗日,开发西南意图持久抗日,故选A项;发展民族工业只是其政策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抗战的需要,而非以“工业结构的调整”为目的,排除C项;“工业布局的改变”是结果,排除D项。5.D第13页共13页材料反映这一报刊的创办就是为了全民族抗战,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抗日战争,与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无关,排除B项;其意在抗战,而非推动文化教育事业,排除C项。6.C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故选C项。7.A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A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1941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排除C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排除D项。8.A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说明国共两党在合作基础上,已经把全民族各个阶层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局面,故选A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中国军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战争,排除D项。9.C材料反映增加党外人士的比例,更有利于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材料未反映减少干部的数量,而只减少了中国共产党员的比重,其目的是团结党外人士,排除A项;题干内容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有利于巩固后方,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排除B项;材料与人民民主专政无关,排除D项。10.A中国的抗战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避免了苏联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侵略范围包括了中国在内的远东太平洋地区,排除B项;苏联战胜德国的主要原因是苏联人民强大的抵抗意志和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排除C项;材料说明日本难以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战场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日本无暇他顾,排除D项。11.C当时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热烈欢迎毛泽东的到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建国作出了巨大努力,而经过多年抗战之后民众特别渴望和平以及国家的新生,故选C项;当时农民阶级对于现存的农村政治制度强烈不满,说明阶级矛盾激化而非缓和,排除A项;B项夸大了社会舆论的作用,排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因此重庆谈判也并未阻止内战的爆发,中国革命还需继续进行而非胜利在望,排除D项。第13页共13页12.B该战役为孟良崮战役,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项;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而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此时已经被粉碎,排除A项;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而非孟良崮战役,排除C项;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D项。13.A这些歌谣体现了老百姓对国民党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故选A项;其他选项无法体现,排除B、C、D三项。14.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实行“减租减息”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解放区的后方更加巩固,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并非国民政府经济崩溃,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为执政党,排除D项。15.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取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故选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创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1956年,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包干到户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排除D项。16.A油画表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总统府,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故选A项;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B项;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排除C项;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是在北平谈判中,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13页共13页18.贡献:赠送物资,参加革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参加政协会议,参与新中国建设。情怀:心系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投身革命事业,追求进步等。19.(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剥削农民;官府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影响: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不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2)示例:全面抗战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全面抗战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进行抗战。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示例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阐述: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第13页共13页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第13页共1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0 19:58:04 页数:13
价格:¥5 大小:147.2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