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0

2/120

剩余1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测评试卷全套汇编第一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2.(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右图是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3.(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第120页共120页\n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4.(2021·北京昌平高二期末)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之国号源自(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5.(2022·广东江门高一期末)随着西周分封制的实行,各封国的居民族属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B.推动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C.强化了华夏族的统领地位D.推动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6.(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B.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7.韩非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时期,并指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A.具有朴素唯物史观意识第120页共120页\nB.代表了中下层平民利益C.提出了隆礼重法新主张D.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8.(2021·山东德州高一期末)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9.(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A.全面彻底的商鞅变法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10.(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民主观念渗入政治体制11.(2021·广东梅州高一期末)《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A.分封制B.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第120页共120页\n12.(2022·黑龙江绥化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封国林立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13.(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期末)西汉时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甚至“以众暴寡”的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①颁布“推恩令” ②设立刺史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④设立中朝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4.(2021·河南二十六校高二期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一主张旨在(  )A.迎合君主集权需要B.缓和君民之间矛盾C.奉劝君王以法治国D.以礼规范君主行为15.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第120页共120页\n16.《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D.形式朴实自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尚书·周书》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第120页共120页\n(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6分)18.“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的思想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主张出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指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9.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第120页共120页\n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兼谈张家山汉简中汉与诸侯王国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0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卷五景帝纪第120页共120页\n卷六武帝纪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卷九十酷吏传卷九十六西域传——据班固《汉书》(1)阅读材料一,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6分)(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使用石器和骨器,存在采集经济,学会了用火,故选A项;农业与畜牧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C两项;材料未具体描述北京人的特征,排除D项。2.A第120页共120页\n据材料可知,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及原始公社瓦解,私有制度产生,排除B项;磨制工具鹿角铲出土于贵州,无法说明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该远古人类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3.A根据材料可知,大汶口文化中的墓葬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故选A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依然比较落后,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4.C根据材料可知,周孝王为奖励育马有功的非子,将其分封到秦地,反映出“秦”的国号源自分封制,故选C项。5.B根据“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可知,通过分封制,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接受了华夏文明,并逐渐成为华夏族的成员,由此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6.B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措施进一步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选B项。7.A根据材料可知,韩非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故选A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隆礼重法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未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做出解释,排除D项。8.C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又吸收法家思想,主张重法爱民,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故选C项。9.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繁荣兴盛,排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0.A根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军国大事更好地解决,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故选A项;秦朝决策权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内部,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朝民主观念并未渗入政治体制,排除D项。11.C第120页共120页\n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D项。12.C文景时期,封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封国实力强大,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中央控制的区域有限,因此是“伪统一”,C项正确。13.B颁布“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①错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辖区内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故②正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故③正确;设立中朝是要削弱相权,与材料无关,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14.A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不能被分割的,君主应该让人民依附,巩固自己的权威,让大臣信服,可见,董仲舒的学说服务于君主集权,故选A项;在董仲舒看来,百姓应该依附君主,这是要加强君主权威,不是缓和君民之间矛盾,排除B项;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不是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进行礼节方面的约束,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一方面担任太史令,获得史料,另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D项正确。16.A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7.(1)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夏朝的统治。(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战国至西汉文献中才出现夏史记载。18.主张:为政以德;“仁政”,保护小农经济;兼爱;无为而治;法治。第120页共120页\n关系:百家争鸣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讲学盛行;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各国统治者需要人才。百家争鸣促成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一种思想自由潮流;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推动了社会发展。19.(1)挑战:旧国家观念;保守势力;六国残余势力;文化地域性差异。(2)示例论点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论据秦朝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发展忽视了战国以来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的客观现实,易激化社会矛盾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适应了汉初的社会状况,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后来,封国力量壮大,与中央矛盾尖锐,阻碍了社会发展汉武帝郡县制社会的发展,国力上升,国家逐步取消郡国并行制郡县制成为主体,巩固统一,推动国家发展,社会繁荣20.(1)史学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正史所效仿。另外,《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2)示例: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社会安定。酷吏传: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120页共120页\n第二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东晋初,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3.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的侨民可享受优待,社会矛盾加重。为此,南朝统治者多次实行土断,规定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据此可知,当时(  )第120页共120页\nA.门阀士族的势力已急剧衰退B.战乱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C.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D.土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4.(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B.民族交融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5.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利于(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解决当时的边疆危机C.强化国际文化交流D.加速隋朝的政权更迭6.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7.(2021·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的这些做法(  )A.削弱了中央集权第120页共120页\nB.体现了“开元盛世”景象C.分散了宰相职权D.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8.(2021·安徽蚌埠高一期末)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9.(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唐代科举制分常举与制举。常举定期举行,其进士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制举即皇帝为破格启用人才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及第者往往迅速跻身于高官行列,以至于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后来制举不再开科。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B.制举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C.官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D.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10.唐朝某制度的完善使“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的现象得到纠正,宰相集体决策方式得到巩固。该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三省六部制11.(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是大多品级较低,另外还加上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组成宰相会议,共同议政。这一做法客观上(  )第120页共120页\nA.影响了皇帝权威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了冗官现象12.(2021·云南昆明高一期末)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A.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13.(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而创出新风格。其中以骨力遒劲(如右图)而著称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B.米芾C.柳公权D.张旭14.(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右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群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A.动荡的北方政局第120页共120页\nB.经济的南北差异C.文化的中外交融D.国家的分裂割据15.下表是唐朝部分诗歌摘录。这些诗歌(  )摘录来源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陈子昂《座右铭》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白居易《续座右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A.充满奋发向上精神B.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具有兼收并蓄特征D.蕴含经世致用理念16.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谥号姓名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献文帝拓跋弘第120页共120页\n孝文帝拓跋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脩材料二 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6分)18.某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12分)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第120页共120页\n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根据材料,选取秦朝至唐朝时期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9.(2021·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被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6分)第120页共120页\n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朝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摘编自唐伟《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修建,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至今仍津津乐道。——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8分)第120页共120页\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流频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在大量北民南迁的影响下,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故选C项。2.C材料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王氏兄弟有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第120页共120页\n3.D根据材料可知,迁入民可享受优待,故会引发迁入民与南方原住民的矛盾,也会影响政府的税收。土断之后,“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说明土断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打击了豪强势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故D项正确。4.B胡饼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深,故选B项;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发布的政策,排除D项。5.A隋朝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南北方多个省份和地区,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A项;大运河并不流通边疆地区,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面向海外,与国际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运河的开通与政权更迭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6.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说明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D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此举使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D项;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A项;“开元盛世”景象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职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8.C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对外交流频繁,可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来概括,故选C项;国家的产生与统一属于文明产生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并非政权分立,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反映的是清朝的特征,排除D项。9.A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加强皇帝对选官权的控制,打击贵族公卿对特权的垄断,故选A项;制举不分门第出身,按照科举成绩入朝为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B项;在唐代一部分官僚出身于科举并不能说明官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排除C项;科举制度有利于强化君权对选官权的控制,排除D项。10.D11.B唐朝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组成宰相会议,共同议政,客观上使得皇帝的决策更加科学高效,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唐朝的中枢机构决策问题,排除C项;冗官现象是一职多官,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第120页共120页\n12.D唐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失去了其赖以依存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进行税制改革,开始实行两税法,故选D项。13.C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以气势雄浑的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故选C项;王羲之擅长行书,而材料中为楷书,排除A项;米芾是宋朝的书法家,排除B项;张旭以狂放不羁的草书为主,排除D项。14.C北齐的青瓷,器型体现出雄伟、饱满的中原风格,而瓷器上装饰的莲花纹样,是佛教的象征,可见青瓷体现出文化的中外交融,故选C项;北齐的瓷器不能反映动荡的北方政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上的交融,不是经济的南北差异,排除B项;仅凭瓷器不能反映国家的分裂,排除D项。15.B陈子昂诗句的意思是当官要注重公正谨慎,立身贵在廉洁清明;白居易诗句的意思是不要羡慕富贵,也不要忧虑贫贱,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李商隐的诗句强调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所以三首古诗都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16.B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是北宋发明的,B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科举发展推动了文化兴盛,排除;唐朝民间印刷技术仍然落后于官方,C项错误;扬州、越州并非当时的文化中心,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1)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拓跋氏改姓为元氏。措施:尊儒崇礼(以孝治国、改行汉制);改汉姓。(2)趋势:佛像样式逐渐汉化。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或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或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18.示例唐朝打分:制度、科技、经济。说明:制度——唐朝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如武则天设立的殿试制度;赋税上实行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科技——唐朝在科技上有大发展,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火药在唐末用于战争,改变了战争作战方式等。第120页共120页\n经济——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人的励精图治,经济得到发展并达到盛唐气象;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海内外商人、学者等集聚长安等。19.(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0.(1)原因: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朝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2)影响: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文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第三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浙江绍兴高一期末)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第120页共120页\n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在宋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苏,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C.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3.(2022·浙江高一期中)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4.(2021·北京昌平二模)程颢指出:“青苗取息,卖祠部牒,差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等十余事。”“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第120页共120页\n5.《全宋文》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朝实行民族分化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6.(2022·安徽六安二中模拟)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7.(2021·河南商丘高一期中)《宋史》记载,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表明西夏(  )A.行政机构运行正常B.官僚队伍人员庞杂C.臣服于北宋的统治D.制度基本模仿北宋8.(2021·重庆高一联考)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立了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  )A.猛安谋克制度B.驿站制度C.四等人制D.行省制度第120页共120页\n9.(2021·湖南长沙高一联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A.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D.地方权力过大易导致分裂割据10.(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社团。“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崇文抑武之风盛行C.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11.(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D.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大12.(2022·陕西江北高级中学期中)宋词研究专家指出: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宋词与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原因中,下列分析最正确的是(  )A.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国仇家恨的理解B.宋代科举制的推动,参加科举的士人大都出身低微,更熟悉民俗第120页共120页\nC.宋代阶级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调动下层百姓反对统治者D.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13.(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这指出程朱理学(  )A.更新取代了儒学原有体系B.促进了民众文化教育普及C.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D.压抑了知识阶层个性发展14.(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元代科举考试遇到重重阻力,儒生进仕机会小,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创作情绪。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从事杂剧创作。材料表明,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在于(  )A.科举制度的废除B.文人地位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扩大D.元代以词曲取士1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意味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B关汉卿、王实甫的元杂剧作品成熟标志了宋元时期市民阶层兴起C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经揭开了中外文明交往的序幕D忽必烈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拼音符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16.(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的个人努力B.经济文化的繁荣第120页共120页\n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D.中外交流的推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北宋)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材料二 今天的火锅、肉串、南京板鸭、云南米线、北京炒肝,都可以在宋代的街头吃到。有些头疼脑热可以到赵太丞家这样的诊所去看病。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2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此外还有3000家称为“脚店”的小酒楼,全都通宵营业。这样的市场规模和营业时间是前朝不可想象的。——摘编自孟春明等《京报文学》(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18.“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第120页共120页\n材料一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形成中央集权,其基础就是郡县制。因此,应当高度肯定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进步意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郡县制在刚出现时,其政府设置十分简单,建制大小也不均衡,而且一般均为军政合一性质。随着郡县制的发展,郡县政府开始走向正规。战国时期,秦孝公在变法改革之中,统一了县的组织和设置标准。——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摘编自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二者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制等,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摘编自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承秦”和东方社会习俗的,带来什么影响。(4分)第120页共120页\n(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3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3分)19.(2022·湖北蕲春实验高级中学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代循吏基于“以教为治”的儒家思想和“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通过道德教化、发展教育、整顿风俗的方式将儒家“礼治”和“德治”理想付诸合理且有效的实践。在循吏的信念中,教化作为“治道”途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他们除了注重通过学校进行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外,也关注在人伦日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渗透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国家的政治意志。这种治理模式以其弥散性和渗透性,收获了寓教于治、以教化政、以教导政的良好效果。——摘编自李雅雯《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摘编自李华燊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循吏治理模式的背景。(6分)第120页共120页\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及其目的。(6分)20.(2022·江苏苏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北宋初期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提出了新形式的唯心主义体系——道学唯心主义,为宋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周程以继承古代儒家自居,实际上吸取了佛教、道家的很多思想。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古代儒家孔孟之道与道家老庄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综合,他们都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把封建道德基本原则即所谓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足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摘编自郑红峰《中国哲学史》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利用来复印和发行大礼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理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理学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简析印刷术产生的影响。(6分)第120页共120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这一措施属于材料中的“稍夺其权”,故选A项;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制其钱谷”的措施,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收其精兵”的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不是针对藩镇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2.C宋代提倡文治,崇文抑武,文人地位普遍高于武将,故选C项;A项是“冗费”现象,B项是“冗兵”现象,D项是“冗官”现象,故排除A、B、D三项。3.A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故①正确;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故②错误;宋辽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故③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与官僚队伍不断膨胀无关,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第120页共120页\n4.A作者强调变法导致逐利轻德,对国家不利,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的选拔,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论证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积贫局面,排除D项。5.B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面官是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该制度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服饰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不出辽朝实行民族分化,排除C项;契丹的生活方式改变与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6.A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行省犬牙交错,意在限制地方政治实力,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经济交流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7.D材料表明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夏行政机构的运行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其官僚队伍人员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宋夏关系,推断不出西夏臣服于北宋的统治,排除C项。8.A材料反映的是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A项正确;驿站制度不是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的差别对待和压迫政策,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9.B元朝实行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C项;行省拥有军事和经济大权,但受到中央节制,排除D项。10.A“马球运动”、“蹴鞠运动”和“瓦舍”大多属于市民阶层的日常体育活动,故选A项;体育运动大多体现了人的阳刚之气和勇武有力的性格,排除B项;宋代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排除D项。11.D宋代的瓷器远销海外,表明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大,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制瓷技术,排除A项;仅以瓷器远销不能说明宋代对外交往频繁,排除B项;埃及出土瓷器不能证明宋代与埃及直接往来,排除C项。第120页共120页\n12.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13.C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塑造人的性格,重建人们的价值与信仰,故选C项;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普及文化教育,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程朱理学压抑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排除D项。14.B材料明确指出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就是儒生地位下降,故选B项;科举考试遇到重重阻力是导致儒生地位低下的直接原因,不是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导致元曲兴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导致儒生创作元曲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题干提到元代的科举制是曾经废除过,而不是以词曲取士,排除D项。15.D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没法得出成为官方正统的结论,排除A项;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不是元杂剧作品成熟促进市民阶层崛起,排除B项;玄奘西行之前中外文明已经有了交往,排除C项。16.B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选B项;科技的发展跟科学家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力支持,排除C项;材料中宋代科技领先世界,没有提到向外国学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18.(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制度:郡国并行制。第120页共120页\n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3)原因:疆域辽阔。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9.(1)背景: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吸取秦朝片面“法治”的教训。(2)新变化: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目的: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协调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0.(1)特征:把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相结合;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永恒化。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新的官僚地主阶级崛起;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佛道冲击。(2)表现: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世界科技进步。第120页共120页\n第四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专制C.改革中枢机构D.借鉴历代经验2.(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内阁权势如日中天,“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B.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C.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D.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3.(2021·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永乐三年,奉成祖命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第120页共120页\n4.(2021·山东聊城高二期末)汉代开始直至元朝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C.航海技术的进步D.商品经济的发展5.一位日本史学家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提出,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材料中的论述(  )A.较为正确地描述了明朝倭患的状况B.为倭寇的活动进行辩护C.说明了明朝海禁政策的落后性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6.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在藏族地区设置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7.(2022·浙江高一期中)一位日本学者认为: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主要说明了奏折制度(  )A.使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B.有利于皇帝完全控制官僚队伍C.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数量增加 第120页共120页\nD.能够提高决策效率8.(2021·北京昌平高一期末)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军机处(  )A.掌握军事决策权B.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C.统领地方官员D.尊崇皇命上传下达9.(2021·浙江嘉兴高一期末)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以下关于清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府B.设立伊犁将军C.册封达赖和班禅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0.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11.(2022·安徽高一期末)明清时期,农业(尤其是江南农业)商业色彩日益浓厚,这增加了全国各地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间的连锁反应和产生相互依赖关系。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第120页共120页\nC.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D.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12.(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明朝中后期的安徽徽州地区,男子结婚几个月以后,就会外出经商,有可能十几年不回家一次,以至于有父子途中见面而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发生。反之,男子成年婚配后,经年累月在家中劳作者,常被亲友耻笑。这体现了该区域(  )A.小农经济解体B.长途贸易兴起C.经商之风盛行D.人伦亲情淡薄13.(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14.(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上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七十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文学世俗化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D.四民界限逐渐淡化15.(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意在说明(  )A.清代的戏曲艺术已经臻于成熟B.京剧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第120页共120页\nD.清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16.(2021·山东滨州高一期末)《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蔑视功名富贵、权势利禄,希望过自由的生活以及得到情投意合的爱情。作者意在(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B.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D.凸显儒家的思想理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青海高一阶段练习)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则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仅有执行命令之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明清时期,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6分)第120页共120页\n(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18.(2021·山东五莲高一期中)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时期绘制疆域图简况康熙时期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最终绘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时期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时期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修改西藏部分错误后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1)根据材料一,指出苻融和韩显宗对于本朝政权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乾隆时期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6分)19.(2022·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之一。在这几百年中,中国出现了多种新现象,第120页共120页\n在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生产之下,吴江盛泽镇、震泽镇以丝织业闻名全国;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要货币;大帆船贸易开启了中国与墨西哥、亚洲与美洲间的贸易之路,中国正不自觉地参与到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材料二 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盛世局面呈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社会危机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AB重要文化成就1.贾思勰《齐民要术》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2.顾恺之《洛神赋图》2.曹雪芹《红楼梦》3.洛阳龙门石窟3.徐光启《农政全书》第120页共120页\n4.范缜《神灭论》4.李时珍《本草纲目》5.民歌《木兰诗》5.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6.陶渊明《桃花源记》6.京剧形成…………(1)根据材料,指出A、B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阶段特征。(4分)(2)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第120页共120页\n1.B明太祖认为,自秦以来设立宰相制度,宰相往往擅专威福,威胁到君主的统治,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提高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改革中枢机构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不是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借鉴历代经验只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借口,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2.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内阁权力的强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强调内阁权力很大,而非强调内阁的性质,排除A项;内阁首辅权力受到司礼监牵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内阁地位高于六部,但并非强调内阁可以取代六部,排除C项。3.C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的海上远航活动,故选C项;戚继光抗倭针对的主要是海盗和倭寇,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朝,排除B项;马可·波罗回国是在元朝,排除D项。4.A材料主旨是丝绸之路由以陆路为主转到以水路为主,由以北方为主转到以南方为主,丝绸之路的变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选A项。5.A材料虽然是日本学者的观点,但是,该学者并未袒护日本商人兼海盗的现实,观点基本正确,A项正确。6.B元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题干体现了对边疆的管理,不能体现对外开放,排除A项;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是防范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和理藩院是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促成风俗的趋同,排除D项。7.A奏折是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便于监视和探听民情,通过奏折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故选A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完全控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C项;奏折制度不参与决策,排除D项。8.D材料反映军机大臣的职能是承旨下达,完全听命于皇帝,故选D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它的形成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是宰辅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为加强专制皇权而设立,不能统领地方官员,排除C项。第120页共120页\n9.C清朝册封达赖与班禅,尊重了藏族的宗教信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选C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排除B项;清朝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排除D项。10.B从材料可以得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政府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11.B材料体现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封建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12.C材料反映了明朝徽商的经商情况。当地民众对于外出经商普遍认可,说明当地经商之风盛行,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在晚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长途贸易是否在此时期兴起,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B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故选B项。14.A文学现象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受经济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说明文学世俗化,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与四民界限的淡化无关,排除D项。15.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故选C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京剧艺术的态度,排除B项;清代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排除D项。16.B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故选B项;《红楼梦》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项;作者主要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C项;作者是对儒家理念的反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措施第120页共120页\n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逐渐加强直至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削弱。18.(1)看法:苻融认为前秦仍为“戎狄”;韩显宗认为北魏是中华正统。原因:前秦虽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影响,但民族交融尚不充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2)原因: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等。19.(1)特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区域化生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洲际贸易发达。背景:政治稳定;农耕文明发展程度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20.(1)A时期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时期为明清时期。A时期阶段特征为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2)李时珍《本草纲目》(或徐光启《农政全书》)反映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或出现西学东渐的趋势);曹雪芹《红楼梦》(或京剧形成)反映明清时期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第120页共120页\n第五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乾隆、嘉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来到中国,希望通过与中国谈判以实现中英之间的自由贸易、在广州以北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但无果而终。后来,英国通过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上述目标(  )第120页共120页\n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2.有学者指出,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理论实践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中体西用”束缚3.(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这一条款中(  )A.“贸易通商无碍”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实现自由贸易B.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对中国无不良影响C.“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体现双边贸易中英平等协商原则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4.(2021·福建漳州高一期末)《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因害怕华洋杂居滋事,自愿把上海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上述现象说明,清政府当时(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能妥善化解华洋间矛盾C.谙熟国际法及外交规则D.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介绍了欧洲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第120页共120页\n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6.(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被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符合时代进步潮流B.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目的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7.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8.(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洋务派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  )A.期望保障国家安全B.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C.致力改革封建政治D.大力发展官督商办企业第120页共120页\n9.(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期末)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它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一些西方轮船公司。这说明洋务运动(  )A.将外商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B.掌握了西方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C.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10.(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鸦片战争后,各国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是非法的,后来美国曲解中法等条约中“工厂”一词,声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均享有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的权利,为清政府拒绝。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2021·安徽高三质检)《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双方再次爆发战争。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上述“第三次失败”(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促进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12.(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到:其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诸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民智之成何验乎?验于议会。夫学校与议会,相联络、相终始者也。故学校未成,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  )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C.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第120页共120页\n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13.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14.(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义和团揭帖中写道:“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并表示要清除一切与西方相关的事物。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B.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C.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D.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15.(2022·黑龙江哈九中二模)晚清某学者认为,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因此其结果只能使共同体蜕化变质。该学者认为(  )A.西学东渐应该在思想领域进行B.国家制度需要根本变革C.民主主义应该融入民族主义D.传统道德是正确的选择16.(2022·重庆实验中学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  )A.维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120页共120页\n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虽然失败了但却挽救了民族危机D.推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材料二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摘编自《李鸿章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第120页共120页\n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19.(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建设海防、图强御侮的方案;一部分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概况。前一部分包括《筹海篇第一》《筹夷章条第十四》《夷情备采第十五》《战舰条议第十六》《火器火攻条议第十七》《器艺货币第十八》各篇。后一部分包括《各国沿革图第二》《东南洋海岸各国第三》《东南洋各岛第四》《西南洋五印度第五》《小西洋利未亚第六》《大西洋欧罗巴各国第七》《北洋俄罗斯国第八》《外大洋弥利坚第九》《西洋各国教门表第十》《中国西洋纪年表第十一》各篇。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皆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第120页共120页\n以激厉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人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4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4分)20.(2021·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4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第120页共120页\n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第120页共120页\n1.C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五口通商,故选C项;其余选项中的条约均在《南京条约》之后签订,排除。2.A西方的真正优势在于工业化,强大的军事技术仅仅是工业化的一部分,魏源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A项正确。3.D条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通商方面的规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D项;“贸易通商无碍”指的是在规定的五口按照约定进行贸易,而不是在华自由贸易,排除A项;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必然会对中国产生不良影响,排除B项;“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是在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被迫协商得出的,所以并不是双方的平等协商,排除C项。4.A材料反映清政府官员主动划给英国人租界,说明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这并不是妥善解决华洋矛盾,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府并未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排除D项。5.D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引发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外侮的思想,故选D项;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所以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的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项。6.A《资政新篇》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被洋务派所实施,说明《资政新篇》中的一些内容是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借鉴其全面改革内政,排除B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统治,所以二者的改革目的并不一致,排除C项;《资政新篇》并未改变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向,排除D项。7.B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能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大部分封建官吏反对变法,因此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项正确。8.A材料反映洋务企业主要是军工企业,所产军事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国家安全,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军事产品并非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办企业,而非官督商办企业,排除D项。第120页共120页\n9.D材料反映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故选D项;洋务运动并没有将外商企业全部排挤出中国市场,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技术依赖外商,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项。10.C《马关条约》中有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所以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马关条约》,故选C项。11.B“第三次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了,排除D项。12.A康有为以英美为例,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启民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的必要条件,表明康有为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故选A项;康有为提出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无关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日本变政考》并没有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排除D项。13.B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维新变法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失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14.C材料反映义和团不能将帝国主义和先进生产力区分开,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故选C项;揭帖中体现了义和团存在许多落后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反对的是列强,排除B项;义和团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15.B“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意味着该学者反对君主专制,这显然是要求在国家制度方面放弃君主专制,从根本上实现变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对君主专制,并未提及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6.A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第120页共120页\n可分析出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没有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影响: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狭隘的世界观,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举措: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校;创办新式海军。根本原因:单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与时代潮流相悖。18.朝贡体系的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具有内敛性、不计经济成本、强调德治归化。朝贡体系的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传统的华夷观(或儒家思想的影响)。条约体系的特点:西方列强主导,具有侵略性、本质上属不平等的殖民体系。条约体系的原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或列强的经济军事优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自由贸易(或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的扩张性。19.(1)《海国图志》;魏源。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20.(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第120页共120页\n(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120页共120页\n第六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云南昆明高一期末)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那怕他,专制政,层层束缚;那怕他,天罗网,处处高张。”这反映作者意在(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2.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浙江咨议局大部分议员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因为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浙江基本上可算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动乱,并拥戴立宪派领袖汤寿潜出任都督。这可以佐证立宪派(  )A.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B.与革命派政治主张一致第120页共120页\nC.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D.主导了辛亥革命的进程3.(2022·湖南高二期中)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令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4.(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要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些规定的根本宗旨是(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C.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D.维护革命的胜利果实5.(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卿云歌》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6.(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将清朝政府改称“民国”第120页共120页\n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是不能小看这块招牌,换不换这块招牌区别很大。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A.带来了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B.创立了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C.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D.结束君主专制并带来思想解放7.(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同盟会规定革命宗旨为“三民主义”,不过同盟会成员中,持“一民主义”者有之,持“二民主义”者亦有之。在东京总部,甚至因政见歧异,派别活动日渐明显。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缺少可靠广泛的社会基础B.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C.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D.没有旗帜鲜明的革命纲领的指导8.(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民国早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季陶称自己为中华民国人,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B.老农非常惧怕日本人C.辛亥革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有限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9.(2021·广东中山高一期末)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的比例逐年增长。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时期军费不断增长相关的主要背景是(  )A.农民起义不断    B.挑起国际战争C.边患危机严重D.军阀长期混战第120页共120页\n10.(2021·浙江高一期中)1915年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等。这说明(  )A.日本借此占领了中国东北B.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C.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日赞同平等外交11.有学者认为,人心有了改变,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至于那些衣食住等有形物质,必将随自然的趋势,不招而至,不求而得。按照该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12.有人描述一位新国民形象为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描述反映了(  )A.礼仪风俗简洁化B.社会生活近代化C.民间服饰西洋化D.国家经济工业化13.有学者研究认为,民国初期,人们宁可保守其“祖传秘笈”,也不愿公开内容来申请专利,以至于民国初期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这些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用品和纺织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传统观念影响经济近代化B.政府的经济立法严重缺失C.政治变动制约了技术革新第120页共120页\nD.轻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14.(2021·重庆高一期末)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可知,陈独秀(  )A.宣传“实业救国”B.主张国家至上C.开民智、造新人D.建立民主共和15.(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一般来说,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  )A.社会尚有复辟帝制的逆流B.旧思想、旧文化尚未彻底肃清C.民主共和政治体制仍未建立D.大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状16.(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陈独秀指出,通俗易解只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文学、美术、音乐也是其构成要素。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新文学。在他看来,新文学应(  )A.宣扬通俗易解的白话文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注重文学价值和艺术性D.主张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广东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武昌起义前夕,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爱新觉罗·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胞,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第120页共120页\n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揖美追欧”,并评价其实践效果。(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械、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揽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信事业。材料三 从19世纪70年代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三千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其间在20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但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而且在发展与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第120页共120页\n——摘编自汪敬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积极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的有利条件。(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时间新办民族工业、新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年50多500多约1.4约1.41895—1900年100多4000多约16.7约7501901—1911年300多5000多30多500多1912—1919年600多13000多70多1600多材料二 刘国钧在1909年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和丰京货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局势也很不稳定,镇上人心惶惶,许多店铺关起门不敢再做生意。刘国钧决定冒一回险,他和家里人埋在地下几百银元作为后路,然后照常开店营业。……到年底一算,和丰店里的净利高达数千银元。到1915年,他集资数万银元,组建大纶机器织布厂。……由于管理有方,第120页共120页\n大纶机器织布厂投产当年就盈利,后由于大股东排挤,刘国钧被迫离开大纶,于1918年独资创办“广益布厂”,1922年又开办广益二厂。材料三 刘国钧所采用的产品商标也很有意思,一个叫“蝶球”,图案是大小蝴蝶飞舞在地球上,寓意是“无敌于天下”;另一个是“征东”,图案上薛仁贵横刀立马,寓意是“征服东洋(日本)货”,显示了其要同日本人一比高低的志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国钧实业发展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蝶球”“征东”商标体现的精神。(5分)20.(2022·浙江嘉兴高三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批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应运而出,准备发动一场比辛亥革命更为猛烈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现,倡导人们重新辨析和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第120页共120页\n——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体与社会性质的视角解释“部分的成功”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简要评价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材料反映陈天华强烈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故选C项;陈天华属于革命派,排除A项;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主张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D项。2.A浙江咨议局“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的举动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故选A项;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主张并不相同,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并不等同于以维护满洲贵族利益为初衷,排除C项;“主导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B清末“新政”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度,主要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清末“新政”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不能遏制革命趋势的发展,排除C项;清末“新政”目的是维护统治,不是推进政治变革,排除D项。4.D第120页共120页\n《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根本宗旨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故选D项;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非其根本宗旨,排除A项;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排除C项。5.A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材料与“共和”关系不大,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社会习俗的变化,但“迅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中的仁人志士,排除D项。6.D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选D项;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五族共和”不属于政治体制,排除B项;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7.B材料反映同盟会组织比较混乱,说明辛亥革命的组织基础不严密,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同盟会,而非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外部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宗旨,排除D项。8.C老农的反应体现了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众并不了解,故选C项;老农不知道中华民国不能反映袁世凯的高压统治,排除A项;民国早年日本尚未大举侵略中国,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老农的调侃,排除D项。9.D北洋政府时期,军费开支逐渐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军阀割据和混战不断,故选D项;民国时期农民起义比较少,排除A项;这一时期国际战争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方面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不会增加军费开支,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比晚清时期,边疆危机相对缓和,排除C项。10.C“中日民四条约”的规定反映了日本妄图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排除D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借此占领了中国东北,排除A项;中国司法主权已经遭到破坏,排除B项。11.D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思想解放引领社会转型,故他的观点是先进行思想解放,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巩固社会转型成果;参考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戊戌变法(政治制度)—洋务运动(科学技术),D项正确。12.B材料“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体现了“新国民”在穿戴、出行和社会行为上的近代化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礼仪风俗简洁化”第120页共120页\n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体现的是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社会行为和语言上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国家经济工业化”无关,排除D项。13.A据材料可知,人们守着“祖传秘笈”,不愿公开内容来申请专利,以至于办理专利较少。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此时守旧观念的浓厚,专利意识的淡薄,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奖励实业的一系列法令,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C材料反映陈独秀强调个人民主权利,批判封建道德,是开启民智、思想解放的表现,故选C项;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个人民主权利的重视,而非国家至上,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15.B材料反映辛亥革命后旧思想、旧文化仍然存在,复辟帝制此起彼伏,阻碍社会进步,故选B项;复辟帝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原因,排除A项;此时民主共和政体已经建立,排除C项;知识分子的不满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6.C陈独秀认为新文学除了通俗易解之外,应该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故选C项;通俗易解仅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排除A项;材料与新旧道德无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不是主张白话文与文言文结合,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谱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王朝时代(帝制时代)的过去;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效果:被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18.(1)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经济逐渐产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特点:政府起主导作用;从重视军事工业到重视发展民用工业。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3)条件:小农经济解体;政府鼓励倡导;实业救国思潮;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第120页共120页\n19.(1)特点:民办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本总额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刘国钧善于抓住机遇,精明强干。(3)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1)因素:“三民主义”的提出(或民主共和目标的确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或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内涵: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从法律上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2)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评价:猛烈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存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第120页共120页\n第七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第120页共120页\n1.(2021·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晨报》1919年5月5日电:“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2.(2022·江苏苏州高三期中)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推动思想启蒙B.新文化运动发生质变C.主流思想推动社会变革D.救亡图存的持续高涨3.(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1919年,上海学联发表告同胞书,指出:“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重在说明(  )A.学生罢课作用甚微B.思想解放至关重要C.社会参与意义巨大D.五四运动彻底胜利4.习近平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  )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5.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有(  )①相继在上海和嘉兴两地召开第120页共120页\n②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③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④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陈独秀认为,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指的是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D.确定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7.1923年,中国共产党一份议决案中指出:“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  )A.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C.实际提出新三民主义的主张D.导致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8.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  )A.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第120页共120页\n9.(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开创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新局面,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发生在(  )A.国民革命期间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10.(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中写道:“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这描述的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11.(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毛泽东当选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有助于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使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下来D.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2.(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毛泽东善于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他最初想进攻长沙,当他发现原定计划无法实现时,立刻果断地改变原有部署,转入江西,到国民党当局控制力薄弱的乡村山区寻求立足点,保存力量,再图发展。这一“改变”(  )A.事实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B.使中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放弃了夺取城市的最终目标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第120页共120页\n13.(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的标志性事件是(  )A.南昌起义爆发B.八七会议召开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4.(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1929年4月,红四军到达兴国,在那里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20世纪30年代初,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高达8.5万余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实行(  )A.平均地权B.土地革命C.财产公有D.民主改革15.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一决定(  )A.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B.标志着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C.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6.(2021·浙江绍兴高一期末)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下列选项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是(  )①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④患难与共、艰苦奋斗A.①②③B.②③④第120页共120页\n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山东青岛高二期末)1919年5月4日,北京游行学生在东交民巷递呈致美国公使说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致美国公使说贴大美国驻华公使阁下:吾人闻和平会议传来消息,关于吾中国与日本国际间之处置有甚悖和平正义者。谨以最真挚最诚恳之意,陈辞于阁下: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二十一条中日协约,乃日本乘大战之际,以武力胁迫我政府强制而成,吾中国国民誓不承认之。青岛山东一切德国利益,乃德国以暴力掠去而吾人之所日思取还者。吾国以对德宣战,故断不承认日本或其他任何国继承之。如不直接交还中国,则东亚和平与世界永久和平均不能确切之保证。……吾国与贵国抱同一主义而战,故不得不望贵国之援助。吾人念贵我两国素敦睦谊,为此真率陈词,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贵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与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北京高等以上学生一万一千五百人谨具。——摘编自《文史资料选编》概括指出游行学生对美国政府的态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8.以下两则材料都记述了1919年发生的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决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至因一时之激触,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摘编自《申报》时评材料二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第120页共120页\n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月20日)(1)根据材料,指出1919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2)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4分)(3)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4分)19.(2022·辽宁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摘编自《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第120页共120页\n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的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摘编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哪些发展?(4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材料二 1930年,李立三同志提出: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中心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第120页共120页\n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4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6分)第120页共120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根据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故选C项;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排除D项。2.C五四运动前,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表明主流思想推动社会的变革,故选C项。3.C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期间,各阶层的共同参与推动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宣言重在说明社会参与意义巨大,故选C项;材料中学生罢课作用甚微是为了突出商界罢市后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重在突出商界等各界广泛参与的重要性,未涉及思想解放,排除B项;五四运动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彻底”一说不准确,排除D项。4.C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5.A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故①正确;中共一大确立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故②正确;中共一大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故③正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故④错误;故选A项。6.A中共二大确立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故选A项;中共一大就已经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排除B项;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C项;中共一大确定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排除D项。7.B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认可,这一认识有利于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故选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的领导权,发动反革命政变,排除D项。8.B第120页共120页\n国民党一大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故选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A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9.A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在汉口、九江爆发了收回租界的斗争运动,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10.C11.C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12月,当时正处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而古田会议确定的内容和之后的实践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得以生存下来,故选C项;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是三湾改编,排除A项;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由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排除D项。12.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在实践中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选B项;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排除A项;该改变使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乡村,排除C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13.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的标志性事件,故选D项;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A项;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秋收起义的方针,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14.B根据材料中《兴国土地法》可知实行了土地革命,调动了根据地的民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故选B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有平均地权,排除A项;该土地法没有实行财产公有,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排除C项;该土地法跟民主改革无关,排除D项。15.A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A项;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是在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排除B项;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排除C项;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排除D项。16.D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故①正确;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故②第120页共120页\n正确;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故③④正确;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游行学生对美国政府抱有幻想,希望其能在巴黎和会援助中国。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各派别的救亡运动纷纷失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民主在中国盛行,中国知识界对美国抱有好感;青年学生不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巴黎和会日本窃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青年学生将希望寄托于美国。美国政府无视中国诉求,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幻想破灭;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8.(1)五四运动;依据:事件发生在北京;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运动。(2)材料一:国内舆论或《申报》同情此事(学生),要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材料二:美国学者(或杜威)赞赏此事,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3)五四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受西学东渐和复杂国际关系与国内形势影响,被各方关注,并形成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谋求真正的民主政治;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或西方)社会的弊病。19.(1)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影响: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3)发展: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和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第120页共120页\n20.(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因犯了“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3)国民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120页共120页\n第八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山西高一期末)抗战初期,日军急于攻打下一地方,因此,在占领一地后日军只留少数兵力,并靠发展伪军维持占领地的统治,村庄防卫主要依靠伪乡村政权和伪军协助。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政府军事策略灵活B.日军兵力有限C.国共两党矛盾日益激化第120页共120页\nD.中日国力悬殊2.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发行军票以充当军费使用,并硬性规定其与中国法币的比价,强制在黄河以南的沦陷区流通,从而让军票成为沦陷区的货币。日军的这一举措意在(  )A.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B.为全面侵略中国作准备C.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3.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4.(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938年6月,国民政府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这主要是基于(  )A.持久抗战的需要B.民族工业的发展C.工业结构的调整D.工业布局的改变5.(2021·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38年7月7日,《抗战》三日刊与《全民》周刊合并,联合创办《全民抗战》刊,以“动员民众一致抗日”为宗旨。该做法(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维护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第120页共120页\nC.意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6.(2022·四川南充高一期末)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枣阳)宜昌战役以后,三个月来各线无大战事……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北线胜利的捷音。”下列与“北线胜利的捷音”有关的是(  )A.“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7.(2021·浙江湖州高一期末)“晨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圈。由于沟深路窄,雨路泥泞,敌人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进极为迟缓。第一一五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迫击炮、机枪、步枪、手榴弹从高向下,劈头盖地向敌军人群中砸去……”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第三次长沙会战D.百团大战8.1937年8月,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这说明(  )A.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B.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军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战争第120页共120页\n9.(2021·广东高一期末)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选举中,在人民中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谢觉哉、肖劲光、徐特立等主动退出候选人,以党外人士递补。此举(  )A.体现了边区政府对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心B.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地位C.有利于巩固以及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为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积累了经验10.(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末)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A.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中国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取得对德胜利D.日本国小力弱难以进攻苏联11.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颂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12.(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中共中央的某电文载:“电悉,歼灭七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电文中“意义极大”是指(  )第120页共120页\n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D.基本解放华北全境13.(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原沦陷区人民群众讥称那些“接收”大员是“五子登科”、“三迷成风”(财迷、色迷、官迷)、“三阳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当时,北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材料反映了(  )A.人民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B.国民党破坏和平C.国共合作关系破裂D.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14.(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从减租减息进而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B.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的崩溃C.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进展D.执政党顺应新形势的能力15.(2022·浙江高三期中)从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山西太行地区农民共取得土地376.3万亩,贫农以下每人得地2亩,中农每人得地3分至5分;贫农每人占有土地3.3亩,中农每人占有土地3.5亩,地主保留土地在3亩左右。这表明太行地区(  )A.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发展B.“耕者有其田”的实现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确立D.“包干到户”落实到位第120页共120页\n16.(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下图是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一幅油画《攻占总统府》,对此幅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分)第120页共120页\n(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王唯真的延安之路1938年,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送年仅15岁的儿子王唯真奔赴延安,分手时留下临别赠言: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但愿你虚心学习……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王唯真跟随一个30人左右的华侨司机归国服务团,驾驶着海外华侨捐赠给八路军、新四军的22部美制大卡车和宋庆龄女士赠送的一部大救护车,车上满载着药品、纸张和汽油等。1939年12月,终于来到延安。1941年11月,王唯真调到新华社工作,先后担任英文翻译和广播科国际新闻编辑。这些新闻,是处在延安山沟里的党中央及时掌握世界战局的主要信息来源。1947年春,蒋介石命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遂有组织地从延安撤离,王唯真随着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东渡黄河。1949年,王雨亭陪同陈嘉庚来北京参加筹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父子分别10多年后重逢。王雨亭感慨地对儿子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据《抗战家书》概括海外华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作出的贡献。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应该学习王唯真怎样的情怀?19.(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第120页共120页\n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摘编自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6分)(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8分)第120页共120页\n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第120页共120页\n一、选择题1.B据材料可知当时日军兵力有限,只能留下少数兵力驻守占领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军在抗战初期的兵力有限问题,并未涉及国民政府,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共两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的军队情况,未能体现国力的悬殊,排除D项。2.D日本侵略者将不具备货币功能的军票充当货币使用,意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掠夺沦陷区的物资以转移战争负担,故选D项;日军意在转移战争负担,与改善货币结构无关,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B项;日军意在转移战争负担,与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3.A根据材料可知,西北联大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战时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4.A1938年正值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继续抗日,开发西南意图持久抗日,故选A项;发展民族工业只是其政策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抗战的需要,而非以“工业结构的调整”为目的,排除C项;“工业布局的改变”是结果,排除D项。5.D材料反映这一报刊的创办就是为了全民族抗战,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抗日战争,与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无关,排除B项;其意在抗战,而非推动文化教育事业,排除C项。6.C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故选C项。7.A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A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1941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排除C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排除D项。8.A第120页共120页\n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说明国共两党在合作基础上,已经把全民族各个阶层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局面,故选A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中国军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战争,排除D项。9.C材料反映增加党外人士的比例,更有利于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材料未反映减少干部的数量,而只减少了中国共产党员的比重,其目的是团结党外人士,排除A项;题干内容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有利于巩固后方,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排除B项;材料与人民民主专政无关,排除D项。10.A中国的抗战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避免了苏联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侵略范围包括了中国在内的远东太平洋地区,排除B项;苏联战胜德国的主要原因是苏联人民强大的抵抗意志和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排除C项;材料说明日本难以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战场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日本无暇他顾,排除D项。11.C当时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热烈欢迎毛泽东的到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建国作出了巨大努力,而经过多年抗战之后民众特别渴望和平以及国家的新生,故选C项;当时农民阶级对于现存的农村政治制度强烈不满,说明阶级矛盾激化而非缓和,排除A项;B项夸大了社会舆论的作用,排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因此重庆谈判也并未阻止内战的爆发,中国革命还需继续进行而非胜利在望,排除D项。12.B该战役为孟良崮战役,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项;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而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此时已经被粉碎,排除A项;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而非孟良崮战役,排除C项;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D项。13.A这些歌谣体现了老百姓对国民党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故选A项;其他选项无法体现,排除B、C、D三项。14.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实行“减租减息”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解放区的后方更加巩固,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并非国民政府经济崩溃,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为执政党,排除D项。15.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取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第120页共120页\n,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故选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创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1956年,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包干到户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排除D项。16.A油画表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总统府,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故选A项;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B项;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排除C项;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是在北平谈判中,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8.贡献:赠送物资,参加革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参加政协会议,参与新中国建设。情怀:心系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投身革命事业,追求进步等。19.(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剥削农民;官府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影响: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不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2)示例:全面抗战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全面抗战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第120页共120页\n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进行抗战。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示例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阐述: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第九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会议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在法律上有5年,事实上只有10天),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120页共120页\n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政权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有些人宣称中国共产党缺乏管理城市、治理经济的能力。人民政府与投机商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战役,打击了投机商人。该“战役”是(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稳定物价之战”3.(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1949年10月到12月,中国先后同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到1950年底,包括印度、瑞典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总计已有19国。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A.坚持“一边倒”的方针B.基本消除帝国主义敌视C.努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D.积极维护世界大国形象4.(2022·天津高二期中)1954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A.接见印度代表团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5.(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朝鲜战争等,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鉴于此,中国(  )A.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第120页共120页\n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6.(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各种所有制所占比重简表。据此判断,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所有制形式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例55%33%8%3%1%A.土地改革运动B.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7.(2022·安徽宣城高二期中)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是因为此宪法(  )A.修正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8.(2022·天津高二期中)有学者认为,西方民主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竞争性选举中拥有票决权利,即是对精英统治表达接受或拒绝的权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协商的角度完善了制度程序,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据此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  )A.平等性B.广泛性C.继承性D.深刻性9.(2022·天津高二期中)中共八大指出,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表明当时我国(  )A.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第120页共120页\nB.正确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C.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D.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10.(2022·浙江高三期中)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社会生活的图画,有关下图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广东某公社)①该图可作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的历史史料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③反映了当时“浮夸风”“共产风”盛行④所反映的事件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下列属于我国从“一五”计划时期到1978年取得的成就的是(  )①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②自主研发了“两弹一星”③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A.①②③B.①②④第120页共120页\n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2022·天津高三期中)下面是1952年和197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合理B.国民经济增速全面提高C.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减少D.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13.(2021·浙江嘉兴高一期末)20世纪50—70年代,涌现出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模范人物,并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  )A.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B.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D.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着人们14.(2021·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联合公报》中声明,双方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等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反映了(  )A.中美建交条件已成熟B.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C.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D.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第120页共120页\n15.毛泽东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钥匙效应”的是(  )A.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C.美日联盟更紧密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16.(2022·江苏镇江高三期中)1969年,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元帅受毛泽东之托,分析讨论当时的国际形势。陈毅巧妙借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的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首要战略性建议可能是(  )A.要积极改善中美关系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D.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山东烟台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材料二图1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第120页共120页\n图2 “人民公社好”(1)材料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别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当代国家安全还应该包括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材料二 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像“两弹一星”和核潜艇,我们研制成功了,所以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靠外援是几乎没有的。——摘编自武力《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8分)第120页共120页\n(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意义。(6分)19.(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第一章总纲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二章政权机关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120页共120页\n(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分)20.(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周总理修改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方草案》材料一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多次提到中国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他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主张被两国领导人认同并写入了联合声明。同年,毛泽东提出:“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第120页共120页\n时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1949—1969年151915101970—1979年122515135(1)根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和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8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人民政府进行了“稳定物价之战”,取得了良好效果,故选D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排除A、B、C三项。3.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与印度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有利于给处于美国经济封锁和敌视中的中国,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故选C项;“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而1950年建交的印度和瑞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美国仍然对中国敌视和封锁,排除B项;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并非为了维护世界大国形象,排除D项。4.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风采,故选C项;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是在1953年,排除A项;1953年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第120页共120页\n5.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渐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选B项。6.B据题表可知合作社经济比重较高,说明正处于三大改造期间,故选B项;土地改革应该是私有制增加,而题表反映私有制减少,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在农村,不涉及国营经济,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排除D项。7.D1954年宪法既有新民主主义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特征,这是由于宪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选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基本原则主要是人民民主原则,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本身就是创新,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态度是消灭,而不是保护,排除C项。8.A“协商民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者都代表广泛的民意,与针对精英阶层的西方民主不同,体现了平等性,故选A项;材料与民主涉及的范围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建设属于社会主义范畴,与资本主义性质的国民政府制度建设没有继承性,排除C项;深刻性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改造力度上讲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9.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不同于采取完全计划经济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根据具体国情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项;材料与政治角度上的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仍是作为发展方式的主体,排除C项;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排除D项。10.C该漫画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现象,可作为研究当时情况的社会史料,故①正确;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故②错误;漫画反映了“浮夸风”“共产风”盛行,故③正确;这个事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故④正确;故选C项。11.D由材料图表可见,到197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结构有所改善,其中东部占比降低,中西部占比得到提高,故选D项;表中虽然中、西部地区有所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全面,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东部地区工业产值是否减少,排除C项。第120页共120页\n12.D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说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故选D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排除B项;“世界领先”表述错误,此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排除C项。13.D14.C材料中的内容符合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建交条件,且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材料时间相距较远,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和平共处原则,并非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排除D项。15.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西方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钥匙效应”的表现之一,故选D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排除A项;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不属于迎刃而解的问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16.A20世纪60年代末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处于对峙的状态,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此时的战略性建议应当是调整中美关系,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C项;新型区域合作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且与材料所表述的“国际形势”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事件:土地改革。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2)变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确立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1)军事上: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外交上: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方针,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上: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面之战”,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等。第120页共120页\n(2)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一切进步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19.(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20.(1)目的:维护和平和国家主权,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和接受,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特点: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出现了又一次建交高潮;与美洲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建交国家遍布五大洲等。第120页共120页\n第十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此,邓小平(  )A.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B.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崇拜C.强调了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性D.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2022·广东肇庆高一期末)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的法律进行了清理,宣布过去所制定和批准的诸多法律中失效、继续有效和需要修改有效的法律。同时,制定了新的法律。这一举措(  )A.完善了全国人大的职能B.促进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C.推动了宪法的与时俱进D.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3.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4.第120页共120页\n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滩涂以及荒山等的使用,必须服从集体的统一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私自占有;集体划分给社员长期使用的自留地、自留山以及宅基地,所有权仍属集体。上述材料表明(  )A.党中央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的发展B.土地集体所有是农村改革的基础C.集体划给社员的土地不得随意开发D.农民按照集体统一规划进行生产5.1983年,有百货商场与当地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按一定比例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自主权逐步得到扩大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6.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包括(  )①“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②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③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④中国领土实现完全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在香港回归之前,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邓小平意在强调(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第120页共120页\n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30年,外交的关键词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和革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外交、融入外交与和平外交成为我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改变B.工作重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C.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D.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改善9.(2022·广东金太阳联考高一期末)下表所示是海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论述(部分),由此可知,两人强调的中国发展经验是(  )(1)墨尔本大学经济系教授在其专著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不是“奇迹”,中国在不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政策调整(2)德国前总理高度肯定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自身发展政策的做法,并指出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并不存在万能的个案。对美国,对拉丁美洲,对非洲,对中国,对欧盟,都是如此A.坚守社会体制,谋求发展B.立足实际国情,统筹规划C.以苏为鉴,重视经济建设D.稳定秩序,激发地方活力10.(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下列选项中能展示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有(  )①以“复兴号”为代表的高铁技术 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③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 ④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第120页共120页\n11.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年份进程1954年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62年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制定一部完善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A.法制建设逐渐体系化、完备化B.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C.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D.新时期法制建设逐渐走向正规12.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和天津等地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13.1978—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有相当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自2000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呈快速增长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经济全球化遭遇了挫折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第120页共120页\n14.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相对简单,而在这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了多种新型战略武器。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1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6.(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为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确立的理念是(  )A.“亲、诚、惠、容”B.总体稳定、均衡发展C.“真实亲诚”D.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大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120页共120页\n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中央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逐项扼要概括其重要变化,并据此指出改革的特点。18.(2021·山东学业水平)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乙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其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丙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6分)(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第120页共120页\n19.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材料加工厂。渔民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体育口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述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新中国各个时期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体育口号时间(年)口号第120页共120页\n1949—1956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外还有“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口号1957—196620世纪60年代初喊出了“敢笑珠峰不高,定叫红旗上飘”的口号1967—1979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1980—1990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1991—2000国家提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20世纪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2001年至今中国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确定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摘编自高慧妮等《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口号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体育口号的变化及其意义。(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邓小平认为要想解放思想和经济建设,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故选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指出把党和国家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个人崇拜,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属于思想路线,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第120页共120页\n2.B党和国家加强了法律体系的建设,以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故选B项;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宪法所规定的,不可以轻易修改,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对宪法的修订,排除C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D项。3.D材料认为责任制实行了土地平均分配和个体劳动,忽视了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故选D项;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推行,成效还需要时间验证,排除A项;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排除B项;材料“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不等于否定改革的必要性,排除C项。4.B1978年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农民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土地、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故选B项;材料与高度关注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划分给社员的土地可以自主经营,但是所有权仍归集体,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农民按照集体统一规划进行生产,排除D项。5.A1983年有商场与当地商业局签订合同,实行利润分配方式的变革。其体现了当时政府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6.A香港、澳门的回归使得“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故①正确;香港、澳门的回归使得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故②正确;香港、澳门的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故③正确;香港、澳门的回归还未使中国领土实现完全统一,故④错误,故选A项。7.A邓小平主张中央要对香港进行管辖,这说明中央对香港地区有管治权,故选A项。8.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30年,外交的关键词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和革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外交、融入外交与和平外交成为我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与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选B项。9.B两人都强调中国能够基于本国国情的实际而制定相关政策,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体制,排除A项;苏联因体制僵化而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并未以苏为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稳定秩序和激发地方活力,排除D项。10.D以“复兴号”为代表的高铁技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和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均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物,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第120页共120页\n11.C从表格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漫长曲折,说明我国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完善,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法制建设的体系化、完备化,排除A项;“依法治国”提出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某部法典形成过程不能说明法治建设是否逐渐走向正规,排除D项。12.B邓小平认为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13.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了2000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的趋势,C项符合题意;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说明经济全球化顺利发展,而非遭遇了挫折,排除A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D项。14.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的常规装备不断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武器装备中科技含量迅速提升,反映了“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故A项正确。15.A习近平“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外交思想出自《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姿态,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始终将义利观放在首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D项错误。16.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确立的理念是“亲、诚、惠、容”,故选A项;中国为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了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排除B项;“真实亲诚”是我国与非洲国家构建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的理念,排除C项;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是中国处理与欧洲、拉美之间关系的理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变化:所有制问题上,进一步提高了个体、私营、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政府职能(经济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由简政放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配体制上,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调动积极性。第120页共120页\n特点:对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改革;循序渐进,不断探索改革之路(摸着石头过河),引领改革不断深入;坚持市场经济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等。18.(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变化: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2)变化: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影响: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作答。19.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来源材料选自研究深圳发展史的纪实新闻报道纪实报道真实再现了深圳开放的侧面,是研究深圳特区建设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材料内容改革开放前渔民村的形成与发展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折射改革开放历程的艰辛和伟大该纪实报道从社会、经济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深圳渔民村改革情况。渔民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后,渔民村积极从事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深圳早期的开放历程和体制改革1992年,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可用于研究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提升20.(1)历史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思想得到纠正,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世界。(2)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促使口号的主题转向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号的关注点转向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目标转向世界体现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意义:促进了国家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民的体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第120页共12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0 19:58:04 页数:120
价格:¥28.88 大小:982.39 KB

推荐特供

MORE